回覆列表
  • 1 # 濤說精彩歷史

    任何紙幣與實物相比,都是“軟通貨”;故或需要“硬通貨”的支撐(有真實價值的黃金、白銀、青銅等)、或政府信用支撐,確保兌現;否則,就是廢紙一張,“交子超發”,就是導致交子消失的直接原因。後來元朝也有通貨膨脹,導致紙幣失敗;明朝、清朝是不重視商業。這兩朝雖有紙幣出現(如大明寶鈔、順治鈔貫等),但因為前朝惡例,流通稀少、流通時間短,不佔主流。

    1、世界紙幣先驅——飛錢,交子。

    中唐、宋朝的“錢荒”問題是史學界研究的熱點,很明顯,唐朝出現的“飛錢”,宋朝出現的“交子”,是世界紙幣的先驅。我們本回答著重探討“交子”的消失之謎。

    (飛錢▲)

    (交子▲)

    2、交子消失的直接原因——超發:

    2.1 交子初誕生,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

    唐朝安史之亂後,中國經濟重心南移。到了宋朝,中國南方的工商業、手工業十分發達,瓷器、絲綢、茶葉成為緊俏產品,被源源不斷的運往印度、波斯、日本、阿拉伯和東南亞等地。

    四川作為天府之國,商業十分發達;但古蜀缺少銅礦、銅錢,導致硬通貨滿足不了商業需要。因此當時想出來使用鐵錢代替銅錢,銅錢和鐵錢的比率是10:1。但使用鐵錢運輸不便,據記載,在四川地區買一匹布需要兩萬文鐵錢,重量高達五百斤,因此,在四川地區最先出現了交子。

    交子發明初期,由於使用輕便,成為熱門交換媒介,承擔起了貨幣的部分職能;交子鋪也準備與面值相符的銅錢等硬通貨作為準備,時刻讓商戶兌換,即100%的準備金。

    交子在建立初期,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宋代交子銅印版 ▲)

    2.2 古代的紙幣怪圈——超發——民間超發,朝廷超發

    1、民間超發

    紙幣作為經濟載體,必須儘可能的符合經濟狀態,不能多,也不能少。

    但隨著時間推移,民間交子鋪發現有漏洞可鑽:

    如果減少一部分存款準備金,也不會影響兌現和店鋪信譽;他們開始挪用銅錢,在公元1000年前後,出現了不能兌換的情況。

    因此,景德年間(公元1004—1007 年)益州知州張詠為了平息訴訟,特別將交子經營權交給了當地十六家信譽良好、資本雄厚的富商,解決地區交子的信用問題。民間鑽空子的行為被朝廷管住了。

    存款準備金率不足,實際上也是一種超發行為,“即想用較少的硬通貨,發行較多的軟通貨”。

    (清朝上河圖中的宋朝商業 ▲)

    2、朝廷超發

    到宋仁宗天聖元年(公元1023年),也就是張詠規範交子業務後十六年,大宋朝廷因為同遼、夏的交戰軍費增加,收回交子權發行權,即建立國家銀行來滿足軍費。

    首屆發行的官交子共計126萬貫,有36萬貫鐵錢作準備金,準備金率為28.6%,這一下北宋官府就獲得了90萬貫的鉅額財富(71.4%)。數字遊戲空手套白狼,爽也不爽?

    不過,此時宋朝政府,允許人們將交子自由兌換成鐵錢。因為官交子防偽手段更高明;另每隔2-3年,每屆官交子重新核算發行量。

    也就是說,鑑於民間的兌換危機,宋仁宗意識到了貨幣平衡重要性;他三管齊下,“準備金充足、防偽手段高明、流通量可控”,讓交子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信用貨幣,完成了世界金融史的飛躍。

    可是,戰事吃緊,社會動盪,皇帝奢靡,太多的理由去破壞規矩。後來的當權者也鑽起了漏洞,貌似,無人可管!

    比如,北宋邊患不斷嚴重,軍費愈加吃緊,實在湊不齊銅板的趙宋官家,命令益州交子務在不收回舊交子的情況下發行新的交子。即紙幣的發行量一倍倍擴大,準備金卻沒有增加,朝廷動了一下印鈔機,就沒天理地把百萬貫的財富轉移到了自己手裡。

    但殊不知,市場本身,也會做出相應的估值調整和反應!

    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宋朝政府第一次出現了超發交子的行為。

    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出現第二超發行為。

    元符元年(1098年),出現第三次超發行為。

    隨之而來的就是人們發現交子越來越多,兌現也開始越來越難,交子也越來越不值錢。到崇寧六年(公元1104年),一千錢的交子只能當錢十多個,貶值接近99%。

    南宋末年,交子貶值更加嚴重。紙幣給人們帶來了惡劣印象,人們所幸不再相信;轉而使用返回實物貨幣,直到南宋滅亡。

    3、元朝也有紙幣出現,但又出現了通貨膨脹。

    4、而明清,因為不重視商業,紙幣可有可無。雖然出現了大明寶鈔、順治鈔貫等紙幣,但因前朝惡例,導致紙幣流通稀少、流通時間短,不佔主流,最後放棄。中國紙幣的歷史,在宋朝四川地區達到高峰後,便掩埋於歷史的塵埃之中。

    題外話:

    對於今天的數字貨幣,除了比特幣這樣擁有區塊鏈開拓意義的特例外,其他數字貨幣因為沒有實物背書,沒有政府信用,幣值都非常不穩。它們可能快速出現,快速消失,重演古代紙幣消失的案例。

    不妨假想,如果哪家的數字貨幣可以兌換黃金,估計會堅挺。

    畢竟,黃金容易儲存,有著全人類公認的工業價值、裝飾價值。君不見,5000千年圖坦卡蒙的黃金木乃伊;最近,英國又給丘吉爾舊宅安裝黃金馬桶,開始旅遊炒作嗎?對了,現在黃金產量最高的國家,不是南非,不是美國,是我們中國。

  • 2 # 潔姐快樂生活

    世界最早的紙幣出現在宋朝的四川蜀地,稱為交子,它破解了金屬貨幣攜帶不便的難題,給市場交易帶來巨大的便利。但交子並沒有自此成為法定貨幣而流傳下來,其原因:

    01.交子作為紙質貨幣沒有得到政府的承認,成為一國的法定貨幣。交子作為紙質貨幣由成都的十六行經營,由於輕便成為人們使用的貨幣媒介,替代了部分金屬貨幣的職能。早期的交子行計提100%準備金,保證交子的及時兌付,但由於經營交子的十六行是私人經營,無政府強制兌付措施,也沒有與黃金等貴金屬掛鉤,隨著兌付能力的下降,出現了流動性風險,被市場懷疑進而退出市場。

    02.社會動盪是紙質貨幣不能正常流通的重要因素。古時候,社會動盪、戰爭頻發,城頭變換大王旗的現象較為普遍,紙幣沒有強有力的穩定的政府做支撐,就是一張白紙。政局不穩就沒有紙幣長期流通的環境。

    03.商品化水平達不到廣泛使用紙幣的程度,市場上沒有使用紙幣的迫切需求。中國一直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導地位,商品經濟歷來不發達,金屬貨幣雖然不方便,但沒有達到制約經濟發展的程度,所以,人們依然願意使用金屬貨幣作為流通貨幣,國家也以金屬貨幣作為法定貨幣。

  • 3 # 歷史的小學生

    交子一詞的最早出現是在北宋真宗鹹平元年(公元998年)前後,地點是在益州(今天的四川省)。當時的四川剛剛遭受李順起義的兵燹,官方和民間鑄錢都停了下來,百姓手中無錢,只好私下以“交子”為市。然而,這種民間私自流通的交子缺乏統一標準和嚴格管理,被一些心術不正的人利用,很快在當地引起了大量訴訟。北宋政府為了解決此事,就命益州知張詠和益州路轉運使黃觀協同處理。二人決定在嘉州(今四川樂山)、邛州(今四川邛崍)鑄造鐵製大錢,以一枚大鐵錢當一枚小銅錢,或當十枚小鐵錢,並同時禁止交子的流通。就這樣,才穩定住了益州的經濟。

    益州路在北宋時期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大鐵錢雖然穩定了經濟形勢,但不利於民間流通,因為這個東西實太重。“小錢,每十貫重六十五斤”,即使摺合大鐵錢一貫,也重十二斤,“街市買賣至三五貫文,即難以攜持”。嚴重影響了經濟發展。 在這種情況下,主張發行政府交子的薛田出任益州知州,在益州路轉運使張若谷、梓州路提點刑獄王繼明的共同支援下,於天聖元年(公元1023年)十一月奏請準在益州設立交子務,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紙幣發行機構。

    薛田對這次官方發行的交子進行了嚴格管理,要示有“見(現)錢樁管”,不能“虛行刷印”,也就是要準備本錢,相當於近代發行金本位紙幣時的“發行準備金”。而且要求每張交子上都要寫上固定的金額,這是近代紙幣的標誌之一。首次發行的時間是天聖二年二月二十日,即公元1024年3月19日,發行量一百二十五萬多貫。

    印製交子的紙,是以楮樹皮為原料製造的,因而交子也稱為楮幣。為了抑制假幣,每兩年發行一次,由於跨了三個年頭,因而也被稱為三年一界。每界發生的時間在二月,發行新幣之前收回上一界的舊交子,後來又把發行時間改在了七月。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改為新舊兩幣同時使用,每界使用的時間為四年。

    交子的面額,自寶元二年(公元1039年)起,分為五貫、十貫兩種,其中前者佔發行量的十分之二,後者佔十分之八,但這兩種交子的面額都過大,因此小額交易仍然不得不使用沉重的鐵錢。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改為十分之六為一貫面額、十六之四為五百文(半貫)面額,以適應日常商業交易的需要。如果需要用交子到交子務兌換現錢,“每小錢一貫文依例克下三十文入官”,有點類似於現代的“貼現”。

    交子的發行,為四川地區的經濟繁榮提供了極大的幫助。不過,如果要管理好交子,就必須要在儲備現錢(銅、鐵錢)作為發行的準備金和發行量上下功夫,做到嚴格管理,科學把控,這樣才能使得交子一直流通下去而不貶值。然而,由於北宋政府的財政日蹙,便開始了無節制的濫發。仁宗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西北的秦州(今甘肅天水)兩次借卻益州交子六十萬貫,卻無現錢樁管,只是虛行刷印。

    熙寧二的,北宋政府又曾打算在河東地區發行交子,並在潞州(今山西長治)設立交子務。但是,一是河東地區經濟不發達,二是河東地區盛行“鹽鈔”、“礬鈔”等有價證券,商人憑此就可以換取鹽和礬,地方政府擔心發行紙幣交子後,影響鹽鈔、礬鈔的流通,因此很快就停止了交子的發行。

    熙寧四年,因對西夏作戰而起的軍費不足,北宋政府打算在陝西發行交子,但這種違反客觀條件的作法很快失敗。

    熙寧六年,陝西出現鹽鈔無法兌鹽的問題,於是,很多官員奏請在陝西發行交子,並提出每年發行一百萬貫,以解決虛給鹽鈔的問題。為了避免秦州之事的再次發生,北宋政府要求陝西當局交納等數的現錢。陝西交子的發行,有效解決了鹽鈔的問題。但是時間久了,政府又放鬆了管制。有一年陝西發行了五百萬貫交子,但實際上現錢樁收到的保證金只有五十萬貫,出入如此懸殊,豈能不亂。後來,交子的流通又影響了鹽鈔的價值,北宋政府為了推銷“解鹽”的政策,於熙寧九年停止了陝西交子,維持“鹽鈔”的等價。

    哲宗年間,保守派又在陝西發行了交子,濫發濫印,每界增至一百八十多萬貫。宋徽宗時期,由於軍費緊張,一界交子“增印少則二百萬貫,多至一千一百萬貫”,比天聖年間的發行量多了二十倍。這種濫發交子,而無視現錢準備金的作法可謂是飲鴆止渴,使得交子更不值錢,最後成為毫無信用價值的廢紙。群眾的眼光是雪亮的,當然不會對政府的如此行為買賬,漸漸也就被百姓拋棄了。不過,北宋政府不甘失敗,又將交子改名為“錢引”,企圖矇騙百姓。然而還沒有全面推廣開來,北宋就被金國所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人想稱一頭大象,是怎麼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