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獨孤上人725

    本文將從利己與利人的相互聯絡出發,基於Mises的理論,指出當前社會將利己與利人過分對立的謬誤;剖析當前批判精緻利己主義背後的心理因素,指出批判精緻利己主義本質也是利己行為;並從自願主義(Libertarianism)的視角,給出一個解決精緻利己主義問題,彌合精緻利己主義者造成的社會矛盾的理論方案。

    關鍵詞:利己主義者 利人行為 精緻的 自願主義 引言 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這一說法最早來自90年代北大中文系教授錢理群的一段話,他定義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為“高智商,世俗,老道,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的一群人。隨後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問題引發社會熱議,儘管沒有統一定義,但社會各界還是基於錢理群教授的定義展開討論,並普遍認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有害於社會,需要予以矯正或消滅。近幾年,隨著媒體的發展,體制內外不公正問題逐漸曝光,社會階層流動愈發困難,在各階層焦慮的催化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更是成為眾矢之的,以至於凡是在個體競爭中採用別人想不到的手段成功的人,不管合規與否,都多少會被認為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概念有失真的趨勢。本文認為,當前對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批判,乃是基於“利己必損人”的錯誤前提,為糾正這一錯誤,需要Mises(1949)的理論,該理論認為,所有的人類行動都是利己的,好制度能夠實現“利己必先利人”,而“利己必損人”則是壞制度的結果,需要矯正的是制度而不是人。

    本文將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分為“違法違規”的和“不違法違規”的,將批判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群體分為“直接受損派”、“或有受損派”和“道德派”,分別分析他們批判行為背後的心理因素,指出這種批判本質也是利己行為,從而部分佐證了Mises的理論。最後,本文從自願主義(Libertarianism)的角度,提出透過嚴格的產權保護和自由自願的交易,可以實現“利己必先利人”,實現利己利人的統一,從而緩解精緻的利己主義帶給人的不適之感,緩和精緻利己主義造成的社會矛盾。 2. 觀點述評 針對精緻利己主義現象,儘管沒有完整理論,但社會各界仍就其成因和解決之道形成了一些共識。但本文認為,這些共識都沒有觸及問題的本質,從而在解決問題上作用有限。

    下面就一些流行的觀點做簡要述評。 精緻利己主義的成因是落後自私的家庭觀念和過分寵溺的家庭環境。該觀點認為,家庭影響對孩子成長早期影響較大,過分貧窮或過分注重個人私利的家庭環境都會培養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本文認為,這種觀點停留於表面,不能解釋近幾年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大面積出現的原因。首先,過分貧窮而導致精緻的利己主義不是一種錯誤,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過分貧窮的環境催生人的自保本能,想盡一切辦法儲存和發展自己是人的本性,這時小康或富裕人群所珍視的“道德、謙讓”等高階品質是無法形成的,而過分貧窮的人脫貧之後往往也展示出道德謙讓的良好品質,所以,過分貧窮導致的精緻的利己主義是無可非議的,指責過分貧窮導致的精緻利己主義反而易形成“何不食肉糜”的階層割裂問題。其次,過分自私和過分寵溺的家庭環境也不成立,過分自私和過分寵溺的家庭本就不多,即便最近這樣的家庭有猛然增多的趨勢,也是因為背後有更深層次的推動因素,不探究更深層次的推動因素,而止於批判家庭環境本身,無助於問題的解決。 精緻的利己主義是唯利是圖的社會環境造成的。

    該觀點認為,社會環境較家庭和學校環境更能影響人的行為,即便家庭和學校教人無比高尚的品德,唯利是圖的社會也會驅使人走向精緻的利己主義。該觀點抓住了主要方面,即人是社會的動物,人要在社會中生存與發展就必須遵循社會的法則,當社會的法則是唯利是圖的時候,精緻的利己主義將是最好的生存戰略。但該觀點有一個假設,即“唯利是圖”是一種錯誤行為,與高尚品德是對立的,它給人帶來傷害,正是“唯利是圖”的這種性質,賦予了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不道德的一面。拋開一切教條主義和感情的因素,我們很容易發現這個假設是不成立的,所有人的行為都是自利(廣義的利)行為,唯利是圖只是揭示了人的本性,並不蘊含“追求私立必然損害別人的利益,必然與道德相對立”這一結論。若唯利是圖是壞的,必然是某種原因導致了人追求私利必然損害別人的利益,這個原因才應該是關注的重點。

    目前社會上給出的解決精緻的利己主義問題的方案大多停留在喊口號階段,如“加強道德建設,加強學校教育”等,這些口號當然無助於問題的解決。更深入者意識到了問題的本質是社會問題、制度問題,是我們的制度驅使人成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提出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重構我們的制度。

    本文認同這個觀點,並進一步認為,所謂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問題,關鍵既不在“精緻”,也不在“利己”,而在於精緻地利己蘊含了傷害他人、引人討厭的特性,如何消除這種特性,將是本文接下來論述的關鍵。 3. 利己與利人的關係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用“德才”兩項標準劃分了“聖人、君子、小人和愚人”,不難看出,“德才”的標準實際是利己和利人的標準,能夠利己謂之有才,能夠利人謂之有德,反之則稱無才無德。按照司馬光的標準,利己與利人將形成這樣的矩陣關係。

    按照Mises(1949)在《人的行為》一書中提出的理論,所有的人的行為都是利己行為,都是追求自身的效用,只不過這種效用是主觀的,作為第三方的我們沒法感知和評價。所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贈人玫瑰者並不在意贈人玫瑰這個行動本身,他在意的是手有餘香這個結果,換言之,他是自利的。贈人玫瑰必然手有餘香,欲手有餘香必先贈人玫瑰,正是這種統一性以及贈予者對這種統一性的認識使得他做出了贈人玫瑰這個看似高尚的行為。作為旁觀者的我們往往誇大了其贈人玫瑰的部分,而忽略了其手有餘香的部分,只看到利人的部分而看不到利己的部分,原因在於效用是主觀的,我們無法感知甚至想象手有餘香是什麼樣的。按照這個理論,可以將司馬光的矩陣改造為如下形式。

    我將重點關注第二類,因為針對第一類的批判多是處於維護公正,這無可非議,而針對第二類的批判則更有分析價值。 我將批判不違法違規的精緻利己主義者的人分為主要三類:直接受損派,或有受損派和道德派。直接受損派,是與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直接競爭但最後落敗的人,道德只是他們的武器,他們的根本目的是消滅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而讓自己在競爭中勝出,獲得某種利益,從這個角度看,他們是自利的;或有受損派,是儘管當下沒有受損,但預期未來會在與精緻利己主義者的競爭中落敗的人,他們本質上與直接受損派無異;道德派,是儘管與精緻利己主義者沒有直接衝突,但透過批判精緻利己主義者,獲得某種道德優越感,這種優越感的獲得也是一種自利。

    現實中,這三種人往往交織在一起,他們的批判往往帶有感情色彩,如嫉妒、埋怨、心理安慰等,心理學專家應該知道,這些感情也都是自利的。 拋開帶有感情色彩的批判的所有感情色彩,拋開批判中的所有自利因素,可以看出,對精緻利己主義者唯一正當的批評既不應集中於“精緻”,也不能集中於“利己”,而應落在“他們之利己乃是建立在損人基礎上”這一事實,因此解決問題的關鍵就落在找到一種“人要利己必先利人,若不利人必不能利己”的體系上,這正是我在下一節將要探討的。 5. 解決問題——一個自願主義的視角 簡單來說,自願主義(Libertarianism)的基本原則是“在嚴格保護人身和私有財產安全與自由的前提下,任何涉及財產的自願交易都會受到法律的承認和保護,任何阻礙這種自願交易的手段都是不正義的因而會受到法律的禁止”。

    張維迎(2010)嚴格論證了,基於自願主義的自由市場制度是唯一能夠實現利己利人高度統一的制度,這種制度不僅適用於產品市場,而且適用於勞動市場、教育市場、觀念市場等其它精緻利己主義者存在的一切市場。只有在自由市場下,利己與利人才能高度統一,精緻與利己才能變為值得鼓勵的行為。 自願主義與自由市場之所以能實現利己與利人的高度統一,是因為自願交易的“自願性”。給定時間地點與資訊流,任何一筆自願的交易都是利己且利人的,而且利人的程度一定大於利己的程度,否則交易不能達成。考慮A用豬換B的羊的交易,交易之所以能達成,乃是因為A對羊的評價大於其對豬的評價,B則恰恰相反,(A羊-A豬)是A的“剩餘”,(B豬-B羊)則是B的“剩餘”,他們都因為對方願意參與交易而獲得了剩餘,所以他們都是利人的,這個原則不因引入貨幣這一交易媒介而改變。

    現代古典經濟學常常將這種利人性數量化為“消費者剩餘”、“生產者剩餘”等。 下面本文將就幾個典型的精緻利己問題分析自願主義和自由市場的解決方案。 大學生就業問題。典型論調:A一進大學就考證、參加比賽,到處去參加招聘會和HR混臉熟,A真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分析:自由市場中勞動力的定價一定是基於其給公司創造的價值,而公司獲得價值的唯一途徑是給為數眾多的消費者創造價值。設想公司需要A這個“元件”來實現公司的某種功能,而這種功能將服務眾多消費者從而給公司創造價值,A採取一切行動變成這個“元件”實際是在用最快的速度實現服務消費者的目標,A越精緻利己,消費者就越能精準獲得良好的服務。因此,在自由市場中,A欲利己必先利人,若不利人不能利己,對A的批評就只是出於嫉妒,從而失去了正當性。

    論文問題。典型論調:B請求某導師幫助他撰寫論文,但最後B卻拿著導師幫助他寫的論文去找工作了,B真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分析:這可以從幾個角度來分析。第一,自由市場中,如果導師不願意幫助要找工作的同學寫論文,可以簽署協議,一定時間內,如果B拿著論文去找工作,B付一筆錢給導師;第二,B為什麼必須要找科研導師,因為他找不到其它能夠幫助他更好找工作的人,自由市場中,有需求就會有供給,除了專業的科研導師,一定會出現專業的創業導師、就業導師(不是公立大學提供),以低價優質的服務幫助B找工作,而無須佔用科研導師的寶貴資源;第三,為什麼用人單位認科研論文,因為它認不出有實力的應聘者,在自由市場下,一定會有專業的人力資源資訊商幫助用人單位以更全面的指標、更低的成本甄別應聘者,而無須以論文這個和工作能力關聯度並不高的指標來篩選人才。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問題是缺乏自由市場。

    總之,自由市場是一個“各得其所”的組織形態,是一個最大限度減少供求不均和“頭破血流”現象的體制,所有的交易都是互利的,精緻利己主義者將無法在損人的基礎上利己。 6. 結論 本文首先廓清了利己與利人的關係,指出利己未必損人,並且所有行為都是利己的,利己是無法改變的人之本性。透過分析對精緻利己主義者的批評聲音,指出批評“精緻”和“利己”兩方面的聲音多是出於嫉妒和埋怨的感情,缺乏理性基礎,對精緻利己主義者唯一正當的批評是“利己必損人”這一現象。本文最後提出“利己必先利人”的理想狀態,而要逼近這一狀態就要基於自願主義實行自由市場,儘管本文沒有對自由市場如何發揮作用的完整論證,但管中窺豹,相應的分析方法仍能用於其它現實問題。

    參考文獻 L.V. Mises Human Action 1949 張維迎 市場的邏輯 2010

  • 2 # 正確無雙

    你身置海外?那麼,首先我不得不問,你所指的“我們社會”是什麼主義性質的社會呀?——總之我認為你此提問,不明確、欠精準。至於說其必要性……

  • 3 # 有情人198435679

    凡利己主義者都會把自己包裝成其他的形式。因而才顯睿智的精緻!自私者還為自己的自私找出千萬條自私的理由,實在令人所不齒。雖然人性都是自私的,但涉及到國家或民族利益時有人卻能拋棄自己的私心雜念而顧全大局。這才是君子之道。正所謂君子愛財 取之有道。那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是絕無這樣的覺悟的。

  • 4 # 雲端清風1

    個人觀點,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無可不可。

    首先,能成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並不是一種偶然,他必定經受過常人不可逾越的坎坷。既然是常人不可逾越,常人又為什麼要去譴責他呢?常人又何不以他為榜樣呢?我們身邊不是充斥著很多這樣的人嗎?一無特長,二不勤奮,即使得到別人的施捨,他還橫挑鼻子,堅挑眼的。他不會問,我為這個社會做過哪些貢獻,或者,我都在這個社會中做對了哪些事。他們活著,就一味地尋求索取。還喋喋不休:這不公平,那不公平。

    其次,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一路走來,只要他依規循矩。那麼,一路之上,應該處處都是滿滿的正能量。他們應該是推動歷史的主力,是社會的引領者。一碗水的面是絕對平的,但時間會讓他發臭。流動的水,必定有落差,因為這落差,它會永世不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無所謂的相似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