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年維也納
-
2 # 野史也是史
這個和稱帝沒有關係,且此時的德國沒有皇帝只有總統。希特勒把他上臺後統治的納粹德國稱為第三帝國。在德國曆史上,第一帝國是指962年德意志國王奧托一世所建的神聖羅馬帝國。1806年,拿破崙在奧斯特里茨戰役擊敗奧地利,迫使奧地利皇帝弗蘭茨二世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的稱號。
1871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宣佈成立德意志帝國,被稱為第二帝國。希特勒宣稱他的政權直接繼承神聖羅馬帝國和德意志帝國的傳統,為第三帝國,這個帝國將千年不衰,將德國的真正歷史過程進行下去。
1933年1月30日,從柏林傳出一個令世界震驚的訊息,年邁體弱的興登堡總統已經任命納粹黨首希特勒為德國新總理。幾天後,興登堡收到老朋友、一戰中德軍總參謀長魯登道夫的來信,他嚴厲譴責興登堡的輕率決定:您透過任命希特勒為總理,把我們德意志交給了歷史上最大的煽動家,我們向您預言,這個招災惹禍的人將把祖國推進深淵,後代將因您的舉動而詛咒您。
歷史驗證了魯登道夫這一預言的驚人準確。希特勒被任命總理,標誌著德國進入納粹時代,這在納粹黨上層和黨內引起了竭嘶底裡的狂喜。當晚,納粹黨二號人物謝爾曼·戈林在柏林組織了數十萬人的慶祝集會,之後舉行了火把遊行。當遊行結束時,已是午夜3時了,興高采烈的納粹理論家戈培爾在日記中寫道:“新帝國誕生了。”
希特勒第三帝國的誕生,預示著其血腥統治的開始。希特勒上臺後,為鞏固和加強法西斯專制主義,採取了一系列令人髮指的恐怖手段,使德國掩埋在血泊之中。希特勒的第三帝國為了打擊其它黨派,指使黨徒縱火燒燬國會大廈,然後將罪名加於德共,大肆搜捕左翼民主人士,隨後便取消了德共民主黨。
1934年,德國總統興登堡去世,希特勒將總統與總理職位合併,不在單設總統職位。從此,希特勒名正言順的成為第三帝國元首。
第三帝國的統治,建立在赤裸裸的恐怖基礎上。納粹政權粗暴的踐踏法律,設立“人民法庭”,審理政治案件,納粹黨徒把持的法庭,撇開一切法律程式,肆意對反法西斯人士定罪。納粹在德國各地廣建集中營,大量關押和殘酷迫害政治犯,並建立由衝鋒隊、黨衛軍和蓋世太保組成的恐怖網,嚴密監視德華人民的日常言行,防止反納粹力量的形成。
僅僅是德華人民的鮮血還不能滿足統治第三帝國的惡魔們的胃口,這個嗜血成性的政權需要更多的鮮血來維持它罪惡的生命,第三帝國的最終目標是征服歐洲和世界。為了這個目標,它必須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徹底擺脫凡爾賽條約的束縛,重新武裝德國。再現希特勒所謂的第一、第二帝國的輝煌。
-
3 # Y圓子同學Y
首先希特勒雖然沒有稱自己為皇帝,但是在執政時期進行的是“獨裁”統治。自從德國最德高望重的興登堡總統死後,希特勒就把元首與總理一塊都當了。最後,在戰爭期間還把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解除職務,自任為陸軍總司令,而德軍入伍的宣誓口號都是“為了元首而戰”,這與“皇帝”待遇已經沒任何區別了。之所以稱呼為“第三帝國”也是對德意志前兩任帝國的崇拜!
德意志第一帝國:又叫“神聖羅馬”帝國,到了12世紀的腓特烈一世時期,該帝國成為歐洲最強的國家,腓特烈一世公然加上“神聖”二字。眾所周知希特勒可是腓特烈一世忠實的崇拜者,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腓特烈一世的另一個稱呼)行動計劃以他命名可見對其崇拜程度!
德意志第二帝國:便是以普魯士為主體,威廉一世與鐵血宰相俾斯麥所建立的國家。1871年普魯士王國統一了除奧地利帝國外德意志全境,尤其在普法戰爭中消滅法軍主力,並俘虜了法國皇帝,德意志帝國第二帝國在法國凡爾賽宮宣佈建立。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意志帝國滅亡。 該國是當時世界列強之一經濟與工業總量都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超過英國和法國,奧匈帝國等列強!
-
4 # 桃花石雜談
第三帝國這個中文詞是從德語詞Drittes Reich直譯過來的,它字面上的意思就是第三個帝國。但是帝國這個詞(德語裡是Reich,英語裡是Empire)在歐洲語言除了指皇帝統治的國度外,更重要的意思是統治著不止一個民族的國家。甚至某種意義上,後面這個意思會蓋過前面那個意思。比如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法國在18世紀大革命之後基本一直是共和國(除了短暫的拿破崙家族時代),但法蘭西殖民帝國(French Colonial Empire)這個稱呼一直被使用到20世紀80年代初,因為法國始終擁有大量海外殖民地,而這種國家形式在歐洲語言裡就是帝國。所以其實有沒有皇帝是不影響帝國這個稱呼的。
鼎盛時期的納粹德國版圖,佔領了大量其它民族的土地,因此被稱為帝國
所以納粹德國被稱為帝國,因為納粹德國佔領了大片原本不屬於德意志民族的領土,統治了大批其他民族的人民,這兩點就使它已經符合帝國(Empire或者Reich)的定義了,至於其統治者有沒有稱帝或者是不是獨裁者,其實反而和帝國這個詞關係並沒有那麼大。
戰後德國割地及被瓜分的圖示,二戰使德國失去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領土
另外說到第三帝國,還應該說說為什麼納粹德國被稱為第三帝國,而不是第一帝國或者第二帝國。希特勒是以復興德意志民族為幌子上的臺,他自認為是德國曆史上兩個帝國的繼承者,因此納粹德國就被稱為第三帝國。而前兩個帝國分別是國祚長達1000年的神聖羅馬帝國和十九世紀末到一戰結束前統治德國的德意志帝國,只是這個第三帝國不但沒有像神聖羅馬帝國那樣享國千年,存在時間甚至比德意志帝國還短,而且最終還讓德國遭遇了被割地瓜分的命運,也算是歷史的諷刺吧。
-
5 # 想下雪的冬天
首先是帝國並不一定是有皇帝的國家才叫帝國,其次是當一個國家表現出強烈的侵略擴張勢頭時也可以稱之為帝國。二戰前期的德國由於經濟危機導致對魏瑪政府不滿進而使得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勢力得到空前發展,希特勒執政以後不斷鼓吹一戰簽訂的《凡爾賽合約》是德國的恥辱,需要用武力改變,因此當時德國極具侵略性。 “第三帝國”的原因是之前的德國有了兩個帝國分別是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加冕稱帝,稱為“羅馬皇帝”,德意志王國便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這便是古德意志帝國,或稱為第一帝國。1806年,帝國被拿破崙一世推翻。 第二帝國是指1871年-1918年的德意志帝國,它是普魯士透過三次“王朝戰爭”統一起來的。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普魯士擊敗法國,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1914年開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的失敗和第二帝國的瓦解而告終。因此希特勒納粹黨建立的侵略性極強的德國為“第三帝國”。
-
6 # 使用者50960675901
第一帝國指的是長達千年的神聖羅馬帝國,第二帝國是由普魯士統一德國後建立的德意志帝國,到一戰結束,第二帝國消亡。至於希特勒時期為什麼稱為第三帝國,是因為希特勒期望恢復德意志民族往日的榮光,承前啟後,建立德意志第三帝國。
-
7 # 漩渦鳴人yy
首先,相比較於其他的國家首領而言,希特勒在德意志擁有著另外一項稱為那就是元首和為元首其實希特勒就是集個人崇拜與一生的一代之帝王。他雖然沒有這皇帝的名義,但是卻擁有著皇帝的實力。至少在德意志第三帝國希特勒是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他就是神,沒有人去反對他。
此外,帝國這個詞在歐洲的含義裡面不只是包括有皇帝的國家,而是包括另一個意思就是一個能夠囊括多民族的一個國家也被統稱為帝國。很顯然,雖然心疼的一直要求德意志第三帝國只能包括日耳曼民族,但是實際上當時希特勒所構想的整個德意志第三帝國,他所包括的並不只是一個民族而已,至少墨索里尼不是日爾曼民族,但是希特勒卻一直把他當做自己人。
此外,我們就必須得說道德意志第三帝國這個名字的由來了。首先就是這個帝國她一開始第一帝國是由普魯士國王菲特勒大帝由於不滿意,歐洲教皇的橫行霸道,然後率領軍隊直接打到了歐洲教廷。用刀架在了歐洲教皇的頭上。說到底,你是上帝的兒子,還是我是上帝的兒子,然後教皇當然是服軟了,然後就說你是上帝的兒子,然後這個帝國就誕生了這個帝國包括著,現如今德國的土地加上義大利的土地加上奧地利的土地統稱為神聖羅馬帝國,但實際上很長一段時間裡面,這個帝國既不神聖,也不羅馬。三里一城,五里一邦很顯然,這是一個江湖。但是希特勒,卻是菲特勒大帝的死忠粉,他的巴巴羅薩計劃。很顯然是為了致敬菲特勒大帝。
後來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帶領下,又是普魯士統一了整個德意志境內,並且設定了德意志第二帝國,在很多德華人看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實際上是一種恥辱,因為德華人並不是死在外面因素的手裡,而是死在自己人的刀下,帶著之後賣主求榮的餵馬共和國政府更是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凡爾賽合約》。洗頭了。作為曾經德意志第二帝國的一名士兵,對於這個帝國的感情也是十分深刻的。
因此,傳承下來的話,希特勒也就自然而然地將自己的帝國被稱為德意志第三帝國。
回覆列表
(雖然納粹德國帶有強烈的專制主義色彩,但事實上它依然是一個共和國而不是一個帝國)
這個問題非常有趣,那就是既然希特勒沒有稱帝為什麼要把納粹德國叫做第三帝國。其實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希特勒自己是不願意使用第三帝國這個提法的。納粹德國的正式名稱和魏瑪共和國一樣都是“Deutsches Reich”也就是德意志國,而不是德意志帝國。換而言之雖然納粹德國本質上是魏瑪共和國的延續,希特勒在1934年以後的執政依然可以從魏瑪憲法的框架內解釋。也就是說1932年當選的總統興登堡,在任期沒結束的1934年逝世的情況下,因為沒有舉行總統補缺選舉,所以總統空缺,在這個情況下作為內閣總理的希特勒代行總統職權,也就是說到1939年以前雖然希特勒已經開始自稱“國家元首”,但是他也可以按照魏瑪憲法視為一個代行總統職權的攝政內閣的總理,雖然納粹黨已經顛覆了共和國,但是至少在一點點程度上納粹政權還保留著一點魏瑪憲法的色彩。
(雖然納粹黨一再炫耀他們的得票數,但是一個簡單的事實是1933年1月組成的希特勒內閣是一個依靠憲法48條執政的總統內閣,納粹黨即使在1933年3月的選舉中得到了最好成績也沒能獨立過半數,它得最高得票率是43.9%)
那麼為什麼會有“第三帝國”這個提法呢?從政治學意義上的帝國來解釋,完全是離題萬里,把簡單的問題弄複雜。“第三帝國”這個名號完全不是來自什麼政治學意義上的“多民族的領土廣闊的強大國家”這個涵義,它被提出的唯一目的就是表達一種主張。這種主張從跟第一和第二帝國的涵義直接相關。那就是既然1806年解體的神聖羅馬帝國被視為第一帝國,1871-1918年之間的德意志帝國被叫做第二帝國,那麼納粹德國應該成為第三帝國。而怎麼成為第三帝國呢?方法太簡單了就是復辟霍亨索倫王朝。
(這部電影雖然是虛構的,但有一點是真的,那就是身在荷蘭的老皇帝其實一直在等待著有機會回到柏林重登皇位)
法西斯運動固然有其民粹的、甚至社會主義的一面,但是它之所以能夠在1930年代突然在德國異軍突起,卻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它的反民主、反魏瑪共和國這個特點。1928年5月20日的大選結果宣佈了納粹黨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黨,在這次國會選舉中納粹黨獲得了809771票,如果你覺得這個得票數還不錯。那麼請注意德共得票數是3263354,是納粹黨的4倍。天主教中央黨和他的小兄弟巴伐利亞人民黨的得票數是4656445,接近納粹黨的6倍,而社會民主黨是9151059,是納粹得11倍。
但是兩年零四個月以後的1930年9月的大選裡,納粹的得票數驟增到6406924,選票暴漲了接近8倍,到1932年它的選民增長到13779111,選民在四年裡增加了12969340人這是因為什麼?很多人把1930年和1932年間納粹選票的爆發性增長歸咎於1929年的經濟危機。但是經濟危機只是加劇了德國社會的內部矛盾,加劇了德國社會的貧困化,以及各政黨在社會問題上的極端程度。民意確實受到了經濟危機的影響,但為什麼變得極端化的民意會導致選票流向納粹?
我們再來看看從1928年到1932年之間的三次大選的選票分佈變化,在這4年裡的三次選舉當中,社民黨的選票確實下降了,但是下降了多少呢?1928年社民黨得到9151059票,1930年下降為8575669票,1932年下降到7959712.一共損失了1191347票。從這個傳統的溫和左翼黨選票的下降相比,極左的德共和溫和右翼的中央黨反而逆勢上揚,其中德共從1928年的3263354,1930年上升到4590453,1932年上升到5297086。中央黨則從4656445上升到5185716和1932年的5792507.換句話說傳統的極左翼和溫和左右翼,在這三次大選中只有溫和左翼的選票下降了,而它損失的票數當中的絕大部分被極左翼的增長抵消了。這從一個側面證明了三十年代德國政黨組織的堅不可摧,儘管爆發了經濟危機,但是各傳統政黨的基本盤幾乎是鐵板一塊,唯一發生的流動是從溫和左翼向極左翼的流動。那麼納粹多出來的那一千兩百多萬選民是從哪來的?
(雖然遭到了1929年大蕭條的打擊,以及飢餓總理布呂寧的錯誤政策,但德國工人階級引以為豪的“高度的組織紀律性”,得到了1928年到1932年的選舉的印證,spd的選票固然下降,但是kpd的選票卻不斷上揚)
納粹黨得到的選民裡一部分得益於選民的增加,這當中最讓納粹受益的是戰後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也就是剛剛取得選舉權的那一代人的加入。也就是選民的擴大,在三十年代初納粹黨憑藉其青年運動尤其是衝鋒隊所掀起來的褐色狂潮,席捲了德意志青年。其次是投票率的增長,1928年大選的投票率是75.5%,1930年上升到82%,1932年進一步上升到84.1%。但這都無法解釋為什麼納粹可以多收一千兩百萬選票。所以我們必須考慮到納粹票數增加的另一個側面,那就是右翼的德意志民族人民黨、溫和右翼的德意志人民黨,以及保守的自由主義的德意志民主黨1930年以後改名為德意志國家黨。這三個黨的選票在這三次選舉當中出現了崩潰性的跌落,選票下降總數為6667291,這就解釋了納粹選票的來源。除了年輕一代、除了投票率的上升,除了非常有限的傳統左翼和溫和左右翼的選票流動。真正決定性的是保守派的合流。
(隨著右翼大聯合的推進,施特拉塞這樣的左翼納粹黨人最終被排擠出局,他本人死於1934年的長刀之夜)
這樣我們就找到了納粹崛起的真正根源,那就是在1928年以後,在經濟危機的背景之下,德國傳統的右翼以納粹為旗幟實現了合流。其中甚至包括傳統的支援施特萊斯曼這樣偉大的政治家的保守派選民,和支援德意志民主黨的經濟自由主義者。那麼到底為什麼這些人可以和一個以社會主義和民粹熱情,街頭暴力活動橫掃德國的法西斯黨合作呢?那就是納粹的反民主色彩。
對保守派和傳統的德國右翼來說這是納粹最有價值的部分。對於已經對魏瑪共和國的議會民主制感到越來越不耐煩的他們來說,納粹是顛覆共和國的最好工具。而如果你問我這些舊貴族、貴族軍官、和皇室關係密切的大工業家、大金融家、保守派新教牧師貴族外交官和職業政客為什麼要動用手裡的金錢、新聞機構、出版機構、宣傳機構,來支援納粹顛覆共和國。那我覺得目的是明擺著的那就是復辟君主制。
(阿爾弗雷德-胡根貝格,克虜伯公司的前董事長,30年代的傳媒巨頭,同時還是損失選票過半的德意志民族人民黨的主席)
這個右翼大合流的開端就是希特勒與德國工業家和金融家們的接近,其中最重要的契機就是會見胡根貝格。胡根貝格自己是前克虜伯公司Quattroporte,同時還擁有德國最大的新聞、出版、廣告集團,掌握著遍佈德國的新聞社、圖片公司、印刷廠甚至電影公司。他對希特勒的支援讓希特勒掌握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宣傳渠道。但作為回報,1928年5月7日希特勒透過納粹黨全國指導處,要求納粹黨的媒體和發言人從此不再攻擊1918年退位的德皇威廉二世,甚至也不得再在納粹黨的官方報紙上發表攻擊退位皇帝的文章。納粹為了利用保皇黨人手中的資源,至少在表面上默許了納粹一旦顛覆共和國之後復辟帝國的可能性。
而第三帝國的提法實際上就是保皇黨人被納粹的勝利衝昏頭腦的產物。但是一旦納粹徹底掌握權力,他們立刻就不再掩飾自己過去民粹的社會主義的一面了。所以希特勒也就一再拒絕承認“第三帝國”這個提法。從1928年到1934年德國保皇黨和圍繞在保皇派勢力周圍的保守主義者和納粹進入了蜜月期。但是隨著興登堡總統的逝世,和納粹政權的穩固,這種蜜月期很快就結束了。
納粹德國的反納粹勢力裡,新教牧師表現的比天主教會還要激進,他們心中的被欺騙感是一個無法忽視的因素。同樣的德國國防軍軍官,尤其是貴族軍官裡強烈的反納粹色彩得以形成,甚至發展到1944年7月20日的行刺和政變,也和復辟落空的被欺騙感分不開。
(1944年的720事件實際上帶有強烈的普魯士貴族色彩,而1932年他們實際上把希特勒看作自己恢復君主制的白手套)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第三帝國”實際上是納粹泛右翼大聯合時期的產物,但卻被站穩腳跟的納粹所拋棄,如果按照納粹的意識形態他們根本不可能接受“帝國”的提法。但也正因為它被保留至今,才讓我們可以看到納粹德國這一段被納粹自己刻意掩蓋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