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路遙lgy

    謝謝邀請!王勃(649——675/676),唐代詩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人(今山西河津)人。王勃和楊炯,盧照鄰,駱賓王被稱為初唐四傑。王勃為四傑之首。王勃自幼聰明好學。據《舊唐書》記載他六歲即可寫文章,文筆流暢,被稱為神童!九歲是讀顏師古注《漢書》,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十六歲時,應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因作《鬥雞檄》被趕出沛王府。之後,王勃歷時三年遊覽巴蜀山川風景,創作許多詩文。返回長安後,求得虢州參軍。在任上,因私自殺官奴第二次被貶。上元三年(676)八月,在去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王勃最著名的作品就是《滕王閣序》 但是,王勃到底是多大時寫的呢?這個說法不一!有說是他十四歲寫的!更多的說法是26歲寫的!王勃26歲這年,去探望在交趾(今越南境內)當知縣的父親,途中路過洪州(今南昌),洪州都督閻伯嶼正好整修滕王閣竣工,定於九月九日宴請文人雅士慶祝!他的女婿有文采,寫了一篇有關的美文打算共享一下,因王勃是名士,也在被邀請之列。宴會上閻伯嶼故意讓來賓先作文章看看。因為大家都沒準備都不做,等請到王勃時,王勃也不推讓,提起筆來,當場揮豪一氣呵成,寫就了這篇傳世的名篇《滕王閣序》,所有來賓都驚歎不已,閻伯嶼看後也是讚不絕口,也就不好意思讓女婿把文章拿出來了。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這幾句盡是表達作者的境遇!不幸的是,王勃在去看望父親回來是,在海上溺水而亡,讓人不得不扼首驚歎天嫉英才!王勃的作品,後有駱冰王等人部分整理,流傳於世!

  • 2 # 而亦子心

    據《王勃傳》記載,王勃,(649~676)唐代詩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並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時,正趕上都督閻伯嶼新修滕王閣成,重陽日在滕王閣大宴賓客。王勃前往拜見,閻都督早聞他的名氣,便請他也參加宴會寫下了名垂千古的《滕王閣序》。《唐才子傳》則記道:“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

    南昌的滕王閣中亦這樣記錄這段歷史: 公元675年,王勃寫了《滕王閣序》後,這座樓閣則更是名傳千古了。歷時一千三百多年,歷代屢毀屢興達28次,1926年毀於兵災, 被北洋軍閥鄧如琢部縱火燒燬。僅存一塊“滕王閣”青石匾。經過南昌市民的幾年努力,1989年重陽節,滕王閣終於重新矗立於贛江之濱。

    從上述史料來看,王勃記《滕王閣序》時的年齡當在26歲無疑!

  • 3 # 朗風習習

    王勃寫《滕王閣序》是什麼年齡呢?

    首先,第一種說法,我們可以從他的文章裡可以看出來。

    “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

    全部翻譯我就不提了。大家看“等終軍之弱冠”這一句。

    “等”古代有:等同,相等於的意思。

    “終軍”是一個人物,西漢時期濟南人,少年時代就博學有才,18歲即為國效力。後出使南越,想說服南越王歸服漢朝,因南越國臣相呂嘉反對,於是殺南越王和終軍。終軍死時僅20歲。

    “弱冠”古代男子20歲稱弱冠。

    所以,只從這一句可以看出:我和終軍一樣20歲了。王勃寫這篇《滕王閣序》的時候是20歲。

    王勃確實有才,短短几句,就用了:終軍請纓、班超棄筆投戎、宗愨乘風破浪這三個典故!

    第二種說法,就是唐末五代時期的王定保寫了一本《唐摭言》,它是記錄古代軼事的小說集。裡面寫了一篇王勃寫《滕王閣序》時的情景。

    王勃著《滕王閣序》,時年十四。都督閻伯嶼宴請賓客。為了顯示女婿的才華,早就囑咐他構思一篇序文,作為即席之作。宴會開始,閻伯嶼便拿出紙筆,請每個客人寫序文,客人都謝辭了。輪到小小年紀的王勃,以為他不敢來接紙筆,可是王勃卻毫不客氣地接過了紙筆。閻伯嶼一愣,然後不高興地藉口離開了宴會廳,私下卻教下屬觀察動靜,隨時通報情況。當第一次報“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時,閻伯嶼說,這是“老生常談”;第二次報“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時,未作聲;三次報“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閻伯嶼突然站起來誇讚起來說:“天才!天才!他的文章可以傳世了。這個說法雖說是野史,可明代文學家馮夢龍在《醒世恆言》中也說王勃“時年一十三歲”。

    第三種說法,又說王勃寫《滕王閣序》時二十六歲或二十九歲。這也是現在高中版教材的說法。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中記載,王勃是南下去交趾侍奉父親,正逢九月九重陽晏會所以作此序。在序中王勃對客人一會兒稱童子,一會兒又稱弱冠,如果是二十六歲以後的年齡,這樣稱呼,似乎又覺得不妥。所以,這種說法也無法確定!

    最終,王勃寫《滕王閣序》時的年齡一直眾說紛紜,無法確定!

  • 4 # 渤海朗夫

    不可能。十三歲古稱舞夕之年,正是從早上玩到晚上的年歲。 《滕王閣序》中有一句叫做,童子何知,躬逢勝餞。那麼王勃自稱童子,應是尚未加冠,在二十歲以下都叫童子。至於是不是十三歲,應該不是。全文恢宏恣肆,文筆老成,志向高邁,人情練達,似已看破紅塵,瞭然人生所有。文章抒懷騷歌不輸屈子,俯仰人世逸性曠達難遜於右軍,以至於後世能比肩者廖廖。其人其才,早生則讓潘岳陸機嘖嘆,後生則令三蘇歐陽子稱美。可惜早亡,其悲也夫!

  • 5 # 飲水君

    首先丟答案,王勃寫《滕王閣序》時到底多少歲,至今並沒有定論。為什麼呢?因為資料丟失,硬碟掛了,其作品十喪其九,根本無從考證嘛。

    可以肯定的是,無論王勃多少歲寫了《滕王閣序》,這篇千古一見的奇文都堪稱橫空出世,一炮而紅。到底有多紅呢?打個不那麼恰當的比方,只論傳播度,在當時當世,大概相當於李誕如今眯著眼睛說的這句“人間不值得”。

    關於他創作這篇奇文的年齡,有如下幾種說法——

    一說是13歲,論據有三:一是原文中有“童子何知,恭逢勝餞”一句,童子嘛,可不就是十三四!二是和王勃同為“初唐四傑”的楊炯,在《王子安集序》中說王勃“年十四,時譽斯歸”,時譽指啥呢?《滕王閣序》紅遍大唐呀!三是《太平廣記》和《唐摭言》都記載:“王勃著《滕王閣序》,時年十四。”13歲一說,就是採這個說法,自動給減了個虛歲。但這個說法就有人反駁了,《滕王閣序》寫了那麼多人生悲歡、宦海沉浮,這不符合十幾歲就入朝為官的天才少年彼時江湖一出誰與爭鋒的傲嬌人設啊。

    所以就有了第二說,是26歲。主要論據是歷史學家岑仲勉寫過一篇《王勃疑年》。他推算王勃生於公元649年,卒於公元675年。敲黑板,這是他落水淹死的那一年!在這一年呢,他寫過一篇《秋日楚州郝司戶宅餞崔使君序》,這篇文裡出現的事情,簡直和《滕王閣序》裡的如出一轍嘛,所以作《滕王閣序》應該也是在這一年了。

    還有第三說,是20歲。論據也是從原文裡來的,因為原文裡除了有“童子”一句,另有一句“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弱冠之年,不是13也不是26,是20來著!前後兩個地方似乎在打架,但結合文章的情境來讀一下,倒也能解釋,一個剛行“加冠”之禮的年輕人,在自己的老爹面前自稱一下“童子”,那是撒嬌!這一年他初次被貶,待業在家,心懷一些希望,有有那麼一絲幻滅,論文氣,論感覺,都比較匹配20歲的心境。

    可以肯定地說,無論王勃在哪個年齡寫下傳頌千古的《滕王閣序》,他都當得起“震驚古今”這四個字。能有幾個人,9歲讀《漢書注》,就能揪出海量錯誤,著《指瑕》十卷;又有幾個人,17歲便入朝為官,被屢屢盛讚“大唐奇才”?

    遺憾的是,無論這位“大唐奇才”在多少歲寫下《滕王閣序》,都無法改變蓋棺定論的歷史,無法扭轉他英年早亡的人生軌跡。

  • 6 # 朝聞古今

      綜觀《滕王閣序》全文,那種宦海沉浮、人生慨嘆完全不是未成年人的閱歷所能寫出來的。所以,寫《滕王閣序》時,王勃不可能是13歲或16歲。另一說,王勃其時是20歲,也不太可能。認為王勃20歲時寫《滕王閣序》的依據主要是文中寫道:“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

    大家看“等終軍之弱冠”這一句,就直接翻譯理解成王勃當時也20歲。

           “弱冠”古代男子20歲稱弱冠。“等”古代有等同,相當於的意思。如果沒有上下文,單拿出“等終軍之弱冠”這句,理解成王勃20歲是合理的。

           但其實,完全不是那意思,不能只簡單的從字面意思理解。寫詩作文更多的表達是某種思想、抱負,並滿負情懷。況且王勃在文中沒寫自己的年紀狀況,是後人誤解而已。

           毛澤東那首《清平樂 六盤山》詞:“不到長城非好漢”,因六盤山在寧夏境內,很多人就由此理解是寫寧夏的長城。詞中的長城只是泛指,表達的是壯闊胸懷,而非具體是要登上哪的長城。

          “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表達的王勃對人生的迷茫,正處於彷徨中,期待能被任用,在等待著合適的機會。

            “終軍”,西漢時期濟南人,少年時代就博學有才,18歲即為國效力,這一點和王勃相似。後出使南越,想說服南越王歸服漢朝,因南越國相呂嘉反對,殺了南越王和終軍。終軍的生命也定格在20歲,王勃藉以表達了為朝廷效命的決心。

             生於文化名門的王勃,繼承家族優秀遺傳基因。6歲就可以做詩,9歲時寫出《指瑕》,指出當時大學者文章和瑕疵,被譽為神童。16歲幽素科及第,被封“朝散郎”,17歲侍讀唐高宗第六子沛王,一時名聞天下,風光無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正是王勃當時意氣風發的寫照,有舉重若輕,雲淡風清的灑脫。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王勃的坎坷經歷就此開始了。正春風得意的青年,哪懂那麼多人情世故,加上恃才傲物的秉性,自然招致一些同僚的忌恨。於是,一篇帶有調侃性的《檄英王雞》的文章,被壞人抓住機會告發。這與蘇軾受迫害的烏臺詩案類似,只是以遊戲的口吻宣戰英王的鬥雞,卻被放大到挑拔王子內鬥的嚴重程度,王勃就此被趕出王府。

    過了五年,大約是二十三歲的年紀,王勃參加官員選拔考試,順利過關,被授參軍,在虢州任職。從王子侍讀到參軍,落差有點大。見過大世面的王勃,又恃才放曠,估計打心裡看不起同僚。鶴立雞群,是不是很突兀,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王勃又遭到奸人的陷害,差點丟了性命,幸逢高宗大赦天下。死罪已免,活罪難逃,並牽連到自己的父親,被貶到嶺南交趾當縣令。

    從得意到失意,這些起起落落,並沒有讓王勃消沉,在人生迷茫和人生思考中迸發青雲之志,《滕王閣序》誕生了。這時,王勃二十五歲,寫出這篇流傳千古的光輝文章,已超脫了時代。在探望父親的途中,寫成《滕王閣序》,在返回的路上,不幸溺水,英年早逝,人生就此昇華。

  • 7 # 風煙色調

    說法主要有兩種,十四歲和二十六歲。認為十四歲的依據主要來自文中“童子何知,躬逢勝餞”,認為古人的童子可不是亂說的,一般十六歲成年,滿十五歲稱童子;古人算虛歲,他十四時虛歲正好十五,故自稱童子。反對意見就多了,一種來自文中意思,十四歲的王勃才華出眾,意氣風發,絕不會有文章中的傷春悲秋的失意;而且“舍簪笏於百齡,奉晨昏於萬里。”說明他是去看望父親經過江西,而據交趾縣誌,他父親在他二十四歲(公元673年)那年才去任縣令,在此之前,十四歲的王勃幾乎沒有理由去江西,他父親之前一直在長安和雍州(陝西甘肅新疆一帶)任職,而十來歲的王勃正在長安鑽營力求入仕。文中“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一句的終軍,字子云,漢代濟南人。武帝時出使南越,自請“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時僅二十餘歲 ,“等”即是相同的意思,明明白白說了此時王勃與終軍年紀差不多,都是二十來歲。所以我認為,比較信服的說法該文是王勃二十六歲時去探望父親,路過滕王閣適逢其會而作。

  • 8 # 塞北豪客

    據《唐才子傳》記載:王勃死的時候是二十九歲。死的原因是出海溺水而死。王勃出海的原因是去交趾看望他的父親。而出海前九月九日重陽節路過南昌。南昌都督閻伯輿恰好重修滕王閣。王勃因逢其會,所以在酒宴上寫出《滕王閣序》。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王勃是死之前沒多久寫的。就是古人交通不發達,路上走的時候比較長,可能會走一兩年的情況下,王勃大概在二十六到二十九歲之間寫的《滕王閣序》。

  • 9 # 楊詠侖

    王勃(約650年-約676年),王勃因殺死官奴曹達入獄,並連累了他的父親,其父被貶為交趾縣令。王勃出獄後在家裡停留了一年多,然後去看望父親。王勃在看望父親途中巧逢洪州牧閻伯嶼宴群僚於閣上,《滕王閣序》便應運而生。他在上元二年(675年)的秋天從洛陽出發沿運河南下,於八月中旬到達淮陰,又從淮陰到楚州,離開楚州,繼續沿運河南下,入長江後折向西行,到了江寧。大約在上元三年(676年)春夏,王勃已至交趾王福疇處,見到了他生活窘困的父親。不久後,王勃便踏上歸途。當時正值夏季,南海風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驚悸而死。從他卒年推斷,王勃寫《滕王閣序》時,應是25-26歲之間,不是13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可控矽的工作原理和主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