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飛笑
-
2 # 木鬼
君子一諾,重於泰山,為己之主,鞠躬盡瘁。
《三國演義》當中,我最喜歡的人物就是諸葛亮。為何?
一, 自信
諸葛亮是很自信的一個人,並且穩重,二十七歲的時候還在躬耕於南陽。
但他並不是沒有遠大抱負,就算當時在家,但是他的名頭可就已經打響了。人稱臥龍先生,人中龍鳳不過是臥著而已。
劉備三顧茅廬才將他請出山,可見他自信自己終會遇明主。 而且無論是在前期與周瑜比智還是後期與司馬懿比謀,他都淡然不慌。舌戰群儒和戰場上罵死人,都可見他的自信。
二, 忠
其實劉備很多時候雖然是仁者,但是有點太過仁了,簡直就是死心眼,他不知道成大事者不拘小節,要有舍有得,非拖到自後連累所有人才覺得是對的。
諸葛亮看透了這一點,卻仍舊跟著劉備,有一種你儘管胡鬧,解決不了算我輸的感覺。
剛進劉備處時,被關羽和張飛刁難,他都盡力忍讓。哪怕是自己的親哥哥來說服他投靠江東,他也不為之所動。
後來劉備託孤,他也一心輔佐少君,七出祁山,立志北伐為劉家奪回漢室江山。
三, 聰慧
雖然草船借箭說是孫策之謀,但是諸葛亮活活氣死周公瑾這點上可見,他很聰慧。腦子轉的特別快,魯肅多次來要荊襄,都被他給說的無計可施。
而且舌戰群儒絲毫不懼,沒有一人能說的過他。造出木牛流馬和孔明燈。
和司馬懿鬥智鬥勇,以空城計嚇退司馬懿。就算死後都能嚇退司馬懿。
諸葛亮可以說是忠勇兩全,雖然小說有誇大的成分,但是就算曆史上我們所知的《出師表》中可見諸葛亮的忠義之心。
至於不足可能就是他太過執著了,以他在隆中就三分天下的遠見,能看不出漢室滅亡已是必然,但他卻一直耿耿於懷非要北伐。
其次就是他太不愛惜身體了,事事恭親,積勞成疾,最終早逝。諸葛亮若是像司馬懿那樣會修養,就沒他司馬傢什麼事情了。
-
3 # 奮鬥vlog
1.啟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諸葛亮說的,是指為臣之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君臣之間的關係,則是君權至上,君主具有絕對的權威,神聖不可侵犯,為臣者必須絕對忠於君主,所謂食君之祿,為君分憂。在今天可以理解"臣"指的是一種被領導的下級角色。可以說是如何做下屬。
所以諸葛亮給我們的啟示今天我們可以理解是作為下級,與領導相處,首先要對得起自己的良知,也就是說,作人不能卑躬曲膝,不能奴顏媚色。有時,也許違心的事不得不做,但違心的話卻可以不說。總之,要保持自已人格的獨立,不能喪失做人的尊嚴,要保持一種不卑不亢的姿態;其次,要出於公心,從與人為善的願望出發。這裡的與人為善,主要是指自已的頂頭上司。在上述前提下,應儘量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當然,必須做到有理有節。
2 .缺點:你如果讀過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就能深切地體會他為人確是忠義仁信、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但是儘管《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竭盡褒揚之詞,我們仍然可以發現諸葛亮有許多不足之處。
有人評論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有所不足,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從關羽失荊州、敗麥城,為東吳陸遜、潘璋所殺,以及後來的“火燒連營七百里”,致使劉備大敗含恨而死這兩個事件中,諸葛亮先不能救關羽,後又不能阻劉備出兵為關羽報仇;再後劉備出兵不利又不能救劉備全軍而退,在這兩件事上諸葛亮幾乎沒有什麼作為,這真有點說不過去。
最為突出的是諸葛亮在用人方面的不慎。關羽剛愎自用、自以為是、心胸狹窄、有勇無謀、任性傲慢,且大局觀較差,心機不深。對諸葛亮制訂的聯吳拒曹(魏)的正確策略沒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讓關羽鎮守荊州,與陸遜這樣深謀遠慮的人才相對抗,顯然不是對手。諸葛亮其實早就深知關羽的短處,但因為關羽是劉備的結拜兄弟、嫡系將領,所以即使當時諸葛亮心中曾經冒出過一絲隱憂,預感到不祥之兆,仍然將鎮守荊州的重任交給關羽。可見其原則性是大打折扣的。實際上應當把鎮守荊州的重任交給趙雲,因為趙雲一生謹慎、心思慎密,而且武藝不在關羽之下。但趙雲非劉備之嫡系,劉備對待趙雲和自己的結拜兄弟相比是有區別的。從這裡可以看出劉備、諸葛亮在用人方面目光短淺、私心甚重。
諸葛亮使用馬謖更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馬謖此人連劉備都洞察其短,臨死之前特叮囑諸葛亮不能重用馬謖,謂其表面上多智善謀、能判會斷,實則無真才實學,只不過言過其實而己。諸葛亮偏不聽劉備之言,在異常重要的街亭戰役中重用馬謖,結果馬謖難當重任又非司馬懿對手,街亭之戰一敗塗地。此棋一失,滿盤皆輸,諸葛亮只好冒險去唱空城計,然後再演一出揮淚斬馬謖的戲。諸葛亮真是自取其辱。
最不可原諒的是諸葛亮在魏延問題上犯了大錯誤、甚至是有罪過的。魏延實際上是蜀國不可多得的智勇雙全的名將,但此人的致命弱點就是和上級的人際關係搞不好。而且這個人嘴較“臭”,喜歡發牢騷,平日裡怪話太多,掌握軍政大權的諸葛亮不知從何處看出魏延腦後長有反骨,處處提防、冷落他,使魏延在蜀國一生都是心情壓抑、鬱郁不得志,終於在諸葛亮死後總爆發。但不管怎麼說,魏延到死都沒有做過叛徒,那怕象關羽的那種假投降他也沒有幹過。所以我認為這個人非常可惜、可嘆!作為三國中人才最為匱乏的蜀國來說,是人才資源上的一種浪費;作為魏延個人來說,是他人生的悲劇。
諸葛亮在晚年時看中了姜維,視其為弟子、接班人,把自己的一生所學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實際上這是諸葛亮的無奈之舉。那時的蜀國內外交困,人才雕零,諸葛亮自己也深感力不從心,許多事他都是徒呼無奈,深知在作無望的掙扎。姜維在短暫的幾年中的作為,實在擔當不起諸葛亮的信任和重託。我認為姜維的才智,在三國後期只能算作二流,根本無法繼承諸葛丞相的遺志,完成重振蜀國、滅掉魏吳以稱霸中原的大業。所以羅貫中在描繪姜維死後魏兵用刀剖開其肚子,發現姜維的膽大如雞卵,實在是一種絕妙的、意味深長的調侃和譏諷。
縱觀諸葛亮的一生,其道德品格、善用智謀和治理國家的才幹,有不少事例實為後世之典範。但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特別是識人、用人、馭人方面同曹操、孫權、周瑜、司馬懿等人相比,確有許多不足之處。他突破不了使用人才、駕馭人才的樊籬,因此諸葛亮死後,蜀國基本上無人才可用。即使是諸葛亮臨死前向後主劉禪推薦的幾位輔國大臣,全都是一些謹小慎微的平庸之輩,再無雄才偉略、開疆拓士之棟樑的出現。蜀國為三國中最早滅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
4 # 茶餘飯後cn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誠與智慧的代表人物。一生博覽群書,知識淵博。是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經濟學家。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對後人的啟發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勤奮好學,奮發圖強,才能使自己成為社會有用之人。諸葛亮在出山之前就是個以耕田為生的農民,然其刻苦學習,修煉自己,成為曠世奇才。有道是,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二,娶妻重才輕貌,其岳父黃承彥對諸葛亮說:“聽說你要選妻,我家中有一醜女,頭髮黃,面板黑,但才華可與你相配”,諸葛亮迎娶了黃月英。以至於當時鄉里甚至作了句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成醜女”。
三,忠心侍主,謙虛感恩。如其《出師表》中所屬:“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康熙評價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唯諸葛亮能如此耳”。
諸葛先生的卓越才幹,使當時社會穩住了大局,平定了內亂,保證了蜀漢政權四十多年的穩定性。
至於不足之處,我個人認為,事必躬親算一個吧,其他,實在不敢妄談如此功高蓋世之高人。況且,我等如此之庸人。
-
5 # sunjin6278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堪稱完人,做到了忠賢仁義禮智信,可以說是踐行儒家提倡道德標準的最完美人物。
諸葛亮作為臣子,非常忠誠。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後,諸葛亮就一直盡心輔佐劉備、劉禪這兩位蜀漢之主,無論多麼艱難困苦,諸葛亮都緊跟劉備,盡心輔佐劉禪,忠心耿耿,至死不渝,切實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用自己一生的行動報答了劉備的三顧之恩。諸葛亮治國非常賢明,他注意以法治國,講究公平公正公道,興水利,拓荒地,發展品牌蜀錦產業,達到了路不拾遺,風化肅然;他提倡廉潔勤政,在他的率先垂範下,蜀漢官員個個能做到廉潔自守,打造了蜀漢廉潔政府;諸葛亮自己臨終時交待對自己喪事從儉,要求家裡要自給自足,不別治產業,留下的遺言讓人讀之酸鼻。諸葛亮最講仁義,他對蜀漢重臣李嚴的處理,可謂仁至義盡,李嚴因誣陷諸葛亮貽誤戰機之罪當斬,朝中沒有一人出來替他說情,還是諸葛亮幫他講了情,免了他死刑,貶為庶人,並提拔重用其子,讓李嚴切實看到了諸葛亮的為人,感激涕零;諸葛亮率軍南征,為了降服南中之主孟獲,七擒七縱,最終讓孟獲心悅誠服,表示永不叛漢;諸葛亮聽到別人說法正成了蜀漢重臣後,對以前對他不好的人睚眥必報,建議依法給予處罰,就向人解釋說,法正功勞很大,以前受屈,現在怎能不讓他伸張一下呢?這些話讓法正聽了以後,其行為就有了收斂。諸葛亮很懂禮儀。禮儀是經國家,定社稷的根本,諸葛亮在外交上實行了東和北拒南服西連之策,在危難之際,出使東吳,舌戰群儒,說孫權,激周瑜,促成了孫劉聯盟,共同對抗曹操,打贏了赤壁之戰;益州張松本想將益州五十四州地圖獻給曹操,讓曹操取益州,無奈曹操對張松很不友好,張松在回蜀途中,受到了諸葛亮等人的熱情接待,最終張松獻圖劉備,為劉備取益州提供了關鍵條件。諸葛亮非常有智慧,堪稱中國歷史上的智聖。他從出茅廬提出隆中對策後,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相繼創造了《三國演義》最精彩的篇章,如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江東取親、巧借荊州、取益州、定漢中、空城計、收姜維、火燒上方谷等,還發明瞭木牛流馬、諸葛連弩、八卦陣、孔明燈、饅頭等,寫下了《出師表》、《誡子書》、《諸葛兵法》等著作,被後人看成了智慧的化身。諸葛亮非常講誠信,以誠信為本。劉備臨終白帝託孤諸葛亮,諸葛亮表示要竭盡全力輔佐劉禪。諸葛亮是這樣許諾的,也是這樣做的,為蜀漢真是竭忠盡智,夙興夜寐,盡職盡責;為了表示賞罰嚴明,諸葛亮率先垂範,北伐街亭之失,自己主動自貶三級;為了在士兵中講信用,在北伐的大敵當前,新兵未到,依然讓已服滿兵役的蜀漢士兵按時回家,他動情地說:誰無父母兄弟,誰無妻子兒女?家中親人都翹首以待,望眼欲穿,也許經過這一戰,你們就沒命了,我沒法向你們父母交待。士兵們聽了都感動得失聲痛哭。
至於有人說諸葛亮事必躬親、終生謹慎是他最大的不足,這點真不敢恭維。蜀漢地處偏遠,國小民寡,人才奇缺,諸葛亮自然要事必躬親了;蜀漢人少兵少,死一個少一個,每個士兵都是寶貝,諸葛亮怎肯輕以讓他們送命?因此只有小心謹慎,才不至於讓軍隊傷亡慘重,才能讓有限計程車兵出力蜀漢,在這種捉襟見肘的情況下,諸葛亮又怎能不處處時時謹慎小心呢?
回覆列表
魯迅先生曾說三國演義裡把諸葛亮寫的近似於妖,太能太完美,小說的豬腳光環太亮了。可惜三國的結局已成,否則蜀必統一三國。
啟示嘛,小說就是要有高智商的人,才有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