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良人一品

    (一)童貫不僅是史上掌控軍權最大的太監,他還開創了另外的幾項中國歷史之“最”:中國歷史上握兵時間最長的太監(統兵二十年);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出使外國的太監(以副使的身份,於政和元年出使遼國);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被冊封為王的太監(因收復全燕之境,封廣陽郡王);中國歷史上唯一長著鬍鬚的太監(與他年近二十歲才淨身有關)。(二)明代的司禮監「號稱內官,『最權貴者』」它不僅是二十四個衙門中最具權威性的一個重要部門,也是宦官機構十二監中的「首席衙門」。司禮監掌管「皇城內一應禮儀刑名,鈐束長隨、當霆、聽事各役,關防門禁;掌理內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章奏文書及照閤票批紅等事。」 。職責主要有:1,行使皇權:因司禮監最主要的職權是「掌印、秉筆、隨堂太監掌管批紅及宣傳諭旨。」特別是代帝批紅,在當時被稱為「批朱」。從宣宗破例叫太監王振代筆之後,司禮監不但要將皇帝的諭旨宣傳下達且還掌管了批紅奏章的大權。到正德時,宦官劉瑾被武宗提升為司禮太監後,更有意按排其黨羽「以狗馬鷹犬、歌舞角觝取悅於武宗」。而劉瑾就一手掌握了國家的決策大權。也因武宗的荒誕昏庸不但不聽取「大臣的忠諫」反而重用、寵信劉瑾,從而促成劉瑾橫行霸道於朝廷內外。事實上,劉瑾雖坐司禮監之位,但施用的則是超越本職範圍的皇帝之權,就是說,劉瑾實際上是代替了皇帝且合法地行使了(本屬於皇帝的)批紅奏章大權。 2,掌管廠衛:司禮監還「控制著東廠、西廠、錦衣衛等機構」。其職則是「掌管侍衛、緝捕、刑獄之事。」由世宗開始破了先例:「命司禮掌印太監麥福兼理東廠」。這樣一來就使得宦官太監具備了更加絕對的權力。熹宗時任魏忠賢以「司禮監掌印太監兼提督東廠」,結果使其控制了國家機器的「中樞要害」後,「排陷異己」,將政見異己者透過廠衛機關以特務手段處置。可見,司禮監兼管廠衛將權力與監察等生殺之權於一身後,更顯其凌厲之威勢了。 (三)內廷和外廷權力分佈:1,內廷:明初便開始建立了內庭宦官制度,這主要體現在宦官的機構設定和人員數量上。明太祖統治時期宦官的機構設定變化頻繁,宦官數量也大幅增加。到洪武年間,明代的宦官機構及職官設定已經基本形成定製。明朝的宦官機構以“二十四”衙門為基本主體。二十四衙門之外還有十二監、四司、八局。但是明朝的宦官機構不限於僅有這些,除了上述的這些機構以外還有許多其他的機構,如內府供用庫、司鑰庫、內承運庫、廣盈庫、廣惠庫、廣積庫、御酒房、御茶房、牲口房、刻漏房、更鼓房、盔甲廠、林衡署、織染所、安樂堂等。當時宦官系統的其他一些重要官職,如東廠提督、南京守備等,或專由司禮兼領。此外,還有派往地方負責監察的鎮守太監、守備太監。所有的這些機構設定中司禮監是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門中的首席,也是整個宦官系統中權勢地位最高者。換而言之,司禮監就是內庭的權力中心。透過這些機構的設定,宦官的權力滲透到社會生活和內宮生活的方方面面,並在政治上發揮著重要作用。2,外廷:外廷制度是指由內閣、六部、地方巡撫、太守等組成的文官集團。內閣建立於明永樂年間,內閣設定三個大學士,其中內閣首輔大學士是內閣的權力中心,而內閣則是外廷制度的權力核心。明廢除宰相一職以後,政策的決策權牢牢的掌控在皇帝手中。在內閣建立之後議政權則分給內閣,而行政權則分給六部。六部下又有三司,分管司法、軍事、行政。這樣便形成了一套政治決策的形成、實施體系。

    不是。古代很早就有太監領兵。唐代是所有朝代中太監勢力最強的,玄宗時,宦官多而濫,僅四、五品者就在千人以上。授予三品左(右)監門將軍銜者大有人在。安史之亂後,宦官勢力膨脹,有的甚至封王爵,位列三公。部分宦官還染指軍權。肅宗時,設觀軍容使,專以宦官中的掌權者充任,作為監視出征將帥的最高軍職。從德宗朝開始,宦官掌握了神策軍、天威軍等禁兵的兵權。軍中的護軍中尉、中護軍等要職均由宦官擔任。因軍政大權被宦官集團把持,不僅文武百官出於其下,甚至連皇帝的廢立也由他們決定。在憲宗到昭宗期間登基的9個皇帝中有7個是由宦官所擁立,兩個被他們所殺。

    自宋代來說,太監的權力總得來說是大下降了。自宋代開始,太監絕大多數不掌握軍權。象童貫這樣的屬於少數。不過到了明代,歷史又有點走回頭,太監自明成祖時開始涉及軍政。不過,有明一代太監的勢力再強,也是嚴重依附於皇權,根本無法逃出皇帝的掌握。不管他們掌握東廠、西廠還是錦衣衛,他們的去留對皇帝來說也就是一句話的事情。因此明代太監的權力遠不如唐朝時的那樣強大,甚至有時連皇權都是他們的附屬。

    清朝的太監從來都不允許干涉軍、政事務,連出了皇宮都不行,否則殺無赦。清末的安德海就是被山東巡撫丁寶楨以“太監不得出禁宮”一規定給宰了的,而且曝屍示眾,同時被殺的還有他的黨徒20多人。慈禧雖然很寵愛安德海,但是對此也是無能為力。

    內廷和外廷是不斷變化的,這個要想說清楚很難。比如漢武帝時期,漢武帝重用內廷官。但是這時候的內廷官員並不全是太監,而是以皇帝的周圍的親信和秘書等官員組成的。比如大司馬大將軍、尚書、太僕等官員就是屬於內廷官員。而外廷則是以丞相為首的政府。漢武帝為了加強皇權,因此大力打壓以丞相為首的外廷。這樣,經過漢魏六朝的發展,內廷機構逐漸發展成為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 2 # 香茗史館

    司禮監是明朝內廷管理宦官和宮內事務的“十二監”之一,始置於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初的司禮監並沒有太大的權力,反而處處受限。司禮監的崛起,與明朝的“票擬”制度密不可分,最終誕生出了王振、劉瑾、馮寶、魏忠賢等權勢滔天的大太監。

    司禮監建立之初,權力被牢牢束縛在內廷

    明朝建立之初,就開始設立內廷宦官機構,而隨著宦官人數的不斷擴充增加,這些管理機構也在經歷不斷的調整和增設。

    司禮監最早見於洪武十七年(1384年)四月,“司禮監,掌宮廷禮儀,凡正旦、冬至等節,命婦朝賀等禮,則掌其班位儀注及糾察內官人員違犯禮法者”。可見,設立之初的司禮監只有兩項職責,一是負責宮廷禮儀(包括命婦朝廷和上朝制度),二是負責糾察宦官人員的違反禮法事務。

    而到了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對宦官機構作了第二次全面調整,司禮監的職權被更改為了“掌冠婚喪祭禮儀、制帛與御前勘合、賞賜筆墨書畫、並長隨當差內使等人出門馬牌等事,及督光祿司供應諸筵宴之事。”也就是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御前勘合,內使人等出門馬牌,賞賜筆墨書畫,催督光祿司供應筵宴等四項事務。

    明朝的宦官管理機構,統稱“二十四衙門”,包括十二監(司禮監,御馬監,內官監,司設監,御用監,神宮監,尚膳監,尚寶監,印綬監,直殿監,尚衣監,都知監)、四司(惜薪司,鐘鼓司,寶鈔司,混堂司)、八局(兵仗局,銀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針工局,內織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而其中的司禮監,則是“二十四衙門”中的首席衙門,也是整個宦官系統中權勢地位最高的一個衙門。

    不過,明初司禮監地位雖高,但其職權仍牢牢被限制在內廷。朱元璋曾明令“內臣不得幹予政事,犯者斬”,並敕諸司不得與內官監有檔案章奏的往來。而為了防止其權力擴張,朱元璋甚至不允許太監宦官讀書識字。

    司禮監權力膨脹,源於明朝特殊的“票擬”制度

    永樂、洪熙年間,皇帝為了加強對全國的監管,雖然開始將宦官派到軍事、政治等重要職位,使其權力得到了一定的擴張,但並未形成固定制度,且被重用的宦官並非全部來自於司禮監。

    直到宣宗時期,明宣宗於宣德元年(1425年)設立內書堂,命令翰林官專門教授小內使讀書識字。對宦官的培養,為宦官插手朝政提供了理論基礎。而司禮監權力急劇膨脹的關鍵事件,則源於明宣宗時期開創的“票擬”制度。

    雖然明朝自永樂年間便已經建立了內閣,負責協助皇帝處理國家事務,但當時的奏章仍然主要由皇帝一人批閱,批閱奏章可不是件簡單的工作,不僅繁瑣枯燥,且勞神費力,於是明宣宗開始令內閣楊士奇等人參與批閱,並將批閱建議寫在紙上,與奏章一起呈送皇帝,最後由皇帝御批。

    票擬製度無疑極大降低了皇帝的工作量,對於各種事項,皇帝不再需要查閱各種資訊並進行詳細思考,而只需要根據內閣提供的幾點意見,選擇一個自己認為合適的便可以了。這種票擬製度,雖然使得內閣有了更重的議政權,但這時的決策權仍然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

    明宣宗之後,由於繼位的明英宗年僅八歲,而主政的太皇太后張氏又不能直接與內閣面議,於是便令內閣負責票擬,再由司禮監秉筆太監根據旨意進行批紅,也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司禮監太監開始曾為皇帝處理事務的最可靠助手。正統之後,皇帝除每日批閱數本奏章之外,其餘大部分均交由司禮監進行處理,司禮監開始正式參與朝政,併為其的最終崛起奠定了基礎。

    也正是在正統之後,司禮監一方面將宦官各衙門的主要權力逐步集中到自己手中,例如鎮守太監的調派、提督京營、掌管東廠等大權全部歸於司禮監。另一方面,掌握批紅許可權的司禮監,已經成為了一個以掌印太監、秉筆太監為首腦的內廷內閣。到明武宗時候,司禮監太監“遂專掌機密,凡進御章奏及降敕批疏,無有不經其出納者”,實際上已經成為了內相。

    同時,由於制度方面的原因,內閣一定程度上還要受制於司禮監,畢竟“內閣之票擬,不得不決於內監之批紅”,也就是說內閣雖然有制定意見的權力,但司禮監卻掌握有一定的最終決策權。當然,明朝司禮監的權力雖大,但其權力畢竟依附於皇權,因而司禮監雖然能夠壓制外廷,可一旦失去皇權的支援,他們又極容易被瓦解。

  • 3 # 老漁破船

    “司禮監”分解後的每個字的詞性,除了本身的特點形式外,還有著同為動詞的一致性。司的動詞解釋:職掌,主管,掌握,主持,操作,經營,處理之意,禮,作為動詞禮讓之禮,禮節上遵循禮儀之禮法對外的展現的一種形式,也叫“儀禮”,監:察看,監督,帶有“鑑別”,“鑑定”之意。從字面上分析,“司禮監”應該是朝廷對外聯絡,對內監督的一個制度指定的立法機構,相當於政府辦公廳,國家最高核心機構。作為皇室文化的特點,明朝司禮監類屬宦官性質,除了正常的司文,司印等文書制定發放,還有相當於儀仗隊形式的外交禮儀以及皇室高層的凱旋禮儀。封建王朝的專制,明政府的“司禮監”還有著類似近代軍統組織的任務和權利,老漁覺得有點類似特務組織味道(圖片來自百度)

  • 4 # 歷史小知

    本是後山人,偶做前堂客。

    本監禮儀、內廷之人犯,幸上荒戲於政,偶得披紅之權,乃等廟堂之高。攜威問於前,攬東廠揚威於外。

    醉舞經閣半卷書,坐井說天闊

    代筆賢皇於先,學成內書堂於後。攬古今名書於監內,有經廠刻書於外。六部九卿皆為門生,談笑天下間有今之大學士曰“然”。

    大志戲功名,海斗量福禍

    能文能武,天之英才,豈能無我?諸將行軍皆為我掌,調兵遣將,又有何妨?問之忠心,捨我其誰。

    論到囊中羞澀時,怒指乾坤錯。

    國富方能民安。國貧,具受皇恩,吾等怎能心安。故操富業於手,以供陛下。又總理工、戶兩部,督掌內外經濟,國家命脈於手,方可安於上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家鄉有哪些農業諺語呢?比如“大雪兆豐年,無雪要遭殃”,“種瓜得瓜,種豆得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