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魔王布布大人
-
2 # 三觀粉碎機
關於劉諶的記載少之又少,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從已知的史料中看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關於劉諶,出生年月已不可考究。只知其為劉禪第五子,自幼聰慧過人,頗有節氣,並於公元259年被封為北王。公元262年,司馬昭制定滅蜀再順江滅吳戰略。次年8月,魏軍兵分三路伐蜀國,十月,鄧艾部破劍閣、綿竹,兵臨蜀國都城門下。後主劉禪審時度勢,率百官開門投降,劉諶上奏“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後主不應。劉諶來到祭祀劉備的昭烈廟痛哭,隨後先殺妻、殺子,最後然後自殺。
其餘的不好評價,但至少從這裡看劉諶不管的膽識,勇氣都是過人的。但是要論這樣做到底對不對,我覺得這樣純屬是個人觀點了。
因為劉諶不管是自殺還是投降,都於百姓無益,於江山社稷無益。蜀國不會因為他自殺與否就會保持,同樣蜀地百姓不會因為他自殺與否就能過上好日子,所以這終歸只是一個個人的事,無關好壞。
-
3 # 歷史春秋網
劉諶在歷史上的故事並不多,幾乎沒有記載,惟一形象高大的是,他在鄧艾破城之日,殺妻屠子,自殺殉國。真乃英雄也。劉禪如此懦弱,扶不起來的阿斗,卻生出了北地王這樣壯烈之子,總算沒有給劉備丟人。
是對是錯。自然是對的。在國家滅亡之際,前方將士為國犧牲多少?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張飛的孫子張遵、趙雲的兒子趙廣、傅彤的兒子傅僉、李恢的侄子李球都戰死沙場,關羽一家被龐會滅門。大家為了誰,還不是為了保劉備的江山。劉家如果不出來一個人,都象阿斗劉禪一樣自縛投降,就丟死劉家的人了。劉諶站了出來,與大家同死,總算不讓大家太寒心。
人固有一死,有死輕於鴻毛,有死重於泰山。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劉備的一生,是奮鬥的一生,是壯烈的一生,是不屈不撓的一生。歷史上雖然沒有記載劉諶幹過什麼光榮偉大的事情,但就憑他自殺殉國這一點,就足以名留史冊了。與國同死,是一件很偉大的事情,不是嗎?記得當年楊靖宇將軍走投無路之時,一位老農勸他:投降了吧。楊靖宇回答:老鄉,大家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這話說的,動人心魄。至今聽著都讓人心痛。楊靖宇這樣的英雄,真的是祖國的脊樑。其實北地王劉諶,對於蜀漢而言,也是這樣的人。大家都降了,還有蜀漢嗎?劉諶之死,蜀漢的精神不死。劉禪之活,蜀漢雖活猶亡。劉禪宣佈投降那一剎那,在前線堅持抗戰的姜維,該有多傷心呢。劉諶之死,至少給前線的將士們,一絲慰藉。你們為劉諶這樣的人死了,值。
-
4 # 最愛肉丸子先生
北地王劉諶其人事蹟
北地王劉諶[chén],是蜀漢後主劉禪的第五子,如果蜀漢不被魏國滅亡,他一輩子也許就是一位默默無聞的皇室貴胄罷了,雖然現存的史料對他的一生事蹟記載很少,但在他人生最後時刻的一件壯舉讓他名垂青史,下面來說說這件壯舉之事。
263年夏天,司馬昭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等將領大舉伐蜀,劉禪也派遣張翼、廖化、董厥等前往拒敵。姜維雖然率眾將鍾會十餘萬大軍擋在劍閣,但鄧艾卻偷渡陰平直奔成都,劉禪派遣諸葛亮之子諸葛瞻拒敵,諸葛瞻戰死在了綿竹。
在蜀漢命懸一線之時,後主劉禪接受譙周的建議,向鄧艾奉書投降。劉禪的兒子北地王劉諶卻極力請求背城一戰,劉諶對其父劉禪怒曰:“若理窮力屈,禍敗必及,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
但是後主劉禪不採納他的意見,送璽綬給鄧艾準備開門投降。劉諶為國家滅亡感到十分痛苦、悲憤,於是來到祖父的昭烈廟內痛哭,表達自己內心的苦痛和憤恨,後來回到家中將自己的妻妾和子女全部殺死,避免他們遭受屈辱和亡國之痛,自己也隨後自殺。
劉諶為國捐軀的高尚品質被歷代文人墨客所頌揚,清朝的毛宗崗就曾評曰:“獨至後漢之亡,而劉禪雖懦,幸有北地王之能死,為漢朝生色。”
而在現武侯祠中有劉諶雕像,下方檀木上刻有劉諶生平,以紀念劉諶自殺殉國、寧死不降的高尚情操,如南宋陳普詩曰:紛紛蜀土祠諸葛,香火曾分北地王。
那麼劉諶殺妻屠子於宗廟是對還是錯?劉諶是劉禪最有血性的兒子,他殺妻屠子免遭敵人侮辱是一種大義之舉。劉禪被俘之洛陽之後,雖然被封為安樂縣公,但是不是就會遭到司馬昭及群臣的羞辱,但是劉禪以“此間樂,不思蜀”這樣沒心沒肺的話消除了司馬昭的猜忌,但是“樂不思蜀”的羞辱在歷史上蓋棺定論成為劉禪的烙印。
劉諶自知投降被俘後少不了被戰勝者羞辱,妻子女兒甚至有可能被當做萬物被勝利者賞賜給他人,劉禪的李昭儀在得知“魏以蜀宮人賜將士”為不受這份罪而自殺。我們都知道宋徽宗被俘入金的過程中,無數的嬪妃、女兒和宮娥就遭到金人的侮辱;崇禎皇帝在明將亡之時將自己的妃嬪、女兒殺死以避免遭歹人侮辱。
正所謂“君王死社稷“,雖然劉諶剝奪了妻兒的生命,但是對於宗廟來說是有功的,使得妻兒免遭羞辱,不想自己和妻兒系首委命於小吏當亡國奴。想必劉備內心還是有點的欣慰的——兒子懦弱,孫子熱血。
-
5 # 煮酒君
關於蜀漢的皇室,人們比較熟悉的往往是開國皇帝劉備和亡國之君劉禪,除此之外,它的存在感是非常低下的。蜀漢景耀六年(263),鄧艾偷渡陰平道直入蜀漢腹地,兵臨成都。
面對鄧艾並不算多的兵力,後主劉禪出城投降,宣告蜀漢的滅亡。而早在劉禪決定投降時,其子北地王劉諶便已經將妻子兒女殺掉後,自殺在紀念先帝的宗廟裡。那麼,他到底是個怎麼樣的人,他殺妻屠子的行為是對還是錯呢?
劉諶是劉禪的第五個兒子,景耀二年(259)時,被封為北地王。在史書上,對於劉諶的記載其實非常稀少。鄧艾兵臨城下時,劉禪召集大臣議事,討論到底是戰還是降。一時間,大臣們議論紛紛,按照《三國志》的記載:"或以為蜀之與吳,本為和國,宜可奔吳;或以為南中七郡,阻險斗絕,易以自守,宜可奔南。"
有的大臣主張,蜀、吳是同盟,現在蜀國危亡,應當投奔吳國,先依附於東吳,尋機復國;有的則認為益州南部,曾經南蠻王孟獲作亂的南中地區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應該逃往那裡,依託山林的地形優勢固守。
這時,素來以反對北伐著稱的譙周提出了反對意見,他先是反駁提議投靠東吳的人說:"自古已來,無寄他國為天子者也,今若入吳,固當臣服。且政理不殊,則大能吞小,此數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則魏能並吳,吳不能並魏明矣。等為小稱臣,孰與為大,再辱之恥,何與一辱?"
關於向南撤退的提議,譙周也給予了不同的想法:"若欲奔南,則當早為之計,然後可果;今大敵以近,禍敗將及,群小之心,無一可保?恐發足之日,其變不測,何至南之有乎!"他先是認為投奔東吳,寄人籬下,遲早被吞併,又認為南方的部族各懷異心,無法保證安全。
於是劉禪被譙周說服,眼看就要投降。這時,北地王劉諶卻勃然大怒道:"若理窮力屈,禍敗必及,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在他看來,就算真的山窮水盡,也不該如此輕易便將祖宗基業拱手讓人,應該是君主、臣子們同心協力,與敵人死戰,才能夠有顏面去見先帝。
無奈,劉禪決意投降,就算是親生兒子勸阻也不為所動。陷入失望和絕望的劉諶來到供奉自己的爺爺、蜀漢創始人劉備的宗廟當中,"哭於昭烈之廟,先殺妻子,而後自殺,左右無不為涕泣者。"就這樣,北地王劉諶一家數人都死在了先帝的靈前。
劉諶性格剛烈直率,有著很強的家國情懷,他出身宗室,誓與國家共存亡,在敵軍來臨之際,他情願以死殉國,卻無奈個人之力無法改變歷史。
他殺妻屠子,有的人眼裡,這是大忠。有的人眼裡,這是濫殺無辜,從目睹這一場景的侍衛都被感動流涕這一點來看,在當時,這一行為並不算錯。
-
6 # 南方鵬
因果迴圈,報應不爽,在劉璋成都糧食足支一年,還有三萬精銳時,迫於內部壓力無奈出降,幾十年後,劉備的兒子劉禪也遭到這種待遇,諸葛瞻守綿竹全軍覆沒,成都最後一道防線失守,鄧艾兵臨成都,城內亂成一團,或走或降,議論紛紛,對比劉璋時逾城出降的蜀郡太守許靖,蜀漢出了一位益州巴西人譙周,力主投降,認為奔吳或奔南中都是下策,不死也無法復國還會再次被抓獲。這個意見,事實也代表蜀地本地派的看法,兵連禍結,死的受罪的都是當地人,不願再打,劉禪無奈,聽從了,由譙周齎表先去打探訊息。
劉諶的殺妻殺子,在古代也屬正常,亡國覆家之時,妻女淪為士兵玩物比比皆是,為全名節,又受國恩,殺之以殉也是一個出路,須知古人是認為夫為妻綱,父為子綱的。在蜀漢滅亡時,不單劉備孫子有這個覺悟,其他蜀漢舊臣後人,也在這一役中殉國亡身,比如諸葛亮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張飛孫張遵、趙雲兒子趙廣、傅彤兒子傅僉、李恢侄兒李球,這些人可謂善始善終,無負於國。
-
7 # 藤藤菜講文史
如今要從史料的隻言片語中探尋劉諶到底是個怎樣的,顯然已不可能,只留下在鄧艾兵臨城下的時候,他勸父親劉禪不要投降的那段話:“國家到了窮途末路的地步,自然會有亡國之災,這時候應該是父子、君臣一起作最後的努力,為蜀漢的江山而死,這樣也可以去見先帝了!”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劉諶其人是懷有義氣的,用現在說法來講就是有一種很憤青的感覺,願意和國家共存亡的決心表露無遺。可這些忠義之言在能說出“此間樂,不思蜀”的劉禪眼中無異就是逼自己去死,為蜀漢殉葬,這肯定是劉禪不樂意的,他拒絕了劉諶的“忠言”,選擇接受投降派譙周的建議——投降,對於劉禪而言,譙周才是符合他心意的忠誠,而劉諶就是“豎子想謀害我”。在這樣的背景下,劉諶的一腔孤勇顯得毫無意義,和父親一同以身報國的幻想破滅了,這是他覺得身為蜀漢王室血脈最大的悲哀吧。
哀莫大於心死,絕望之下,他選擇舉家報國來表明自己的忠義其實是可以理解的,他是拒絕投降的,在當時的情況下,城破之後也是不會忍辱偷生的,自己的妻子能和自己一同赴死也是最好的歸宿,不然等著給為魏軍侮辱嗎?而自己的孩子,在父母雙雙離去之後也是孤獨的在這個世上,不如一同死節,大概也是想帶著一家人去另一個世界向西先帝哭訴吧,先帝辛苦創業自己作為後代雖未守住卻也是拼盡全力以死明志了。
其實,從情理來說,一個國家總是需要一些真正的忠義之士的,如果人人畏死,那麼是沒有人能擔起一個國家的脊樑的。不過我卻不贊同劉諶的做法,以死報國固然壯烈,還有可能青史留名,可是婦孺何辜呢?把他們送去南方平安的度過一生相信也是可以做到的,只是劉諶思想太過迂腐了,只想著所謂的“君王死社稷”斷送了自己妻兒的姓名,這也可能在當時漢末文人也重氣節的大環境有關係吧。
陳世崇,:“孔明之子瞻、孫尚戰死,張飛之孫遵,趙雲次子廣亦戰死,北平王諶哭於昭烈廟,先殺妻子乃自殺,魏以蜀宮人賜將士,李昭儀不辱自殺。禪不特愧於將士,亦且愧於婦人矣。”
回覆列表
以當時的社會環境,道德倫理來講,劉諶的做法是正確的,國家被滅,無論出於何種原因,最該殉國的就是君主,對於封建社會君主來講,國既是家,家就是國,百姓是自己的子民,個人認為封建制度下的君臣民之間的關係在理論上是比現在更緊密的。蜀漢被滅,宗廟無以為繼,代表了漢嗣的正式滅絕,從封建道德、政治層面來講,臣下(諸葛瞻、諸葛尚、張遵、黃崇、李球、傅僉)為國戰死頗多,皇室必須有人出來做點什麼來告慰殉國將士,讓天下人看下,你們為劉氏拋頭顱灑熱血,我們雖然投降了,但是並不是都是貪生怕死的,老劉家一個郡王級別的人全家殉國了。再就是劉諶個人性格原因,繼承了劉備的剛烈(不要看演義,看正史),卻沒繼承劉備的百折不撓、隱忍折節,設身處地的想想,最後走這一步也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