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囧恩

    英國之所以取代荷蘭,完全是因為英國當時的經濟模式,代表著當時最先進,最高效,最能代表未來發展趨勢的經濟發展模式,這是一個轉折點,也是為什麼把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列為世界近代史的開端,為什麼大國崛起把它作為一個有象徵意義的轉移。

  • 2 # 漫漫史話

    個人理解和立國之業有關;

    荷蘭很像一個國家,羅馬時代的迦太基。

    都是商業繁榮,建立在大商人聯盟之上的國家。

    所謂海上馬車伕之名就在於在當時壟斷了全球航路,坐收大利。

    這樣的國家平時進行經濟競爭可能具有反應迅捷,活躍開放的優勢。

    但是一遇到戰爭,尤其是這種舉國參與的大規模戰爭,商人國家有著先天的弱勢!

    那就是首鼠兩端,不肯承受戰爭損失,心心念念就是自家產業的利益,國家利益根本不在心上。

    畢竟資本是沒有國界的,戰況不利,還可以投降敵人,或者出逃海外,總不失了富貴哦!

    故而遇上農業發達的羅馬,製造業發達的英國,商人立國的國家難免一敗。

    雖然開局都頗有亮點,多有戰績,也有良將,可是戰況一旦不利,商人們便難耐苦戰了。

  • 3 # 涼拌古今

    號稱海上馬車伕的荷蘭丟掉海上霸主的寶座原因主要是倆方面:第一是內政決策錯誤;第二是外部原因:遭受多年的戰爭。

    一、首先說內政錯誤方面

    1、在十八世紀,荷蘭大刀闊斧裁軍:十七世紀末荷蘭擁有8艘80門火炮的巨型戰艦以及120艘各類海軍船隻,而十八世紀只剩下一艘巨型戰艦和不足10艘軍艦,導致沒有足夠的海軍力量保護海洋貿易。

    2、大力發展金融業,國內的資金基本都貸出去賺利息了。當時荷蘭幾乎壟斷了英國的國債,英國每年向荷蘭共和國支付2500萬荷蘭盾的利息,而當時荷蘭國內保留資產也不過5000萬荷蘭盾左右。這就有個問題了,一旦荷蘭或荷蘭的債務國陷入戰爭而不能支付利息時,就會嚴重影響荷蘭的經濟。後來這種嚴重後果就出現了。

    二、說說外部原因

    1、中世紀的歐洲特點就是不斷的打戰,國內鬧、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不斷。英法七年戰爭中,英國對荷蘭的貿易禁運對荷蘭的商業造成了嚴重的破壞,荷蘭的國庫已經無力組織起新式海軍保護自己的貿易航線。

    2、英荷之間進行了四次戰爭,特別是第四次英荷戰爭,荷蘭人根本沒做好戰爭準備,結局非常悲慘,海上軍事力量徹底消失。沒有軍事力量的保護,何談海上貿易。

    從此以後,荷蘭再也組織不起龐大的商業船隊,再加上各國拒絕償還向荷蘭購買的國債和利息,荷蘭從此徹底結束它的輝煌,戰後的英國取代荷蘭成為海上貿易霸主。

  • 4 # 三木造長弓

    英荷戰爭(荷蘭語:Engels–Nederlandse OorlogenorEngelse Zeeoorlogen),是發生於17世紀至18世紀英國與荷蘭之間的四次戰爭,主要目的是為了掌握海上勢力的主導權。英國為了打敗日益發展的商業競爭對手荷蘭,併力求保住開始建立的海上優勢和爭奪殖民地,曾三次挑起對荷蘭的戰爭,並最終獲勝,雙方實力均受到不同程度傷害,而荷蘭喪失海上霸主地位。

  • 5 # 海浮人

    公元1500年前的地理大發現,拉開了海洋時代開拓與競爭的序幕,一個個“海洋國家”在全球留下了他們開拓的足跡,百年來,在人類現代歷史程序的大舞臺上,出現了許多海上強國,它們有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這些國家的興衰故事,為我們留下了不一樣的思考與啟迪。

    在歐洲北海沿岸有一個和英國隔海相望的國家——荷蘭。在17世紀的時候,他是整個世界的經濟中心,一個面積只有兩個北京大小的國家憑藉著自己強大的航海技術將自己的勢力擴張到了全世界,馬克思曾言:“荷蘭是當時當之無愧的海洋第一強國”。

    也被人們稱作是“海上馬車伕”。荷蘭人創造了奇蹟,但也經歷了衰敗,經歷了半個世紀輝煌時刻的荷蘭,在17世紀下半葉的時候,無情的被擠壓了下去了,“海上馬車伕”的稱號也就隨之易主。那麼荷蘭又是如何走向衰敗的呢?在此筆者借鑑經濟學宏觀與微觀理論,來解析其原由。

    輝煌一時“海上馬車伕”

    1609年從西班牙中獨立出來的荷蘭是靠著捕撈鯡魚起家的。荷蘭人有著先進的造船技術,他們的漁船機動靈活,捕魚量也是比其他國家還要多。

    靠著捕魚,荷蘭人積累了大量的原始資本,為荷蘭的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資本,隨後建立起了強大的商業、工業貿易體系,在工業方面,呢絨業、麻織業等都在國際享有很大的盛名。不過這個都是他的冰山一角,最發達、最突出的還是荷蘭的造船業。荷蘭人很大一部分的資金都是投入在造船這一方面的。

    17世紀初,荷蘭的商船的噸位達到了歐洲總噸位的75%,造船業的發展很快的促進了荷蘭商業的繁榮,1648年,荷蘭已達到了商業繁榮的頂點。阿姆斯特丹由此一舉成為了當時的世界經濟中心,在這座城市裡誕生了歐洲第一個資本主義性質的銀行,金融業也是想當的發達,堪比後來美國的華爾街。

    其次,荷蘭擁有一支強大的海上力量,1650年,荷蘭擁有商船全球第一,共有1.6萬艘,當時全球統計總艘數是2萬艘。到1670年,商船的噸位是英國的三倍,總噸位數相當於英國、法國、葡萄牙、西班牙四國總和。

    有如此多的商船作為保證,很快荷蘭的商船遍佈全球,貿易各處商品,幾乎以壟斷的方式囊括了海外貿易,所以荷蘭被人們成為“海上馬車伕”。為了保證荷蘭船的航行安全,荷蘭人建立了強大的海軍,為商船保駕護航,海軍力量也顯示出了荷蘭的富有和強大。依託自己強大的實力,荷蘭人積極向外擴張,在印度建立了東印度公司,佔領了中國臺灣,打開了日本貿易口,壟斷了亞洲於歐洲的貿易路線,在北美建立了新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佔領了巴西東北部和非洲西海沿岸地區。

    但好景不長,隨著英法等國的崛起,很快荷蘭在激烈的競爭中敗下陣來。

    宏觀—在競爭中衰落,“海上馬車伕”易主

    事物的發展是相對的,在荷蘭發展的同時,英國、法國等國家的經濟實力也不斷的在增強,與荷蘭展開了激烈的競爭。18世紀,歐洲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英國國內恢復了和平,開始了自己的商業振興和殖民擴張,法國崛起,西班牙透過改革也慢慢跟上來了,瑞典調整對外政策,著力發展經濟,荷蘭在波羅的海地區的貿易經常遭到瑞典的打擊。

    面對這些不斷崛起的大國,荷蘭的競爭壓力不斷的增大,尤其是荷蘭最強的海外貿易行業,受打擊最大。

    荷蘭的最大的對手是英國。當時真正能夠遏制荷蘭發展的國家只有英國,英國為了削弱荷蘭在海外的海洋商業運輸的優勢,削弱其地位,1650年和1651年英國曾兩次頒佈《航海條例》,條例中如強盜式規定沒有經過英國允許的船隻和商人不能到英國的殖民地通商貿易,規定英國的一切商品德出口和進口全由英國的船隻運輸,這無疑是在剪斷荷蘭的發財之路,此條例的頒佈徹底激化了兩國的矛盾,在1652年到1674年裡爆發了三次英荷戰爭。

    在三次戰爭中,第一次英國是蓄謀已久,開戰時使荷蘭措手不及,荷蘭敗。後兩次雖然荷蘭軍隊憑藉這自己強大的海戰經驗打敗了英國海軍,但是卻始終無法徹底的消滅英國海軍。在三次英荷戰爭中,荷蘭還要面對霸權國家法國,在地緣政治上,荷蘭極為不利,法國可以呼叫百萬大軍,以黑雲壓城之勢撲向荷蘭,國土沒有任何障礙物可以阻擋。所謂“戰爭一響,黃金萬兩。”,長期的戰爭必定會拖垮一個國家,荷蘭雖在戰爭中有著短期的勝利,但是從長期來看,國家的綜合實力根本經不起長時間的戰爭消耗,這很大的原因是其開放式的經濟結構和貿易模式根本不允許荷蘭像法國一樣進行長期的作戰。

    很快荷蘭財力被消耗一空,加速了荷蘭的衰退,1687年,強大的荷蘭艦隊被徹底打敗。英國、法國很快崛起,英國接管了荷蘭大量的海外商業利益。荷蘭自此退出了爭奪行列,英國一夜之間成為了海上霸主,“海上馬車伕”也就易主英國,成為18、19世紀的“日不落”帝國。

    微觀—經濟基礎薄弱,生產力的發展沒有長遠性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荷蘭雖有發達的海外商業貿易,但其忽視了國內的工業的發展,一味地追求商業利潤和利息,沒有工業實力的支撐,再大的商業貿易大廈都會倒塌,根本不能夠一直長期的發展壯大下去。

    一個面積只有兩個北京市大小的國家,可想而知其資源是必定是有限的,而荷蘭的商業發展的資源大都是靠從國外進口,原材料自給率很低,這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工業的發展,也說明了其經濟基礎是有多脆弱,一旦受到外國的打擊,所受的影響將會非常的大,直接嚴重的給國家的經濟造成重創。

    從資本主義的角度來看,從17世紀60年代開始,荷蘭除了在海外的殖民地工業外,其他工業生產都處在停滯不前的狀態,也就是如此,龐大的機會成本使荷蘭錯過了從商業資本主義向工業資本主義轉變的機會,最終導致了它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之中,未能取得如英、法那般的成功。

    荷蘭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在城市中發展的很好,但是在農村與法國相比有著一定差距,法國自從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後,農民得到了解放,從而為法國工業發展提供了大量的生產要素,反觀荷蘭,農民依舊被限制在土地上,再加上本身人口少的因素,使得荷蘭在發展工業時缺乏大量的勞動力,其次荷蘭雖在經濟、政治上有著無數成功的經驗,但是荷蘭要長期維持他“海上馬車伕”的稱號,有著地理人口和地緣政治的先天侷限性,荷蘭缺乏發展工業所需的資源以及土地和眾多的可勞動人口,雖為霸主,但後勁不及後來先登的英法等國家。過度的依賴海外貿易,極其容易被人卡脖子。

    微觀—軍事力量不足

    軍隊作為國家或政治集團為準備和實施戰爭而建立的正規的武裝組織,是對外抵抗的主要工具。荷蘭依靠海洋而起的國家,就必須有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尤其是海軍,但是荷蘭恰恰沒有做到這一點。荷蘭作為 一個小小的沿海國家,其人口、領土面積等因素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陸軍的發展,人口的缺乏無法建立一個強大的陸軍,有限的的領土缺乏必要的軍事迴旋空間。荷蘭的地緣政處境也是很困難的,周圍被數個大陸強權國家包圍著,隨時會面臨他們的陸上攻擊。

    在“黃金時期”,荷蘭人只滿足於追求商業利益,共和國的軍隊解除武裝,軍艦被遺棄在港口,軍隊將領也是退休投入經商中。從17世紀下半葉開始,荷蘭軍艦從120艘急劇下降到了不到50艘,根本滿足不了戰爭的需要。其次,荷蘭每次開戰的軍費都不是由國家的財政稅收開撥的,而是由聯省議會特別撥款,各省只關心自己的利益,根本不肯出巨資建設共和國的海軍艦隊,一旦戰爭爆發,根本消耗不了多久,結果軍隊只能面臨破產局面。國家地位也受到威脅。

    浮人語

    不斷追求自身榮耀和經濟地位是一切民族和一切國家的本性。荷蘭為了力爭世界大國,克服先天不足,對國家的商業經濟、政治發展下足了功夫,只是這些出於主觀的願望的國家戰略在實踐中失敗了,荷蘭片面的發展,只著眼前的利益,不看長遠的未來,斷送了其繁榮的經濟,淪為了歐洲二流的國家。

    參考文獻:《大國崛起》、《荷蘭:海上馬車伕的海權興亡:1568—1814》、《世界通史第三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漢時的強敵匈奴和宋朝時的強敵遼國兩個草原上稱雄一時的部族誰更強大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