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空谷財譚

    多次查詢徵信記錄,多個人今後的銀行貸款有很大影響。

    我曾經在一個問答下面看到網友回覆,說自己的徵信查詢記錄打出來有17頁,真是令人歎為觀止!

    可能大家不知道,個人徵信的查詢次數也是銀行分析申請人風險的一個指標!

    銀行第一個分析點,是你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查詢記錄?從常理來說,那就是申請缺錢,非常缺錢!銀行貸款的出發點是“救急不救窮”,如果你真的窮到了身無分文,銀行怎麼敢貸給你?!

    第二個分析點是那麼多查詢記錄 ,90%的可能是網貸查詢記錄。網貸的問題是利率高,催收狠。假設銀行貸了款給你,之後遇上你被網貸催收,你有錢一定是先還網貸,那銀行豈不是遭殃?!

    鑑於上述兩點,個人徵信查詢記錄過多,再向銀行申請貸款基本不會透過。因此,請大家千萬慎重,不要隨便點開那些“查查你可以貸款多少”的按鍵,“好奇害死貓”!

    我是空谷寒潭,與您分享我的觀點。

  • 2 # 盤和林數字經濟觀察

    因此,徵信記錄的查詢大多應用於信用交易中對個人信用狀況的前期審查,查詢次數傳遞出個人信用交易需求較高,可能多次申請過不同種類的借貸或消費金融額度,信貸額度和超前消費或許遠高於個人當前及未來收入水平的支付能力,也意味著更高的風險。信用記錄本身是對個人在以往經濟活動中信用表現的客觀記錄,而查詢次數則反映了個人對信用積累的消費情況,一定程度上是對個人超出當前償付能力的未來預支。

    過去的失信是對未來失信可能性的參考,而查詢次數或許是對個人未來負擔的預期衡量,在承受能力一定的前提下信用負擔越大帶來的違約風險也越高。也就是說,查詢徵信記錄的次數是個人超前消費需求的直觀表現,是潛在的未來收支缺口風險指標。

    據悉,目前銀行已將個人徵信查詢次數列為申請人稽核指標,對於潛在違約風險的判斷和揭示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對於個人而言,應把握好償付能力和預消費的關係和尺度,在理性安全的前提下藉助信用交易提升自身的生活質量。

  • 3 # 諮詢師天生

    個人徵信查詢次數過多肯定是有影響的,因為個人徵信報告是金融機構對於個人信用評估的主要依據。下面就是個人徵信查詢次數過多的具體影響:

    一、貸款審批

    很多網貸在申請時需要查詢使用者的個人徵信,如果在短時間內有大量的網貸查詢該使用者的徵信,那麼銀行方就會判斷可能還款能力不足,因此不借錢給使用者。

    二、信用卡審批

    如果是申請信用卡下卡失敗,而又同時申請了多家銀行信用卡,那麼短時間內個人徵信記錄就會存在很多信用卡審批的記錄,這樣一來信用卡的稽核銀行會認為使用者經濟狀況不佳,不批准使用者申請信用卡。

  • 4 # 銀行研究僧

    多次查詢徵信並不一定會影響個人的借貸,關鍵要看查詢徵信的原因。徵信查詢的原因,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一、貸款審批

    這是客人在銀行申請貸款時,銀行對客人徵信的查詢。必須要經過客戶的授權,銀行才能進行查詢。銀行也是根據此次查詢結果來判定是否能夠給客戶發放貸款。

    二、信用卡審批

    這是客人在申請信用卡時,銀行對客人徵信的查詢,雖然也需要授權,但授權方式相對隱秘,一般都是客戶在填寫申請表單時,隨手打鉤同意的。銀行根據此次徵信查詢決定是否下卡。

    三、貸後管理

    查詢貸後管理,不需要客戶授權。只需要客戶在銀行有貸款業務,銀行就可以隨時查詢客戶的徵信。銀行一般也很少主動查客戶徵信,除非客戶的還款情況出現了問題,才會進行查詢。

    四、擔保資格審查

    客人在為其他人做銀行貸款的擔保時才會進行的查詢,性質與貸款審批一致。銀行根據此次查詢決定客人是否有擔保資質。

    除此以外還有異議查詢、資信查詢等。這些查詢並不常見,一般對於個人的影響並不大,所以不再贅述。

    查詢原因羅列完畢,我們來看下到底哪些查詢多了會影響以後的銀行貸款。

    最影響的肯定是貸款審批、信用卡審批。查詢次數越多,說明客人越急用錢,銀行就越不想把錢貸給她。其次影響的是擔保資格審查和貸後管理。擔保資格審查太多,說明你隱藏的或有負債比較多,風險較高。貸後管理比較多,說明銀行已經發現你有問題了,才會頻繁採取貸後管理查詢。不是很影響的就是個人查詢。自己查自己徵信,關心下自己的信用狀況,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其實除了看查詢次數,銀行也會將已經發放的貸款或信用卡數量與查詢的次數對比著看。如果查詢的次數等於或略多於銀行發放的貸款和信用卡,那麼影響也不是很大。

    如果相反,查詢的次數遠多於發放的貸款和信用卡,那影響就大了,因為銀行會認為客人的資質不好,在其他銀行被拒的次數比較多。

    總結:

    “查詢次數多”與“銀行拒貸”這兩者之間沒有必然的關係。在這件事情上不要人云亦云,要具體到每個人的情況上去進行分析。適當關注個人的徵信情況也是好事兒,容易在早期發現徵信的錯誤,從而避免對以後的影響。

  • 5 # 杜耶投資筆記

    查詢徵信記錄的次數是否影響個人未來借貸,在2019年最新的徵信規則中並沒有明確指出,所以一直都在坊間的傳言在影響我們的判斷。

    俗話說,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這也不是不無道理的,如果我們沒有特別的需求,確實不建議經常去查詢個人的徵信報告,畢竟訪問徵信記錄的次數是會被記錄在後臺的,一旦後面把這個作為一種明確指標,那就有點得不償失了。

    01 如何查詢個人徵信

    首先,我覺得非常有必要給大家科普一下,什麼是查詢個人徵信的正確方式。

    登入華人民銀行徵信中心的官網

    網站地址(https://ipcrs.pbccrc.org.cn/)

    註冊後填寫個人資訊,設定密碼和驗證個人的身份資訊即可。

    每個人每年只有2次免費查詢的機會,所以一定是在有需求的情況下再登入查詢,不要經常去查詢徵信,畢竟這些資訊的更新頻率沒有這麼高,再怎麼查也不會變。

    02 查詢次數可能作為借貸的權重計算

    這裡有一點要重要強調:千萬不要透過未經徵信中心授權的APP查詢個人徵信,否則會造成個人資訊的洩露,切記!切記!切記!

    綜上所述

    回到我們要說的主題,查詢次數過多是否會影響借貸,這個沒有定論。從目前坊間各方面的傳言來看,查詢次數太多可能會被記錄,而且每個人每年只有2次免費查詢的機會。

    而且查詢徵信記錄主要分為個人查詢和企業機構查詢兩種方式,不過無論是哪一種查詢,查詢次數太多在徵信系統的後臺都是會有記錄的,一旦觸發了閾值,徵信記錄就可能會受到影響。

    我是杜耶說理財,價值投資的佈道者。

  • 6 # 金融筆記

    短期內多次查詢徵信記錄對個人借貸有明顯影響,但是影響的週期會比較短。

    短期多次查詢徵信記錄會讓信貸機構認為在四處借錢

    目前個人進行徵信查詢主要有這麼幾個目的:

    瞭解個人信用情況和負債情況;

    貸前查詢個人徵信瞭解個人信用情況推測還款能力;

    貸中查詢個人徵信掌握個人負債情況變化及履約情況;

    顯然,如果我們只是為了瞭解下自己的信用情況和負債情況,幾個月或者一年查一次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在短期內進行多次查詢。

    而絕大多數短期內多次查詢徵信的原因都是被信貸機構要求的。正是於此,對於信貸機構來說,他也很清楚,短期多次查詢徵信沒別的原因就是你在四處借錢。

    對於任何一家金融機構來說,給一個四處借錢的人發放貸款都是一件需要警惕的事情。

    多次查詢的影響是短期的,不會因為多次查詢而成為幾年以上的影響因素

    對於銀行來說,多次查詢最大的問題還是懼怕借款人的債務不可控,如果能確定借款人有多少借款,是不是多次查詢也就無所謂了。

    那麼,要了解多次查詢對負債總量的影響我們就要先弄清楚徵信查詢與負債之間的邏輯關係。

    銀行以及各類信貸發放機構在審批貸款上是需要時間的,1月1日申請貸款,最終貸款審批下來可能是1月10日,再辦理完成抵押等手續,最終錢下來可能是1月20日。在這個過程中,如果1月1日在A銀行查了一次徵信申請貸款,1月5日又在B銀行查了一次申請貸款,1月10日去C銀行的時候,C銀行的信貸人員就會很糾結,個人徵信上已經有了兩家銀行的查詢記錄了卻沒有貸款發放記錄,C銀行就完全不能確定A跟B銀行之前審批的貸款有沒有放下來。如果貸款審批下去才發現AB銀行都放款了,C銀行放款後借款人的負債總量就超了。

    所以,如果個人徵信上有很多條不同銀行的貸前稽核查詢記錄,信貸審批機構會認為你正在不同的銀行申請貸款,而貸款審批跟徵信上體現出這筆貸款資訊的時間差導致了謹慎的信貸機構會拒絕發放貸款,只有在確認之前的銀行沒有發放新增貸款後才會重新進行審批。

    網貸及民間機構也要查詢徵信進行風控,個人徵信查詢過多的借款人也會被警惕

    相比較銀行的機構查詢,個人查詢的次數過多的負面影響更大一點。

    目前很多網貸、民間借貸的風控水平一直在提高,也開始檢視個人徵信作為風控判斷的必要條件之一。但是中小網貸和民間資金不像銀行這種型別的機構一樣可以從央行獲得合法的介面。沒辦法透過正規渠道獲取徵信,只能要求借款人自己去央行查詢。

    所以,個人徵信查詢過多意味著可能借款人在民間機構借錢。而涉民間借貸跟涉網貸的客戶在信貸體系裡就屬於高危人群。

    理解了這樣的邏輯,我們就能發現,如果半年前多次查詢徵信,對於銀行等信貸機構來說,負面影響就小很多,甚至忽略不計,當時的查詢有沒有轉化成貸款已經可以從徵信上看到了,半年前的查詢對現在貸款審批的參考價值較小。

    新版徵信縮短了資訊更新的時間,多次查詢的負面影響減弱,但是依然不要過於高頻查詢個人徵信

    最新的徵信規定裡,對於新發生的業務要求第二天就上傳,這樣就可以防止部分借款人利用徵信顯示滯後的漏洞在不同機構重複借款。但是,這個補丁依然不能解決2個核心問題:

    遞交貸款申請跟貸款審批透過最終放款的時間差依然很長。網貸、民間金融機構的信貸資訊沒有接入人行系統,是否在這類機構產生信貸無法掌握。

    這2個核心問題不解決,短期多次查詢徵信的借款人對於大多數信貸機構來說依然是“少碰為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壓罐與水泵怎麼連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