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亂神虎

    看過大秦帝國,感覺列國對於秦國的如此評價,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秦國先祖本來就是在烽火戲諸侯的時候救駕才被周天子封侯,地盤本來就是在西部少數民族中。秦人也是與少數民族混居而生,文明程度還差點。這被中原國家所嘲笑。

    第二,秦國變法以後,打仗以取敵人頭顱作為功勞評價標準。以至於秦軍特別嗜血,熱衷於殺人。這也讓其餘國家比喻為禽獸。

    第三,就是歷代秦君的雄心壯志,無論外交還是戰爭都是以奪取土地為主。甚至有屠軍和外交欺騙的情況。這更為諸侯所不恥,認為秦君有狼子野心。

    綜上所述,列國對於秦,由蔑視到畏懼。卻也經常以虎狼暴秦稱號,表現了自己的自負。也改變不了秦國統一的事實。

  • 2 # 我是一個小書蟲

    主要是因為秦國嚴苛的刑罰和文化建設的忽視!

    秦國的強大和商鞅變法是分不開的,秦國之所以被稱為“虎狼之國”也是和商鞅變法密切相關。

    商鞅是法家代表人物,以嚴苛的政治原則而著稱,商鞅為了秦國的富強,不顧一切,忽略了秦國在文化上的建設。

    歷史記載,商鞅用“三術”說服了秦孝公,也就是“王,霸,富國強民”。商鞅主張,從政策上我們能明顯看出,這是短期的追求時效強國政策。

    商鞅獎勵有功勞的下層人,懲罰地位高貴的有罪人,但是缺點是刑罰過於嚴苛,不能以寬厚之心對待老百姓,所以司馬遷評價其“刻薄,少恩”,這不止是對商鞅道德上的評價,其實也表露了對商鞅變法改革的社會效應的一種文化感覺,秦國的社會風氣差“刻薄,少恩”!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商鞅被五馬分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秦國的刻薄,少恩!

    文化建設的忽視,一味片面追求國力強盛。賈誼的《陳政事疏》裡說,商鞅丟掉了禮儀傳統,廢止仁德政策,秦國的社會上以功利的時代精神,這種精神確實使秦國富強起來,但是社會風氣頹壞,世情單薄,為了追求利益不顧親情,在當時的其他國家人眼裡秦華人是禽獸。

    朱熹就說過,商鞅只是一心急切追求秦國富強,但是並不在教育和文化上下功夫,應該受到譴責。

    商鞅在秦國的變法,短短時間內,秦國迅速強大起來,但是法律嚴苛,思想文明,文化建設被忽略,導致了秦華人人情淡薄,刻薄少恩,所以被稱為“虎狼之國”!

  • 3 # 鑑史馬後炮

    謝邀!作為專注戰國史探討的筆者,其實一直以來很多人忽略了秦人的社會階層構成來源這一個問題對秦人的影響了,秦之所以被稱之為虎狼之國,源於它是個多民族的諸候國。此多民族不同文明的多民族,而是處於原始部落野蠻的多民族。戰國時期,秦華人的祖先源起於西陲,後來秦穆公滅西陲原始戎狄數十國,收復雍岐之地才有了秦國的基礎。幾百年來秦人與其它諸候國不同,秦人一直與戎狄人原始部族居住在一起,過著馬背和刀口舔血的生活。

    秦華人口中,多數為原始部落融入而成,民族多、習俗多,自秦穆公征服了數十個大大小小的原始部落後,這些戎狄原始部落的後代們多數淪為秦國的最底層人口,或為賤民,或為奴隸,往年這此人只是充當老秦人貴族的戰爭工具,在戰爭中不管立下多大的功勞都不會得到社會地位,身份也不會改變。

    自商鞅在秦國推行變法後,不管是原來的老秦人還是後來隔入秦國的各原始戎狄部落的後人,在社會地位上開始走向平等,都可以憑殺敵而立功,因犯法而伏罪。公平的社會制度,憑軍功晉爵希望大大激發這些帶著原始戎狄野蠻好戰血統的新秦華人的積極性。

    也就是因為有了當時這種相對公平的社會制度,秦人聽說要打仗,舉國就像餓狼看到了肉。為了打仗立軍功得爵位改變自身的低下社會地位,家家歡送親人去當兵,父親送兒子、妻子送夫君、哥哥送弟弟......

    在公元前341年,變法八年,商鞅率秦國五萬新軍消滅了十萬當時號稱戰國最強河西魏軍,震驚了戰國所有諸候,加上秦軍軍功爵制是按斬獲敵人首級計軍功的,敵人項上的人頭就秦軍自已的爵位憑證,加之秦人多為戎狄原始部落的後代,自身的原始野性和血性是列國軍中前所未有的,也正因此秦軍才成為一支讓中原諸國望而生畏的“虎狼之軍”,由商鞅變法整合起來的多原始民族的國家也因此被列國稱之為“虎狼之國”。

  • 4 # 飛龍在天231272723

    感謝邀請!今天的世界很像中國古代春秋戰國的情況,從這段歷史當中也可以學到不少東西,以史為鑑,對今天的我們有很好的警示作用和教育意義。當時的秦國雖說經過幾代人的不斷努力,到了秦王嬴政的時候最終掃平六國,一統天下。但是,好景不長,物極必反,可嘆!落了個萬世智謀二世亡的悲慘下場。這其中有很多原因大家都知道,我以為最主要的一條,那就是沒有用很好的道德文化軟實力,來教育和培養治華人才和廣大秦民造成的苦果。秦國一貫言而無信,禽心獸行,弱肉強食,霸道天下,急功近利,魚肉百姓,苛政暴虐,只知用嚴刑峻法,寡恩刻薄,所以,看形似天下一統,實質人心分散,豈有不亡之理?在《戰國策》一書中,蘇秦為趙合從說楚威王是這樣說的:“夫秦,虎狼之國也,有吞天下之心。秦,天下之仇讎也,橫人皆欲割諸候之地以事秦,此所謂養仇而奉仇者也。夫為人臣而割其主之地,以外交強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顧其禍。夫外挾強秦之威,以內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無過此者。”這似乎到了晚清也有相似之處,那麼,今天對我們來說又有那些值得反思借鑑的呢?

  • 5 # 小黑侃大山

    為何把秦國稱為虎狼之國,這個小黑要給大家侃一侃了,這個其實有個原因是司馬遷的原因。大漢建立之後,為了黑大秦所以把秦國啥都說的可差勁了,可是各位看官想想秦國如果都那麼差勁,為何漢要承秦制呢。就好像武王伐紂之後,周代繼承商代的制度一樣,唐代繼承隋代的制度一樣,前朝的制度不是完全是差的。

    為何說是司馬遷的原因額,因為你想呀,我們怎麼了解秦國的,多數都是從《史記》中瞭解的,(或許小黑看的書比較少,慚愧慚愧)其他諸如《左傳》、《國語》、《戰國策》等書對於秦國的描述並不多,而且好多還經過漢代的“修改”。

    諸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且秦彊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彊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司馬遷就借了藺相如之口把秦國的君主都黑了一遍,《史記》這種記載處處可見,所以,大家就會對秦國有這個印象了,諸如大家對三國的印象多來自《三國演義》而不是《三國志》。

  • 6 # 西嶽頑石
    第一、出身不好

    秦國的祖上是養馬的。周孝王時期,秦非子因善於養馬,深得周孝王賞識,獲封秦地,成為秦國第一任國君。此時的秦國只是一塊不足五十里的附庸之地,巴掌大的地方,既不是諸侯,也不是卿和大夫。

    直到秦襄公時期,因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秦國才正式成為諸侯國。反觀山東六國,除了楚國以外,祖上要麼是根正苗紅的周室宗親,要麼是有功於社稷的開國功臣。所以,秦國是農村來的土包子,自然不入其他諸侯的法眼。

    第二、地理位置

    秦國的封地在荒蕪偏僻的隴原一帶,在當時是一個鳥不拉屎的地方,並且時刻面臨著戎狄等野蠻部落的威脅。經過與野蠻部落數十年的拼殺,才逐漸站穩腳跟,一點一點東進關中。到秦穆公時期,奮發圖強,逐漸吞併剿滅了西戎建立的12個國家,稱霸西戎。

    秦人長期的與西戎等遊牧民族混居,生活習慣和民俗民風與深受中原正統文化侵染的其他諸侯大相徑庭,是半農耕、半遊牧的華夏棄兒。在以貴族自居的諸侯國眼中,自然看不起秦國這樣一個野蠻低俗的暴發戶,所以有諸子卑秦不入關中,長久以來形成了鄙視秦國的思維定勢。

    第三、霸權主義

    秦孝公時期,重用商鞅變法圖強,秦國國力蒸蒸日上,不斷地蠶食鯨吞山東六國的土地。以後的歷任國君,都堅定不移地奉行法家思想,走霸權主義的路線。

    長平之戰,白起坑殺趙國45萬人,震驚山東六國。在山東六國看來,秦國為了達成目的,可以不尊禮儀,不講國際原則,不按周王室規矩常理出牌,總之不擇手段,徹底禮崩樂壞。秦與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貪戾好利無信,不識禮義德行。

  • 7 # 歷史研習社

    虎狼代表著貪婪、狠毒與不尚禮義,很多時候被作為蠻夷的代稱。六國目秦國為“貪狼強力,寡義而趨利,可威可刑,而不可以化善”之國。而且稱秦為“虎狼”的是全部六個東方國家,而東方國家之間卻並不如此稱呼。那麼,秦國為什麼被稱為“虎狼之國”的呢?

    圖/戰國形勢圖

    秦居西陲?

    有人認為,因為虎狼代表的貪婪、狠毒與不尚禮義,很多時候被作為蠻夷的代稱。秦興起自西陲,在他們看來並不奇怪。

    但據何晉先生研究,虎狼之稱首次出現於《戰國策》中的蘇秦說楚威王,年代應該在周顯王三十三年(333B.C)偏晚。而秦居西戎已數百年之久,若說秦因居於西戎被目為虎狼,則“虎狼”之稱不應出現的如此之晚,且同樣在春秋時期被中原諸國目為南蠻的楚國並無“虎狼”之號。這就使得此種理由不能成立,秦國被稱為蠻夷,一定有別的原因。

    圖/《戰國策》書影

    可能原因

    觀察史書,可以發現,在提到秦人貪狠時,一個經常出現的註腳是“尚首功”。 《戰國策·趙策三》中魯仲連就曾描述秦國為“棄禮義而尚首功之國”。 而在《史記》中的《秦本紀》、《秦始皇本紀》和與六國相關的各《世家》中,隨處可見的是秦的斬首記錄。

    這種風俗在戰國中晚期突然出現,與秦在商鞅變法時期施行了新型爵制有很大關係,對於秦國士卒而言,首級不僅象徵著爵位,也象徵著與爵制息息相關的名田宅及各種優待。而六國由於沒有施行這種範圍廣大以首計功的新爵制,不被稱為“虎狼”在情理之中,面對與自己截然不同的秦國,也自然會感到恐懼與不理解。

    圖/商鞅變法

    可以說,六國稱秦為“虎狼之國”,實際上是因為對秦的恐懼與對其風俗迥異於己的不理解。

    參考資料

    1、何晉:《秦稱“虎狼”考》,《文博》1999年第5期。

  • 8 # 青史文集

    殺戮太重

    戰國時期共死了200多萬人,這對於當時的中國總人口來說是個巨大的數字,其中大部分都是秦國對外擴張的傑作。商鞅變法後,秦國對外戰爭大部分取得了勝利,戰敗國百姓面臨家破人亡,自然對秦國沒什麼好印象。

    生性殘暴

    秦國起自西陲,沒有沐浴中原文化,軍功制完善後,戰場上的秦軍以斬殺敵軍首級計算軍功。這樣秦軍作戰,士兵瘋狂搶人頭,有時連自己人都不放過,你能體會對方士兵的心裡陰影面積嗎?

    打破傳統作戰模式

    春秋時期兩國交戰適可而止,就算滅國也不會趕盡殺絕,戰國初期魏文侯也沒有一舉滅秦。而秦國變強之後,兩國交戰以殲滅戰為主,殺人兼併土地,我全都要,這樣的秦國稱之為虎狼之國不為過。

    對於百家爭鳴的六國來說,秦國就是蠻夷,但是蠻夷就是能戰勝文明,戰場上就是能打勝仗。事實上秦國脫穎而出也是靠文明,靠著法家的先進思想,單靠秦國在西北閉門造車,只有死路一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波蘭不顧德國領導人,為二戰侵略行為多次真誠道歉,依然提出八千多億戰爭索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