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玖叄溜溜溜
-
2 # 時空逆旅
【關於《竹書紀年》和《清華簡》】“竹簡”一詞聽起來年代久遠,滿懷求知若渴崇敬之心,建議請將“原著”透過有線、無線、多媒體公之於眾,讓古史愛好者一睹千年古書風采,到底是陶文、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行書、楷書,還是蝌蚪文寫的著作,外行可以瞻仰至聖先賢大作,內行也可增長上古書法文意辨識能力,也可集思廣益共研這兩部著作的真偽,利國利民。
-
3 # 金臺望道
一、清華簡如何進入清華?
“清華簡”是清華大學所藏戰國竹簡的俗稱。這批竹簡據說在2006年冬流入到香港。由於竹簡交易市場有假簡充斥,它們的真實價值很晚才得到確認。有清華校友出手將它們買下,並捐獻給清華大學。2008年7月15日,這批竹簡結束流浪,進入清華大學。
一個月後,8月14日,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吉林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國家文物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上海博物館、荊州博物館的11位學者專家(包括著名考古學家李伯謙教授、復旦大學著名古文字學家裘錫圭教授等,都是當今考古學、歷史學、古文字學、古文獻學等學科領域最具聲望的學者)共同為之做了鑑定:
從竹簡形制和文字看,鑑定組認為這批竹簡應是楚地出土的戰國時代簡冊。這批竹簡內涵豐富,初步觀察以書籍為主,其中有對探索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極為重要的經、史類書,大多在已經發現的先秦竹簡中是從未見過的,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在簡牘形制與古文字研究等方面也具有重要價值。經碳14測定證實,這批竹簡是戰國中晚期文物;文字風格主要是楚國的,簡的數量一共約有2500枚(包括少數殘斷簡),在迄今發現的戰國竹簡中算是為數較多的。
但是,這批竹簡出自何方,其主人是誰,現在都已經不可考。因為是本身就是透過非法渠道流入香港的,估計是盜掘的,無法根據交易線索追究其出處。
竹簡在香港流落一段時間,部分竹簡開始發黴變質。清華大學為這批簡書建立了一個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以已故著名古文字專家李學勤先生為主任,緊急採取各種措施保護竹簡,同時著手整理這批竹簡。
二、清華簡的內容與價值清華簡大多為經史類典籍,包含大量“連司馬遷都沒有見過的”文獻資料,為我們認識古史提供了新材料和新視角。
在已經釋讀的簡文中,最激動人心的是發現裡面有《尚書》諸多佚篇,證明東晉流傳的所謂古文《尚書》系偽造,為古史爭議提供重要史實依據,其失而復得對經學史影響深遠。
此外還有多篇重要文獻,是戰國以後歷代學者都沒有見過的,如《系年》篇,全篇138支簡,每支簡背有編號,共3875字(包括合文與重文)。全篇原分23章,每章相對獨立,章尾有標誌,簡尾留白。內容自武王克商開始,一直到戰國早期三晉與楚大戰、楚師大敗結束。《系年》提供了一些前所未知的重要史料,尤其是前四章有關西周晚期與後四章戰國早期的史事。
又《筮法》篇,據李學勤先生介紹:
“《筮法》簡儲存良好,沒有明顯缺損。入藏時,簡冊的前半部分已經分離散亂,後面部分仍保留原來成卷的狀態。簡長35釐米,共63支,每支簡尾正面有次序編號,所以在簡的編排上沒有疑難。簡上的文字是分欄書寫的,還插有圖形,整篇看來很像是一幅帛書。”
“簡文詳細記述了占筮的理論和方法,並且列舉了許多數字卦作為佔例。這些數字卦的結構,與天星觀簡、包山簡、葛陵簡等楚簡所載實佔的數字卦,形式基本一致。《筮法》的出現可能為數字卦的研究開啟新的局面,也將給易學的進展帶來新的契機。”
2014年1月釋出的第4輯成果中的《算表》,還創造了一項吉尼斯世界紀錄。
《算表》簡書共有21支,形制比較特殊:竹簡上端鑿有圓孔,孔內有絲帶殘留。2010年7月,數學史專家進行鑑定後認為,這21支竹簡不僅具有數字特質,更具有運算功能,是一份實用的運算表,並建議將之命名為《算表》。
《算表》呈表格形態,核心部分是由“九”至“一”及其乘積“八十一”至“一”構成的九九乘法表;擴充套件部分一端為“半”與“半”的乘積“錙”(四分之一),另一端被乘數及乘數分別擴至十倍,也就是最大為“九十”與“九十”的乘積“八千一百”。透過絲線交叉,運用交換律將兩位數乘法轉換為四個交叉點數字相加,實現快捷運算。
《算表》是目前國內發現最早的實用算具,利用這套《算表》,不僅能夠快速計算100以內的兩個任意整數乘除,還能計算包含分數1/2的兩位數乘法。前國際數學史學會主席道本週指出:“這一發現意義非凡,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十進位制乘法表實物。”
2017年4月23日,清華簡《算表》在北京獲得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算表》是中國留存最早的數學文獻實物,填補了先秦數學文獻實物的空白,這是目前發現的人類最早的十進位制計算器。
清華簡,以其豐富的絕版文獻,正在部分改寫中國的學術史。
三、清華簡目前進展到2018年7月,共整理釋出了8輯研究成果,現在還沒有整理完,但已經完成的部分就足夠震撼了。
第一輯《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
收錄《尹至》《尹誥》《程寤》《保訓》《耆夜》《金縢》《皇門》《祭公》《楚居》共9篇簡文。
第二輯《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
收錄一部失傳2300多年的歷史著作,工作人員將之命名為《系年》。
第三輯《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叄)》
收錄《傅說之命》《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辭》《赤鵠之集湯之屋》等6篇。
第四輯《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肆)》
收錄《算表》《筮法》《別卦》三篇。
第五輯《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
收錄《厚父》《封許之命》《命訓》《湯處於湯丘》《湯在啻門》《殷高宗問於三壽》等六篇文獻,其中有五篇是傳世文獻未見之篇章。
第六輯《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
收錄5篇戰國佚籍,分別為《鄭武夫人規孺子》《鄭文公問太伯》《子產》《管仲》和《子儀》,記錄了春秋時期鄭、齊、秦、楚諸國史事,皆為前所未見的篇章,其整理公佈為歷史學、文獻學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前三篇文獻都涉及鄭國史事。
第七輯《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柒)》
收錄四篇戰國簡冊,均為傳世文獻未見的佚籍。其中份量最重的一篇為記述春秋晚期吳越史事的《越公其事》,敘述越王勾踐兵敗,委屈求成,經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依次實施好農、好信、徵人、好兵、飭民這“五政”,重新崛起、最終滅吳的故事。
第八輯《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
收錄8篇文獻,竹簡107支,均是前所未見的戰國佚籍,分別為《攝命》《邦家之政》《邦家處位》《治邦之道》《心是謂中》《天下之道》《八氣五味五祀五行之屬》《虞夏殷周之治》。
參考文獻:
李學勤:《中國三十年來的古文字與古代史》《初識清華簡》《清華簡整理工作的第一年》《清華簡九篇綜述》《清華簡<筮法>與數字卦問題 》等。
劉國忠:《走近清華簡》。
梁啟超:《梁啟超國學講錄二種》。
陳夢家:《尚書通論》。
顧頡剛:《古史辨自序》。
劉起釪:《尚書學史》。
-
4 # 楊朱學派
清華竹簡是由清華大學校友趙偉國,自香港搶救回歸。入藏清華大學的戰國竹簡。清華簡的內容有60餘篇。有多篇《尚書》內容。
《保訓》、《耆夜》等篇章是毀於焚書坑儒,遺失2000多年的《尚書》篇目。還有多篇《詩經》不見於今本《詩經》。以及專門記載楚國曆史的《楚居》。
北京大學加速器質普實驗室、第四紀年代測定實驗室,對這批簡中進行了年代測定。其年份是公元前305年左右,即戰國中後期。
清華竹簡可能是被盜墓等非法途徑出土的。然後流入香港古玩市場。
清華竹簡有重大意義:
一是對華夏文明有著重大意義。
二是進一步驗證了古人對《尚書》的定論——漢文帝時,秦朝博士伏生背誦出的28篇《尚書》是真正的先秦典籍。古文《尚書》是偽書。
三是進一步驗證的孔子去世之後,幾千篇的全集《詩經》依然流傳於世。
四是清華竹簡的出土。推翻了秦朝粉絲編織的謊言。
這個圖片的的文字是狗奴們編造的。楚國文字五秦國相同。也有小篆、隸書等字型
附錄:《尚書》資料:孔子修訂的儒家教科書有120餘篇,秦朝全部毀於焚書坑儒。漢文帝時,秦朝博士伏生依靠記憶,背誦出28篇,有堯舜禹湯、武王伐紂、周公營建洛陽城、平定叛亂等內容。其中還有立法為民、司法獨立、疑罪從無、不罪無辜等法治思想。
回覆列表
清華大學於2008年7月收藏的一批戰國竹簡,被稱為“清華簡”。經碳14測定證實,清華簡是戰國中晚期文物,文字風格主要是楚國的,簡的數量一共約有2500枚(包括少數殘斷簡),在迄今發現的戰國竹簡中為數較多。清華簡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經“焚書坑儒”影響,所以能夠最大限度地展現先秦古籍的原貌,研究它們有助於瞭解中華文化的初期面貌和發展脈絡。 2008年7月,校友趙偉國向母校清華大學捐贈了2388枚戰國竹簡(簡稱“清華簡”)。這批竹簡由校友趙偉國從境外拍賣所得後捐贈給清華的。至於這批竹簡的出土時間、流散過程,如今已不得而知。竹簡上記錄的“經、史”類書,大多數前所未見,曾任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專家組組長的李學勤教授評價說,“這將極大地改變中國古史研究的面貌,價值難以估計”。 這批竹簡於2008年7月15日被運到清華大學。校方立即組織專家,用3個月時間對它們進行了清理保護。據清理後統計,清華簡中整簡所佔的比例很大,而且簡上一般都有文字。 簡的形制多種多樣,最長的46釐米,最短的10釐米左右。簡上的墨書文字出於不同書手,風格不盡一致,大多精整清晰。有少數簡上還有紅色的格線,即所謂“朱絲欄”。 2008年10月14日,清華大學邀請了李伯謙、裘錫圭等11位專家對這批竹簡進行觀察鑑定,專家一致認為,這批戰國竹簡是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物,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前所罕見的重大發現,必將受到國內外學者重視,對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文獻學等許多學科將產生廣泛深遠的影響。 2008年10月14日,由11位專家組成的鑑定組得出結論:竹簡的年代為戰國中晚期,內容大多為前所未見的“經、史”類書。 為了印證這一論斷,2008年底,北京大學加速器質普實驗室、第四紀年代測定實驗室,對這批簡中的無字殘片標本進行了AMS碳14年代測定,經樹輪矯正後,得到的資料為公元前305加減30年,即戰國中晚期之際,與由古文字學觀察的結果基本一致。 另外,專家還請清華大學分析中心對竹簡殘片的含水率做了測定,結果是400%,這是曾經在水中浸泡千年才有的結果,現代人不可能做到這一點。李學勤說:“我們大膽猜測一下,如果這批竹簡出自湖北,它的製成年代是在白起伐楚(公元前278年)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