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宏文

    賈島初次參加科舉考試,住在京裡。一天他在驢背上想到兩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想用“推”字,煉字定不下來,便在驢背上吟詠,伸出手來做推敲的姿勢,看到他這樣的人都很驚訝。當時韓愈作代理京城地方的長官,正帶著車馬出巡,賈島不知不覺地走到韓愈儀仗的第三節,還在不停地作著手勢。這樣一下不被左右的侍從推到韓愈面前。賈島如實地回答說出所得的詩句,不知用了“誰”還是用“敲”字無法確定,所以思想離開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韓愈停下馬思考了好一會兒,對賈島說:“用‘敲’字好。”於是兩人並排騎著驢回家,一同議論作詩的方法,互相捨不得離開,呆了好幾天,韓愈因此與賈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 2 # 不易剪輯

    一.唐朝的賈島是著名的苦吟派詩人。什麼叫苦吟派呢?就是為了一句詩或是詩中的一個詞,不惜耗費心血,花費工夫。賈島曾用幾年時間做了一首詩。詩成之後,他熱淚橫流,不僅僅是高興,也是心疼自己。當然他並不是每做一首都這麼費勁兒,如果那樣,他就成不了詩人了。有一次,賈島騎驢闖了官道。他正琢磨著一句詩,全詩如下: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但他又有一處拿不定主意,那就是第二句中的“僧推月下門”"。可他又覺著推不太合適,不如敲好。嘴裡就推敲推敲地念叨著。不知不覺地,就騎著驢闖進了大官韓愈的儀仗隊裡。韓愈問賈島為什麼亂闖。賈島就把自己做了一首詩,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的事說了一遍。韓愈聽了,哈哈大笑,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萬一門是關著的,推怎麼能推開呢?再者去別人家,又是晚上,還是敲門有禮貌呀!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靜中有動,豈不活潑?”賈島聽了連連點頭。他這回不但沒受處罰,還和韓愈交上了朋友。推敲從此也就成了為了膾炙人口的常用詞,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覆琢磨,反覆斟酌二.傳說中,蘇東坡有個聰明的妹妹蘇小妹,其詩才在東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題考哥哥,要大哥在“輕風細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說出詩眼。蘇東坡不假思索,張口就來:前句加“搖”,後句加“映”,即成為“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蘇小妹不屑,譏之曰“下品”。蘇東坡認真地思索後,再來兩句:“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小妹微笑道:“雖好,但仍不屬上品。”東坡啞然。蘇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東坡吟誦玩味之後,不禁叫絕。 “輕風”徐徐,若有若無,“細柳”動態不顯,唯有“扶”字才恰到好處地形象地描繪出輕風徐來,柳枝拂然的柔態,與“輕”、“細”相宜,和諧自然。“扶”字又把風人格化了,給人以一種柔美之感。東坡的“搖”、“舞”當與“狂風”相配才妥帖。下句中添“映”全無朦朧之美,“隱”也欠貼切。既然恬靜的月亮已經輝滿大地,梅花自然就沒有白天那麼顯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這樣,一個“失”字,就勾畫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一著此字,滿句生輝。三.“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鄭谷把僧齊己的《早梅》詩中的“數枝開”,改為“一枝開”,齊己因此而拜鄭谷為“一字師”,這故事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了,不必贅述。據元代盛如梓《庶齋老學叢談》記載,張桔軒有詩云“半篙流水夜來雨,一樹早梅何處春”,元遺山認為既指明瞭“一樹”,就不能又說表疑問的“何處”,同時,一樹梅花也絕非早梅,於是他就把“一樹”改為“幾點”,“幾點”本身並沒有什麼奇特之處,但用在這裡描繪逐水而流的梅花,卻符合生活的真實,也使全詩氣機流暢,韻味平添。四.王勃《滕王閣序》中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去掉“與”、“共”二字就會大為減色.。《呂氏春秋?淫辭》中記載了戰國時期的一件外交官司——空雒之遇。當時秦、趙兩國簽訂條約,條約中寫到:“自今以來,秦之所欲為,趙助之;趙之所欲為,秦助之”。沒多久,秦興兵攻魏,趙欲救魏。秦王不悅,派使者責備趙王說:我們兩國間有條約:“秦之所欲為,趙助之;趙之所欲為,秦助之”。現在秦欲攻魏,而趙卻要救魏,這違背了條約。趙王問計於平原君,平原君向著名的詭辯家公孫龍求教。公孫龍曰:趙國也可以派使者去責備秦王,因為趙國要救魏,“趙之所欲為,秦應助之。今秦王獨不助趙,此非約也”。結果秦王只好撤兵。公孫龍的妙策之所以得逞,就在於秦趙之約的措辭概念不明,表意含混:條約只籠統地規定秦與趙一方想幹什麼,另一方就要予以支援,給予幫助;而沒有規定其欲幹事情的背景條件,更沒有規定碰到雙方意圖不同時應如何處置。公孫龍就利用了這一點,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這是古代的一個外交案例。另一個案例發生在近代:民國元年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有這麼一條規定:“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負其責任”。《約法》一出,眾議紛紛:究竟是國務員對總統負責任呢,還是國務員協助總統對議會負責呢?這可不是一般性的語言歧義,而是牽涉到實行總統制還是責任內閣制的大問題,結果惹了不少歷史麻煩。這個條文直到民國十二年制定憲法時改為“國務員贊襄大總統,對於眾議院負責任”。這才算把歧義消除古代的詩話中有個“一字師”和“半江水”的故事,就是講如何準確煉字使之合理。“一字師”說的是唐代詩僧齊己的《早梅》: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豔來。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臺。齊己攜此詩來謁當時的名詩人鄭谷,鄭谷反覆揣摩後對齊己說:其中的“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句不準確,因為“數枝非早也,末若一枝佳”。齊己不覺拜倒曰:“一字師也”。(計有功《唐才子傳》)既然詩題是早梅,那麼,“一枝開”肯定比“數枝開”要早,也更切合詩題詩意。齊己也是著名的詩人,能拜倒稱師,這是煉字的功勞。“半江水”說的是任蕃改詩的故事:任蕃是浙江會昌人,年青時舉進士落第,從此遊歷江湖。有次來到天台山巾子峰,在寺壁上題詩一首:“絕頂新秋生夜涼,鶴翻鬆露滴衣裳。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開竹房”。題完後任蕃便離去,走了一百多里路後,突然想起用“一江水”不如用“半江水”,於是便趕回去想改過來,但到了一看,卻早有人替他改過了。這讓他十分懊悔,大呼台州有人。後來,這個山上再也沒有人署名題詩。所謂“任蕃題後無人繼,寂寞空山二百年”。(計有功《唐才子傳》)。“一江水”改為“半江水”也是使詩句更加準確合理:因為天台山巾子峰,高峻異常。江水在如此高峻的山峰下,只要不是中天之月,就會受山峰遮擋,斷然無法照臨一江水而只能是半江水。花開不併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鄭思肖在南宋未年一大批愛國詩人中特別引人注目。他能詩能畫,尤工墨竹墨蘭。宋亡前後,他的詩畫都以表達民族氣節為主題,甚至連名字也為此而改:“憶翁”、“所南”,即不忘故國,心向南方趙宋朝廷之意,“思肖”亦即思趙(因趙字從走從肖)。宋亡後的四十多年間,他終身不娶,矢志復國,坐著和睡覺,頭面絕不向北。一聽到有人講北方話,捂著耳朵就跑,與元蒙政權格格不入。鄭思肖的這首詩,表面上是在詠歌菊花,實際上是宋亡後志士仁人民族氣節的再現。因為是寫在宋亡之後,所以“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就不是一般的高風亮節的自我勉勵,而是在沉痛悼念故國的情感中,突出地強調了誓為故國而殉節的忠勇烈士精神。這兩句詩不僅成了詩人烈士性格的代表,也成了激勵民族氣節,詠歌忠烈精神的千古名句。他還有首《菊花歌》,與這首詩立意相同,但用語卻更明白:太極之髓日之精,生出天地秋風身。萬木搖落百草死,正色與秋爭光明。背時獨立抱寂寞,心香貞烈透寥廓。至死不變英氣多,舉頭南山高嵯峨。高昂著不屈的頭,眼望著南山(指趙宋),身雖寂寞,心卻貞烈,這是一幅何等令人肅然起敬的烈士殉難圖!這就是最後兩個警句給我們留下的極為強烈的印象。1.僧敲月下門有一次,賈島騎驢訪李款幽居,於驢背上得詩句“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鳥宿池中樹,僧推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但又覺得“僧敲月下門”似乎比“僧推月下門”更能襯托環境的幽靜。賈島一時拿不定主意,便在驢背上邊吟詩邊舉手作推敲之狀,反覆品味,結果又無意中唐突了京兆尹韓愈的儀仗隊。於是乎賈島便被眾衛士擁至韓愈跟前,賈島具實稟報事情原委後,韓愈不但不怪罪,反而建議他改“僧推月下門”為“僧敲月下門”。於是二人又並轡而行,共論詩道,結為布衣之交。2.春風又綠江南岸原句是“春風又到江南岸”,王安石覺得“春風又到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風一到江南是什麼景象,缺乏詩意,想了一會,就提筆把“到”字圈去,改為“過”字。後來細想一下,又覺得“過”字不妥。“過”字雖比“到”字生動一些,寫出了春風的一掠而過的動態,但要用來表達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於是又圈去“過”字,改為“入’字、“滿”字。這樣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滿意的字。他覺得有些頭疼,就走出船艙,觀賞風景,讓腦子休息一下。王安石走到船頭上,眺望江南,春風拂過,青草搖舞,麥浪起伏,更顯得生機勃勃,景色如畫。他覺得精神一爽,忽見春草碧綠,這個“綠”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個字嗎?一個“綠”字把整個江南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動人景象表達出來了。想到這裡,王安石好不高興,連忙奔進船艙,另外取出一張紙,把原詩中“春風又到江南岸”一句,改為“春風又綠江南岸”。3.昨夜一枝開“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用字雖然平淡無奇,卻很耐咀嚼。詩人以山村野外一片皚皚深雪,作為孤梅獨放的背景,描摹出十分奇特的景象。“一枝開”是詩的畫龍點睛之筆:梅花開於百花之前,是謂“早”;而這“一枝”又先於眾梅,悄然“早”開,更顯出此梅不同尋常。據《唐才子傳》記載,齊己曾以這首詩求教於鄭谷,詩的第二聯原為“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鄭谷讀後說;“‘數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齊己深為佩服,便將“數枝”改為“一枝”,並稱鄭谷為“一字師”。4.紅杏枝頭春意鬧句中的“鬧”字不僅形容出紅杏的眾多和紛繁,而且,它把生機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點染出來了。“鬧”字不僅有色,而且似乎有聲,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唐朝任蕃夜宿台州巾子峰禪寺,在寺牆上題詩:“絕頂新秋生夜涼,鶴翻鬆露滴衣裳。前峰月映一江水,僧在翠微開竹房。”他走出幾十里路後,覺得“半江水”要比“一江水”更貼切,更符合現實,忙返回寺院修改。誰知到了寺院,他發現早有人把“一”字改為“半”字了。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啊!北宋范仲淹曾寫過“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長”來為東漢隱士嚴子陵的祠堂作記。友人李泰伯看後,誇雲山、江水等句立意宏偉,氣勢不凡。但“德”字略顯侷促,換“風”字會更合適。范仲淹反覆吟詠,果真韻味無窮,大喜而改之。有一天,蘇軾出遊到某地,當地有一位青年拿著自己的詩來求教。其中有一句“明月當空叫,黃犬臥花心”。蘇軾一看,心想,明顯有錯誤嘛:明月怎麼會叫呢,黃狗再小,也不能臥在花心上啊。這與事實不符,所以改成了“明月當空照,黃犬臥花陰”。後來,蘇軾得知當地有種小鳥叫明月,有一種小蟲被稱為黃犬,才知自己改錯了,於是登門致歉。其實,好些詩人、作家都注意錘鍊詞句。如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個“鬧”字,境界全出。還有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曾打動了多少讀者!張先的“沙地並禽池上眠,雲破月來花弄影”中的“弄”字把景物寫得活靈活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excel中怎麼統計兩列資料都出現的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