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漁耕樵讀
-
2 # 一壺清茗品春秋
宋襄公與劉備都講仁義,宋襄公失敗,併成為笑柄;劉備卻能成就蜀國基業。關鍵就在於宋襄公對事講仁義,劉備對人講仁義。
我們先說宋襄公對事講仁義,從繼位前想要讓賢給庶兄目夷,平定齊國內亂上看,宋襄公確實講仁義。也正是這兩件事,讓宋襄公不論是從他自己,還是在諸侯國之間,都贏得了聲譽,並從中嚐到甜頭,自己也在“仁義”上不斷膨脹,最終脫離了實際。他不顧宋國國力弱小的事實,信心膨脹,竟想與楚國正當盟主。在與楚國會盟期間,因為講仁義,不顧公子目夷勸阻,執意不帶軍隊赴會,在與楚成王起了爭執後,最終被楚國俘虜,在魯國的調停下才被釋放回來。
之後,在宋楚泓水之戰中,因為號稱仁義之師,不顧宋軍弱楚軍強的事實,不肯趁楚軍渡河之際襲擊楚軍,得到楚軍上岸後,還要等人家列好陣才開戰,最終被楚軍打得大敗。敗後,不思悔改、執迷不悟,並說“君子不困人與厄,不鼓不成列”。這時,“華人皆怨公”。在宋襄公與楚國爭霸期間,還發生過一件事,宋襄公扣押滕宣公,命令邾文公把鄫國國君當作祭品去祭祀,並且發兵包圍曹國。在對待弱小上,宋襄公何曾講過仁義。這裡,我們看到了宋襄公的虛偽、殘忍和愚蠢。毛主席曾說“我們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
我們來看一下劉備的仁義:劉備待人一視同仁。劉備在任平原相時,“外禦寇難,內豐財施”,特別是任何人,都可與他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無所簡擇。“眾所歸焉”。刺客前去暗殺他,他毫不知情,“待之甚厚”,刺客深受感動,不忍心殺害劉備,便告訴他實情離開了。
劉備以民為本。在當陽兵敗的時候,荊州軍民十餘萬人跟隨劉備。有人勸劉備速行,但劉備不棄百姓,並說“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雖然劉備最終因此被曹操打的打敗,但卻能收穫民心。
劉備不追究叛逃將領。在夷陵戰敗後,將軍黃權率領水軍,因為吳國封鎖了長江,不能歸蜀,就帶兵投降了曹魏。劉備不僅沒有歸罪於他,在有關部門要收監黃權的妻子、兒女的時候,劉備說“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
在劉備去世前,告誡劉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相信如果劉備不是始終把善記在心裡,也不會在臨死時說這句話。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劉備絕不是沒有原則的行仁義。特別是在與東吳搶佔荊州、奪取益州的時候,該出手的時候,就出手,沒有絲毫猶豫,因為這些決定了他事業的成敗。
-
3 # 滄海拾遺錄
春秋時期的宋襄公和東漢末年的劉備確實都是打著“仁義”旗號,但劉備最終成功地在東漢末年亂世爭雄中,分疆裂土,謀得一席之地。但宋襄公卻只能身死名敗,千百年來淪為大家的笑柄。原因就在於人家劉備只是把“仁義”作為揚名立萬收攏人心的旗號,涉及到切身利益時該腹黑就腹黑,手段該下作就下作;而宋襄公同志身處春秋禮樂崩壞的亂世,居然真的奢望靠“仁義”能統領各諸侯國,成就霸主地位,這種幼稚的想法和付諸實施的幼稚做法,雖有先秦君子之風,但不適合國君做派。
此時的春秋時期,周天子權威日漸衰微,各諸侯國互相征伐,春秋無義戰。在這樣禮樂崩壞,陰謀詭計層出不窮的時代,宋襄公的做派無疑是一股清流。他愚守仁義,試圖佔領道德高地壓制其他諸侯國。宋襄公雄心勃勃,但畢竟國力有限,只能以“仁義”為政治號召,召集諸侯舉行盟會,藉以抬高自己的聲望。可是他的這套把戲,不僅遭到諸多小國的冷遇,更受到楚國君臣的算計。在盂地盟會時因不聽勸告要提防楚華人有詐,認為是自己提出來不帶軍隊,與楚人已約好,不能不講信用,被“不講信義”的楚成王活捉帶回楚國囚禁。
後來,在魯僖公的調停之下,楚成王才將宋襄公釋放回國。宋襄公遭此奇恥大辱,執意伐鄭出氣。楚成王因是鄭國盟友,就伐宋救鄭。宋襄公得到這個訊息,急忙從鄭國撤軍。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十月底,宋軍返抵宋境。 宋襄公屯軍泓水等待楚軍的到來。楚軍進至泓水南岸,並開始渡河,這時宋軍已佈列好陣勢。宋大司馬公孫固鑑於楚宋兩軍眾寡懸殊,但宋軍已佔有先機之利的情況,建議宋襄公把握戰機,乘楚軍渡到河中間時予以打擊。 但是卻為宋襄公所斷然拒絕,從而使楚軍得以全部順利渡過泓水。楚軍渡河後開始佈列陣勢,這時公孫固又奉勸宋襄公乘楚軍列陣未畢、行列未定之際發動攻擊,但宋襄公仍然不予接受。一直等到楚軍佈陣完畢,一切準備就緒之後,宋襄公這才擊鼓向楚軍進攻。可是,宋弱楚強,宋軍大敗,宋襄公的大腿也受了重傷,在公孫固等人的拼死掩護下,才得以突出重圍,狼狽逃回宋國。泓水之戰就這樣以楚勝宋敗降下帷幕。事後宋襄公為排兵佈陣辯解:"一個有仁德之心的君子,作戰時不攻擊已經受傷的敵人,同時也不攻打頭髮已經斑白的老年人。尤其是古人每當作戰時,並不靠關塞險阻取勝,寡人的宋國雖然就要滅亡了,仍然不忍心去攻打沒有布好陣的敵人。" 宋大夫子魚則反駁認為打仗是以勝利為目的,還說什麼君子之道!
宋襄公不自量力,加上自詡仁義,在對陣時又不肯靈活應變,策略僵化,在泓水之戰慘敗,被毛主席稱為“蠢豬一般的仁義之師”,這使得宋襄公和宋國成為東周時期不自量力和愚蠢的代名詞,成為各諸侯國的笑柄。
反觀劉備劉皇叔,雖然號稱是中山靖王劉勝後裔,但起點比較低,早年在民間賣草鞋為生,在東漢末年有出人頭地的機會,但不像袁術袁紹兄弟“四世三公”,起點比較高,很容易振臂一呼集聚大量人才兵馬,劉備毫無根基,唯有的只是以誠待人,將心比心,用現在的話講,要具備一個優秀演員的基本素養,做好“仁義”的人設。事實也證明了,在劉備發展的早期,這一招還是挺管用的,雖然四處流浪,但手下還是拉攏到了關羽張飛趙雲糜竺等將領謀士,也曾多次被呂布、袁紹、曹操等大咖收留。但是,在亂戰不息的東漢末年,只靠“仁義”能活下去就不錯了,謀求大的發展必須要穩準狠。劉備也深知這一點,在“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後,劉備在諸葛亮的指點下,先向孫權提出結盟要求,向其借荊州一地容身,赤壁之戰後,又耍賴打著劉表之子劉琦的旗號佔據荊州多地;後又在益州劉璋的邀請下趁勢入川,鳩佔鵲巢,終於有了自己的穩固的根據地。這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操作背後,不乏背信棄義、耍賴耍橫、恩將仇報的行徑。但是生逢亂世,單靠仁義沒有出路,只有既表面講仁義,又不忘在關鍵時刻敢於下狠手才能有所發展,事實上,劉備也是這麼行事的,這也就是他為什麼能成為三分天下的獲益者的原因。
回覆列表
其實大多數人應該喜歡宋襄公這樣的人?很多人其實都不知道宋襄公做過什麼事,只知道他迂腐不堪,其實宋襄公這人是真厚道,是值得讓人尊敬的。但是這樣的人卻不適合做事,做事需要劉備那樣的,善於變通。
宋襄公的仁義在宋桓公活著的時候,宋襄公就曾要把太子之位讓給庶出的兄長目夷,但是目夷堅持不受,最後才作罷。後來宋襄公繼位後任目夷為相,管理宋國朝政。能這麼信任一個對自己的地位有威脅的人,宋襄公不是假厚道,是真厚道。
也是因為這件事,當時的霸主齊桓公非但沒有因為因為宋國是小國而輕視他,反而對他非常欣賞。在諸侯會盟的時候,齊桓公拜託了他一件事,事實證明齊桓公的眼光是真不錯,宋襄公也沒有辜負齊桓公對他的信任。
周襄王九年,齊國發生內亂,齊桓公的寵臣易牙,豎刁囚禁齊桓公,齊國五公子奪齊公之位,太子昭因為勢力弱小,逃出了齊國。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他想起來齊桓公曾拜託宋襄公照顧公子昭。於是,他到了宋國,面見的宋襄公。宋襄公並沒有因宋國弱小,而齊國強大而放棄自己諾言。他號召諸侯,討伐齊國,扶持公子昭繼位。
齊桓公會盟諸侯的時候,當時各國內部常常因繼承人問題導致動亂,所以齊桓公規定不準更換太子。各國都是支援的,但是各國都沒有響應宋襄公。只有像衛,曹那樣的小國象徵性的派人來表示支援。
但是宋襄公依然出兵伐齊,由於公子無虧和易牙等人並被齊人所支援,宋襄公這次居然勝了。公子昭順利繼位為齊孝公。後來齊國的另外四公子又發生爭鬥,齊孝公又被趕了出來,又是宋襄公收留了他,再次出兵伐齊,最終幫助齊孝公坐穩的君主。
在諸侯會盟的時候,宋襄公與諸侯約定不帶軍隊。但是楚國卻違反約定,埋伏好了軍隊抓了宋襄公。後來宋襄公在諸侯的調停下,還是把宋襄公放了。泓水之戰的時候,目夷勸宋襄公半渡而擊,但是宋襄公以“君子不趁人之危,不擊老弱之兵”為由拒絕了。結果導致宋軍大敗。
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齊桓公死後,沒有諸侯願意收留他,重耳在衛國的時候,衛國對他非常輕視,甚至有人給他土吃。趙衰勸解道:“土代表土地,是臣服於你的象徵”。
但是剛剛經歷泓水之敗的宋襄公仍然收留了他,而且對他非常尊重,後來狐偃對重耳說道:“宋國剛剛戰敗,又是小國,恐怕幫不到你,還是應該找個大國”。於是重耳離開了宋國,走的時候,宋襄公還送了他們很多東西。
春秋時期的規矩其實,也不能說宋襄公完全是愚笨之人。其實在春秋時期打仗還是很講道義的,《左傳》中記載過這樣一件事,公子成和華豹對戰,華豹射了公子成一箭,結果沒射中。準備再射一箭,結果公子成說道:“華豹,你這人不講道義,怎麼能連射兩箭呢?”華豹只好放下弓箭說道:“好吧!”結果華豹被射死了。
現在人很難理解那個時候的戰爭,那時候雙方約定好時間,打仗都是擺好陣勢,然後衝鋒。打累了還可以中場休息。晉楚爭霸了很多年,打了很多次戰爭。有一次晉國戰敗,晉國士兵架著戰車逃跑,楚國士兵在後面追。追著追著晉國士兵不跑了,楚國士兵很奇怪,問你怎麼不跑了?晉國士兵說道:“車壞了”。於是,楚國士兵下了戰車幫他修好車,兩人駕好戰車,一個繼續跑,一個繼續追。。。
所以宋襄公只是一個老實的守規矩的人,做事雖然有點迂腐,但是做人很厚道,答應別人的事,即便很難他也努力去做。但是時代已經變了,他的思想還像以前一樣迂腐就不對了。做人要厚道,做事要懂得變通。
劉備的假仁義劉備是一個非常懂得用“仁義”收買人心的人,但是他做事卻不迂腐。就拿荊州來說,劉表說是要託付給劉備,但是劉表實際上是對劉備不放心。而且即便是劉表真心想送,劉備其實也控制不了荊州。蔡瑁歷任江夏,南郡,江陵等數個郡的太守,黨羽遍佈荊州,劉備根本不可能控制荊州。
而對待益州,劉備又是另一種態度。張松,法正等人早就和劉備勾結,劉璋本人又過於懦弱,所以劉備對益州下手毫不猶豫。
建安十六年,張松對劉璋說道:“軍中將領都非常倨傲,不服從管束。張魯不聽從命令,益州非劉豫州不得安”。張松一面極力勸說劉璋,一面讓法正聯絡劉備。於是劉璋邀請劉備入川,劉備率軍進駐涪陵。劉璋迎接劉備,兩人把臂言歡,大宴百日,好的像親兄弟一樣。劉璋並給他送了很多軍資器械糧草,準備讓他去攻打張魯。但是劉璋不知道的是他的好兄弟看上的益州。
張松的哥哥因為害怕陰謀敗露,把張松圖謀告訴了劉璋,劉璋命人處死了張松。劉備在法正等人裡應外合的幫助下攻打劉璋,劉璋不忍全城百姓和他一起遭殃,投降了劉備。
劉備並非真的仁義,他只是在需要仁義的時候才會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