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隔夜說動漫

    從經濟學本質分析:“日漫藥丸”是杞人憂天,還是客觀現實?

    最近,隔夜君看了不少有關描繪日漫行業的文章,而其基本的情緒基調都均一為“看衰,看敗”的,這無疑也與大夥認知中的“日漫藥丸”狀況存在一致的共性。

    大抵來說,此等頹態認知出現的原因就在於下屬這兩點上---

    其一為日漫行業薪酬卑微,工作強度駭人,從業者仿若奴隸般的處況。

    根據相關資訊顯示,日漫從業者往往都會為了趕製稿件,從而陷入到不眠不休的工作狀態,但新手動漫人也僅僅能夠獲得100+萬日元的年收入罷了(約合數萬RMB),

    這是什麼概念?不也就是現階段國內二線城市的平均薪酬水平嗎?但你們要知道,作為發達國家的日本,他們的生活消費成本可是要高上好幾倍的呢。

    甚至傳聞日漫行業的見習學徒,他們不僅僅要承受著1-2年的無工資待遇,更是連伙食和住宿的費用都需要自個兒去支出,方才能夠算得上是初步進入了日漫行業。

    如果你們往常也有留意日漫新聞的話,那就一定聽聞過那一位早已憑藉《海賊王》漫畫享譽國際的尾田榮一郎,其在過去相當漫長的時間裡都均一以癲狂的狀態推進漫畫創作的程序---每天只睡3小時,每星期在工作室呆上132小時。

    其實在過去的數年時間中,也不乏有動畫企業依據日漫行業現狀為題材進行相關動畫的製作,而且也引起了日漫從業者的共鳴和關注,取得斐然的成績---諸如《食夢者》和《白箱》,這兩部動漫便是對時下日漫行業慘況的一種真實寫照。

    其二則為日漫製作委員會制度對於動漫製作公司的壓榨。

    日本動漫行業在經過將近一個世紀的發展,如今已經發展出了一整套高效的動漫生產模式了,那就是所謂的“製作委員會制度”---一部動漫創作的資金經由委員會來負責向各方湊集,然後投以創作公司的手上,產出後的利潤再進行不同比例的分配。

    為什麼看似高效標準的模式也會遭到日漫從業者的詬病呢?

    尤其在過去這十數年來在日進行動漫創作的企業暴增的情況下(從1990年的93家,到2017年的230家),每一家動漫創作公司能夠得到的資金就更是貧瘠稀缺,難以度日了。

    同樣的,關於日漫公司所得利潤不斷下滑的情況也並非是在這十數年的時間才開始的,早早於數十年之前,在被譽為動漫之神的“手冢治虫”仍還在生的時候,就一度將動漫作品從大熒幕拽拉到小電視上,讓原本每一部動畫都需要投入高企的製作費用方可完成出品的情況一去不復返,月產甚至是周產一集內容也都成為了可能性。

    如果你們稍對這段歷史有所熟知,那就一定會知道另一位日漫大神“宮崎駿”就曾表以過鄙夷,在公開場合直言不諱的痛斥手冢治虫“將日漫動畫帶向了廉價”

    以上種種跡象似乎在說明,日漫行業的從業者都仿若奴隸般的在永無盡頭和希望的職業道路上耕耘著,痛苦和悲鳴便是他們的感情基調咯,因此“業界藥丸”的呼聲就日漸升高,不絕於耳。

    但事情真的已經發展到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嚴峻地步了嗎?我們不妨從經濟學的角度去分析一下這件事情。

    在經濟學的教科書中,有一個相當著名的小故事“肥豬丸和回報率”:

    某位科學家發明了一種肥豬丸,只要豬仔吃了之後就能夠長胖100斤。雖然這種藥物的功效顯著,但科學家在上市之後並不能夠賣個好價錢,畢竟農場主也是唯利是圖的傢伙嘛,在最初的時候也僅僅願意出資1斤肉的價錢購買而已,也就是說,農場主能夠從中獲利99斤的肥豬肉。

    不過,科學家也並不是傻蛋,他在販賣給第一家農場主的同時也不忘去覓尋另外的能夠出價更高的農場主,於是乎,他手上的神藥從1斤肥豬肉的價格,升到了2斤,再升到了3斤......一直下去,最終無限逼近了100斤的程度。

    也就是說,肥豬丸所產生的“邊際收益”(新增加出來的豬肉價值)全都歸入教授的囊中了。

    然而就在不久後,另一位科學家又同樣憑藉自己的創新能力開發出了一款相同功效的肥豬丸,而且更關鍵的是,這位科學家為了獲得市場的份額,於是採取了50斤肥豬肉的販賣價格,使得第一位教授的營收收入不斷的下降。

    再接下來,又有不計其數的科學家相繼推出了自己的肥豬丸,並不斷的以相對低廉的價格獲得市場的份額,直接讓這款肥豬丸的售價無限逼近於它的製造成本。假設成本就是1斤肥豬肉的價格,那就是說農場主又能夠淨賺99斤肥豬肉了。

    不妨稍作思忖一番,上方的這則故事與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哪些事情緊密相似呢?

    隔夜君可以嚴肅的告訴你們,基本在社會所見的經營活動大抵便是如此,這是一種具備普適性的經濟現象,是最底層的經濟邏輯。

    那它究竟道出了哪些道理?共計有四---

    其一為生產力的增加能夠帶來社會總體收益的上升;

    其二為商業過程中的逐利是人性之所趨,無可厚非;

    其三為商業競爭的激烈過程能夠讓一樣資源所帶來的回報逼近它所帶來的邊際收益;

    其四為商業競爭是動態且不間斷的,沒有任何事物能夠帶來一勞永逸的回報。

    好了,我們再來對號入座到“日漫行業”中去---

    無論是所謂的動漫從業者薪酬的卑微,亦或者是動漫創作公司所獲得分成的微薄,都可以想見這正是“競爭者海量”所導致的(比方上面提到的相關動漫製作企業從數十家到數百家的變化)。

    當然,薪酬下滑之前還是會有一個上升期的,而那就是動漫這種媒介剛剛出現之時,需要慢慢拓荒以期得到全社會認可的那個階段。

    動畫製作公司的技術就仿若科學家手中的肥豬丸,在剛剛開始的時候製作人對於資本的訴求是極其強烈的,願意以不賺甚至虧本的可能性來換取資本方的投資,希望自己的創作能夠生產出來,也希望公眾能夠青睞上動漫這種娛樂形式。

    到了後來動畫成為了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娛樂後,相關從業者的薪酬便會水漲船高,尤其是最先入行的那些老動漫人就更是能夠享受豐厚的回報。相對應起來,這無疑便是曾經義憤填膺的宮崎駿大師們吧。

    緊接著,社會各方資源和人才都會問訊到此番領域進行一番試探,各家企業為了能夠獲得資金的注入故而就讓製作費用不斷的往下探伸。

    也就自然而然的成就如今日漫行業的這番“如同奴隸般的行業局面”

    那你們說這究竟是“日漫藥丸”的表現,還是“日漫繁榮絢爛”的一種昭示呢?

    在看日漫行業從業者收入情況的時候,懇請不要僅僅盯住在初入行的那群新手身上哦。區別於他們貧瘠的百來萬日元年薪,亦或者倒貼兩年的負收入處況,能夠成為在一部動漫製作中具備舉足輕重地位的“監導”,“人物設計師”,“作畫總監”等等職位之時,他們的年收入可就能夠上升到600+萬的位階了(約合50萬RMB左右)。

    這說明什麼?其實並非是日漫行業藥丸,而只是各位自認為自己過著奴隸生活的日漫從業者“其工作不具備不可替代性”罷了---本身的能力就如同奴隸般可被隨意的替代更換,憑啥去叫囂資本家不把自己當人來看呢?

    在隔夜君看來,這無疑就是日本人“矯情”的一種精神表現。不過一種社會風氣的形成也是脫離不了客觀實在的大環境影響的。

    在知名作家三浦展的著作《第四消費時代》中,就將日本時下的世代稱之為“第四消費時代”,民眾的普遍特徵表現便是“下流”二字---別誤會,其實指代的是人際交流能力,生活能力,工作熱情,學習意願,消費慾望等等的低下。其實說白了也就是我們常言聽到的“階級固化”。

    隔夜君沒有細究這種精神狀態形成的原因幾何,但應當與長期的社會高福利脫離不了關係。不過這不是重點,關鍵是在這種低慾望的社會當中,人們的吃苦耐勞品質就很顯然是會有所羸弱的,如此在投身到競爭日益劇烈的動漫創作行業中去後,理所當然的便會以矯情對待咯。

    這些閒置的生產力可都是寶貝呢,每一個都能夠產出起碼數倍於其生產成本的商業價值,你們說這將會出現什麼事情?

    不錯,海外的資本一定會問訊而動,不斷躋身到日本動漫行業中去。

    比方說近幾年來揮金如土的Netflix(網飛爸爸),這位世界流媒體影片巨頭單單在今年就投資創作了30部新番動畫,比如年初上映的經由湯淺政明創作的《惡魔人》,也比方說上個月在國內影院上映的《哥斯拉:怪獸行星》。

    Netflix投資製作的這系列佳作固然會對整個日漫品質帶來不容小覷的影響,但更為重要的還得屬Netflix所採用的“完全自主權”的製作形式---僅僅作為資金的提供方,創作的題材和形式全由日漫創作者來決定,並且後期的版權歸屬於創作者本人,Netflix僅僅需要獨播的權利而已。

    這樣的製作形式,無疑給當下日漫行業所奉行的“製作委員會制度”帶來爆炸性的衝擊,對每一位日漫從業者來說都可謂是誠意滿滿,吸引力巨大,所以也難怪為何在Netflix投資下佳作頻出,以及無論從業者還是觀影者都鍾愛賜予它“爸爸”這一尊稱的原因所在咯。

    比方說彩色鉛筆動畫工作室近年來在日本設立法人,以及繪夢動畫在國內和日本兩地築建公司的行為都無不在表證海外資本對於日本豐盛的動漫創作能力的一種覬覦。

    綜上所述,“日漫藥丸”也僅僅是一種日漫從業者矯情的憂慮而已,其背後所映襯著的實則正是日漫行業繁華且競爭激烈的處況,以及日本民眾低競爭慾望的一勞永逸的奢望。

    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動漫投資機構的加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日漫行業也必定會享受到肥豬丸從1斤肥豬肉的價格,逐漸攀升到相對合理,讓更多即便慾望低下,矯情處世的日漫從業者也都能夠心滿意足的薪酬水準的。

    記得哦,這並非是隔夜君的一家之言,而是亙古恆今的經濟學普適性規律所昭示的一種趨勢現實。

    所以,別再為“日漫藥丸”的事情因噎廢食,小題大做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紅樓夢》中的薛寶釵“任是無情也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