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視聽團仔

    希特勒更多起一個催化劑的作用,德國武器研究和軍隊訓練從未停止。

    首先看一下《凡爾賽條約》對德國軍事限制:

    1.陸軍被限制在100,000員以下,並且不得擁有坦克或重型火炮等進攻性武器,取消德軍總參謀部的設定。

    2.不得擁有海軍,船艦方面只能有6艘排水量10,000噸戰列艦,不準擁有潛水艇。

    3.不得組織空軍。

    4.不得進出口武器,出口商品額外徵收26%的費用

    5.不得生產、儲存化學武器。

    6.為了限制接受軍事訓練的人數,廢除義務兵役制,士官士兵的役期延長到12年、軍官25年。

    7.德國不允許生產裝備重機槍

    那咱們分別看一下德國的對策

    1.兵員問題:十萬陸軍看起來很少,但實質上這是十萬精銳軍官和士官。至於沒有被保留計程車兵,也不閒著,經常分散在德國軍人俱樂部或者警察組織裡,比如希特勒當年就是這樣

    當時的德國有很多的軍人俱樂部,很多人在這裡打槍,練槍,所以在德國,很多年輕人,以及很多退休的軍人,上至老年人,他們都對槍支特別的熟悉。

    還有平時,大量的德國年輕人雖然無法參軍,但是必須受到軍事訓練,在教育和培訓時要求很高,所以他們基本都是受過半軍事化訓練出來的軍人。

    所以只要希特勒一上臺下令解禁,軍方可以快速募集士兵,10萬軍官和士官就可以帶領新兵訓練,不僅擴軍快,形成戰鬥力也快。

    至於空軍飛行員的問題,直接成立一堆航空俱樂部,培養一批“民航”飛行員,到時候改穿軍裝就行。

    2.武器問題:陸軍不允許生產研發,空軍不允許有,海軍是限制噸位。

    第一種是鑽空子:你不讓造重機槍,那我搞個通用機槍,這樣就可以隨便造了。

    第二種轉移陣地:不在德國設廠,到其他國家研究生產,包括飛機也是這麼解決的。比如坦克,就是跑到蘇聯以研究“拖拉機”的名義研究。

    海軍方面也一樣,雖然不能造,但是可以到荷蘭搞一些空殼公司研究潛艇什麼的,也可以幫其他國家造賺錢,積累生產經驗。

    後來希特勒上來之後,把科研成果拿回來,在德國把工廠改造的改造,重建的重建,生產就可以了。

    希特勒在武器方面的貢獻,主要就是跟古德里安他們把坦克搞起來,而且把海軍噸位也搞起來,後來造的那些歐根親王,俾斯麥啥的雖然沒太多作用,但德國海軍也有主力了。

    3.士官,軍官延遲退役

    這個事情並不是什麼壞事,估計本來是想用老傢伙們拉低德軍基層戰鬥力,但是人家有經驗。所以德華人把他們都派去做教官,培養新士官和軍官。解禁的時候,把他們升職,或者做其他的職位就可以了

    4.參謀總部,當時為了掩人耳目,改成“陸軍統計處”,不讓搞軍校,就搞個“長官助理培訓班”,用來培訓高階參謀

    所以這些事情在魏瑪共和國時期就已經在籌備了,希特勒上臺將《凡爾賽條約》廢掉,研究好的武器裝備就能大量生產,士兵就能快速訓練,擴軍非常容易。

  • 2 # 冀傳仁

    首先德意志民族是一個優秀群體,德國擁有先進的工業科技體糸,希特勒掌權後廢除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緒多限制,使得德國軍工迅速復甦,希特勒對德華人民進行的洗腦宣傳非常成功,德國軍隊有大批優秀軍人,德國軍隊有強大的執行力,並有閃電戰術,吞併捷克,波蘭,奧地利後蕕得大量經濟資源,德國強大希特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 3 # 戰略論

    二戰德國軍隊的快速擴充希特勒確實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但是德國軍方也起到了推動的作用,雖然沒有希特勒那樣強烈。

    在1933年德國軍隊第一次大規模擴充時,得到了希特勒和軍方的共同的支援,他們決定將德軍從8個師增加到24師,並生產相應的武器裝備。這一時期希特勒雖然希望快速增加武裝力量,但基本還是遵循軍方的意見的,即在擴充軍隊的同時保證部隊的戰鬥力。

    到了1935年希特勒顯然已經等不及了,在沒有同軍方協商之前,希特勒公然向全世界宣佈廢除凡爾賽合約的束縛,德軍將擴大到36個師,並且恢復徵兵制。此時的軍方雖然贊成擴軍,但對於希特勒這種擴軍速度表示出極大的憂慮,擔心如此快速的增加國防軍會極大的削弱其戰鬥效率。

    隨著1938年德軍的國防部長、陸軍總司令、陸軍總參謀長全部被希特勒換掉,希特勒已經逐漸取得對德國國防軍的控制權,所以其擴軍計劃就更加迅速了,而軍方的各級將領只能是儘可能的對新組建的部隊加緊訓練,使其儘快提高作戰能力。

    德軍之所以能在初期取得巨大的成功,並不是歸功於那數量巨大的步兵師,這些步兵師只有不到一半能達到真正的野戰進攻能力,成功的關鍵在於古德里安精心打造的裝甲部隊,他們雖然裝備並不能算是精良,卻擁有先進的作戰理念和良好的訓練,正是這僅僅10個師的裝甲部隊成功的在歐洲締造了奇蹟。

  • 4 # 葦說歷史

    在過去的上個世紀,是什麼能讓世人刻骨銘心的,那一定就是人類史上最大的浩劫,以“戰爭狂人”阿道夫·希特勒為首的納粹德國,所發動的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了。

    1921年1月1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的德國政府,按照凡爾賽條約中的規定,建立了旨在防衛德國本土安全的防衛軍,其兵力被限制為十萬人。

    1933至1934年間,剛剛走馬上任的德國總理阿道夫·希特勒,便著手秘密的擴建了德國防衛軍,並於在1935年10月15日,納粹德國正式將德國防衛軍更名為德國國防軍。擴充後的德國國防軍包括國防軍陸軍、國防軍海軍和國防軍空軍三大軍種。而希特勒之所以敢於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他最大的本錢和王牌,就是這支曾經所向無敵的德國國防軍。

    1934年初,時任德國國防部長的布隆伯格,在希特勒的面授機宜之下,開始在德國軍隊中進行了政治化改革。

    在所有這些改革之中,效果最大的莫過於對希特勒的宣誓詞了“我在上帝面前莊嚴宣誓,將毫無保留地服從阿道夫·希特勒--帝國元首、國防軍最高統帥的命令,並以一個英勇軍人的名義信守誓言,乃至犧牲在所不惜”。在1935年9月德國軍隊開始採用新的入伍宣誓詞之後,這項改革也達到了希特勒的最終目的,因為從此德國國防軍不在是向德國憲法負責,而是直接向德意志帝國的三軍領袖負責,當然這個三軍領袖就是希特勒。

    德國國防軍的首次亮相,就是於1936年3月7日,武裝開進了萊茵非武裝區。

    此舉無疑是希特勒對英、法等國態度的一次測試,而勾心鬥角的西方國家,卻並未反應出有什麼不適。在隨後的1936年7月,希特勒又進行了一次更加大膽的嘗試,德國國防軍開始公開派人參加西班牙內戰(這與目前的一個國家何等的相似)。

    在看透了英、法等國的虛張聲勢之後,希特勒於1938年3月,指揮德國國防軍公然侵入了奧地利。

    1938年10月,德國國防軍又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1日,英、法等國在企圖將德軍這個禍水東引的默許下,德國國防軍閃擊了波蘭,隨後德國國防軍開始橫掃歐洲,兵峰直指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英國、南斯拉夫、希臘、蘇聯等國,德國國防軍的旗幟,除了隔著英吉利海峽的英倫三島之外,幾乎插變了歐洲各國。1945年5月9日德國戰敗投降後,德國國防軍最終被予以解散。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國防軍的陸軍無疑希特勒的王牌,而德國陸軍的戰鬥力也是有目共睹的。

    德國陸軍的經典戰術"閃電戰",是在德國空軍的配合下,利用飛機、裝甲部隊的快速優勢,以突襲閃擊的戰術,顛覆了之前的陣地戰和攻堅戰的戰爭模式,並取得了連德軍自己都不敢相信的戰績。德國國防軍的"閃電戰"在波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都取得了成功,而“閃電戰”最輝煌的戰績莫過於在蘇德戰場上,在蘇德戰爭的初期及之後的眾多大戰中,德國國防都是以以寡擊眾的吊打蘇軍,而蘇軍在二戰在恐怖的傷亡數字,也大多是在德軍的“閃電戰”中造成的。

    德國國防軍總司令及國防軍總參謀長一職,在1935年至1938年是由為維爾納·馮·勃洛姆堡兼任的。但在1938年-1945年4月30日為阿道夫·希特勒本人,這是由於希特勒特別喜歡干涉陸軍事務,他總是跳過國防軍陸軍總司令部而直接指揮德國陸軍。在1941年入侵蘇聯之後,希特勒甚至全盤接手了東線的指揮權,只讓國防軍陸軍總司令指揮西線作戰,直至他在1945年自殺身亡。德國國防軍總參謀長一職,自1938年至1945年始終由威廉·凱特爾擔任。

    在德國,軍人是最受尊敬的一個群體,甚至有人開玩笑的說“在德國,只有軍官是萬能的”。

    事實上,德國的軍官的確有很大的主動權,這與英國和法國盟軍中的體制全然不同,比如德軍的上一級指揮官,在戰死沙場或無法指揮時,下一級的軍官或士兵,就能夠名正言順的接掌指揮權,從而圓滿的完成作戰任務,而英、法等軍隊遇到這種情況就不能了,他們必須要有上級的任命才行,這應該就是德軍戰鬥力強悍的主要原因吧。

    關於德國國防軍的戰鬥力,儘管在同盟國的宣傳中稱,德國計程車兵是一些毫無想象力的半機器人,他們只知道服從命令。

    但事實上,德國軍隊既紀律嚴明,又富於想象力,他們能夠應付各種複雜或突發局面。以東線的蘇德戰場為例,蘇軍要用10個蘇軍士兵的性命,才能換取1個德軍的性命,而在西線以生命至上為信條的美英軍隊,也要用4條生命才能換得1條德軍士兵的性命,由此可見德軍士兵的兇悍。一位軍史家曾就德、日、意三國的戰鬥力做過評比,如果把德軍的戰鬥力定為100的話,那麼日軍的戰鬥力就是1,而義大利軍隊則為為—100。拋開二戰的政治意義不講,只論軍事素養,如果在條件對等的情況下,德國國防軍絕對吊打當時世界上的任何軍隊。

    眾所周知,德國雖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起國,但德國最終也是戰敗國。德國國防軍大約四分之三的損失都發生在東線(270萬人),外加最後階段1945年1月到5月損失的120多萬人,因此,德軍在東線累計損失了390多萬人。在整個二戰中,德國有超過600萬國防軍士兵受傷,超過1100萬人成為戰俘,553萬名德軍士兵戰死(包括黨衛軍),這其中有215,000人是德國徵召的蘇聯公民。

  • 5 # 麥田軍事觀察

    德國在二戰之前得以重新武裝成整軍備的關鍵,與希特勒沒有任何關係,德國在一戰之後的經濟準備有著相當的關係。

    一戰之後,德國雖然受到了各方面的限制,但是德國的軍備基礎沒有被削弱。

    德國不從事許多軍火的生產,但是相關的人員與企業等並沒有丟失,在20年代開始,德國在秘密情況下,進行新型裝備計劃的開發計劃。同時德國的經濟基礎也沒有被摧毀,德國作為一個高度發達的工業化國家,不僅具備了研發各類武器裝備的能力,生產能力也不小,具備進行大規模生產軍火的能力,一旦外部的限制解除了,那麼德國就可以快速的重新生產大批次的軍火。

    德國在所謂的限制之下,只能保持10萬軍隊,但是對這10萬軍隊進行了高標準的訓練,人員素質是非常高的,當時德國的人才儲備等候非常多,而且加上人口多,一旦宣佈重新進行軍備,人力補充還是相當充分的,幾乎是其它國家無法比及的。

  • 6 # 西府趙王爺

    希特勒有著一定的影響,但主要還是德國這個國家和民族過於強悍!

    德國這個民族是非常可怕的,它不僅僅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成為了二戰的主導者。在一戰失敗以後,這個國家的軍事力量受到了很大的制裁,可是為什麼在二戰開始的時候,他卻可以迅速集結大量的正規部隊呢?

    在一戰以後,經過所有戰勝國的協商,德國本土只允許保留十萬人的防衛力量,並且軍事化的生產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如果德國會乖乖聽話,那麼後來也不會有什麼戰爭發生了,所以事情遠不像表面那樣簡單。

    德國可以迅速集結正規軍隊的原因在於,他們所有的民眾都積極的參加了訓練。在當時的德國境內,各種規模的軍事訓練場就像我們今天的操場一樣常見,所有的公民都會主動的接受一些軍事訓練。

    對於那些心中有保國之心的年輕人來說,他們在訓練的時候基本把這個過程看做了正規訓練。而且德國對待軍人有很好的待遇,服役期間家人也會得到很好的照顧,即使在退休以後,他們的軍人也可以享有很好的待遇,最起碼衣食方面是不用擔心的。

    所以這種情況就讓很多年輕人成為了戰備力量,雖然當時看起來正規編入的兵士並不多,但是隻需要一個集結令,德國的軍隊就能非常快的進行擴充。這也是為什麼在二戰開始以後,德國能擁有近百萬高質量的兵源。

    如果僅僅把兵力問題解決,那麼德國在戰爭初期也不會那樣猖狂。在我們的印象中,作為一個戰敗國,除了在軍事上對它進行限制以外,對於他們的經濟也需要進行一定程度的“閹割”,畢竟軍工企業的發展需要國家經濟作為支撐。

    當時的法國是非常堅決的要制裁德國經濟的,但是因為各國的利益考慮不統一,最後並沒有達成經濟制裁的協定。所以說一戰後的德國在經濟方面並沒有受到制約,而且美國當時還對他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援助,這使德國的經濟很快就恢復了過來,他們也慢慢有了再次發動戰爭的能力。

    最後就是領導方面了,就算所有的工作都準備妥當,沒有一個有想法的總理還是做不成什麼。所以希特勒就在德國大體完成恢復以後拿到了國家的最高權利,隨後納粹主義開始侵佔德國,不管是平民還是政府高層,在這種“民族復興”主義的浸潤之下,不管不顧的開始了備戰的策略。

    自從納粹上臺以後,德國就著重催促本國軍功生產業加大力度,各種武器裝置也在這個時期被大規模生產,等到最後發動戰爭的時候,德國已經擁有了可以裝備一百多萬人的武器裝備。

    海陸空三方面配合,實現了絕對強勢的現代化軍隊,所以在戰爭初期,勇敢瘋狂的德華人幾乎是無敵的存在。

    其實這個民族是很讓人欽佩的,經歷過兩次大的失敗以後,如今的德國仍然是當之無愧的強國,很多生產行業都保持著世界領先水平。這個民族能如此出色,一是因為他們對教育的高度重視,二是他們真切的懂得團結的重要性。

    這兩個關鍵因素,足以讓他們昂首站立在這個世界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底復和頂復哪個優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