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韶華傾夢
-
2 # 真誠地看著你
曹操不被喜歡是因為《三國演義》中作者的政治傾向造成的。而且,不喜歡和被罵是兩回事。拉出子女的事來牽強附會,並不是什麼智慧的表現。
-
3 # 張小生讀史
曹操女兒的結局,還不至於被世人痛罵,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曹操涼了世人的心。
我們先來看看曹操六個女兒都嫁給了誰?
曹節做了漢獻帝的皇后,曹憲、曹華做了漢獻帝的貴妃。安陽公主嫁給了荀惲(荀惲是荀彧的長子,荀彧死後荀惲繼承了荀彧的爵位),金鄉公主嫁給何晏,(何晏之父早逝,曹操納其母尹氏為妾,他因而被收養,為曹操所寵愛。少年時以才秀知名,喜好老莊之學),清河長公主嫁給了夏侯楙(夏侯楙是夏侯惇之子,曹丕登基後任命夏侯楙為安西將軍、持節,繼夏侯淵之後都督關中,駐守長安)。
從當時作為父親的曹操來說,一個女兒做了皇帝的皇后,兩個做了皇帝的貴妃,這已經是當時家族當中的無上的榮譽了,其他三個女兒也都嫁給了當時的名門之後,也不算是辱沒了她們。當然這裡面也夾雜了曹操的私心,但我不認為這就是曹操被世人痛罵的真正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史料中的記載。
世語曰: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孫盛雜記曰: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這個說法就跟《三國演義》中說的差不多,就是曹操經過熟人呂伯奢舍下落腳,呂伯奢出門去了,子女都在忙著殺豬宰羊款待曹操,曹操聽到聲動,以為是圖謀自己,於是就把他們都殺了,然後非常悽慘傷心的說:“寧讓我辜負別人,也不讓別人辜負我”。這是有一種後悔的意味在裡面的。唯一與《三國演義》不同的是最後一句變成了“寧教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這差別就大了,本來只是對呂伯奢一家說的話,這變成了對天下人說的話了,這就等於得罪了天下的人啊!
史料也是人寫的,一字之差也許就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所以是跟史料有一定的關係。
第二的原因是曹操到了晚年殺了許多名人。
荀彧,是曹操的第一謀士,為曹操出謀劃策,保衛疆土,立下不世之功,就是因為晚年不同於曹操的政治主張,而被示意其自盡。這被士人集團看在眼裡能不寒心。
孔融,就是孔融讓梨的孔融,那時的孔融已經是文壇上的領袖了,很多文人都親近他,因為多次直言衝撞曹操,曹操就讓人找理由給他殺了。這難道不會傷了文人的心嗎?
華佗,是古代有名的醫生,百姓都非常愛戴他。為曹操治療頭疼病,曹操懷疑他圖謀不軌,而被曹操下獄,拷打致死。這又涼了多少老百姓的心。
就此三人曹操就得罪了多少人了,這在後世芸芸眾生口中還能有個好嗎?
這就引出了第三個原因,演義,影視,戲劇中的被黑化的曹操。
受印象最深的應該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了,在羅貫中的筆下,曹操是個奸詐、多疑、好色等等負面影響的一個人物,再加上影視,戲劇上的改版、傳唱,所以曹操就漸漸給人們的心中留下了一種印象,曹操不是一個好人,而這種藝術形象又被大眾所接受,所以曹操才會被大多數世人所痛罵。
-
4 # 濱城老王
在寫正文之前,我們不妨先把題目理順一下。不知道曹操被世人痛罵與他女兒有何關係?言外之意是因為曹操把女兒當做政治道具嫁了出去,而且這些女兒嫁出去後結局都不好,因此,曹操作為一個不負責任的父親才老是被世人痛罵。這個題目有些讓人費解,一個在中國歷史上有重要影響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會因為自己嫁女兒的家庭私事而遭人痛罵,似乎不可能。曹操在歷史上被世人痛罵不假,但是和他嫁出的女兒的結局沒有什麼因果關係。
先看看曹操的幾個女兒都嫁給誰了吧。曹操送三個女兒曹節、曹憲、曹華進了皇宮給漢獻帝做貴妃。漢獻帝雖然是個傀儡皇帝,但是畢竟家世顯赫,非比尋常。華人婚嫁講究門當戶對,就曹操的家世來說,能把女兒嫁到皇帝家,他是隻佔便宜不吃虧。而且,後來由於伏皇后事件,曹節填補了皇后空缺的位置,升格為皇后。這是祖上榮耀的事情,曹操對得起他的女兒了。曹操另外幾個女兒也都嫁的不錯,一個嫁給了荀彧的兒子荀惲,荀惲繼承了父親的爵位,成為一個有身份的人。一個嫁給了夏侯惇的兒子夏侯琳,被封為安西將軍,駐守長安督關中,有職有權。還有一個嫁給了何晏,這人身份有些複雜,何晏的爹死得早,曹操將他的母親尹氏和他一起收歸己有,何晏成為曹操的養子。何晏聰明有才學,是個知識分子。看看曹操嫁出去的這些女兒,即使放到今天也會無數家庭豔羨不已,眼紅得很呢。如果誰要是為了這樣的事情痛罵曹操,只能說明這些人對曹操的女兒們的婚姻充滿羨慕嫉妒恨。用曹操嫁女兒來說事,藉機痛罵曹操這個理由實在是太牽強了。
當然,這並不能就此表明曹操很可愛很溫柔,沒有遭人痛恨的地方。曹操有時候常常表現的很殘忍,殺入下死手,不留活口。這才是曹操遭人痛恨的主要原因。曹操為什麼要殺人?曹操對於自己殺人,有一套辯解的理由。他殺人主要是為了削平諸侯,統一國家,實現安定團結。那些地方勢力不肯輕易認輸,只有透過血腥的武力來解決。在這個過程中,殺人流血是難免的。另外,曹操也是為了自保,他不殺掉那些反對黨和對立面,他及家族的安全隨時都會受到威脅。這些理由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但是有些人曹操真得是不該殺,殺錯了,錯得到後來他自己都後悔。正是這些錯殺冤殺,才是世人痛罵曹操的主要原因。他殺禰衡、孔融、楊修等類人物,其實他對這些人並無深仇大恨,沒有辦法,八字不合,氣場不搭,為了面子,殺了就殺了。殺董承、董貴妃、囚死伏皇后並殺全家,其情甚慘,讓人同情,對曹操有了憎惡。如果說曹操殺了上邊這些人,有充分理由的話,那麼他殺崔琰和華佗就是毫無道理,不可原諒了。
崔琰主管過朝中人事工作和京城治安工作。他為人耿直公正,品德高尚,就因為不明不白指向並不明確的幾句話,惹得曹操大怒,最後竟然下了《賜死崔琰令》,被迫崔琰自殺。華佗是當代名醫,有高超的醫術,給曹操治過頭風病。大凡有點本領的人都有點傲骨,有點個性,這些毛病應該屬於思想教育人民內部矛盾的範疇內。而曹操卻把矛盾上綱上線無限擴大,升級為敵我矛盾。華佗被下獄丟了性命,曹操也為此付出了代價,得到了報應。有一次,曹操的愛子曹衝生病,由於得不到華佗的及時治療而死去了。為此,曹操還頗為後悔。曹操做出的這兩件事情蠢事,使得後人在對曹操的評價上給他減分不少,這也是他遭到世人痛罵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
5 # 師明禮
主要是掌握輿論話語權的都不原意稱讚曹操,甚至骨子裡是害怕,恐懼,痛恨曹操這樣的人。
哪些人有著絕對的輿論話語權?
古代主要是皇帝,大臣,知識分子。
(1)皇帝。
作為皇帝,能不害怕曹操這樣的權臣?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把天子當做傀儡,玩弄於鼓掌之上,最後曹家後人還篡位自立,哪個天子會大力稱讚曹操這樣的權臣?作為天子,骨子裡最恨的最怕的就是曹操這樣的人吧。
(2)大臣,知識分子。
古代的大臣們,基本上都是知識分子,當時叫做士大夫。
這些人,基本上的核心思想理念是忠君報國,而曹操忠於漢室嗎?忠於君王嗎?
完全是反著來的啊。
最要命的是,曹操犯了士大夫的最大忌諱中的兩個。
一個是奸臣才會亂殺士大夫。曹操在世的時候,殺了孔融,楊修,崔琰等知名士大夫,是以在知識分子眼中,曹操真的不是好人,是奸臣。
一個是士大夫最恨宦官。中國歷史上,宦官和士大夫(文臣)簡直是勢不兩立的死敵,不管哪朝那代,雙方都是玩命的死掐,而曹操,竟然疑似宦官之後!宦官,是知識分子們最看不起的。
(3)民間老百姓。
民間的輿論潮流其實是跟著官方走的,再者中國的民間文學,不管是評書說唱,還是戲劇小說,最喜歡的是製造善惡對立,黑白分明,有忠臣,自然就要有奸臣,曹操的一生事蹟簡直是“奸臣”的不二人選。
而《三國演義》作為上述官方民間的思想集大成者,明確的將曹操釘死在“奸雄”二字上,由於這本書影響力實在太大,所以曹操的風評一直難以翻過身來。
回覆列表
答:依據曹操的兒女結局來評判曹操的好壞,個人以為是片面的。曹操雖為奸雄,但是在某種程度上卻穩固了漢末的混亂局面,解救了水生火熱的人民。
之所以這樣寫劉備,一是羅貫中基於一個小說家的要求,把書中的人物分為正反兩面,而作為書中正面的主人公肯定有光環存在。二是基於當時統治者的要求,元末明初,國家初定,統治者需要以一個正統的形象出現在大眾面前。而小說家是需要為統治者服務的,所以劉備的形象就被創造出來了。
而曹操,經過幾個朝代的相傳,到了明初,相關的記載肯定有遺失,而且經過這麼多年的訛傳,形象也為之大變,所以羅貫中就被曹操定義為反派角色了。
因此,再經過《三國演義》的傳播,曹操的名聲必然好不到哪裡!
其二,曹丕的間接影響。曹丕是曹魏的真正意義上第一位皇帝,他成功的從漢獻帝的手中接過皇帝的權柄,結束了漢朝幾百年的統治。這樣一來,那些對漢朝忠誠的人肯定會抹黑曹丕的名聲,而曹丕又是曹操的兒子。因此,那些史學家也就會間接的把曹操描述成一個奸臣。
其三,三女嫁一夫。曹操有七個女兒,其中,曹節,曹憲和曹華,都為漢獻帝的妻子。大多數都知道曹操是一個梟雄,奸雄,把持漢獻帝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把女兒往漢獻帝身上投資,就是把女兒推向火坑,不配作為父親。
其實他們都只看到表面,沒有看到曹操的實質意圖。曹操嫁女兒,嫁的不是漢獻帝,而是漢朝這個曾名傳天下的榮譽。雖然曹操看不起漢獻帝,但是劉協的身份是一種象徵,而女兒能嫁給皇帝,這是一種榮耀,是值得祝福的。
當然,更深的是曹操想要緩和自己和漢獻帝的關係,一次來安穩自己麾下那些忠於漢朝的臣子之心,以此來促進君臣關係,讓他們更好的輔佐自己。
其四,摸金校尉的影響。漢末是三天一小戰,五天一大戰的時代,但是打戰是需要消耗大量的錢財和物資的。曹操為了彌補軍餉的不足,設定了摸金校尉,發丘中郎將等官職,以此來要求他們盜墓取財,貼補軍餉。
這樣一來,造成了漢墓的九室一空,使得後世人對漢朝的瞭解大大模糊。更為主要的是,古代的人民追求的是落葉歸根,先人能福廕後人,而曹操這一挖,就會讓人民覺得是斷了人家的“根”,打擾先人的安寧,是不道德的。
其五,唯才是舉,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曹操是梟雄不假,但是他打破了世家做官的傳統,開創了“唯才是舉”的途徑,使得寒門學子能有出頭之日。而且曹操一統北方,穩定了北方混亂的局勢,同時曹操在世時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無論是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還是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都在某種程度上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把生活在水生火熱的戰亂中的人民解救出來。
總而言之,曹操雖為梟雄,但人無完人,些許錯誤不會掩蓋他的貢獻。我們評價曹操時,應當客觀的正面的評價,而不是斷章取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