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uzhanxiao
-
2 # 才佬9m9y
董卓為什麼會做那些傷天害理的事情?我們可以找出一千個理由,但是歸根結底還是董卓的天性使然。《三國志》對董卓的評價是:“狼戾賊忍,暴虐不仁,自書契已來,殆未之有也。”也就是說他殘忍狠毒、暴虐不勘,古之少有。這和《三國演義》的評價基本相同。
董卓性雖殘暴,但善待士族,頗有俠風。
-
3 # 青林知青
要說董卓為什麼會做那些傷天害理的事,看一下正史中,會有一個不太一樣印象
群雄一邊去,三國我先來在中國綿長的歷史上,這三國可以說是最亂的歷史之一了,但卻因一部《三國演義》又使得這段歷史成為華人最為熟悉的一段,即使在窮鄉僻壤也會見著幾個能同你掰飭之人,而且是人人心中有三國,對其中的人物各有各的見解,但對其中的一個人物那是絕對地看法一致,這個人就是董卓。
對董卓的認識,那可以說是把最壞的詞句堆在他身上都不為過,這都是拜《三國演義》之功,其實這肯定是不全面的,一個大大地壞人,如何有那麼些人跟著他瞎胡鬧;一個大大地惡人,如何死後那蔡邕還哭得那麼傷心;還有一個更大的疑團,他跑到京城幹嘛來了,是想當皇帝嗎?
不管對《三國演義》再有研究之人,對董卓的瞭解也僅限於他入洛陽後的作為,至少這是不全面的,可以說,我們現在知道的董卓,只是他後期的表象,而對他整個的思想脈絡,還缺乏一個全面的認識,所以,要全面瞭解董卓,必須要看《三國志》及其它正史才行。
董卓,字仲穎,甘肅岷縣人,東漢末年軍閥和權臣,其種種的暴行使之成為中國歷史上總體評價極其負面的人物之一。
董卓於桓帝末年先後擔任幷州刺史,利用漢末戰亂和朝廷勢弱佔據京城,廢立挾持漢獻帝,東漢政權從此名存實亡。他生性兇殘,犯下諸多罪行,引致全國其它割據軍閥發動董卓討伐戰,董卓本人則被朝內大臣聯合其部下設計誅殺。
死後部下李傕和郭汜兩人為了把持朝政互相火拼,皇帝與朝廷流離失所,各地州牧、刺史、太守、佔據屬地完全脫離中央控制,開啟三國時代。
早期的董卓只是一個邊地農民的後代,他當時出生的隴西臨洮是中國典型的老少邊窮地區,時人稱之為“邊鄙”的涼州,其父親擔任過縣尉,應該是如《水滸》中朱仝武松一般的人物,類似於捕快頭目;而此地“土地瘠埆”的自然條件,加上東漢時期涼州的長期戰亂,所以此地民風彪悍,青壯年之人皆長於騎射,所以,這是個出將領和豪傑之地。
涼州緊鄰羌族聚集地,羌人性格豪爽,尚武彪悍,而董卓生得高大威武,體格強壯且同羌人一樣,有著豪爽的性格,他與這些羌人經常來往,結交了許多羌族酋長朋友。
長期與“羌胡”雜處,董卓甚至後來被人們視為“羌胡之種”而蔑視之,但這對董卓來說是無所謂的。他家裡應該說來還算是富裕,至少是有田有牛,吃喝不愁,從小董卓就養成了一種放縱任性、粗野兇狠的性格。
朋友來了,沒有什麼招待的,把家中正在耕作的牛直接宰殺來招待就是了,要知道在那個時候,殺耕牛可是大罪,可董卓卻不管不顧,為朋友兩肋插刀都行,何況一頭牛了。所以,他這樣的性格和作派使得很多羌人對他很是佩服,也漸漸在周邊有了影響,並逐步成為小有號召力的人物。
董卓後來不種地了,襲其父之職也去當了捕快,因功而被授“兵馬掾”一職,這是一個專設在與少數民族鄰接地區的武職,董卓作為此地的將軍和統帥立功多多,此時的他應該屬於當地豪族勢力了。後來董他又因功升遷為廣武令、郡守北部都尉、西域戌已校尉,一直到幷州刺史、河東太守。至此時,董卓可以說是官運亨通,平步青雲。
不斷地征戰,使得董卓的勢力急劇的膨脹,逐漸形成了一支以涼州人為主體、兼雜和漢人的混合軍隊。日趨豐滿的董卓自恃戰功與威望,越來越變得野心勃勃,目中無人。整個隴西便成了董卓的勢力範圍,他不僅掌握強大的武裝力量,成為地方軍閥豪強,而且還是朝廷命官、邊陲重臣。
接下來的事大致可與《三國演義》同步了,少帝繼位,外戚何進主政,與宦官的鬥爭日趨激烈。為了除掉當時以宦官張讓為首的十常侍這個對手,穩固自己的權勢,大將軍何進和袁紹共謀剷除宦官集團,何進於是私自聯絡董卓,讓董卓帶兵進京以期剿滅宦官集團。
到這個時候董卓的形象同一般地方軍閥無異,也無任何被人指責之處,天下眾人對他還是比較認可的。不僅朝廷對他十分認可,而且他的部下們對他也非常的認可。及至何進被殺,董卓趁機接到少帝,收買呂布殺死了負責保衛京師的執金吾丁原,京都的軍隊由於群龍無首,紛紛被董卓給收編到手。
就這樣,董卓便獨攬了京都的兵權,他平定了宦官之亂,,把天子迎了回來,如此一來,他又獲得了天下人對其的肯定。由於董卓是帶著精銳的兵馬來到京都,又正好趕上朝中百官相互殘殺,因而使他能夠擁兵自重,操縱皇帝的廢立甚至生殺大權。由此董卓成為了位重權高,威懾天下東漢權臣。
按說任務完成,這董卓就應該回他的西涼去了吧,可是,原來把持朝政的外戚和宦官兩大集團都被剷除,洛陽城內僅剩下士大夫和他這一枝獨大的軍閥,沒人能制約他了。這請神容易送神難,長期地處邊鄙之地的董卓及部下,一旦來到這花花之地,哪兒還想走噢,便在此“樂不思蜀”了,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哈。
接下來的事按《三國演義》的說法董卓就一塌糊塗了,他廢帝立帝,甚至想當皇帝;他夜宿皇宮,姦淫宮女;他焚燒洛陽,遷都長安;他為了籌集財寶,肆意屠殺;他為晚年生活鑄造鶥塢,縱情聲色;最終身死人手,被後世唾罵。
廢帝之事是董卓成為逆臣的重要一環。他不僅從一個平叛的功臣完全地逆轉,而且與整個士大夫階層為敵,但董卓這樣做到底是為什麼呢?是真想當皇帝,或做個權臣嗎?
要說他想當皇帝,那麼應該找個昏庸的才是,而當初的少帝應該最合適,便於控制嘛,早年他是生長在一個道人之家,沒見過大世面,見到董卓嚇得來話都說不清楚。
據《後漢書》記載:“聞少帝在北芒,因往奉迎。帝見卓將兵卒至,恐怖涕泣。卓與言,不能辭對;與陳留王語,遂及禍亂之事。卓以王為賢,且為董太后所養,卓自以與太后同族,有廢立意。”
從史料來看,董卓廢立皇帝的目的有兩條:第一,陳留王賢;第二,陳留王曾經被董太后所養,董卓自以與太后同族。他進京後其實就是想當個外戚,所以才想著同董太后聯親,認其當個姐姐,以此來效何進之專權舊事,所以,廢帝之事並不是為了篡權,雖然其中也是有點小私心,但大體上還是為了天下太平之公心。
廢立皇帝這是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下最大的忌諱,會引發無數的爭鬥,無數的利益紛爭。你說你是忠心,誰又會相信你是真心?再說了,董卓廢帝之後東漢中央的大權幾乎全部歸屬於他,這就極大地得罪了原來中央的既得利益者,他們怎會任由來自“邊鄙”的人搶班奪權?所以董卓就被這些大臣罵為謀逆之臣,罵做“董卓無道,陵虐王室,禍加太后,暴及弘農,天子播越,宮廟焚燬,是以豪桀發憤,沛然俱起。
董卓如果想篡權就必定會大力扶植自己的勢力,給自己的有功之臣或心腹以封賞,安插自己的親信到各個重要部門,但現在沒任何資料顯示他有此行為,他除了給自己不斷地加官進爵外,對其部屬則一如舊制,這也是很讓人疑惑之事。
他對士大夫階層是極盡巴結之能事,儘管肆意屠戮中央官僚也是其罪狀之一。但殊不知,他進京後禮賢下士,加封了很多的原來朝中的官員,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蔡邕,而蔡對他也是感恩戴德,這才有了他死後蔡大慟之為;他還追封陳蕃、竇武等被黨錮的賢士,而且對自己的西涼部屬行抑制之事。
但他是被那些士大夫看不起的,即使重用也不為所動,董卓也殺過兩個官員,原因是他們舉薦的人加入了反董聯盟,但是殺後據《後漢書》,他是“旋亦悔之”。可見,他內心還是不想動殺心的。
但是,他畢竟是大權在握,專橫跋扈,特別是廢帝之事讓很多人離心,紛紛出走,這其中就包括曹操、袁紹這些人,而他也並沒有加害其家屬,反而追著追著地要給他們加封官職,其用心也著實良苦。
董卓最後還是將被廢的少帝殺了,但這其中是有隱情的,當時是袁紹彙集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不承認董卓所立的漢獻帝劉協,要恢復少帝劉辯之帝位,而有資格繼承帝位的只有這兩人,董卓的意思是,我將這劉辯殺了,逼得你們不得不承認我所立之漢獻帝劉協,這是政治謀略而非殘暴所為。
董卓還有一大罪狀是姦淫宮妃,據《後漢書》記載:“又奸亂公主,妻略宮人”,這個是正史,不好說其是空穴來風,只能說是記載有誤,睡幾個宮女之事肯定是有的,但姦淫公主怕是木有,因為漢靈帝僅有一女,封為萬年公主,但是根據漢朝規定,公主十四五歲就要下嫁,按照年齡推算,這時萬年公主不可能還在宮中。
至於是其它公主,如漢桓帝的女兒也不可能,因為這時候漢桓帝最小的公主都四十多歲了,早已嫁人為妻,這恐怕是因為說董卓是“夜宿皇宮”而想當然之事吧。
寫了這麼多,並不是說想要替這董卓翻案,他是嚴格意義上的壞人,鐵板魷魚的暴虐之人,只是覺得後世因為其壞其惡,而將其它本不屬於他的壞和惡疊加在他身上,這就有些不太妥當了,如那著名的商紂王一樣。
董卓只是一個西涼的地方軍閥,於文化當然是不沾邊的,他仗著拳頭硬,而其它地方勢力一盤散沙之時,趁著東漢朝廷混亂之時想做一個如霍光一樣的權臣,而對他所得到的,儘可能地固定下來,大家都維持原狀,這是最好的形態。
但軍隊是要吃飯的,大家跟著你混自然是要撈好處,於是洛陽的富戶和豪族肯定就會倒黴了,一旦開了殺戒就不可收拾了。而且洛陽又處四戰之地,離他老巢又遠,於是遷都時又將古都洛陽焚燬,挾天子去了長安,這些都是不可饒恕之罪惡。
其實若無董卓也可能有其它軍閥登臺上演這一幕鬧劇,都是圍繞著皇權來獲取最大之利益,董卓想要掌權也是無可厚非的,因為不光是董卓,曹操以及袁紹等人都是打算這麼幹的。但是想要奪取,還不被人反對,自然就需要一個充分的理由。而曹操當初這一點就做的非常好,正是因為曹操輿論工作做的好,所以很多人才會選擇相信他。
只是董卓出頭早,過於炫耀自己的武力,槍打出頭鳥嘛,於是成為眾矢之的,繼而又是後世一致譴責之物件,他的失敗既是其性格之必然,也是智商出了問題,要是由那後面的曹操來操控,肯定將是另一番風景。
至於為了貂蟬同呂布反目而被殺之類的故事,就不要相信了哈,那都是假場合,羅貫中說起耍的,小說家言嘛,當不得真的。
-
4 # JackZ捷
德不配位!誰到了那個位置都會膨脹的,區別是有的人能控制自己,比如曹操,而董卓只不過像普通人放縱自己的慾望罷了,真到了你坐那個位置,你也未必能好多少。
回覆列表
董卓已是歷史人物,好壞對錯於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關。做事是董卓的心性,也是天命所截。勸各位讓歷史人物安息為妙,老拿他們說事有失公德。
過去的就是歷史文化,沒有什麼人能左右得了自己的人生。再有若干年後我們都是歷史,又有幾個人想讓後人說三道四呢?董卓做了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情,只是對當時有影響。而對今天的我們什麼都沒有影響到。閒暇之餘看古書歷史文化是知識樂趣,但別評論歷史人物。那些人物換位我們是和他們一樣的對錯。
當下作好我們的為人,提高自己的行為品質是自律,不隨波注流是修養。讓歷史多些燦爛少些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