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喝普洱的高瑞呈
-
2 # 底薪聯盟
說服民心,曾國藩使用了一套自己的指揮體系,曾國藩自己為大帥,手下是營官,再下是士兵。在這套體系中不能越級指揮,士兵對營官負責,營官對大帥負責。營官打了敗仗全營就地解散,營官戰死全營就地解散。營官打了勝仗給名額給銀子讓營官回鄉再去招兵,這樣一個營變兩個,兩個變三個。有能力的營官勢力越來越大,有凝聚力有戰鬥力計程車兵越來越多。
-
3 # 安定郡小書生
湘軍是晚清時對湖南地方軍隊的稱呼,或稱湘勇。回答題主問題,只要從背景、兵源、軍費三個方面來回答,如果交代清楚了這三個問題,想必題主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一、背景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後,所向披靡,清朝正規軍無法抵禦,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裝,便飭令各省舉辦團練,以助“攻剿”。
此時,因母喪回湖南湘鄉守制的禮部右侍郎曾國藩奉命幫同湖南巡撫張亮基督辦湖南團練。後來,曾國藩認為團練不足恃,決定組建一種新的軍隊,這就是“湘軍”(也稱“湘勇”)。這就為其創辦湘軍提供了政策支援。
二、兵源湘軍採用封建儒生與農民的組合形式,多為湖南人士。其中將領主要為曾國藩同鄉、同學、師生、親友的關係。士兵由營官自招,多為不識字的農民、山民,並只服從營官,上下層層隸屬。
曾國藩對將領選用注重才能,用人不疑,致使湘軍出現一大批傑出人才。出現滿期後期,“中興將相十九湖湘”,湘軍將領及其幕僚成為當時中國政治、軍事舞臺的主角;整個湘軍系統中位至總督者15人,位至巡撫者14人,其他大小文武官員不勝數。
曾國藩對兵源質量嚴格要求,嚴拒油嘴滑舌的市井流氓。主要以農民、山民為主,此類人群多不識字,卻較為樸實,肯吃苦耐勞,遇到戰事能夠奮勇向前。同時注重將同宗族、親友關係計程車兵編入同一軍營,這樣在作戰是士兵互相協作,奮勇爭先,減少畏縮不前現象。
①地方財政
曾國藩初建湘軍,得到時任湖南巡撫的支援,有一定的湖南財政支援。後來曾國藩與巡撫駱秉章鬧翻之後,撥款就指望不上了。
②勸捐
另外就是強行攤派,太平軍對當地豪紳來說就是災難,這樣就不得不尋求曾國藩湘軍的保護,那麼對不起,要保護就得交保護費。
④稅收
曾國藩得到朝廷的許諾,開始對商人徵收“厘金”,在交通要道上設定關卡,商人每過一道關卡,將按照其貨值繳納1%(一釐)的稅。1%厘金雖然看似不重,但經不住層層關卡的徵收,這樣商人經過湘軍控制地區所繳納稅收已經相當多了。後來湘軍控制了長江水道,在水道上收厘金就更加多了,自此厘金成為湘軍的主要軍餉來源。
⑤掠奪
湘軍作戰勇猛,同樣軍紀更加粗獷。攻克之處士兵就在城裡燒殺搶掠,曾國藩也不阻止他們讓他們隨意搶奪。因為掠奪也在一定程度助長了湘軍作戰勇猛。
-
4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這個問題很好!
當你想幹一些實事的時候,常常會遭遇到別人莫名其妙的反對;當你順利的時候,常常會遭遇強悍競爭對手的打擊;當你表現搶眼的時候,常常會遭遇領導的防備。
這個時候,不妨想一想曾國藩!
大刀闊斧的改革,卻遭到同僚排擠曾國藩奉命到湖南操辦團練之初,就針對當時大清官場、軍隊的問題,雄心勃勃地執行起自己的任務。
針對當時綠營的問題,曾國藩在組建湘軍時進行了一些改革:
1、綠營軍餉低。很長時間內綠營軍餉就沒變過,而米價卻漲了9倍。同時常常要服很多亂七八糟的差役。這導致士兵毫無職業尊嚴,紀律鬆弛,訓練荒廢,甚至擾民。
鑑於此,曾國藩組建湘軍時給了較高的軍餉,並專配了長夫,自帶帳篷。這不但增加了軍隊招募的選材面,而且,軍隊可以專心於訓練和作戰任務。
2、綠營在作戰時,總是抽兵作戰。比如,一次戰鬥任務需要3000人,他可能從6各營中分別抽調500人來參戰。這使得開戰之後,彼此不熟悉,不能有效協同作戰不說,內部械鬥也都是很常見的。
鑑於此,曾國藩建立湘軍時實行募兵制,自上而下組建隊伍。首先選統領,統領再挑選營官,`````一級一級別,挑選到勇丁。這樣,部隊彼此熟悉,也利於層層控制。
同時,所招募者,也都優先選擇純樸農民。這些人都需要有人具保,籍貫、家人、住址等資訊清清楚楚。這樣,基本杜絕了逃兵。
3、綠營關係複雜,許多有能力者在軍中得不到發展,而許多關係戶則可以平步青雲。
鑑於此,湘軍從綠營中請來了一些有能力的人為營官,操練湘軍。同時,湘軍建立了嚴格的紀律,並以“忠勇保國”等思想反覆在軍中灌輸,使得軍隊的訓練水平、凝聚力大幅提高。
這些政策,當然使得湘軍的戰鬥力遠遠強過一般的綠營。
但是,也得罪了湖南地區的同僚。你們個團練軍餉這麼高,叫綠營正規軍兄弟怎麼想?
因此,綠營與湘軍官兵經常發生衝突,曾國藩常只能忍氣吞聲。
因為,長沙地區的官僚也不喜歡他。
他在長沙之初,鎮會黨叛亂,手段強硬,獲得了“曾剃頭”的稱號。
可是,此時的曾國藩尚不及後來的老成持重,在鎮壓會黨期間,得罪了許多同僚。
不必埋怨環境,曾國藩的功勳,是在與清朝官場風氣共處中建立起來的。因此,雖然曾國藩建立湘軍法的方法得當,維持治安的做法有效,但卻得不到湖南官僚的支援,從一開始就缺糧、缺錢,困難重重。
好創意改變局面,獲得最高層的支援就在曾國藩陷入迷茫時,一個創意使他走出了困境。
當時,太平軍從武昌到南京,依靠兩湖地區招募的“水營”順流而下,沿途所向披靡。這讓清朝開始關注起了長江水師的問題。
透過操練水師的建設性意見,曾國藩獲取了咸豐的支援。原本,咸豐下令操練團練的初衷只是“協剿”,及當地團練主要在當地負責維持治安,防禦太平軍進攻。因此,湘軍和各地團練一樣,在咸豐心目中的地位是不高的。
可是,在曾國藩的建議下,咸豐眼前一亮,八旗、綠營無能,完全可以讓湘軍加強實力,充當主力部隊呀!
咸豐下旨,從廣東調4萬兩支援湘軍操辦水師。同時,還要求湖南本地拿出3萬兩來支援曾國藩。這還不算,咸豐還授權曾國藩,可以擷取漕米來配屬湘軍!這幾乎是有清一代破天荒的舉動了!
這下好了,老闆發話了,湖南地區的各官員只得開始支援湘軍了。
大戰湘潭,咸豐繼續加強曾國藩影響說一千道一萬,到底扶持不扶持你,還得看你能不能打!
此時,太平軍西征部隊開始進入湖南。
儘管曾國藩親自指揮的靖港之戰被打得損失慘重,曾國藩甚至跳河。可是,湘軍在湘潭大敗太平軍,太平軍由攻專守。後來李秀成回顧時,把湘潭大敗列入太平天國十大失誤。
曾國藩靖港大敗,廣為流傳。但湘潭大捷使湘軍扭轉了戰局。此戰後,咸豐雖然以靖港之敗給了曾國藩處分,但也革去了若干反對曾國藩的官員,對支援曾國藩的人員安排了實權崗位!
藉此,曾國藩獲得了極其有利的地位。他透過左宗棠牽線,獲取了實權任務駱秉章的支援,逐步掌握了湘軍的軍政實權(此前確實沒有),進一步強化了湘軍。他裁撤了一些戰鬥不力的部隊。在廣東補充招募水師,並從廣東買入了洋炮700多門,使得湘軍實力大漲!
打得太狠,被咸豐防備湘潭大捷後,湘軍一路收復嶽州、武昌,並開始順江東下,進攻九江。
此時,咸豐開始想要授予他巡撫實權,以利於進一步整合力量。但卻遭到了朝臣的反對:曾國藩振臂一呼,就拉扯出這麼大的隊伍,這不是國家之福呀!
咸豐醒悟,長時間不加重曾國藩實權。
善敗者不亡,顧全大局,不顧自身在湘軍連續取勝之時,曾國藩遇到了他的剋星——石達開。
在湖口,石達開看出湘軍水師的軟肋,用計引誘湘軍小船和大船分開,隨後重創大而笨拙的湘軍大船,一舉扭轉戰局。
臨戰制敵,曾國藩確實不如石達開。此時,曾國藩表現出了成大事者卓越的品質。
石達開取勝後,主力攻入湖北,攻克武昌,甚至想南下再攻湖南。
而曾國藩呢?此時正在南昌,他儀仗的兩位大將中,塔齊布病故,只剩下羅澤南。而他本身在南昌的兵力也是不足的。
在與羅澤南商議後,他們認為武昌是樞紐之地,是與太平軍作戰的重點。因此,他不顧自身力量已經嚴重不足,讓羅澤南帶所部去支援湖北戰場。
羅澤南在離開時,與郭嵩燾有一段對話:
郭:“曾公意求有益於天下大局。其視己身如鴻毛,不自今日始也”。
羅:“天若不亡本朝,此老必不死。”
現在,普遍的看法是,如果石達開不是接到迴天京參與東征的指令,他很可能攻下南昌。
可是,若不是曾國藩不顧自身安全,調兵去湖北戰場,使得太平軍在湖北局勢始終不穩,那後面反攻階段的局勢,就不好說了。
餘於近人,獨服曾國藩。能使偉人如此評價,曾國藩確實不一般。著眼大局,堅持己見“天京事變”後,太平軍逐漸勢微。但依然湧現出了陳玉成、李秀成等狠角色。
在這個階段,“三河鎮之戰”中,陳玉成給了湘軍沉重的打擊。
可是,由於湘軍水師的優勢,總體上湘軍依然處於優勢地位。
在恢復元氣後,湘軍開始了對安慶的攻略。
此時,太平軍李秀成部攻略蘇浙,使得清朝廷震驚。清廷嚴令曾國藩前往蘇州,各方論戰紛紛。
但曾國藩堅持不撤安慶之圍。“只求立腳之堅定,不論逆氛之增長。”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說起來簡單,可是,古往今來,有幾人能有這種魄力呢?
湘軍根本在於兩湖,其所長在於水陸聯合作戰,自以先攻安慶為上。如果救援蘇州,必重蹈天京第三次解圍戰的覆轍!隨後的歷史,不必再多說,大家都知道了,安慶攻克後,湘軍圍攻天京,平定了太平天國。
這個時候,您不妨想一想曾國藩。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分析
第一,1852年咸豐皇帝任命曾國藩為幫辦團練大臣,在法理上有了一個合法的身份組建軍隊。
第二,湘軍的兵都是軍官回鄉召回來的,同鄉,親戚,師生等情感上的牽絆使得招兵幾乎不花什麼錢且動員效率極高。
第三,曾國藩使用了一套自己的指揮體系,曾國藩自己為大帥,手下是營官,再下是士兵。在這套體系中不能越級指揮,士兵對營官負責,營官對大帥負責。營官打了敗仗全營就地解散,營官戰死全營就地解散。營官打了勝仗給名額給銀子讓營官回鄉再去招兵,這樣一個營變兩個,兩個變三個。有能力的營官勢力越來越大,有凝聚力有戰鬥力計程車兵越來越多。
第四,湘軍自上而下只認大帥曾國藩的命令,朝廷和其他權臣無法染指。這也避免了曾國藩被別人架空的情況以及避免了令出多門使得軍官和士兵無所適從的情況出現。
第五,湘軍到了後期,打下一座城池允許公開搶掠,仗打的好的升官發財。這使得人人都奮勇作戰不懼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