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眾森淼

    其實許多人對於李鴻章的認知都是沒有錯的。他代表清政府簽訂了《煙臺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三十多個不平等條約。對於這一點的認知,相信很少有人是錯誤的。

    而且他也是並不完美,雖然在晚清的臣子中他脫穎而出,但是同樣的在他的身上有著許多的問題,像是貪汙受賄,即使是在和其他國家簽訂條約的時候也沒能例外。而且在用人方面,他也做不到公正廉明,洋務運動的時候,有不少人都是他一手安排的,最後也導致了其他的腐敗問題的衍生。

    所以對李鴻章的的這些評價都不能說是誤解,只能說是不公平。

    李鴻章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一個利己主義者。任人為事上的表現也可以看得出來,在這方面比起他的老師曾國藩就有了很大的差距。曾國藩的治家方略,直到今天都還是有著很多的借鑑之處。

    李鴻章的問題很多,但是與此同時他也是清朝的一個救治者。至少從一方面來說,李鴻章對大清足夠的忠誠。他甘願為清朝做出犧牲,這在那個民不知有國的時代無疑是十分可貴的。李鴻章建立北洋海軍,鼓勵新政的目的也都十分的明確,就這一點,他是值得尊敬的。

    除此之外,李鴻章是走在清朝前面的一個人。北洋運動,李鴻章走在了時代的前端,在意識上,他比別人更早的接受了來自器械的力量。而不是認為這些東西是無用之物。到了後來,認識到清政府的制度有問題的時候他也是最早的一批,可見李鴻章的不一般之處。

    超越了一個時代的思維,這是一個創舉。不是一件十分簡單的事情,但是李鴻章畢竟還是那個時代的人,其實也不能對他有著過高的要求。而也是這種太高的期待,往往也放大了他的缺點,反而使得他的優點變得稀疏平常起來了。

    回到李鴻章的那個時代,當世之人,後世之人對他的評價一般都還是很高的。他的老師曾國藩就認為他是一個十分聰明的人,也認為他可以青出於藍。他的老對手伊藤博文認為他是大清的人中唯一可以與他較量的人物,大清的掌控者慈禧也是給出了她一生中最高的評價,稱李鴻章為再造玄黃之人,可見其能力。

    在後世之人中,梁啟超的評價算是比較客觀的,梁啟超即是晚清風雲的經歷者,又是後世探索的開拓者,他的觀點既有當時的一些時代的特性,也是有著跳出侷限的地方。所以《李鴻章傳》中描寫的李鴻章還是比較公正的一種說法。

    最後用梁啟超的《李鴻章傳》中的一段話來表達一些對李鴻章的看法。

    若以中國之失政而盡歸於李鴻章一人,李鴻章一人不足惜,而彼執政誤國之樞臣,反得有所諉以辭斧鉞,而我四萬萬人放棄國民之責任者,亦且不復自知其罪也。

  • 2 # 五嶽獨尊—泰山

    年少不知李鴻章,而立方知真中堂!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與俾斯麥、格蘭特並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

    是中國在當代孕育的最偉大的傑出人物。

    說起李鴻章,很多人腦海中會想到屈辱、懦弱,甚至‘賣國賊’這樣的字眼。只因近代史上所有不平等條約幾乎全部由李鴻章一人代表清政府簽署同意,像《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隨著一個個不平等條約的簽署,讓中國國土變得不再完整,開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模式。對當時的執權者來說,影響甚微,除了面子上過不去以外,生活照舊,該有的沒有少,可悲的是當時中國廣大勞動者,為了‘還債’增加不休止的勞役,累死、餓死、打死不計其數,人們怨恨的只有一個人的名字,那便是李鴻章。

    馬關條約簽訂

    其實,作為後來人的我們,再次放眼觀望晚清的恥辱,李鴻章並非是懦弱無能的賣國賊,相反,他還是一位民族英雄。試問,當時如果換做他人去談判會怎樣?貪得無厭的人會在談判條約上收取賄賂,無時無刻先要自己的腰包鼓起來,會更加不顧百姓死活,清政府的死活;不識時務,“盲目”愛國的人會以強硬姿態回擊西方列強,如此一來,鴉片戰爭會提前爆發,八國聯軍侵華會提前進行,甚至當時直接將中國瓜分也說不定。而李鴻章的策略便是:“外須和戎,內須變法。”明知自身實力不如他國,還要去硬碰硬,那不是找死嗎?只有自身強大,西方列強便不攻自破,這就是李鴻章的“核心”。

    李鴻章

    李鴻章沒有錯,他只不過是代表清政府去簽署條約,只是替清政府走個形式。清政府的懦弱我們有目共睹,即使面臨弱小的國家,仍然選擇避讓,認為禮儀大國最重要的是形象、大度,殊不知,弱國無外交,落後就要捱打,才是這個世界上的鐵律,什麼禮儀、大度、面子,統統“不值錢”,清政府不明白,李鴻章卻明白!經過數次與西方列強交手,李鴻章深切感到與西方列強之間的差距,裝備上清軍用刀,西方列強用的卻是洋槍洋炮;清軍水師用的木船、帆船,西方列強則是鐵船,鐵船上搭載武器。面對這些,清軍變得不堪一擊,甚至只有被屠殺的份。李鴻章明白後,一方面組織起洋務派,虛心學習西方列強的先進武器,洋槍、大炮等技術,一方面組織北、東、南三洋艦隊,先從國外購置裝備,派人學習後,慢慢琢磨生產,這一切一直在李鴻章的監督下有條不紊的進行。

    北洋艦隊

    最不爭氣的當屬清政府,李鴻章明白清軍的落後,但是清廷文恬武嬉,內耗眾生,戶部迭次以經費支絀為藉口,要求停止添船購炮,致使第一個北洋艦隊都無法完成建設,處於停頓、倒退的窘迫。比之這些,後續簽訂了諸多不平等條約,賠付西方列強的黃金白銀,足以構建十個北洋艦隊了,這屬於典型的“丟了芝麻又賠西瓜”。

    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李鴻章自身也感到大為恥辱,回國後,大口大口吐血,飲食不進,最終病逝於北京,終年79歲,被慈禧太后稱讚為“再造玄黃”之人。

    可在人民的心中更的是他賣國求榮的映象。條款的約定一般由朝廷大官和皇帝商定好了的,李鴻章只是一個代表,他只負責簽字。並不能完全由他來背鍋啊,而且我們都知道李鴻章在最後一次條約的簽訂上,因為氣急敗壞,最終吐血身亡。

  • 3 # 中國巴菲特

    大清的糊表匠,終其一生都在保大清,無奈大清太腐朽,幹不過先進的生產力代表的資本主義國家,所以在那時候丟了很多國土,一生因《馬關條約》恨透日本人,沙俄侵佔了很多中國領土,當時李鴻章要放棄新疆,幸虧左宗棠力勸慈禧並親自帶兵收復新疆,左宗棠是中華民族的功臣!李鴻章竭力保住大清,但無能無力,本身還是愛國的,也是那個時期有能力的人,但看不透時局,丟了很多國土!

  • 4 # 往事酒濃0

    時勢造英雄,英雄卻未必造勢時,如李鴻章是也。李鴻章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他入選優貢並奉父命入京應翌年(甲辰)順天鄉試,一舉中試;二十七年(1847年)考中丁未科二甲第十三名進士,朝考改翰林院庶吉士。然而如果沒有太平天國的起義、沒有捻軍起義、沒有曾國藩的傾心大力栽培,李鴻章也只能是渾渾噩噩的在官場上混到老,在史書上留下寥寥幾筆。正是李鴻章師從曾國藩,並大力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從此官位一路飈升,在洋務運動大展身手,淮軍威震東亞。

    有人說他鎮壓太平軍和捻軍是其短處,殊不知太平軍於南京建國後,領導人腐敗極其嚴重、迅速。從原來的農民階級迅速轉變、蛻化為地主階級。失去了原來的兄弟之義,變為等級森嚴的封建官僚化的制度。起義軍四處征戰使人民遭受重大損失。這樣看來鎮壓暴動似乎也不是什麼大的過錯。畢竟鎮壓太平軍沒有李鴻章也會有張鴻章、劉鴻章,更何況是曾國藩為主帥,是第一把手。

    李鴻章的最嚴重的、不可饒恕的錯誤是其在中日甲午戰爭期間,錯誤的指揮領導,錯誤的人員調配,導致慘敗而被迫割地賠款。這本來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戰爭,卻是失敗了,李鴻章難逃其咎。

    在外交上李鴻章確實是才力有限,雖然在中國是很難有大臣比他厲害,但是在列國面前卻是相形見拙。在強力面前,他只能是盡最大努力將損失降到最低。其實就是換個人也未必能比他做的更好了。

    李鴻章在清朝雖然聲名赫赫但是權利卻是不是很大,至少不像周公旦、霍光、諸葛亮等人那樣是個權臣。這是清朝滿人當政,族人政權的一大特色。漢族人在清廷是難以有什麼大的權利,朝廷對漢人的猜忌之心相當重,在太平天國起義之前就更沒有說有哪個漢人身居高位過。所以,李鴻章雖有自身的一腔抱負也難以得到良好的實現。而以李鴻章之才也難以挽救清朝乃至中國的厄運,李鴻章並不知道民眾的實質,不通曉世界發展趨勢,不懂得政治的本源,企圖以小修小補的改良以偏安一時。

    李鴻章的悲劇當然是他所處的體制與時代所造成的。可以說,這樣的體制和時代根本無力支撐起蓬勃向上的力量,支撐不了健康的人心和思想,因為它本身是那樣的孱弱、神經過敏、色厲內荏。李鴻章之所以遭受到最後的悲劇命運,從根本上來說,是李鴻章缺少可以依靠和支撐的根本力量——清政府不足以依靠,清國腐朽的制度不足以依靠,龐大而呆板的官僚階層不足以依靠,孱弱的中國文化不足以依靠,更重要的,是廣大的國民的力量同樣不足以依靠。從習慣上來說,我們的文化一直缺乏對國民本身的批判和反省。應該說,李鴻章的失敗,是一個時代的失敗,是國民性的失敗,而不是個人的失敗。晚清政治失敗的責任不應當完全歸咎於個別當政人士的昏庸或腐敗,它的失敗,應當由當政者與全體國民一起承擔。當政者當然是要承擔責任的,但作為整個國家基礎的國民,同樣也要承擔責任,也要反省自己的行為。中國政治向來是一種“保險絲”式的政治,所有的政治人物表面上地位顯赫,但實際上,卻如保險絲一樣脆弱。在這種情況下,深受封建禮教束縛的清國國民面對以近代科學技術武裝起來的帝國主義列強,本身並不足以擔負起抵抗和自強的重任,這同樣也是一個值得反省的問題。

    李鴻章對中國文化並不是真正瞭解。瞭解,是需要參照物的,只有基於對世界文明體系瞭解的基礎上,才能說得上對某一種文明有著透徹的領悟。可以斷定的一點是,李鴻章因為缺乏對西方文化的瞭解,所以他在認識中國文化以及中國現象中自然而然地缺乏真正的鑑別,從而缺乏真正的感悟和改變。儘管李鴻章願意對中國文化加以改造,以便引進西方技術,但他的改革卻到底不是全面的,只限於教育和人事政策、軍隊的規模與訓練,以及鼓勵部分商人利用西方技術同洋人競爭。很明顯,李鴻章沒有涉及到中國社會和政治的基本問題。面對那種陳舊的體制,李鴻章畢竟不是一個賭徒,而賭徒的意義在於,他是直接在跟命運掰手腕。要不成為千古風流,要不乾脆遺臭萬年。

  • 5 # 彩陽夢

    歷史上人們對李鴻章的評價褒貶不一。個人認為要全面、辯證的去評價一個人要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以及其個人所做所為談起。李鴻章生活在晚清時期,當時清政府政治腐敗不堪,在外交上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中國各方面已然落後於西方。在洋務運動中,雖然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曾國藩等人創辦了很多著名的軍事和民用企業,也曾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最終隨著甲午戰爭的失敗,洋務運動也就宣告破產。李鴻章不想挽救晚清嗎?作為封建地主階級的代表,他肯定是想拯救的,並且也曾經努力過。但是但是整個晚清的頹勢,並不是一個兩個人的能力就能改變的。而在甲午戰爭中,李鴻章主張避敵保船,這一主張的錯誤,導致北洋水師腹背受敵,最終全軍覆沒洋務運動也就此宣告失敗。所有的努力,自強求富的夢想,終究還是變成了泡影。個人認為,李鴻章在歷史上有過功勞也有錯誤,不管是功是過,但都不足以靠一個或者幾個人來,力挽狂瀾,改變當時整個中國的命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可控矽用直流電池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