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眾所周知,秦之前春秋戰國,中華大地分裂了四五百年,各地諸侯分裂意識深入骨髓,奇怪的是大秦區區十四年的統一,滅亡後竟然沒有再次分裂!
10
回覆列表
  • 1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秦朝之前的春秋戰國時代,乃至更早的夏、商、周朝代,華夏大地從來就不是分裂的時代,實行的是分封制,諸侯國共尊一個天子,這不是分裂,這只是分封。

    至春秋戰國時期,天子勢力衰弱,諸侯國彼此征戰,但諸侯國誰也沒有實力統一天下,最多也就是當上諸侯國的霸主,名義上仍要尊周天子為天下共主。

    至秦始皇統一天下,建立前所未有全新的大一統王朝,廢分封,行郡縣,統一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秦始皇做的一切,目的很清楚,廢舊法,加強中央集權,建立大一統的王朝,並且能千秋萬代傳下去。

    但現實很殘酷,秦朝僅維持了14年便滅亡了。滅亡的原因很多,很重要的2條原因是:

    1、秦法嚴苛。馬背上能得天下,卻不能治天下,秦始皇沒有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管理天下的制度,仍然採用戰時嚴苛秦法,並且大興木土、南北征戰,百姓負擔非常重,不得已起來造反。

    2、未能有效調和各階層矛盾。秦滅六國,對於原六國王公貴族一昧打壓,未給予安撫及利益,這部分人是分封制的受益者,到最後也是反秦的主要力量,百姓造反,貴族領導,秦朝最終滅亡在這批人手裡。

    秦滅後,漢朝建立,漢承秦制,大部分制度沿用了秦朝的制度。

    漢朝統一後,之所以沒有再次分裂,是因為漢朝找到了一個較好來管理國家的制度,對於嚴苛法制予與廢除,分封制與郡縣制並行,照顧了功臣皇族分封的心願,同時實行郡縣制,由中央任命官員,加強了中央集權。政治上實行黃老之術、無為而治,導致百姓能夠放開手腳,休養生息,恢復生產,緩和了階級矛盾。

    老百姓都安居樂業了,誰會造反?即使手握兵權的功臣皇族造反,如果得不到百姓的支援,仍然會失敗。

    漢朝自劉邦建立,經過幾代皇帝的努力,國力逐漸恢復,實力逐漸強大,不僅維持了國家的統一,還開疆拓土,讓漢朝國威臣服四海。

  • 2 # 新潮萌寵

    錯了,秦朝統一後,確實一段時間分裂,秦始皇統一死後二世胡亥繼位,項羽推翻秦朝,再次分封諸侯,劉邦打敗項羽再次統一

  • 3 # 冰峰2018018

    中國大一統的思想源遠流長,起於三皇五帝夏商周,集大成於秦國始皇帝:廢分封立郡縣制,政權駕構延綿3000年生生不息;書同文逐步形成中國文化高度認同;統一度量衡促進全國各地商品貿易往來交流;車同軌促進全國陸地交通運輸發展;重新修築長城,有利於鞏固邊防;興修水渠,有利於農業發展,等等。秦國和秦始皇在中國5000年發展歷史中居功至偉,彪炳史冊。

  • 4 # 光華

    只是生產力發展文化發展支援統一而已。其它文明之所以統一不起來,即便某個強悍武裝征戰,兼併實現一時獲得龐大疆土,也不能維持那種統一,最根本的是因為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後,文化落後,無法為統一提供經濟上的思想上的支撐。

    今天世界理解的人類歷史發展邏輯是西方人建立的,是大錯特錯的,他讓你無法理解事物發展的真正邏輯。

  • 5 # 大秦鐵鷹劍士

    漢朝重新統一天下是民心所向,天下人民希望國家統一,不想再打仗了。這就是為什麼史書說一統秦兩漢,而不是一統大秦朝,兩分楚和漢,或者說一漢分八國。春秋戰國五百餘年,天下無日不戰,無月不攻,無年不伐,大大小小數千戰,百姓從出生到死亡都在打仗,打都打累了。秦朝統一後,天下民所向希望國家能長久,奈何秦始皇沒有更法而治,秦二世更變本加厲,亡秦乃天意,天意就是民心。

    一、民心希望統一

    很多人認為秦國統一天下,六國民眾皆不服,都想恢復六國,其實這是不對的。想恢復六國的只是六國的王孫貴族,對百姓來講,他們希望的是天下統一。西漢初年的賈宜在《過秦論》中寫道了天下民心期望國家統一,其語曰:近古之無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歿,令不行於天下,是以諸侯力政,彊侵弱,眾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罷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當此之時,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於此矣。

    翻譯成今天的話說就是:近五百年來天下無王太久了。周王室小弱不能號令天下,五霸都成過去式了,王令在天下不能通行,所以諸侯們以力攻,相互兼併,以眾欺寡,戰爭連綿不斷,百姓疲憊不堪。現在秦始皇統一了天下,就是天下有了天子啊。天下百姓都可以保全性命了,因此萬民莫不臣服於秦始皇,這個時候秦始皇如果改法而治天 下,則天下安穩如泰山了。

    二、楚漢戰爭後更需要統一

    項羽推翻秦朝後,分封了十八路諸侯,天下很快再次陷入戰亂之中,成了翻版戰國時代。漢王劉邦與霸王項羽相互攻伐,各路諸侯望風使舵,天下百姓不得安身。項羽打仗愛屠城,他打一路就屠一路,使得天下百姓十室九空;劉邦雖然很少屠城,但是也屠城記錄。各路諸侯你來我往,全國各地盜賊四起,百姓真是活不下去了,希望天下統一,能好好過日子。劉邦能戰勝項羽,就是因為他得了民心,關中、巴蜀都是劉邦的大後方;韓信又攻掠了三晉與燕齊大地,故劉邦能統一天下。

    三、郡縣制是戰國通用滅國原則

    劉邦統一天下後,採用郡國並行的方式治國,所謂郡國並行就是大部分地方採用郡縣制,少數地方採用分封制。劉邦分封了不少的王,在他有生之年他將大部分王都滅了,異姓不得封王,王必是劉姓!劉姓王國的權力大部分在漢朝中央政府任命的相國手中,國君只是名義上的統治者。

    劉邦之所以採用郡國並行的方式,只是為了暫時緩和各位功臣。按戰國時滅國的通例來講,滅國後不會再分封,而是將土地劃分成郡縣來治理。不僅秦國如此,其它國家都是這麼做的,比如趙國擊敗匈奴後,就將匈奴的土地劃分成雲中郡和九原郡。劉邦先分封功臣,再滅了功臣的國,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推廣郡縣制了;韓信一心想裂土分疆當楚王,故他不得不死,那怕他並不想造反也不行;張良跟了劉邦後沒有想過再恢復南韓,故他得以善終!

    四、劉邦集團是秦朝官吏

    劉邦集團跟項羽集團的最大區別在於劉邦集團的核心力量是秦朝官吏,而項羽集團則是楚國貴族。劉邦的丞相蕭何是秦朝沛縣縣丞、將軍曹參是秦朝沛縣縣尉、謀士酈食其是秦朝七十二博士之一、經濟丞相張倉是秦朝柱下史,而劉邦本人是秦朝泗水亭亭長。劉邦集團對秦政並不仇視,漢朝建立後,劉邦全面繼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法律法規,只不過對法律進行了損益,去掉了一些不合時宜的法律。因此劉邦以秦始皇為榜樣,當了皇帝自然要統一天下,不再推行分封制;如果劉邦選擇當漢王,那麼他就會分封很多的諸侯,國家也就不會統一了。

  • 6 # 伊耆角木

    秦朝滅亡後,並不是持續了統一,而是經過了分裂再次統一。至於原因嘛,還是權力的魅力與現實情況的雙重作用。

    秦末,天下大亂,干戈四起。但畢竟秦軍實力依然很強,所以,起義軍想要成事,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師出有名,二是團結一致。為了做到第一點,各路起義軍紛紛打出六國復國的旗號,秦滅六國不過幾十年,六國王室的旗號還是非常有號召力的。而為了做到第二點,各路起義軍聚集在以楚懷王熊心為盟主的麾下,共同進退。終於成功滅秦。

    (楚懷王熊心)

    滅秦之後,各路起義軍自然要論功行賞。因為起義軍以反秦為己任,但凡秦朝的制度一律要推翻,包括郡縣制,自然要恢復原本的分封制。六國後人要恢復戰國時各國的地位,而起義軍的領袖們也要列土分疆,讓自己子孫永遠做王。原本熊心應該作為盟主應該有最多的利益。但熊心是項羽叔父項梁所立,加上由於對項羽懷有戒心,熊心定下“先入關者王之”的約定,結果項羽因為與章邯大戰耽誤時日,而劉邦先入關中,熊心還表示要遵守約定。項羽自然不願意,畢竟有實力才有底氣,懷王只是個空殼子。最終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封十八路諸侯,“尊”楚懷王熊心為義帝。

    (滅秦後項羽封十八路諸侯)

    這時候,就出現了三種稱號,十八路諸侯都叫“王”,項羽是“霸王”,熊心是“義帝”,似乎熊心是天下共主,但實際上一個“義”字已經說明問題,只是名義上的。熊心連戰國末期的周天子都不如,周天子還可以在國都苟延殘喘,熊心則被項羽強制遷徙到長沙郴縣,那裡不過是衡山王吳芮封地中割出來的一個縣,且剛剛到就被九江王英布遣將殺死。

    沒有了義帝之後,就剩下項羽和十八路諸侯了。項羽叫霸王,但本質上還是王,他不是皇帝。霸王意味著他想做的是像春秋五霸那樣的霸主,一聲號令,天下莫敢不從。他所管轄的只有自己的封國西楚國的事務,對其他十八個國他根本不願意管。都交給各個諸侯王管理。但是一旦諸侯國之間發生問題,他又要以盟主身份出面調停。所以說,秦滅後的天下,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分裂狀態!

    那為什麼最後又走向了統一呢?分主觀和客觀兩方面。主觀上,權力的誘惑還是很大的。秦始皇一統六國的先例,讓人明白了權力可以擴大到什麼地步。特別是曾經親眼看見過秦始皇出巡,說出“大丈夫當如是也”的劉邦,自然不滿足於在當時貧瘠閉塞的蜀地安心做個漢王。客觀上,項羽封十八路諸侯,多有分封不公之事。諸如將齊地一分為三,沒有封最有實力的田榮,封了張耳而沒有封其當年戰友而後反目的陳餘,將原燕王韓廣遷往偏遠的遼東而封韓广部將臧荼為燕王等等。結果是剛剛封完諸侯就各地狼煙四起。項羽為了平息齊地之亂深陷其中,劉邦就抓住機會,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一鼓作氣擊敗項羽為了遏制劉邦而封的三秦王(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此後,各路諸侯王或倒向劉邦,或作壁上觀,或被劉邦逐個擊破。楚漢相爭,最終項羽被劉邦聯合其他原諸侯王(張耳、英布等)擊敗。

    (西漢初年劉邦與八大異姓諸侯)

    擊敗項羽後,劉邦稱帝。那時候的劉邦,也不是一家獨大,但確實是實力最強的了。並且劉邦也給了其他功臣和六國王室後裔封國,共八大異姓諸侯。而更多的土地則被劉邦變成了郡縣。此時,從掌握土地來看,各路諸侯已經比較難與劉邦抗衡了。之後,八大異姓諸侯或被劉邦除掉,或造反失敗。最終全部消亡,被劉邦以親信子侄取代成為同姓諸侯。此時,周代的分封制度已經徹底成為歷史,一統天下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就算再要作亂,往往也是希望自己取代皇帝成為天下之主,而非再是回到周代的那種分裂局面了。

  • 7 # 核能量潛伏者

    秦奮六世之餘烈,一統六國,天下歸秦。始皇帝坐享山河風景,對內大興土木,修長城、建阿房宮,對外精良之師擴疆納土,抵禦匈奴。

    然始皇帝大一統後,過於放鬆警惕,宗室力量不強,地方武裝薄弱。以至於秦二世時,這一弱點被放大,陳勝、吳廣起義時,竟無力及時鎮壓,釀成大禍,二世而亡。

    楚霸王滅秦而得天下,殺義帝而分封群雄,奈何目光短淺,無力控制各路諸侯,致眾諸侯紛紛倒戈。楚漢逐鹿中原,劉邦勝出,天下歸漢。自至,天下最大的族群--漢,悄然而生。

    劉邦總結秦王朝和楚霸王覆滅之教訓,得出結論:一、中央政權必須要強大,哪個找事打哪個。二、宗室勢力要保證,政權需要劉姓人來共同維護,打架需要幫手。三、劉姓宗室和功臣還是要分封,但要防止尾大不掉,威脅中央政權(後面開始誅殺異姓王)。這樣半分封半郡縣的制度,一直到漢武帝推恩令才結束。漢武帝又在思想上加強了統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至此,大一統的思想就根深蒂固了。而儒家思想一直被後世採用,服務於統治階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稻田因故未種,欲改龍蝦塘,雜草叢生品種多,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