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強武堂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啊,很多時候軍隊的指揮者也不想讓側翼暴露,但等發現時候,已經晚了。己方已經沒有可用的預備隊或附近能夠臨時調動填補缺口,在側後形成新的防線的部隊了。

    側翼包抄戰術的基礎,是任何的隊形和佈局,總是正面強大而側後弱小,陣勢都要考慮“此面向敵”(絕對的圓陣到是沒有更薄弱的位置,但如果不是多面受敵誰也不會犧牲機動性擺下這樣的陣勢)

    歐洲人歷史上側翼包抄的威力第一次全面展示應該是坎尼戰役,此前多兵之旅還是可以憑藉數量完成包圍的,但漢尼拔在坎尼的勝利第一次讓軍事指揮員發現少數也可以包圍多數。

    但是,側翼包抄實際上是一個很有風險的行動,在包抄敵人的側翼時,自己的側翼同樣暴露給對方,甚至可以認為也露出了被包抄甚至被切斷幷包圍的可能。在歐洲文藝復興之後的線列時代,大家都喜歡曾敵人側翼展開,藉以發揮自身的火力優勢,削弱對方的火力,結果經常是敵我互相向對方的側翼進行包抄,但因為佇列變換速度和機動速度接近,誰也不能真正從地方側翼薄弱的地方進行打擊。一戰中西線向海洋賽跑也是類似的情況,雙方都希望透過敵方薄弱的側翼,進行迂迴,繞過敵方重兵佈防區域,但因為機動性接近,戰線便一路向海洋延伸,直到岸邊為止,這樣大家就找不到合適的迂迴方向。

    到二戰期間,閃電戰和大縱深攻勢也可以認為是一種迂迴包抄,但它不一定是從側翼,而是從任何一個開啟的突破口都可以,打擊的仍然是敵方深遠縱深的薄弱區域,最終目的是透過包抄來講敵人分割包圍,進而進行圍殲。

  • 2 # 大鱷魚大鱷魚跳舞吧

    這個問題包含兩方面,1,包夾的好處2,戰術成功的條件,或者在對抗條件下為什麼沒被反制?

    好處就是兩個,1,多打一形成火力優勢。2切斷後勤,迫使對方彈盡糧絕,軍心渙散,失去戰鬥力;或者被迫突圍時,佔據有利陣地,以逸待勞,守株待兔,可以高效消滅敵方有生力量。運動中沒有好掩體,突圍攻堅時,敵方本來就是陣地穩固,有機槍炮火就很難打,衝鋒就是送人頭,不盡快拿下就被追到,包圍圈縮小後更難突圍。不想突圍?沒糧沒彈,一個衝鋒就全殲,白送死。

    先要明白為什麼一般戰鬥都有攻守之分。除了遭遇戰,攻守方的定位都是明確的。力量優勢的進攻,不足的防守。這裡機動性是很重要的,火力,兵力也很重要,糧彈士氣也是可以影響的因素。後勤不足的就不會進攻,除非是決意用部分部隊進攻,這樣剩餘的力量不會計入雙方力量對比。也可能是佯動誘攻,這種進攻不以殲敵為目的,自然不會盡力,正面開火嚇人就好了。戰略級別的徉動那還是要有戰術上的戰果才有效,所以戰役戰鬥中的包超穿插是常見的。士氣低落的一方都會防禦,修整就可以恢復,除非是緊急支援,戰前動員也可以提高士氣,但這個也要看指揮官和軍隊的情況了,但肯定是先提高士氣才進攻的,至於需要幾分鐘還是幾個月,就不好說了。進攻是以殲敵為目的的,也可以是佔領,但兵力不足,火力不夠,當然會導致進攻失敗,所以採取守勢就是正常的。這裡說的是足夠,不是比敵人多。還有機動性,顯然機動性不足,就只能展開以佔領為目的的攻勢作戰,如果不能重創敵人,就是作戰失敗,比如步兵打匈奴,不能控制水源和草場,不能擄掠他們的牛羊,就不能有效打擊匈奴,步兵能追的上騎兵?所以機動性不足的漢朝就防守,一直養馬到能追上匈奴了,才開始進攻。這些年各國發展空軍,就是因為它的機動性很強,陸海軍打空軍那叫防空,那是因為你追不上人,所以才守的,除非打機場,航母這類基地,否則陸海對空的進攻戰就是個笑話。伏擊可以,攻擊不行。反正機動性不行就應該用守勢,犧牲空間(敵方控制區不視為戰區,)換取時間(短期內不被消滅)。

    戰略防守方透過攻擊行動,打亂對方部署,使之在準備不足的時候被迫防守反擊,這雖然投入的力量有限,但為了達到目的,必須要有重要的戰果,所以還是要投入足夠的力量在區域性形成優勢。

    現在,進攻方都是機動,兵力,火力,後勤,士氣滿足的一方,防守方都是有不滿足條件的。但如果是和平相處而採取防禦,或者力量相近而僵持,那防守方的原因也是明顯的。

    遭遇戰中,雙方可以採取對攻和攻守或者對峙這三種狀態,對攻往往是因為不能建立有效的防線,必須狹路相逢勇者勝。那麼為什麼要有防線呢?顯然是因素是,佔據地形優勢,就可以有效保護自己,藏起來放槍打炮總比衝上去的傷亡小。佔據高地,隘口或其它有利位置,可以減小傷亡。而且防線的確立,就是對火力的合理陪著,可以最有效的輸出殺傷,立於不敗之地。所以進攻方的難度總是相對較大的。那麼遭遇戰中為什麼一方要進攻而不是雙方對峙呢,或者撤退呢?因為撤退不是你想退就能退,對方一路進攻,你就有可能變成潰敗,必須要有組織的後撤,但一般大家都是有攻擊任務在身,你一退,己方計劃就被打亂,可能就有大問題,而和對方僵持甚至殲滅敵方,則可以阻礙對方實現他們的意圖。降低自己的威脅。在一方防禦的情況下,另一方可能處於不利情況,沒有好的地形,無法對峙,所以必須進攻;也可能是想趁對方立足不穩,有機可乘;也可能是力量處於優勢,進攻是正常選擇。

    再攻守明確的情況下,包超穿插這類戰術屬於進攻方的權利,為什麼不能正面突破呢?當然就是難,傷亡太大,比如火力配置,近戰的考前,支援的靠後,你要是側路或背後突襲,顯然火力就小了。正面地形一般都是敵方優,但地形也是變化的,其它地方肯定也不是最險要的。

    兵力要用到適合的位置,從沒有將軍說自己的部隊太多,沒地方放的。除非道路不暢。那麼防守方部署時,肯定那些容易透過的正面就是主要陣地,側翼背後力量不足。如果平均部署,那正面力量不足,很容易被突破。所以進攻方發現正面防禦嚴密,自然希望找薄弱點進攻。戰爭是不透明的,攻方不知道守方的弱點,守方不知道攻方的重心,所以善攻的部隊很快就判斷出敵人的部署和虛實,並開始進攻,正常情況下,正面弱點直接就突破了,正面強的才迂迴包超。那守方不知道攻方的重點,一直把徉動誘攻當主攻,一直死守正面,當然薄弱的側面和後面被偷襲失守。善守的部隊就可以判斷出敵人的主攻點,調整部署,然後敵人攻擊的時候再次撞牆。

    假如攻方兵力遠強於守方,守方無力反擊,只能在陣地內防守,那攻方拉長戰線後守方守不住,就只能撤退,或者後備隊增援堵漏。一直這麼搞下去,守方肯定守不住,所以守方選戰場時,就選了地理上不好迂迴的地方防,如山,河,攻方要是不能從無人區找路進去,那就跑遠了,兵力分散可能給對方機會,而且後勤太長也不好,比如如果你要繞路上千公里,行軍超過一個月,那對方可能知道後就建立圓形陣地,後勤物資先儲備充足,然後和你對耗,畢竟時間長了可定就沒有戰術突然性了,後勤運輸被發現的機率應該更大。

    守不住就龜縮防禦,耗上一年半載,耗不起就撤退,最多就全國範圍打游擊。

    攻守實力相差不大,攻方要防反擊的情況下,攻方攻擊要兵力集中,否則容易被反擊殲滅。這時對戰術突然性的要求更高,所以打贏的原因就一條,集中力量消滅敵人,但要落實這個準則,就要想盡辦法鬥智鬥勇,就是要有戰術突然性,就是要打對方意想不到的地方,這樣才能突破防線,穿插包圍。

    問題中說為什麼戰術突然性總是達成?我想說,除了戰場形勢瞬息萬變,敵我情報互不透明,我只能說,守方不善守,只要你能預判,就能正確應對,堵漏,反擊,龜縮,撤退,總有一個適合的。

    怎麼提高突然性?機動,偽裝,遠端攻擊,還有就是情報蒐集和戰術欺騙。既然有欺騙,那守方要是不被騙,單憑軍事素養,預測出對方可能的主攻方向,重點加強防守,建立預備隊,那攻方不一定可以達成自己的目標。

    戰爭中,欺騙是很有意思的一個必修課,用好了才精彩,雖然後勤很重要,但計謀的因素卻從來都是左右戰局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說戰略看後勤,戰役看軍力,戰鬥看計謀。層次越高,實力的決定性越大,而一般雙方實力沒有一邊倒,可以對抗的情況下,指揮官的智謀就是左右戰爭結果的重要因素。

  • 3 # 戰略論

    我們從進攻方和防守方兩方面分別來看這個側翼包抄戰術帶來的影響:

    一般進攻方擁有兵力或者兵器的優勢,而為了更好的發揮其數量上的優勢,選擇側翼包抄戰術可以在更加長的戰線同時作戰,來使防守方本就不足的兵力投入更加綿延的防線,陣地防禦力不可避免的下降。而進攻方由於佔有主動權,可以在防守方薄弱的點上集中優勢兵力達成突破,所以進攻方攻擊成功的可能大大提高。

    同時防守方一般會在防禦正面修築堅固的工事,進攻方在正面突破傷亡會很大,而進攻方在側翼方向上可以在更公平的環境下作戰,無疑對進攻方是有利的。防守方苦心經營的正面堅固防線的作用將大大降低,於防守方不利!

    側翼包抄戰術是最有可能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的方法。因為假使進攻方在側翼擊潰防守方的防禦,在正面的防守方主力部隊將很有可能被進攻方包圍殲滅,不得不放棄陣地被迫後撤,假使撤退及時大部分兵力得以儲存,就算萬幸了,不過武器裝備等大量作戰物資的損失是在所難免了。倉促的撤退中很難保證把所有的東西都運出去。一旦碰上指揮官猶豫不決導致撤退過晚,那將是災難性的,極有可能全軍覆沒!

    縱觀世界戰史上,防守一方傷亡遠大於進攻一方的的戰役,幾乎都是一場包圍戰。例如基輔合圍戰、斯大林格勒戰役等,防守一方被進攻方側翼或者兩翼包抄合圍,最終由於補給斷絕,整個部隊全部崩潰或者喪失戰鬥力最終全軍覆沒!

  • 4 # 紅色手電筒

    側翼包抄是進攻常用的一種方式,而對於各國的陸軍來說,攻擊敵人暴露的側翼,成為了首要的最求。在一戰時期,為了攻擊對方暴露的側翼,同盟國和協約國展開了向大海賽跑的比賽,從而形成了漫長的塹壕戰。同樣的事情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重演,中朝軍隊和美軍也在竭力追求攻擊對方暴露的側翼,同樣也形成了一條橫穿北韓半島的巨大的地下防線。

    對於進攻的一方來說,想要殲滅對面的敵人,最好的辦法是先把敵人打亂,使敵人兵找不到將,將找不到兵,陷入混亂的軍隊是沒有什麼抵抗能力的,這樣的損失最小而收益最大。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戰果,是一個軍事統帥追求的目標。

    要達成這個目標,最好的辦法就是要使敵人陷入混亂,使敵人陷入混亂最好的辦法是把敵人的統帥打掉,或者燒了敵人的糧草,這樣敵方自己就陷入了混亂之中,而這些目標都在敵方的後方,在沒有空軍和遠端火力的時代,要摧毀這些價值高,防護力相對不高的目標,還是要透過地面機動由地面部隊去摧毀這些目標。

    要摧毀這些目標,從正面進攻的難度很大,各國的軍隊對於正面的注意力都是最大,從正面進攻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除非你這邊是飛機大炮,而對手是大刀長矛,這樣就無所謂了,反正就是屠殺。如果沒有這樣的技術代差,從正面進攻都是一項十分吃力而且損失巨大的工作。孫子說,兵之形,避實而擊虛。說的就是這個。這時候從側翼就成為了第一選擇,當然如果能夠直接從背後打擊效果最好,但是如果考慮運動的路線,從側翼運動到敵人的後方是唯一的路線了。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不過要想打擊敵軍暴露的側翼是很困難的。各國的軍人都明白這個道理,對於自己的側翼也都是小心的防備,不敢大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血糖的人在睡覺時可能有哪些異常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