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客在他鄉

    在歷經數百年的漫漫“絲綢之路”中,有著太多的英雄人物,他們為開拓絲路上下求索,為發展絲路不斷探險,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斗轉星移,世事滄桑,往昔絲路上商賈來往穿梭繁忙的景象早已成為雲煙,悠揚的陣陣駝鈴聲響也已從我們耳畔消散,但他們卻是“絲綢之路”上永遠矗立的不朽豐碑。

      1、開闢絲綢之路的英雄——張騫“絲綢之路”的開闢者張騫  談到“絲綢之路”,我們就不得不說開闢絲路的西漢時期傑出外交家和探險家——張騫,張騫鑿空開啟中原與西域的交通,為“絲綢之路”的開闢奠定基礎。西漢武帝賜旌節命張騫出使西域  張騫(約公元前164年-公元前114年),字子文,西漢成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漢武帝劉徹即位時,張騫已在朝廷擔任名為“郎”的侍從官。據史書記載,他“為人強力,寬大信人”,即具有堅韌不拔、心胸開闊,並能以信義待人的優良品質,這正是張騫之所以能戰勝各種難以想像的危難,獲取事業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如同歷史上一切偉大人物一樣,要演匯出威武雄壯的戲劇,還得具有一定的歷史條件和舞臺,這就是平常所謂的“時勢造英雄”。西漢時期,北方匈奴部落十分強大,而漢初物力、財力不足,對其也都只好採取“和親”、饋贈及消極防禦的政策,但匈奴貴族,仍寇邊不已。漢武帝時期,當下達選拔出使西域各國聯合抗擊匈奴的徵召時,滿懷抱負而年輕的張騫,挺身應募,毅然挑起國家和民族的重任,勇敢地走上了征途。他兩次啟程前往邊遠的西域,第一次在公元前138年,第二次在公元前119年。出使西域是冒險行動,在此期間,他在匈奴度過了十餘年的囚犯生活;他觀察了印度北部的生活狀況;他注意到在大夏(在今阿富汗)有中國貨;他派代表遠至粟特(在今烏茲別克),甚至安息(今伊朗)。  張騫出使到達西域的盛況  “聞道尋源使,從天此路回。牽牛去幾許?宛馬至今來。”這是唐代詩人杜甫在安史之亂中避難秦州(今甘肅天水)時,寫下的《秦州雜詩•聞道尋源使》中的詩句,詩中所歌頌的“尋源使”,就是西漢的張騫。在中國歷史上,張騫通西域的故事,早已家喻戶曉,並帶上了某些神話色彩。漢初時,漢武帝首創察舉制,張騫就是當時被推舉出來的孝廉。民間傳說,張騫奉漢武帝之命,開通西域,曾到了“西天”的黃河源頭,會見牛郎和織女,帶回了天馬。雖然天馬的事只是傳說,但張騫卻在大宛國(今費爾幹納盆地)發現了一種良馬,這種馬的耐力和速度都十分驚人,據說它們快速奔跑之後,流汗似血色,它們有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名字——“汗血寶馬”。後來張騫返回大漢將此事告訴了漢武帝,因為武帝本人非常喜歡馬,聽說有這樣的寶馬,自然想得到。此時,漢武帝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他認為雖然結盟不成,但通商也不失為一個好選擇,從而命人開闢通往西域的商道。陝西城固縣張騫墓  隨著絲路的開闢,張騫定下了用外交手段和貿易來擴張漢王朝在中亞影響力的策略,雖然這個外交策略最偉大的實施者是漢武帝,但張騫作為提出者和實踐者,更值得人們尊重。但可惜的是,張騫沒有等到他的宏願實現的一天,從烏孫國返回(公元前115年)的第二年,他就去世了。如今,在陝西城固縣城以西三公里處的博望鎮饒家營村建有張騫紀念館,內有張騫墓。墓地坐北朝南,東西寬15米,南北長15米,高8米,呈覆鬥形,抗戰間西北聯合大學曾對此墓做簡單發掘,出土漢代器具,確定為張騫真墓。後經數次修葺,紀念館花木扶疏,竹影婆娑,景色宜人,頗受遊客青睞。

      2、重啟絲綢之路的先鋒——班超東漢名將班超畫像  西漢末年,連年的戰亂使得北方匈奴勢力乘虛而入,控制了西域地區,剛剛開闢的絲綢之路中斷,各華人民深受其害,利益大損。直到東漢明帝時期,日益強大的帝國才積累了足夠的力量,明帝“欲遵武帝故事,擊匈奴,通西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位重啟絲綢之路的先鋒走上了歷史舞臺,他就是班超。  “投筆從戎”的班超  班超(公元32年~102年),東漢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字仲升,是東漢時期中國著名的軍事家與外交家。他生於書香世家,其父班彪(東漢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過世前已約略完成《漢書》的輪廓)、兄班固(《漢書》的主要編纂者)、妹班昭(班固亡後續撰《漢書》),均為揚名後世的"史筆",而班超卻不願子承父業,從小就想效法張騫,為國立功。公元62年,31歲的班超隨母親和哥哥班固來到洛陽。當時父親已死多年,家境貧寒,他只得靠給官府抄書維持生活。這差事枯燥、勞苦且薪低。“為人有大志”的班超在得知匈奴犯邊的訊息後,把筆一扔,發出誓言,要像西漢張騫、傅介子那樣,建功西域,以圖封侯,報效國家,漢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班超跟隨同鄉、奉車都尉竇固離開洛陽,出擊匈奴,於當年冬天到達涼州(今甘肅清水縣北),開始了他“平生懷仗劍,投筆事戎軒”的戰鬥生涯。班超不僅是成語“投筆從戎”的語源,同時也是歷代投筆從戎者的榜樣及祖師。這時的他已經過了不惑之年,可謂大器晚成。  班超出使西域路線圖  班超戎馬一生征戰萬里,身處西域三十一年,不費漢家糧餉,不勞大軍遠征,卻立下不世奇功。他出使鄯善(今若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擊殺匈奴使節,而後相繼安撫于闐(今和田),重定疏勒(今喀什),擊敗龜茲(今庫車)、莎車聯軍,使西域諸國歸附漢朝,同時北逐匈奴,西卻月氏,重新開通了絲綢之路,玉門關內外再次出現了牛羊布野,中西商旅不絕的太平景象。  洛陽開建絲綢之路主題公園之班超浮雕  烽堠邊關和西域的蒼野荒漠,既是班超立功的戰場,也消損了他的健康,多年的“胸脅疾”,已將他折磨得“頭髮無黑,兩手不仁,耳目不聰明,扶杖乃能行”。公元100年,已經69歲的班超給和帝上疏,表明了自己落葉歸根之情,留下了這段至今仍令人感慨不已的文字:“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班超並沒有“空老”玉門關,而是於漢和帝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八月回到了洛陽,遂拜為射聲校尉(是掌宿衛兵、地位親要的職務)。可惜的是,只過了一個月,班超病情加重,駕鶴西去,終年71歲。今在河南省孟津縣朝陽鎮有班超墓,故人已逝,但班超的故事和精神仍激勵著後人。

      3、西行絲綢之路的聖僧——玄奘西行的聖僧玄奘  “你挑著擔,我牽著馬,迎來日出,送走晚霞……”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敢問路在何方》,一部家喻戶曉的神話劇《西遊記》,而故事的歷史原型,就是沿“絲綢之路”西行印度求法的大唐僧人玄奘。那麼,聖僧玄奘真如電視劇中所演的那樣受盡八十一難才求得真經麼,他的真實生活及其旅程的原貌到底如何,他一路上經過了哪些地方,都發生了什麼有趣的故事呢?玄奘畫像  玄奘法師(602年-664年),俗名陳褘,洛川緱氏(今河南偃師)人,是唐代著名高僧,世人一般稱其“三藏法師”或“唐三藏”,他是傑出的翻譯家、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也是享譽世界的旅行家和最全面地記述古代絲綢之路沿途情況的偉大作家。玄奘家族本是儒學世家,為東漢名臣陳寔(Shí)的後代,隋朝末年其家道敗落,後其跟隨兄長學習佛經,年少時就已熟讀《妙法蓮華經》、《維摩詰經》,後洛陽度僧被破格入選。隋亡後,玄奘前往蜀地拜訪名僧,後又重遊長安學習外國語文和佛學,遍訪佛教名師,潛心學習經論,造詣日深。但當時佛教各派學說紛歧,難得定論,為探求答案,“以釋眾疑”,玄奘決心至佛教發源地天竺求取佛教經文。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貞觀元年,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是並不像電視劇《西遊記》中演的一樣,玄奘的請允並未獲唐太宗的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冒越憲章,私往天竺”, 由此可見,唐僧被稱為御弟,絕不是參照大唐皇帝李世民。根據當時的規定,私度邊關比私度內地關隘懲罰更重,所以玄奘西行的決定非常危險,但恰好當時長安遭遇大災,政府允許百姓自尋出路,玄奘藉機混入災民中偷渡出關,可以說,玄奘是一名執著於理想信念的勇敢“偷渡客”。那年,他剛好27歲,從這一天開始,他踏上了一條充滿未知的道路。玄奘西遊路線圖  玄奘取經始自長安神邑,沿西域絲綢之路的中道出國,終達摩揭陀國王舍新城(今印度臘季吉爾以北數公里處),後經西域南道,於貞觀十九年返祗唐都長安,歷時約19年,遊歷三十多個國家,長途跋涉十餘萬里,沿途記錄了各國的風土人情,弘揚傳播佛法和大唐文化,大大促進了中原與西域、中國和印度等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史載當時玄奘取經返回長安,出現了“道俗奔迎,傾都罷市” 的場景,不久,唐太宗接見並勸其還俗出仕,被玄奘婉言辭謝。爾後其留長安組成完備的譯場,據載,其前後共譯經論75部總計1335卷,被後人稱為新譯。電視劇《西遊記》劇照  玄奘的西行事蹟在民間廣為流傳,後經明代作家吳承恩寫成小說《西遊記》,書中的以玄奘為原型的唐僧不僅在西行路上收服了四大弟子: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小白龍,還帶了觀音的三寶:錦蝠袈裟、九環錫杖、三個金箍,及御賜的金缽等,神仙開道,白龍御行,何等威風。然而,現實中的玄奘西行取經簡直是不幸。玄奘到達涼州(今甘肅武威)地界時邊關被封鎖,後被當地一位和尚派了兩名弟子趁夜偷偷護送才出了關。到達瓜州時買到一匹棗紅色的馬,但苦於無人相引,此時胡人石磐陀來請玄奘為他受戒,並自願當玄奘的嚮導。有學者認為這個石磐陀就是《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原型,他是玄奘收的第一個弟子,而且身份是嚮導,剃度後成為胡僧,與孫悟空的俗稱“猢猻”在發音上非常接近。但他並沒有像孫悟空一樣堅持到底,走到中途就一去不復返了,此時玄奘只好孤身一人向沙漠走去。在沙漠中,玄奘迷了路,禍不單行的是最後一個水囊也被打翻。在經過四天五夜滴水未進的折磨後,奄奄一息的玄奘被那匹棗紅色的瘦馬奇蹟般地帶到一口泉水旁邊,助他走出沙漠,與英俊的白龍相比,這匹馬甚至連原型都算不上。在現實中,玄奘收徒是在取經之後。第一個徒弟是玄奘在返回途中所收,相傳其為西域神童,聰穎絕倫,過目不忘,神童大弟子的身份跟小說中神通廣大的大師兄孫悟空也十分相符;第二個徒弟是開國元勳尉遲敬德的侄子——窺基,自幼通學儒典,熟讀兵書,但其當和尚有三個條件:“不斷情慾;準吃葷血之物;過午能食”。他最初出去講經一般都是準備三輛車,一輛載佛經,一輛載酒肉,一輛載家僕妓女,因此被稱為三車和尚,這和西遊記中的豬八戒很是相似;第三個徒弟,是與窺基大師齊名的圓測大師,新羅國的王子,是個學術淵博的外華人。其中規中矩,從事佛經的弘揚,並且是貴族出身,跟西遊記中的沙悟淨也很相似。南京玄奘寺  玄奘於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舊唐書》本傳作顯慶六年,661年)圓寂於長安玉華宮,傳世頂骨舍利,由於名聲顯著,各地都想迎請供奉,致使玄奘靈骨一分再分,目前,玄奘舍利在南京玄奘寺、南京靈谷寺、印度那爛陀寺等全世界九個地方被供奉。由玄奘口述,弟子辯機記錄的《大唐西域記》,記述了其西行取經沿途見聞,為我們瞭解西域、印度、巴基斯坦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情況,瞭解絲綢之路的面貌提供了極其寶貴的資料,具有重大科學價值。可以說,玄奘實為中國古代一位在世界史上和國際交往中享有極高聲譽的歷史人物。  絲路上的傑出人物絕不止我們上面提到的三位,東漢時期延伸絲路的使者甘英,兩晉時期西行求佛的僧侶法顯,元朝時期遊歷絲路的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等等,他們都為絲路的發展和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貢獻,歷史不會忘記,後人將永遠銘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護士值夜班趴在護士站睡覺引爭議,值夜班你睡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