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芒種1234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中國南方十分盛行。各地各民族之間風俗文化的差異,端午節賽龍舟文化風俗,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演進。

    在很早以前,陝西安康有賽龍舟。龍舟競渡就是安康的一種民間民俗活動,長期演繹在漢水流域。

    相傳以龍為圖騰的漢水一帶氏族,對以龍形的器物有崇拜之意。秦頭楚尾的安康,時而隸屬於楚、時而隸蜀隸秦,更變頻繁。東漢至南北朝時期歸荊州,時而歸漢中。

    傳說在東漢時期,安康第一任郡令就是湖北荊州人氏劉龍。因為荊州地帶有划龍舟習俗,這一習俗也因劉龍的到來和倡導而傳至安康地域。安康南北朝時期就有關於龍舟的記載。龍舟競渡自唐代興盛形成風俗,唐代詩人元稹在《競渡》詩寫道:

    吾觀競舟子,因測大竟源。

    天地昔將競,蓬勃晝夜昏。

    龍蛇相嗔薄,海岱俱崩奔。群動皆攪撓,化作流渾渾。壯哉龍競渡,一競身獨尊。拾此皆蟻鬥,龍舟何足論。

    同時,唐代的劉禹錫、白居易和張建封等,均留下龍舟競渡的詩詞。這種習俗自北宋逐漸成為民間水上競技遊樂活動。

    安康的龍舟競賽,由於地域和文化方面的聯絡,尤其與楚境接壤,共飲一江漢水的緣故,很當地人相傳,1869年,安康貢生劉應秋被人誣陷參加了反清復明的“復社”組織被捕入獄,後查無實證,才赦還歸裡,在貧窮潦倒中迎來端午節。那裡的男女老少都去觀看龍舟賽,劉應秋不願出門,一個人在家喝悶酒,於是寫了《五日》一詩:

    煩營情思懶,好意轉多違。乘靜閒開卷,聞聲似款扉。無錢忘渡節,有酒不謀飢。兒伴歡相喚,龍舟已過磯。

    從這個故事可以真切地反映出,龍舟競渡早已成為安康百姓廣泛參與和熱愛的活動。隨著時代的演變,龍舟競渡便開始定形制、定人數,而且還出現由龍舟競渡引發增設的其他遊樂競標專案。

    在古代,安康城區每年農曆五月初三至初六舉辦龍舟賽,連劃4日,數十千米內的男女老幼觀龍舟,有時形成舉火夜賽的盛況。

    當時,安康城區一帶的龍舟就有真龍和假龍之分。真龍即專門製作供龍舟競賽的船隻,形似黃瓜,雕有龍頭龍尾及鱗甲,每年只在端午節賽龍舟時使用,真龍共6條。

    假龍是用航運木船筏子臨時用彩布裝飾而成,固定的有8條,不固定的有13條,總計真假龍舟27條。小假龍,即混江龍若干,不在計算之列。

    除安康城區及旬陽、紫陽、嵐皋、白河、石泉縣城每年舉辦龍舟賽外,沿漢江的如大道河、流水鎮、嵐河口、月河口、石梯鋪、青套灣、呂河口、蜀河、瓦房店等地,也間有賽龍舟的習俗。龍舟競渡作為一種民間習俗,它集祭祀、祈福、競技、鬥志、爭榮譽為一體,具有一整套的程式和比賽的辦法。傳說古代安康祭龍舟分兩種方式,一種是有老龍頭的先放在龍頭的廟裡祭祀。凡祭祀的前3日,都要要求所有的劃手先淨身。

    祭祀程式一般為先開鑼鼓道場,然後由龍頭兒敬3炷香,眾劃手依次敬香完畢,行三叩九拜禮。龍頭兒或鄉紳念祭文。祭唸完後,要唱一些花鼓詞,然後由劃手護龍頭遊街、下江。

    另一種是龍頭安裝好進行祭龍,除要求程式與第一種一樣,所不同的是頭一年勝出的龍舟要由輸家的劃手敬拜。敬拜後,本龍舟的劃手要繞船三六九圈,然後帶上艾蒲頭圈,再抬上龍舟遊街下江。龍舟下水儀式相當的隆重,從場面上擺有香幾,上面有豬頭、羊頭、蒼蒲、粽子和時令瓜果。從程式上先是鼓樂鐘鳴,然後是禮炮。

    下水儀式開始,先宰殺一隻大公雞,讓雞血在香案前滴過後,把雞血順到江水中,叫“雞祭江”取意吉祥。有講究的還要請和尚或道士來誦經。龍舟下水前,龍頭兒要喊,劃手要和:

    龍舟下水劃呀劃,劃得鬼神天地怕;龍舟下水拼命劃,劃得對手喊幹達。劃呀劃,劃得江水開銀花;劃呀劃,劃得地上結金瓜……喊完下水號子,眾劃手把龍舟推下水。龍舟競賽正式開始。競賽分上水賽、下水賽、對岸賽、環繞賽、奪標賽、搶鴨賽賽等。

    奪標賽分兩種,一種是在江中插一竹標旗,先搶到為勝;一種是在江中投一浮標,比較滑,誰先抱上船為勝。另外還有搶鴨子和豬尿泡的。

    搶鴨子,就是把鴨子頭頂的毛拔掉,再撒上鹽粉,把鴨子投入江中,鴨子遇鹽疼痛就朝水裡鑽。所有選手下水搶鴨子,誰搶得多誰為勇士,哪個船搶得多哪個船為勝。

    搶豬尿泡,就是用新鮮豬尿泡若干,裡面放上銀子錢幣等,眾選手下水搶,獲勝辦法與搶鴨子相同。

    安康龍舟競渡,是中國歷史上北緯線最高的大江大河的龍舟競渡。安康與荊楚的龍舟有血緣關係,尤其是屈原曾一度流放漢水流域,使安康漢江龍舟競渡更具有紀念屈原的文化特徵。

    蘇州也是端午節龍舟競渡的發祥地之一。農曆五月初五,在古老胥門城牆下,蘇州人為紀念伍子胥而命名的胥江河上,彩旗飄揚,龍舟待發,吸引眾多蘇州百姓搖旗吶喊,為健兒們加油鼓勁。

    這裡每年一度的龍舟賽船,大都是隔年留下來的,但不放置水中,因為這樣船身容易腐爛,而是有專門的房間存放。

    在端午的前兩週,龍船出屋,露天倒放,在陰溼天氣刷上油漆。還要準備用豬皮做鼓面的傳統鼓,在比賽時使用。

    在端午節當天,胥江兩岸人潮湧動,家家戶戶扶老攜幼看龍舟競渡。蘇州人把龍舟下水稱為出龍,事先要迎神演戲,稱為“下水”。

    他們在江邊搭建5米高的彩臺,用作舉行舞龍祭龍儀式,拜過濤神伍子胥,比賽就正式開始了。

    蘇州自古是絲綢棉布的重要產地,機戶密佈,形成了產業鏈,有專門的染坊。這些社會底層的手工業者在平時是低調的,可這一天的龍舟賽會,他們團結一心,爭標奪魁。

    歷史悠久的溫州孕育了獨特的龍舟競渡文化。端午節划龍舟,在溫州民間流行甚廣,代代相傳。《溫州古風民俗》一書中記載:

    在溫州各地都有龍船,各廟宇設香官神,香官神傳說是專管劃龍船的神。

    據說,每逢端午節,有些地方要做新龍船,四月初一就擂鼓開殿門,祭香官神,開始造船。

    各地鄉風一般都是五月初一開殿門,祭神後即開劃,俗叫“上水”,龍船歸去叫“收香”,鬥龍結束叫“散河”或“洗巷”,並把河龍船翻轉,次日再翻正,抬到廟中儲存,還要祭香官神。

    在劃龍船地區內,各家各戶都要出龍船費用,請劃龍船的人吃酒,還要放鞭炮,設祭迎接,叫“擺香案”。龍船頭各處大同小異。有的在船身繪畫龍鱗,頭尾安置活動的龍頭龍尾,形狀較小,有的船身稍畫上幾筆龍鱗,亦無頭無尾,但形狀較大。

    每鄉龍船,各有固定顏色的旗幟,一鄉之內,有幾支龍船的話,也要用旗色區分標誌。

    過去溫州南郊南塘河的古老風俗是,藍色旗,龍頭、龍尾和船身都是藍色,叫“青龍”,相傳四方只有東方蒼龍七宿稱龍,所以青是正色。黃色的叫黃龍。旗白的,船的顏色也是白的,俗稱“白龍”。

    如是紅旗,船身也染紅色,叫“紅龍”。龍船中沒有黑龍,俗說烏龍兇暴,也有說北方玄武是龜,爬得慢,不能鬥勝,因此,溫州沒有黑龍船。

    賽龍舟開始,兩船競賽,水逐浪飛,兩龍相鬥,爭奪錦標,各鄉河道,各行分段,自為一區,鬥龍互不干涉,有大龍地、小龍地的名目。每條龍舟一般包括舵手一人、劃手20人,配有一面大鼓,一支嗩吶,一把銅鑼。鼓手、鑼手、嗩吶手各一人,專為龍舟擂鼓吶喊。

    鼓聲一響,眾人齊出槳,龍舟歌起,和著鼓聲、嗩吶聲,節奏鮮明,鏗鏘有力,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幅粗獷富有韻律的民族風情。

    溫州龍船人數,額定36人為一槽,就是俗稱的“三十六香官”。如果是小龍,船身13檔,划船的26人,船面管旗的一人,後梢兩人,唱神一人,司鼓兩人,掌鑼兩人,託香斗兩人,正合36人。大龍有18檔,兩旁划船的36人,加鼓、梢、鑼、旗、唱神、託香斗6種執事12人,就需48人。

    划船者穿的衣服一般都是依照旗色。在蒼南等地,定為白衣白帽子是悼念屈原。船面上,鼓在最中,兩旁劃的人要聽鼓聲,兩頭是梢槳,就是船舵,靠此端正舵向。俗語說:

    鼓是令,梢是命。

    鑼是聽鼓聲的,也有鼓動的作用。旗是分明船色,使岸上觀眾能夠辨認。執神杖唱神的,託香斗的,是為了奉香官神,在競渡中沒有作用。

    在全溫州的劃龍船中,永嘉上塘下塘一帶的龍船最為出名。鬥龍一般在江流湍急的楠溪江中進行,5千米長途,往返10千米。

    如果順潮而下,中途潮漲,或者順潮而上,中途潮落,都要鬥到終點,不能停止。再加上沒有換向轉手,要一劃到底,它的尾端設定梢槳,把梢兩人,船頭也有兩人,以便保持船的首尾平衡。

    把梢的兩個人立在龍尾,與36把槳一齊行動,有加強速度的極大作用,途中水長逆流,風緊浪急,鑼鼓聲喧,喊聲震天,場面異常壯觀。

    在歷史上,溫州龍舟競渡時還要建一種水上臺閣,是溫州獨有的供觀賞用的龍舟,叫“劃臺閣”,“臺閣”又稱“彩舫”,是龍舟的一種。舟長數丈,闊一丈多,龍頭龍尾用木頭雕刻,須角、眼睛、鱗片等,用彩色油漆或貼金,外面掛紅彩,在Sunny映照下,真有“日照龍鱗萬點金”之美。

    全船劃手33人,都穿著錦衣,還僱人在岸上用繩纜牽行。船中樂聲悠揚,旌旗飛舞。“劃臺閣”以梧誕、花柳塘、蟬街等地最著名。

    龍舟上搭設亭臺樓閣,並有裝扮人物和鞦韆樂隊,兒童扮演的《蟬禪拜月》《八仙過海》等戲劇人物。每臨端午佳節,裝飾一新的臺閣,在河面上緩緩遊動,非常壯觀。

    劃臺閣風俗在清朝同治年間流行,20世紀初期盛行。由於劃臺閣耗資巨大,地方財力有限,並非年年都辦。一般為隔年劃,也看收成的好壞而定。

    龍舟競渡具有鼓舞人心、克服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得到了人民的喜愛,被廣泛流傳,歷久不衰。

    陽江的龍舟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每艘龍舟都歸屬當地神廟或姓氏宗祠,擁有各自的旌旗和稱謂,每艘龍舟所屬地都設有自己的龍舟協會,負責人被稱為“龍種”,“種”為傳承的意思。由龍種來負責組織和安排每年的競渡活動。

    到了農曆五月初一早,各龍舟協會舉行莊重的“祭龍”儀式,給龍頭點睛、梳髻、梳須,然後劃到附近河埠竹林中採青,接著外出參加競渡。

    陽江的傳統龍舟長30.6米,中部寬1.2米,用柚木或梢木建造,龍頭高大威猛,舟身油亮烏黑,首尾鱗甲色彩斑斕,長鬚飄逸,極為威武,全舟共54人。

    他們與各地龍舟競渡習俗不同的是,這裡的龍舟一直都沿襲著“逆水賽舟”的競渡方式,旨在體現一種不畏艱難和奮發爭先的龍舟精神,世人稱之為“劃的是龍舟,賽的是精神”。

    龍舟競渡時,雙龍並排逆水而上,鑼鼓喧天,水花飛濺,宛如猛龍騰江,十分壯觀!

    每年的端午節前後,東莞水鄉都有賽龍舟的習俗,其中又以萬江區、道滘鎮、麻涌鎮等最有規模。賽龍奪錦,熱鬧非凡。

    東莞的龍船製作十分講究,多選擇堅韌輕便的坤甸木作為龍骨。每年龍舟比賽之後,便將它埋於村邊河底處,直至來年的農曆四月初八,才由村中父老主持,由青壯農民下水將龍船挖出,肩託上岸,打整塗油,這一儀式叫“起龍船”。

    各鎮區龍船景的日期和地點,是歷史上沿襲下來的,早已形成了習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新加坡生活是怎樣的一番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