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白的月光灑在地上,到處都有蟋蟀的悽切的叫聲。夜的香氣瀰漫在空中,織成了一個柔軟的網,把所有的景物都罩在裡面。眼睛所接觸到的都是罩上這個柔軟的網的東西,任是一草一木,都不是象在白天裡那樣地現實了,它們都有著模糊、空幻的色彩,每一樣都隱藏了它的細緻之點,都保守著它的秘密,使人有一種如夢如幻的感覺。 (巴金《家》) 月光如銀子,無處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變成了一片黑色。身邊草叢中蟲聲繁密如落雨。間或不知道從什麼地方,忽然會有一隻草鶯“落落落落噓”囀著它的喉嚨,不久之間,這小鳥兒又好象明白這是半夜,不應當那麼吵鬧,便仍然閉著那小小眼兒安睡了。 (沈從文《邊城》) 他靠紗窗望出去。滿天的星又密又忙,它們聲息全無,而看來只覺得天上熱鬧。一梳月亮象形容未長成的女孩子,但見人已不羞縮,光明和輪廓都清新刻露,漸漸可烘襯夜景。小園草地裡的小蟲瑣瑣屑屑地在夜談。不知哪裡的蛙群齊心協力地乾號,象聲浪給火煮得發沸。幾星螢火優遊來去,不象飛行,象在厚密的空氣裡漂浮,月光不到的陰黑處,一點螢火忽明,象夏夜的一隻微綠的小眼睛。 (錢鍾書《圍城》) 中山公園的水池象是一面鏡子,圓圓的月亮映在池面。池子附近樹旁的幾盞路燈,那圓圓的燈光映在水裡,就象是一個小月亮似的,圍繞著池中的月亮。一片一片臃腫的白雲緩緩地移過池面,彷彿是一群老婦,彎著背,一步一步吃力地從月亮前面走過,想把月亮遮住,月亮卻透過雲片的空隙傾瀉下皎潔的光芒。一片白雲和一片白雲連起,如同一條寬大的不規則的帶子,給澄澄的天空分成兩半。白雲移過,逐漸消逝在遠方。天空碧澄澄的,月亮顯得分外皎潔。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 五月末的北方夜晚,是最清新、最美好的時刻。天空象是刷洗過一般,沒有一絲雲霧,藍晶晶的,又高又遠。一輪圓圓的月亮,從東邊的山樑上爬出來,如同一盞大燈籠,把個奇石密佈的山谷照得亮堂堂,把樹枝、幼草的影投射在小路上,花花點點,悠悠盪盪。宿鳥在枝頭上叫著,小蟲子在草棵子裡蹦著,梯田裡春苗在拔稈兒生長著;山野中也有萬千生命在歡騰著…… (浩然《豔陽天》) 月光灑滿了這園庭,遠處的樹林,頂上載著銀色的光華,林裡烘出濃厚的黑影,寂靜嚴肅的壓在那裡。噴水池的噴水,池裡的微波,都反射著皎潔的月光,在那裡盪漾,她腳下的綠茵和近旁的花草也披了月光,柔軟無聲的在受她的踐踏。 (郁達夫《秋河》) 月亮快要出來了。月亮還遠著呢,可是在地平線後邊,人們覺得它從黑暗的深淵上升。一道微弱的光,給圍繞在高坡上的樹頂鑲了一條花邊,好象高腳杯的邊緣,這些反映在微光中的樹峰的側影,一分鐘比一分鐘顯得更為深黑。 (法 羅曼·羅蘭:《母與子》) 霧靄消散了,銀色的月光好象一身自得耀眼的寡婦的喪服,覆蓋著廣闊的沙灘。河面沒有一條船隻,甚至看不見一絲微波,河心河岸,到處是一片寧靜,這寧靜有如死亡帶給受盡苦難的病患者的一種無休止的安寧。 (印度 泰戈爾:《沉船》)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彌望”何解?析:充滿視野,滿眼,如“春色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亭亭”與前面哪個詞相呼應,它修飾的是“舞女”還是“裙”?析:與“高”相呼應,修飾“舞女”)的舞女的裙。(本句運用了比喻修辭,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麼?它們之間有何相似之處?析:本體——葉子;喻體——亭亭的舞女的裙;舞女的裙與葉子自然舒展的形態相似。)層層的葉子中間,(“田田”與“層層”是對前面哪個詞的具體解釋?為什麼?析:曲曲折折;“田田”描其連綿不絕,“層層”描其高低有序),零星地點綴(“點綴”與前面哪個詞相呼應?析:零星)著些白花,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本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若換用其它修辭手法好不好?為什麼?析:擬人;不能換用其它修辭手法,因為擬人的運用可以迴應上面的“舞女”,荷莖象舞女,葉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顏,同樣千姿百態,楚楚動人)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本句運用了比喻修辭格,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麼?它們之間有何相似之處?析:本體——白花;喻體——一粒粒的明珠、碧天裡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
1、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點綴著”的,與“一粒粒”的“明”珠相似;
2、白花“點綴”在“層層的葉子中間”,在綠叢中隱約閃爍,與“碧天”裡的“星星”相似;
3、荷花是“嫋娜”、“羞澀”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態與色澤都與剛出浴的美人相似)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此處運用了“通感”的寫景方法,試述什麼是“通感”?其最大的特點是什麼?“縷縷清香”與“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有何相似?這樣描寫有什麼作用?析:“通感”指“一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侷限而領會到屬於另一種感覺的印象”,即把一種可感的形象轉化為另一種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其最大特點是“感覺的轉移”。相似處:斷斷續續,若有若無,捉摸不定。作用:用“歌聲”比“荷香”真切、新奇。荷香本是嗅覺的可感形象,作者卻把它比作“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使其轉化為聽覺的形象,把視覺、嗅覺、聽覺交織在一起,啟迪讀者更加深遠地想象和聯想。)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顫動”的原因是什麼?析:微風)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為什麼只有一道而不是幾道?析:一絲的顫動,象閃電般)凝碧的波痕。(波痕為什麼是凝碧的?析:田田、層層、肩並肩、密密地挨著)葉子底下是脈脈(寫出的流水的什麼特點?析:無聲、含蓄)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這一段所寫的景物的順序能不能調動?析:不能。因為葉子出水很高,而且是田田的,目之所及肯定首先是葉子;因為白花是點綴其間的,而且白而發亮,所以接著寫花是理所當然的;因為花是零星的,所以微風過處有清香;因為有微風,就有了波痕;因為有了波痕,便看見了底下的流水;因為有流水,所以葉子更見風致。作者的目光又回到葉子與花上,從而順理成章,從容不迫地引出下文對靜靜地瀉在葉子與花上的月光的描寫。景物出現的順序是有著極強的前後關聯的,極富層次感,絕不能調動)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若換用“淌”字在表達效果上有何不同?析:“瀉”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強的動感與立體感;“淌”雖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淚或汗等順著或依附著某物流下來,而月光是從空中照下的,並無依附任何事物。)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若換用“飄”在表達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浮”描寫出青霧與葉花既互相貼近互相映襯又若即若離的層次感和動感,又可描寫出青霧似動而靜、似靜而動的輕柔含蓄之態;“飄”雖與“薄薄”相呼應,但既“飄”便“散”、便“逸”,雖有輕柔之態而無含蓄靜諡之美,而且“霧”之所以“青”是因為霧貼近田田、密密的葉子而成,飄高飄遠了,便無“青”的感覺。)起在荷塘裡。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牛乳”和“輕紗”的本體是什麼?夢的本體又是什麼?析:薄薄的青霧;葉子和花)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本句描寫了哪兩種樹影的哪些特點?“畫”字對錶現這些特點有何作用?析:灌木——參差的斑駁的黑影;楊柳——稀疏的倩影;“畫”說明樹影的錯落有致、濃淡和諧是恰到好處的,象是出自名畫家之手,也讓讀者更易聯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詩情畫意)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本句運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辭格,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麼?它們之間的相似點是什麼?是從哪兩種感覺的互相轉移?析:本體——月色;喻體——名曲;相似點:和諧;是視覺與聽覺的互換。) (評:這一段寫荷塘上的月色,有正面描寫,如流水,瀉;也有用景物進行反襯,如寫青霧、葉子和花、黑影、倩影等;寫出了光與影雖不均勻,卻和諧如名曲,光與影融為一體,荷塘與月色融為一體,心境與物景融為一體,整個天地渾然一體,如夢似幻,如詩如畫,令作者與讀者如痴如醉,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悅。)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遠遠近近”、“高高低低”描寫出樹的哪些特點?析:連綿成片、高低錯落,層次分明)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丰姿,便在煙霧裡也辨得出。(在總體寫樹中又著重寫了楊柳的丰姿,這是一種怎樣的寫法?析:點面結合)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裡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作者是怎樣由景寫到人的?作者的心景又有了什麼變化?析:由路燈光聯想到人的眼,由人的眼自然會聯想到人的心,一想到個人,熱鬧的蟬聲與蛙聲自然會驚擾了荷塘和作者內心的超然境界,作者終於發出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的慨嘆。作者的心緒又從淡淡的喜悅轉為淡淡的哀愁。) 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作者為什麼會“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 呢?析:“頗不寧靜”的心情在夢境般的荷塘岸邊沒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對古代採蓮盛況的嚮往和對故鄉的懷念來解脫。)採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裡可以約略知道。採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著小船,唱著豔歌去的。採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採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採蓮賦》裡說得好: 於是妖童媛女,盪舟心許;鷁首徐回,兼傳羽杯;棹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餘,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可見當時嬉遊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作者觸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聯想到江南採蓮的情景,作者說這是一個“熱鬧”和“風流”的季節,並引用梁元帝的《採蓮賦》描寫當時“嬉遊”的光景,作者有沒有被這種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析:沒有。“可惜現在我們早已無福消受了,”依然是“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於是又記起《西洲曲》裡的句子: 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西洲曲》本是用來描寫一個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卻借用來表達什麼感情?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析:思鄉之情——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 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此時此刻的作者為什麼會惦著江南呢?析:觸景生情,獨在異鄉為異客,面對黑暗的現實苦悶彷徨,無所適從,欲超然又想掙扎,借思鄉排遣憂愁)——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從荷塘回到家裡,心緒如何?析:作者從遐想中回到現實,現實依舊,愁思依舊,心裡依舊不寧靜,剛才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恍如一夢。)
銀白的月光灑在地上,到處都有蟋蟀的悽切的叫聲。夜的香氣瀰漫在空中,織成了一個柔軟的網,把所有的景物都罩在裡面。眼睛所接觸到的都是罩上這個柔軟的網的東西,任是一草一木,都不是象在白天裡那樣地現實了,它們都有著模糊、空幻的色彩,每一樣都隱藏了它的細緻之點,都保守著它的秘密,使人有一種如夢如幻的感覺。 (巴金《家》) 月光如銀子,無處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變成了一片黑色。身邊草叢中蟲聲繁密如落雨。間或不知道從什麼地方,忽然會有一隻草鶯“落落落落噓”囀著它的喉嚨,不久之間,這小鳥兒又好象明白這是半夜,不應當那麼吵鬧,便仍然閉著那小小眼兒安睡了。 (沈從文《邊城》) 他靠紗窗望出去。滿天的星又密又忙,它們聲息全無,而看來只覺得天上熱鬧。一梳月亮象形容未長成的女孩子,但見人已不羞縮,光明和輪廓都清新刻露,漸漸可烘襯夜景。小園草地裡的小蟲瑣瑣屑屑地在夜談。不知哪裡的蛙群齊心協力地乾號,象聲浪給火煮得發沸。幾星螢火優遊來去,不象飛行,象在厚密的空氣裡漂浮,月光不到的陰黑處,一點螢火忽明,象夏夜的一隻微綠的小眼睛。 (錢鍾書《圍城》) 中山公園的水池象是一面鏡子,圓圓的月亮映在池面。池子附近樹旁的幾盞路燈,那圓圓的燈光映在水裡,就象是一個小月亮似的,圍繞著池中的月亮。一片一片臃腫的白雲緩緩地移過池面,彷彿是一群老婦,彎著背,一步一步吃力地從月亮前面走過,想把月亮遮住,月亮卻透過雲片的空隙傾瀉下皎潔的光芒。一片白雲和一片白雲連起,如同一條寬大的不規則的帶子,給澄澄的天空分成兩半。白雲移過,逐漸消逝在遠方。天空碧澄澄的,月亮顯得分外皎潔。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 五月末的北方夜晚,是最清新、最美好的時刻。天空象是刷洗過一般,沒有一絲雲霧,藍晶晶的,又高又遠。一輪圓圓的月亮,從東邊的山樑上爬出來,如同一盞大燈籠,把個奇石密佈的山谷照得亮堂堂,把樹枝、幼草的影投射在小路上,花花點點,悠悠盪盪。宿鳥在枝頭上叫著,小蟲子在草棵子裡蹦著,梯田裡春苗在拔稈兒生長著;山野中也有萬千生命在歡騰著…… (浩然《豔陽天》) 月光灑滿了這園庭,遠處的樹林,頂上載著銀色的光華,林裡烘出濃厚的黑影,寂靜嚴肅的壓在那裡。噴水池的噴水,池裡的微波,都反射著皎潔的月光,在那裡盪漾,她腳下的綠茵和近旁的花草也披了月光,柔軟無聲的在受她的踐踏。 (郁達夫《秋河》) 月亮快要出來了。月亮還遠著呢,可是在地平線後邊,人們覺得它從黑暗的深淵上升。一道微弱的光,給圍繞在高坡上的樹頂鑲了一條花邊,好象高腳杯的邊緣,這些反映在微光中的樹峰的側影,一分鐘比一分鐘顯得更為深黑。 (法 羅曼·羅蘭:《母與子》) 霧靄消散了,銀色的月光好象一身自得耀眼的寡婦的喪服,覆蓋著廣闊的沙灘。河面沒有一條船隻,甚至看不見一絲微波,河心河岸,到處是一片寧靜,這寧靜有如死亡帶給受盡苦難的病患者的一種無休止的安寧。 (印度 泰戈爾:《沉船》)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彌望”何解?析:充滿視野,滿眼,如“春色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亭亭”與前面哪個詞相呼應,它修飾的是“舞女”還是“裙”?析:與“高”相呼應,修飾“舞女”)的舞女的裙。(本句運用了比喻修辭,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麼?它們之間有何相似之處?析:本體——葉子;喻體——亭亭的舞女的裙;舞女的裙與葉子自然舒展的形態相似。)層層的葉子中間,(“田田”與“層層”是對前面哪個詞的具體解釋?為什麼?析:曲曲折折;“田田”描其連綿不絕,“層層”描其高低有序),零星地點綴(“點綴”與前面哪個詞相呼應?析:零星)著些白花,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本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若換用其它修辭手法好不好?為什麼?析:擬人;不能換用其它修辭手法,因為擬人的運用可以迴應上面的“舞女”,荷莖象舞女,葉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顏,同樣千姿百態,楚楚動人)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本句運用了比喻修辭格,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麼?它們之間有何相似之處?析:本體——白花;喻體——一粒粒的明珠、碧天裡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
1、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點綴著”的,與“一粒粒”的“明”珠相似;
2、白花“點綴”在“層層的葉子中間”,在綠叢中隱約閃爍,與“碧天”裡的“星星”相似;
3、荷花是“嫋娜”、“羞澀”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態與色澤都與剛出浴的美人相似)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此處運用了“通感”的寫景方法,試述什麼是“通感”?其最大的特點是什麼?“縷縷清香”與“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有何相似?這樣描寫有什麼作用?析:“通感”指“一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侷限而領會到屬於另一種感覺的印象”,即把一種可感的形象轉化為另一種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其最大特點是“感覺的轉移”。相似處:斷斷續續,若有若無,捉摸不定。作用:用“歌聲”比“荷香”真切、新奇。荷香本是嗅覺的可感形象,作者卻把它比作“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使其轉化為聽覺的形象,把視覺、嗅覺、聽覺交織在一起,啟迪讀者更加深遠地想象和聯想。)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顫動”的原因是什麼?析:微風)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為什麼只有一道而不是幾道?析:一絲的顫動,象閃電般)凝碧的波痕。(波痕為什麼是凝碧的?析:田田、層層、肩並肩、密密地挨著)葉子底下是脈脈(寫出的流水的什麼特點?析:無聲、含蓄)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這一段所寫的景物的順序能不能調動?析:不能。因為葉子出水很高,而且是田田的,目之所及肯定首先是葉子;因為白花是點綴其間的,而且白而發亮,所以接著寫花是理所當然的;因為花是零星的,所以微風過處有清香;因為有微風,就有了波痕;因為有了波痕,便看見了底下的流水;因為有流水,所以葉子更見風致。作者的目光又回到葉子與花上,從而順理成章,從容不迫地引出下文對靜靜地瀉在葉子與花上的月光的描寫。景物出現的順序是有著極強的前後關聯的,極富層次感,絕不能調動)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若換用“淌”字在表達效果上有何不同?析:“瀉”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強的動感與立體感;“淌”雖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淚或汗等順著或依附著某物流下來,而月光是從空中照下的,並無依附任何事物。)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若換用“飄”在表達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浮”描寫出青霧與葉花既互相貼近互相映襯又若即若離的層次感和動感,又可描寫出青霧似動而靜、似靜而動的輕柔含蓄之態;“飄”雖與“薄薄”相呼應,但既“飄”便“散”、便“逸”,雖有輕柔之態而無含蓄靜諡之美,而且“霧”之所以“青”是因為霧貼近田田、密密的葉子而成,飄高飄遠了,便無“青”的感覺。)起在荷塘裡。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牛乳”和“輕紗”的本體是什麼?夢的本體又是什麼?析:薄薄的青霧;葉子和花)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本句描寫了哪兩種樹影的哪些特點?“畫”字對錶現這些特點有何作用?析:灌木——參差的斑駁的黑影;楊柳——稀疏的倩影;“畫”說明樹影的錯落有致、濃淡和諧是恰到好處的,象是出自名畫家之手,也讓讀者更易聯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詩情畫意)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本句運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辭格,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麼?它們之間的相似點是什麼?是從哪兩種感覺的互相轉移?析:本體——月色;喻體——名曲;相似點:和諧;是視覺與聽覺的互換。) (評:這一段寫荷塘上的月色,有正面描寫,如流水,瀉;也有用景物進行反襯,如寫青霧、葉子和花、黑影、倩影等;寫出了光與影雖不均勻,卻和諧如名曲,光與影融為一體,荷塘與月色融為一體,心境與物景融為一體,整個天地渾然一體,如夢似幻,如詩如畫,令作者與讀者如痴如醉,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悅。)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遠遠近近”、“高高低低”描寫出樹的哪些特點?析:連綿成片、高低錯落,層次分明)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丰姿,便在煙霧裡也辨得出。(在總體寫樹中又著重寫了楊柳的丰姿,這是一種怎樣的寫法?析:點面結合)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裡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作者是怎樣由景寫到人的?作者的心景又有了什麼變化?析:由路燈光聯想到人的眼,由人的眼自然會聯想到人的心,一想到個人,熱鬧的蟬聲與蛙聲自然會驚擾了荷塘和作者內心的超然境界,作者終於發出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的慨嘆。作者的心緒又從淡淡的喜悅轉為淡淡的哀愁。) 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作者為什麼會“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 呢?析:“頗不寧靜”的心情在夢境般的荷塘岸邊沒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對古代採蓮盛況的嚮往和對故鄉的懷念來解脫。)採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裡可以約略知道。採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著小船,唱著豔歌去的。採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採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採蓮賦》裡說得好: 於是妖童媛女,盪舟心許;鷁首徐回,兼傳羽杯;棹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餘,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可見當時嬉遊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作者觸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聯想到江南採蓮的情景,作者說這是一個“熱鬧”和“風流”的季節,並引用梁元帝的《採蓮賦》描寫當時“嬉遊”的光景,作者有沒有被這種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析:沒有。“可惜現在我們早已無福消受了,”依然是“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於是又記起《西洲曲》裡的句子: 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西洲曲》本是用來描寫一個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卻借用來表達什麼感情?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析:思鄉之情——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 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此時此刻的作者為什麼會惦著江南呢?析:觸景生情,獨在異鄉為異客,面對黑暗的現實苦悶彷徨,無所適從,欲超然又想掙扎,借思鄉排遣憂愁)——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從荷塘回到家裡,心緒如何?析:作者從遐想中回到現實,現實依舊,愁思依舊,心裡依舊不寧靜,剛才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恍如一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