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慣與長夜

    這說的是孫可望,這事其實也不算烏龍,因為一字王是假的,二字王才是真的。

    錢邦芑伸出橄欖枝

    孫可望原名孫可旺,是張獻忠的四大養子之首。張獻忠在四川戰死後,孫可望帶著四萬多人,一路衝殺,由四川到貴州,由貴州到雲南,最終借沙定洲之亂,佔據了雲南和貴州大部。明朝四川巡按錢邦芑見孫可望率領的大西軍兵強馬壯,想拉攏大西軍聯合抗清,於是派人前往雲南與孫聯絡。早就盼望能有個名位的孫可望大喜過望,當即表示如果錢邦芑能替他上疏,封他為王,他肯定以全滇境土人馬,歸附朝廷。

    封王之爭

    一個虛的王爵就能夠換雲南一個省,再加數萬能征善戰的軍隊和糧餉,這對於風雨飄搖中的南明朝廷無疑是個再好不過的買賣,可奇葩的是永曆朝臣書呆子多,爭來吵去,總以祖制異姓不得封王為由,難以就孫可望封王之事達成一致。錢邦芑也無可奈何,只得回覆孫可望說只能上疏為其求封公爵。

    矯詔封秦王

    就在這封王之事糾葛未定之際,駐紮在廣西的明慶國公陳邦傅由於兵力甚弱,當他聽說孫可望欲歸明朝並求封秦王一事後,為了鞏固其自身的實力,拉攏孫可望,居然在朝廷尚未有明確旨意之時,命人偽造了“秦王之寶”金印一顆、敕書一封,並派遣心腹到雲南“傳旨”封孫可望為秦王。孫可望非常高興,集結文武和百姓,大庭廣眾之下,跪受“秦王”之封。可高興沒幾天,他從探子處得知永曆朝廷還在商議對他的封王之事,根本沒有結果。但是受封秦王的訊息已經在雲南全境傳播開了,而且自己也用“秦王”的名義釋出了命令,此時再公佈秦王是假冒的訊息,無法下臺,所以孫可望只能將計就計,一直使用“秦王”的名義統治雲南、壓制手下的李定國和劉文秀等人。

    詔封二字王

    不久,南明的督師堵胤錫從湖南入朝,勸說永曆帝,孫可望盤踞雲南一省,不封,對永曆朝廷是個威脅,不如封他為王,免生他變。於是永曆帝、堵胤錫君臣二人密議,鑄“平遼王”大印,差遣大臣前往雲南封孫可望。孫可望雖然勉強受封,然而並不滿意,接收之後,他藏起“平遼王”之印,對外依然佯稱“秦王”。

    自封秦王

    就這樣直到1651年,清軍南下,直接威脅到了駐南寧的永曆帝,孫可望藉機派將領率領五千兵馬護衛永曆皇帝,並藉此機會“逼迫”永曆帝承認其“秦王”封號的合法性。孫可望的部將到南寧之後,將阻撓封王的首席大學士嚴起恆、以及兵部尚書楊鼎和等多位大臣殺死,永曆帝怕孫可望狗急跳牆,就派人封他為一字王,但仍不封他“秦王”,封為“冀王”。孫可望惱怒之下,索性再不顧及南明朝廷,大搖大擺自封“秦王”。

  • 2 # 勇戰王聊歷史

    一字王,一般都是國王及親王,指的是封號為一個字的王爵。例如:秦王李世民,魏王曹操等。一字王有兩個檔次:第一檔為“晉、秦、齊、楚”,晉為最尊貴的;第二檔為是"周、魯、趙、魏、梁、燕、代、韓、宋、吳、越"等。

    二字王,地位次於一字王(清朝例外,清朝兩三個字的更尊貴。),一般是以郡縣為名。例如:常山王、長沙王、中山王等。

    題主說的那位張獻忠養子是孫可望,為張獻忠四個養子中的長子。其他三位養子是:李定國,劉文秀和艾能奇。張獻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以後,孫可望位列群將之首,封為平東王,僅次於張獻忠。

    張獻忠在川北戰死以後,孫可望與李定國等率大西軍轉戰雲貴,和南明聯合。孫可望驕傲自滿,又與李定國不和。於是向南明討要“秦王”的封號,這樣他爵位就高於李定國等人的“兩字王”。雖然,南明已經龜縮西南了,但是,還是在乎這個封號。南明皇帝跟孫可望討價還價,只封孫可望為"平遼王"。有南明官員看不下去了,弄了個假詔書送給孫可望。都怪南明朝廷,亂髮空白赦書。孫可望以為是真的,就開始使用秦王名號。

    孫可望知道被騙以後,很沒面子。更不願意接受“平遼王”的封爵。反正有朝廷詔書,管他真假,他就是秦王。後來,滿清進攻南明皇帝的駐地南寧,孫可望派兵救駕,順道威逼皇帝承認他是“秦王”。

    後來,孫可望與大西軍二號人物李定國(被南明封晉王)混戰,兵敗降清。滿清為了收攏人心,招降南明官員。於是,厚待孫可望,封他為“義王”。這個義王也是一字王,但是,滿清尊貴的王爵都是兩三個字的。他這個義王的地位,算是二等,而且,還沒有實權。

    南明滅亡純屬活該,一個“秦王”都不捨痛痛快快的給。國都要亡了,還在乎一個名號。難道一個名號比十萬精兵都重要?

  • 3 # 一點點歷史

    張獻忠有四位養子,分別是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他們是張獻忠的心腹,大西政權建立後,四個養子被封為東南西北四王,張獻忠戰死後,四人繼續統帥大西軍殘部。

    聯明抗清

    張獻忠死後,四王在孫可望帶領下攻佔雲南,貴州等地,建立根據地,但是清軍已經佔據大半國土,南明和大西軍被壓制在西南地區,如果繼續和南明打下去清軍就會坐收漁翁之利,於是聯明抗清成了大西軍的主要方針。

    反觀南明永曆政權被清軍打的東躲西藏,空有大明正統,但是苦於軍事實力不行。

    基於以上兩點,聯明抗清有了基礎。

    封王之爭

    在雙方談判過程中,孫可望索要南明封其為“秦王”,但是按照明朝制度,異姓不能封王,更別說是地位尊貴的“一字王”,最大爵位只能給到“公”。

    最終在南明大臣堵胤錫的力爭下,南明終於同意封孫可望為“平遼王”。

    此事被慶國公陳邦傳得知,為了討好孫可望,他竟然派人冒充南明使者封孫可望為“秦王”。

    烏龍事件

    孫可望得知自己被封“秦王”非常高興,舉行了盛大的受封儀式,可是當朝廷的使者帶著“平遼王”敕書來見孫可望時,弄的非常尷尬,孫可望心中不滿,對外還是對外號稱“秦王”。

  • 4 # 歷史的小學生

    孫可望平定雲南後,從全國抗清大局著眼,如果樹立起朱明王朝這杆旗幟,肯定能獲得更多的同盟者,有利於抗清事業。所以,他上書永曆帝,請求南明朝廷加封。從內心來講,孫可望請求永曆帝加封,還有另一個深層次含義,那就是藉此挾制李定國、劉文秀這些與他齊名的大西軍將領。這樣一來,他就可以憑藉朝廷封號而居於諸將之上,繼而達到號令全軍的目的。於是,在這樣兩層意思下,孫可望於公元1649派人前往廣東肇慶,同永曆帝聯絡。並呈上孫可望親筆書信一封,信中寫道:先秦王蕩平中土,掃除貪官汙吏。十年以來,未嘗忘忠君愛國之心。不謂李自成犯順,玉步旋移。孤守滇南,恪遵先志。合移知照,王繩父爵,國繼先秦。乞敕重臣會觀詔書謹封。已丑年正月十五日孫可望拜書。

    孫可望的書信已經寫得非常清楚,希望永曆朝廷能封他為秦王。平心而論,就當時的抗清形勢來看,孫可望據守的雲南是抗清營壘中最穩定的地區。南明朝廷麾下的何騰蛟、姜瓖、金聲桓、李成棟連續敗亡,已無招架之力。孫可望此時來投,願站在朱明王朝旗下共同抗清,這對風雨飄搖的南明小朝廷來講是個莫大的福音。然而,由於孫可望出身張獻忠的農民軍,長期與明朝政府作戰,成為政府口中的“流賊”,因此,南明朝廷對孫可望存在極為嚴重的仇視情緒。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南明官員極力反對封孫可望為王。有的官員拿出“無異姓封王例”拼命反對。明朝舊臣、充當孫可望使臣的楊畏知一再陳明利害,他說道:“可望兵強,可藉為用,何惜一封號不以收拾人心,反自樹敵?”他建議封孫可望為二字王,即郡王,封李定國、劉文秀為公爵。南明大臣錢秉鐙審時度勢,極力贊成楊畏知的意見。

    封王一事在南明朝廷爭論了幾個月,楊畏知見封王的阻力太大,不得已上疏請求封孫可望為公爵,定國、文秀為侯爵,以便回去覆命。永曆朝廷這才勉強同意,決定封孫可望為景國公,賜名朝宗。

    督師閣部堵胤錫是一位極具戰略眼光的政治家,曾一手促成了南明政權與李自成大順軍餘部聯合抗清。他看到南明朝廷沒有答應孫可望的封王請求,擔心會因此導致雙方決裂,於是,他積極與孫可望的親信部下結盟,藉此穩住孫可望;同時,他連續上疏請求封孫可望為二字王,經永曆帝同意封孫可望為平遼王。此事本算告一段落,不想又橫生枝節。南明潯州守將陳邦傅與駐守在相鄰之地的大順軍部素來不和,但又實力有限,於是,為了一己之私,在中軍胡執恭建議下結好於孫可望,以期達到打壓大順軍的企圖。他們利用永曆帝頒給的空白敕書,私自填寫,又暗中鑄造“秦王之寶”金印。於公元1649年正月由胡執恭冒充朝廷使臣前往雲南冊封孫可望為秦王。而且在陳邦傅和胡執恭偽造的敕書中還擅自寫下了很多一派胡言的話,比如“朕率天下臣民以父師事王”,命孫可望“監國”,賜“九錫”,“總領朝綱”,“節制天下文武兵馬”等等。完全把永曆帝置於不利位置。

    孫可望並不知情,對胡執恭送來的“敕書”和“秦王之寶”非常滿意。他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親自出郊迎接。隨後把這份“敕書”謄在黃布上,傳告雲南各地。誰知不久楊畏知回到昆明,帶來了封孫可望為平遼王的敕印。孫可望大為驚異,說道:“我已封秦王矣!”楊畏知問明情況後,告訴孫可望胡執恭的敕印是假的,朝廷所封之號為平遼王。胡執恭卻爭辯說平遼王的敕印也是假的,永曆帝所封的不過是景國公。孫可望被搞得無所敵從,一怒之下,把楊畏知和胡執恭全部下獄。他極為憤慨地說道:“為帝為王,吾所自致,何藉於彼?而屑屑更易,徒人為笑。”孫可望的段話確實有違君臣綱常,但也符合實際情況。當時,他穩居雲南一地,生殺予奪,威福自操,根本就是個獨立國王,南明朝廷既不能把他如何,反而要求助於他。所以,他的話並沒有錯。況且,他已經把封他為秦王的文告傳檄雲南全省,文武大臣,婦孺老幼無人不知,這時要降格為二字王,難堪之狀無以言表。所以,他拒絕接受平遼王的封號,堅持南明朝廷封他為秦王。此時如果永曆君臣靈活應變,答應孫可望的請求,命他就地處死胡執恭,這樣一來,就可以籠絡住孫可望。然而,腐朽頑固的南明朝廷拒絕承認,還拿出胡執恭的偽敕中的話來問罪孫可望。孫可望只有一個秦王的請求,那些亂七八糟的話皆陳邦傅和胡執恭所為,跟孫可望沒有關係。然而,此時卻成了這些南明大臣攻擊孫可望的口實。

    文安侯馬吉翔看到事情爭執不下,為了緩解事態,就建議封孫可望為澂江王,可是孫可望的使者不敢覆命。朝廷又建議在秦字上加一字,或興秦王,或定秦王。孫可望為了打破僵局,主動讓步,請求實封秦王,把原來胡執恭偽造的敕書作廢,另外重新頒賜一份敕書。把“父事師王”“監國”“九錫”“總理朝綱”等悖逆言全部刪除,永曆朝廷也有個體面的臺階下。即使這樣,仍然遭到南明朝廷頑固大臣的反對,不僅如此,他們還調集兵馬防範孫可望大軍。搞得孫可望心灰意冷。

    南明朝廷的作法雖然令孫可望非常不滿意,但他不改初衷,仍然積極出兵,抗擊清軍。他感慨道:“國姓豈敢冒,王封何敢承。臣等唯一意辦虜,功成之日,自聽公議。”

    反過來我們看看清廷對孫可望的態度。孫可望兵敗降清時,身邊僅有一百多名隨從,順治帝立即派人封他為義王。相比之下,當初孫可望手握十萬雄兵,佔據雲南一省之地,為了一個秦王的封號卻遭到南明朝廷的百般阻撓。由此可見,我們就能得出為什麼清廷能戰勝南明,一統華夏的原因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為此圖題一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