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卡普基計劃參與者
-
2 # o不一樣的心o
一句話:“宇宙有多大,就有多少種可能性。”
能明白這個道理的人,思維一定會很開闊,不會被侷限在人類現有的認知範圍之內。
-
3 # 山本達叔
意識是困擾我們的終極謎題,自古以來無數的哲學家、思想家苦思冥想以求答案,終究無果。近百年來隨著神經科學的發展,人類嘗試利用已成功解釋宇宙、星辰本質與運作的科學來解答意識的謎題,時至今日已經取得了長足的認知。
一句話概括就是
意識是大腦上千億個神經元整體協同湧現的結果。
雖然關於人腦的具體運作機制仍不甚瞭解,但是無數研究證實記憶、情緒、感知等心理活動與大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海馬迴或許是短期記憶的儲存所在,杏仁核與恐懼情緒息息相關,額葉腦區是邏輯、理性思維的物質基礎,多巴胺、內啡肽等神經遞質是人感到快樂、滿足的源泉。不過透過這種對大腦劃分區域並探究單個腦區功用以此試圖解密大腦的方式顯然無法真正解密大腦的奧妙,事實上大腦各個腦區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絡,意識活動多是大腦各部分協同作用的結果,習慣決定論,崇尚部分+部分=整體的我們面對這樣一個混沌、非線性的巨複雜結構時顯得有些茫然,這是至今神經科學進展緩慢的根源。
即便如此意識源於物質已經得到大多數科學家的認同,得出這個結論不僅源於對正常人意識的研究還來源於對意識障礙者、腦損傷患者的觀察,發現在部分大腦受到嚴重損傷的患者精神和心智皆發生了明顯的改變,精神病人服用化學合成的藥物能有效控制病情,這些都足夠說明意識活動的基礎是物質。
精神活動是大腦上千億神經元協同活動的產物已經獲得了絕大多數生理學家的認可,但是意識最奇妙、匪夷所思的地方在於何為“我”。我為什麼是我?順治皇帝就曾透過一首詩表達了同樣的疑惑,不由產生遁入佛門的念頭。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
長大成人方知我,閤眼朦朧又是誰?
但願不來也不去,來時歡喜別時悲。
每日清閒誰多識,空在人間走一回。
同樣西方哲學的三大難題
我從哪裡來?
我到哪裡去?
我是誰?
都是關於意識的疑難。千百年來中外的思想家都在努力思考以尋求答案終究未能得到共識,在關於“我”的探究中科學家則顯得十分落後,因為“我”這種主觀體驗本身是在科學範疇之外的,至少目前是如此。科學作為一項研究客觀世界的強力手段在對“我”的認識上無從下手。舉個例子,如果人類掌握了將人體粉碎為單個原子並將資訊儲存下來在另個地方重新組合的能力,那麼新組合成的那個人還是原來的他嗎?他雖然擁有原來的記憶,長相、舉止、性格都和之前無二,其人也信誓旦旦的告訴別人自己確確實實還是自己,可這能平息其他人的疑惑嗎?任何外界的偵測手段都不能證明這個人究竟還是不是以前的那個人,除非讓你自己去親自體驗,可是如果一旦否定,那麼你的意識也徹底消散,答案也將無從得知。科學方法在面對諸如這類疑惑時顯得蒼白無力。
所以關於“我”是誰?目前沒有任何有效的手段研究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大障礙。
既然如此,個人不妨談一談自己對於“我”的見解。
“我”為什麼是“我”?
木星表面的大紅斑已經在這顆星球表面存在了至少幾百年,今天它的規模已經比發現時所記錄的小了不少,但是人們還依舊認定這個大紅斑還是一百年前望遠鏡下的那個大紅斑,即使它變小了許多,顏色也日趨變淡。可是如果有一天大紅斑徹底消散,再過一陣子木星大氣層又出現一個大紅斑,不會有人認為它還是原來的它,不爭的事實是原來那個大紅斑永遠的消散了。
中國南方時常被颱風侵擾,每個颱風都會被氣象局賦予一個名字。只要沒有徹底消失,即使變弱隨後再次增強,我們依舊會認為它還是原來的它,不過一旦徹底消散,它便永遠的消失,不會再生。以後誕生的其他颱風也永遠不再是它。
意識和木星大紅斑、颱風有些相似。一位老人幾十年前是位英姿勃發的小夥子,雖然前後二者外表差異巨大,可能隨著年齡增長心智也發生了改變,但不可否認的是“他”還是不變的“他”。意識其實是一條連續的鏈條,一種不斷變化卻不容間斷的運動。
北美地區時常遭遇龍捲風的侵害,肆虐的龍捲風堪稱大氣活動的奇蹟,它的雲柱直衝天際,雄偉而壯麗,然而不可否認這些卻是單調的氣體分子集體作用的結果,如同物質的神經細胞協同作用產生意識一般。
木星瑰麗的大紅斑,實際上在星球表面颳起的一股反氣旋風暴,已經至少存在了300年,我們不知道它還將繼續存在多久
從某個角度來說意識實際上和颱風、龍捲風一樣並非具體的物質,而是由物質錯綜複雜相互作用產生的現象,當然這麼比喻有些不太嚴謹,並且我們知道意識活動的複雜性遠遠高於颱風活動。
“我”實際上也是神經元協同聯結的體現,是各意識活動整合的結果。如果一個人喪失了對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的感受,沒有了記憶與呼叫記憶的能力,失去了情緒、思考與分析處理等一系列能力,那麼他的“我”還存在嗎?如果你非要認定“我”依然存在,可是這樣又與不存在有什麼區別?上述所提到的那些意識活動,目前科學家都已經找到了它們和大腦神經結構的聯絡,只是具體機制仍不確切。
其實意識根本不是宇宙的本源,甚至地位在基因之下,如同植物光合作用一樣只是基因為了更好的延續而創生的手段。畢竟動物在進化過程中逐漸擁有意識對於這個物種的延續與擴張有積極意義,意識清晰強烈的人類利用這項手段迅速在幾百萬年的時間內成長為萬物的靈長。
最後談下意識的靈魂解釋。個人認為雖然將意識解釋為靈魂似乎無懈可擊,難以證偽,但是這種解釋其實並不高明,只是將“意識是什麼?”“人為什麼會有意識?”這些問題向後推了一個檔次卻未能解決任何問題。
你看到一臺挖掘機在運作,你問到挖掘機為什麼會動?
我答:因為有駕駛員在裡面操縱。
你又問:為什麼裡面的駕駛員會動?
我:。。。。。。。
靈魂解釋說也是如此,將意識活動歸於靈魂的存在解答不了任何問題,諸如“靈魂究竟是什麼?”“為什麼人會有靈魂而石頭沒有?”“生前死後靈魂會消失嗎?如果不消失又在哪?又以什麼形態存在?”問題依舊存在反而還會引出更多的疑問,比如“靈魂如何作用於人體並控制人體?”“靈魂是物質嗎?如果不是物質怎麼可能會作用依附於物質?如果是物質那它又是什麼物質?”退一萬步說即使科學家找到了靈魂的物質基礎,不管是實體粒子還是場,“物質怎麼會組成靈魂併產生意識?”這個問題依舊懸而未決。所以靈魂說雖不能證偽,不失為一種解釋,但並不高明。
縱然如此靈魂說依然獲得了不少人的支援,歸根到底還是意識過於玄奧,人們在思想上很難接受無生命的物質竟然是構成意識的基石,因而將意識活動視作一整體的存在,事實上回顧往昔科學的探索歷史,與之類似的誤解曾多次上演。19世紀以前人們一直認為“熱”是一種可流動的物質,燃燒是“燃素”釋放的過程,顯然這些認識比較符合我們的直覺,然而隨著人們理解的深入最終發現熱其實是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宏觀體現,燃燒則是與氧氣化合釋放能量並激發空氣發光發熱的現象,歷史告訴我們,直覺往往是我就是那一束煙花,在該綻放的時候綻放,人們不因我的消失而悲傷 我卻給他們帶去短暫的快樂。你與我共存在這個世界,我消失了,你在我眼裡也就不復存在。
如何擴張人類意識
第一步,你要先搞清楚自我意識是什麼,這裡面的關鍵是一個“我”字,“我”到底是什麼,你要先有關於“我”的認知。
講一講我對“我”的認知,有本我、真我、超我的區分,還有小我、大我的區分,反正定義的名詞有很多,但意思就分為幾類,一種是最表層的我,你會說什麼,做什麼,因為你說的和做的,別人會對你的行為有一個評價、反饋和迴應;再一種是中間層的我,你會想什麼,思考什麼,你的思考決定了你會說什麼和做什麼,;再深層的是你為什麼會這麼想,也就是你的潛意識,你的潛意識決定了你為什麼會這麼想,進而影響你的行為;最深層就是你的靈性、或者叫靈魂了,也就是超我,也就是心學裡面講的人人皆是聖人,佛家裡面講的人人均有佛性,皆可成佛。最深一層其實我也沒搞明白,還在學習當中,只是隱隱約約覺得明白點了,但說不出來,講不清楚。
第二步,你要和自己的感受在一起,要知道你對外界發生的事情的感受是怎麼樣的,不要騙自己,正視自己的感受。這個感受是人最強大的雷達,99.9%的人都具備,而且強度都差不多,只不過很多人不願意正視自己的感受。這個事是可以練的。
第三步,用你的理性去分析自己的感受。比如,你今天起的晚上,上班沒吃早餐,你很不開心。你正視自己的不開心,然後分析一下,你當下的不開心是因為什麼?是因為不吃早餐你不開心嗎?為什麼不吃早餐你會不開心?不斷的向下深挖,你就會發現一些你自己潛意識裡面的邏輯開關,因為不吃早餐打開了你的那個情緒開關,所以你不開心了。然後,你可以用你的理性去調整你自己的潛意識,把不吃早餐與不開心的這個連線斷掉,這樣你不吃早餐就不再會不開心了。當然你也可以選擇不斷掉,然後告訴身邊的人,如果不吃早餐你會不開心,這樣,別人就會盡量避免你的這個情緒開關,也會知道你的不開心是因為沒吃早餐,這樣他們就會尊重你的這個選擇。你的情緒就有可能被外界照顧到(當然,別人也有可能不照顧你的情緒)。這樣,你就會讓你得到別人尊重你的機會。
這一步,其實核心的是讓自己知道自己的那個“我”到底要的是什麼,慢慢的清晰了之後,你的自我意識就會提高了。
後面的,可能是你不感興趣的,但是出於我自己的價值觀,我又必須得講,所以你可以選擇看或者不看。
再往深了,就是那個靈性的“我”了。其實“我”是個什麼東西?如果你能到第三層,你就會發現“我”其實就是受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影響的一個程式而已,再說直接一點就是我對這個世界規律的一種認知(這裡講的認知是真知,是我真的知道並且認可,而不是隻是知道概念而不認可),這個世界規律在中國的文化裡被稱之為“道”,加一個牛逼點的定語叫“天道”。所以“自我”其實是個偽命題,當我們真正瞭解了“天道”之後,就可以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掌控一切,如魚得水。而想要真正瞭解“天道”需要不斷的去深入思考、體驗人生,反正估計全世界沒幾個人能把“天道”整明白的。
回覆列表
意識擴張,第一點要清楚意識與載體的關係,這包括整個腦神經網路和意識的聯絡。
第二意識的能耗,大腦消耗了人體20%的能量,但如果從生物需求來講5%的能量就能滿足神經細胞多於的能量是不是直接被意識利用了?
第三神經網路的結構和意識強弱有沒有關係?這裡的強弱指思維認知能力,不同的腦神經網路結構產生的意識也不同。
第四意識能不能脫離載體?目前為止不借助任何裝置是不可能讓意識離開人體的,透過不同的裝置和未來對意識更深的認識,是完全可以完成的。
所以現在的腦機介面,生電轉化器都是意識擴張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