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中煌職琳

    “原陽,哦,原陽大米!”提到原陽,許多人不知原陽,但知原陽大米。20世紀90年代,原陽大米開始風靡全國。時至今日,原陽大米雖有波折,但始終是原陽的一張閃光名片,依然被人稱道。

    2010年2月,經河南省政府批准,新鄉平原新區成立(2013年更名為新鄉市平原城鄉一體化示範區,簡稱平原示範區)。從此,原陽縣的原武鎮、師寨鎮、祝樓鄉、橋北鄉、韓董莊鎮、農牧場等6個鄉鎮場隸屬平原示範區,其中原武鎮被公認為原陽大米的發源地。雖然區域有所變化,但兩個區域所產的大米,仍統稱原陽大米。

    滔滔黃河水,悠悠稻花香。對於如今生活在黃河岸邊的原陽和平原示範區人民來說,原陽大米絕對是一個驕傲的存在,它有著令人神往的悠久歷史,有著筋軟香甜的美妙口感,有著曾被稱為“中國第一米”的高貴讚譽。

    時光荏苒,在物阜民豐的當下,喜愛原陽大米的人們突然發現,原陽大米雖然名聲在外,但市場上卻蹤跡難覓。原陽大米去了哪裡?是開始走向落寞,還是有哪些鮮為人知的發展境況?

    平原示範區第三屆稻米文化節儀式現場

    發展印記

    循著時光,我們還是先看一下原陽大米的發展印記。

    原陽大米種植歷史悠久,可追溯至漢朝,東漢時期已成為宮廷專用大米。宋朝包拯在原陽巧斷大米案的傳說婦孺皆知,20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原陽縣明代的墓葬中發現了碳化的稻穀穀粒。

    世代依黃河而生的原陽人,在受到黃河水滋養的同時,也遭受著黃河水的肆虐。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重修了黃河大堤,首先解除了原陽的水患之憂。

    1958年開始,原陽縣開始引黃稻改。

    1968年,依據“以排定灌、排灌結合”的原則,原陽縣原武鎮試種水稻成功,“萬畝鹼區變良田,黃水引來稻花香”的夢想終於變成現實,原陽縣水稻種植規模得以迅速擴大。

    1990年,原陽大米被指定為北京第十一屆亞運會專供食品。

    1991年5月,原陽縣為開啟大米市場,藉助107國道穿越境內的交通優勢,建起了原陽大米市場。同年11月15日,原陽縣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辦了首屆“大米節”。李先念、田紀云為“大米節”題詞。

    而後,原陽大米以“米中珍品”的身份在各大電視臺、電臺、報紙等媒體頻頻亮相,原陽大米一時名聲大噪,原陽縣變成了名副其實的中國大米之鄉。

    1992年,首屆中國農業博覽會上,原陽大米奪取金牌,被譽為“中國第一米”。

    1994年,原陽大米市場以6.6萬噸的交易量被稱為“中國北方第一米市”。

    從此,原陽大米以華麗的姿態迅速走向全國。原陽稻區的農民,內心更是滿滿的自豪感與優越感。每年稻收過後,他們只需將碾好的大米擺放在繞村而過的馬路邊,就能換回大把的鈔票。顧客大都開著轎車,有錢有身份,一口城市腔音:“聽說原陽大米晶瑩透亮、筋軟香甜,價錢好說,可得是真米啊。”

    基地稻米喜獲豐收,曾堅持為原陽大米正名的趙建華(右一)一臉喜悅

    盛極而衰

    據瞭解,原陽大米種植高峰期為40萬畝,主產區為原武鎮、祝樓鄉、太平鎮等幾個鄉鎮。按畝產600公斤算,這樣的產量放置於全國,顯得非常稀缺。

    因為稀缺,所以珍貴。因為珍貴,便有人不惜弄虛作假從中謀利。

    在許多人看來,發生在2000年的“毒大米事件”,是原陽大米盛極而衰的轉折點。據公開報道顯示,當年年底,廣州地區有部分居民食用一種大米後,出現嘔吐、腹瀉、頭暈等症狀。當地衛生部門檢測確認,該大米含白蠟油等有毒成分。廣州警方立即傳訊經銷商得知,大米從河南原陽大米市場購入。

    該事件經媒體曝光後持續發酵,國務院派出聯合工作組連夜奔赴河南,調查真相則是:假冒的原陽大米在山東摻入白蠟油後,又運到原陽,再販賣到廣東。調查結果為原陽大米正了名,但使人們對原陽大米品牌的議論持續至今。

    那麼在當時,“毒大米事件”對原陽大米到底造成怎樣的影響呢?

    首當其衝的當然是原陽大米市場,這個被稱為“中國北方第一米市”一下子信譽盡失、榮光不在,很快從門庭若市變得門可羅雀,直至後來被拆除不留任何痕跡。

    剛剛起步的原陽大米產業,自然遭受重創。產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要靠政府和企業的引導與推動,而面對來自各方的貶損和非議,政府和企業形象一落千丈,一時自顧不暇。剛剛構架起的發展平臺,光芒初現,便轟然崩塌。

    自然,此事件的罪魁禍首——那些投機取巧、蠅營狗苟的小商小販,他們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的發財之路也就此斷送。

    還好,對於當地的農戶來說,影響並不是很大。在當時,原陽大米已經名聲在外,且品質已經經受了市場的檢驗,得到消費者的認可。他們手中真正的原陽大米除自己吃外,親戚朋友分點,剩下的並不愁銷路,種植大米的積極性也不曾因此而降低。

    “毒大米事件”的發生,在當地看來絕非偶然。當時,人們普遍缺乏品牌意識,大米作坊隨處可見,大米品質良莠不齊。不可否認,市場管理的不規範和市場監管體系的缺失也是事件發生的根源所在。

    黃河稻米文化博物館內部場景

    擦亮招牌

    許多時候,跌落是為了更好的騰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毒大米事件”的發生,也並非全是壞事。從此以後,原陽大米市場很大程度上得以整肅,管理更加規範,監管更加嚴格,諸多不法行為得以有效遏制。而真正扛起原陽大米招牌的企業,也在紛亂和喧囂過後,開始破土新生,建華米廠顯然是其中的表率。

    趙建華出身農家,“毒大米事件”發生時,他年僅27歲。從小吃原陽大米長大的他,心裡最清楚原陽大米的品質,便暗下決心,不能讓原陽大米這個金字招牌就此倒下。於是,他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挺身而出,拿出了自己的所有積蓄,放棄了原本好好的工作,挨家挨戶地零利潤推銷原陽大米,從此走上了為原陽大米正名的道路。

    一開始,有人說他傻,家人也反對他的做法。但他卻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用自己的名字來命名原陽大米,並憑藉著優良的大米品質和良好的經營信譽,米店由小到大,由一家發展到幾家、十幾家。

    2007年,日本天價大米的訊息傳到趙建華那裡,4斤一袋的包裝每袋賣到198元,每斤賣到49元,而當時好的原陽大米才賣兩塊多一斤。多好的米能賣這麼貴?帶著疑惑與不服氣的態度,愛較真的趙建華奔赴北京購來日本大米,然後把自家大米和日本大米一起拿到質監局進行化驗檢測,從營養指標上進行全面對比,結果原陽大米完勝。

    經此一事,趙建華對原陽大米的品質更為自信,由此也堅定了他發展原陽大米產業的信念。而後幾年,趙建華在原武鎮建起了自己的米廠,成立了合作社。在平原示範區,大米“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的發展路徑初步形成。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趙建華深諳此理。為了繼續壯大產業,激發更多農戶種植水稻,他購置了收割機、烘乾機、插秧機等農機裝備,進行水稻的機械化作業,增強稻米產業抗風險能力,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勞動成本。在他的帶領下,農戶種植稻米的積極性大幅提高。

    近年來,趙建華已經成為平原示範區稻米產業的領軍人物。他依託龍頭企業帶動,建立示範區,推進標準化生產,示範帶動一大批合作社、種植戶由小變大、由弱變強,在企業發展的同時,實現了當地農民增產增收和脫貧致富,有力推動了區域經濟發展,保護了原陽稻米產業發展,重新擦亮了原陽大米金字招牌。

    振興之路

    11月1日,秋高氣爽,稻米飄香。建華米廠高朋滿座,人流如織,平原示範區第三屆稻米文化節在這裡隆重舉辦。

    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援、引導和幫扶。近年來,平原示範區領導對原陽大米產業的發展可謂傾力相助。與建華米廠聯手舉辦的稻米文化節,恰逢其時,堪稱妙筆。在原陽大米日漸稀缺的當下,稻米文化節開啟了人們重新認識原陽大米的大門,也讓原陽大米以一種積極的姿態展示於世人面前。

    平原示範區管委會副主任韓衛軍的介紹讓人欣喜:“原武鎮是‘中國第一米’的發源地,近年來,在建華米廠的龍頭引領下,示範區稻米種植從規模、品質、影響力得以快速崛起,叫響了‘趙建華大米’‘黃金食代’‘九曲宴’等金字招牌,在全國開創了稻米領域的‘平原時代’,成為平原示範區弘揚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的最好標籤。”

    毋庸置疑,近年來,原陽大米無論從規模化種植還是品牌建設上,都取得了跨越式發展,市場監管更是常抓不懈,曾經的“毒大米事件”早已成為一個歷史教訓,被封死在經年的時光裡。

    然而,要使原陽大米走向振興,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是種植面積。隨著城鎮化的發展,許多土地被佔用,原陽大米的種植面積相比之前大為減少。

    “一定規模的種植面積是原陽大米再次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對原陽大米飽含深情的河南省農科院水稻研究室主任、首席研究員尹海慶認為,目前原陽大米產業種植面積不足20萬畝,大米產量投入市場是杯水車薪,市場見不到原陽大米,又如何讓原陽大米崛起。”

    對於這個問題,尹海慶曾提出打造沿黃稻米帶的思路。他認為,原陽大米並不聚焦在原陽當地,從洛陽到範縣沿黃河的稻米種植帶,所產出的稻米品質都非常優良。初步估算,沿黃稻米帶大約有150萬畝的可種植水稻面積。如果按照每畝地產大米1000斤,每斤3元的市場售價測算,這就是個幾百億的產業。尹海慶認為政府完全可以投入大力氣來發展沿黃稻米產業。

    沿黃稻米帶的構想是否能夠變為現實,讓我們滿懷憧憬拭目以待。但平原示範區作為原陽大米的發源地,首先要做好自己。在第三屆稻米文化節上,兩件“禮物”讓大家讚歎不已。

    第一件是黃河稻米文化博物館。該博物館是在平原示範區政府的指導下,由趙建華精心謀劃5年投資興建的。館內主要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中國水稻的歷史起源、文化內涵和原陽大米的發展歷程、豐碩成果。“雖然原陽大米麵積在減少,但原陽大米的內涵和底蘊不能少,不管到什麼時候,我們都要留住記憶,留住鄉愁。”這是趙建華建設博物館的初衷。

    人們在稻田裡撿鴨蛋、捉螃蟹

    博物館北邊是趙建華的水稻基地,基地北側中間一塊20平方米的稻田,是本屆文化節呈現的第二件禮物。這塊稻田共種植了1500棵水稻,稻種名為“水晶3號”。該稻種在去年搭乘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遨遊太空,結合了航天技術、生物技術與農業育種技術,價值不可估量。

    “我們要形成文化自信、品質自信和品牌自信,要打通產、購、銷全鏈條,透過‘從產地到餐廳,從餐廳到家庭’的渠道,讓更多‘平原品牌’高品質大米走進千家萬戶。”平原示範區黨工委書記王朝傑的話擲地有聲。

    天高雲淡,秋風習習。在建華米廠的水稻基地裡,孩子們正高興地捉著螃蟹,撿拾鴨蛋,儼然一幅美麗歡樂的田園風景圖。在鄉村振興大幕即將開啟的當下,觀光旅遊和休閒體驗無疑是農業發展的全新路徑。藉助鄉村振興的時代東風,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平原示範區,“晶瑩透亮,筋軟可口”的原陽大米,重現輝煌之日可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千公里排量一點五。大概需要多少油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