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口水雜談
-
2 # 七秒記憶不只有魚
漢武帝是位雄才大略的西漢皇帝,但晚年寵幸江充,大興巫蠱之禍,冤殺太子和衛子夫,連帶萬餘人,事後悔恨不已,加之李廣利兵敗匈奴,漢家子弟殉國七萬餘人,民間哀聲遍野。這一切都與漢武帝晚年昏庸猜忌,寵信逆臣有關。故在兵敗匈奴後,朝中大臣提議屯兵輪臺養精蓄銳準備再次攻打匈奴時,漢武帝釋出《輪臺詔》,向天下臣民謝罪!
-
3 # 歷史段子集
我們從武帝末年的政治舉措、人事變更,歷史發展和時代背景說起吧~
1.征戰頻頻,勞役過度首先,他的大刀闊斧,革新吏治,一改前朝的休養生息政策。
一舉把漢帝國拉到高度專制中央集權的軌道之上,使得“漢”在武帝之後成為一個民族的名字永垂於東方。大一統制度的建設,試驗於商鞅,成型於嬴政,集大成於劉徹。
但是,因為漢武帝長期的對外用兵,破匈奴奪回河套、河西走廊,滅衛氏北韓置樂浪四郡,收服夜郎南越政權…大動兵戈,徵徭無度,幾乎使文帝,景帝兩朝積累的充沛國庫為之消耗一空,史記上描述中央財政出現了“用度不足”的危機。
2.天下困頓、盜賊群起漢武帝為了有效疏解上述的一系列財政問題,在桑弘羊的操刀下進行整體配套體制改革,成效顯著。但出現政策性的後遺症:經濟上的國家主義盛行。
集天下國營之財大都“補貼”在國防軍備上,平民階層所得到的實惠少之又少,武帝晚年出現天下困頓、盜賊群起的景象。
3.《輪臺罪己詔》內容例句:
"乃者貳師敗,軍士死略離散,悲痛常在朕心。今請遠田輪臺,欲起亭隧,是擾勞天下,非所以優民也。今朕不忍聞。" 翻譯:他不願意再勞動人民。
“今邊塞未正,闌出不禁,障候長吏使卒獵獸,以皮肉為利,卒苦而烽火乏,失亦上集不得,後降者來,若捕生口虜,乃知之。” 翻譯:邊塞行政的瀆職缺位。有人逃出,有人役使兵卒打獵漁利,有人不備邊事
“......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翻譯:禁暴政,平稅賦,讓百姓休養生息。
自我評價:曩者,朕之不明。
總結之前提出的種種問題,漢武帝認為當下的方針是:
禁暴政,平稅賦。發展農業。發展畜牧業,積極養馬。不可忽視武備。晚年的漢武帝看到因為自己連年征戰而飽受疾苦的老百姓,感受到深深的自責,於是寫下罪己詔,悔過自己,並提出一系列針對措施。
4.《輪臺罪己詔》的意義,強硬而好武的對外政策的結束輪臺詔最大的意義,其實不在於那廣為傳頌的九字方針“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而在於:停戰。停戰給漢朝帶來的收益十分顯著。首先省去了最大的開支即軍費,其次人口得以漸漸恢復,在停戰的背景下,農業、吏治等等,都有了喘息之機。 -
4 # 怪蜀看史
《輪臺詔》,又稱“輪臺詔令”,是漢武帝劉徹於徵和四年(公元前89年)所下的詔書。武帝在其中否決了桑弘羊等大臣在西域輪臺地區屯田的提案,並對派遣李廣利出征匈奴之事表示悔恨,同時仍要求各級官員提出補充武備的方法。
漢武帝晚年釋出《輪臺詔》,被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份帝王的“罪己詔”。但是對於漢武帝本人來說,這則詔書中並沒有多少“罪己”的意思,而是把戰爭失利的大部分責任推給了別人和當時的客觀條件。
當時的背景是,從漢武帝開通西域時起,設定校尉,在渠犁屯田。這時漢朝已經連續出兵32年,國力虛耗嚴重。徵和年間(公元前92年—前89年),為了保證征伐匈奴的軍隊順利透過車師一帶,武帝派遣開陵侯成娩【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漢武帝封降於漢朝的匈奴介和王成娩為開陵侯】帶領Murano、尉犁等六國兵攻擊車師,取得重大勝利,車師國王投降。匈奴派右賢王率數萬騎兵營救車師,結果作戰失利,不得不退走。
這一戰雖然贏了,但卻暴露出漢朝軍隊的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部隊的後勤供給問題非常難以解決。
同樣也是在徵和年間,貳師將軍【貳師將軍是一種雜號將軍。漢武帝命李廣利到大宛國的貳師城(現吉爾吉斯斯坦的奧什城)取良馬,所以委任李廣利為貳師將軍。徵和三年(公元前90年),因為漢朝的官員不瞭解匈奴自縛馬匹的用意而妄自猜測,盲目出兵,導致李廣利攻打匈奴失敗】李廣利率軍投降匈奴。
隨後,搜粟都尉桑弘羊等人向漢武帝提出在輪臺、渠犁實行大規模屯田,來鞏固漢朝在西域的戰果。
桑弘羊對武帝說,西域的輪臺、渠犁這些地方都是以前用來建立國家的,面積很大,土地肥沃,水草又富饒,氣候還溫和,種五穀可以和中原地區的同時成熟。所以我們這些臣下認為,如果在這些區域屯田,糧食的問題就不用發愁了。而且這個地方通向西方,屯田立下根基也有助於威懾西方那些小國。
於是,在以上這種背景下,漢武帝下了這道《輪臺詔》,否決了桑弘羊等人的建議。
-
5 # 聊坐南書房
《輪臺詔》是歷史皇帝第一道罪己詔,漢武帝是在什麼背景下,釋出了這道詔書?
首先,《輪臺詔》裡的“輪臺”是一個我們非常熟悉的西域地名,多次出現在漢、唐等後世的邊塞詩裡,在古代“輪臺”幾乎成了衛國戍邊的代名詞。
漢武帝徵和四年,漢大臣桑弘羊等人上書漢武帝,請求多征戍卒到輪臺進行屯田,漢武帝權衡再三,否決了大臣的提議,並下達了著名的《輪臺詔》。這應該是漢武帝在受到多種打擊之後,對自己多年來執政綱領的反省和轉變。
晚年的漢武帝先是經受了“巫蠱之禍”,失去了自己精心培養多年的兒子太子劉據,也使漢政權失去了理想的接班人;隨後的徵和三年,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率七萬大軍出兵匈奴,李廣利兵敗投降;再加上國內形勢也同樣不穩,因連年征戰國力空虛,各地頻繁爆發的農民起義,這一連串的打擊也使漢武帝陷入了危機,不得不考慮對自己執行多年的政策進行調整。
漢武帝即位以來,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加強了中央集權。一改文帝、景帝時期對外柔和、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採取了強漢的政策,形成了"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國家意識,先後十五次對匈奴用兵,並出兵南越、平定西南、征服了滇國,經過多年經營,武帝時代的中國疆域比秦時代擴大了將近一倍。
多年的對外征伐,也讓政府的國力變的比較空虛。按照漢武帝的計劃,由他完成對國家周邊不安定外族的征討,待太子劉據繼位後,再將對外征伐轉為對內恢復經濟和社會秩序,但讓他始料未及的“巫蠱之禍”發生了,太子劉據被酷吏江充陷害,背上了以巫蠱咒武帝的罪名,太子劉據非常恐懼,殺死江充,併發兵自保,最後也被迫自殺。後來,經過調查,太子劉據完全是被逼上絕路的。這一事件對武帝的打擊是致命的,“俗話說“皇帝愛長子,百姓愛么兒”,太子劉據是武帝的長子,漢武帝二十九歲時劉據出生的,深受武帝的喜愛,很小就被立為太子。劉據的自殺,極大的打擊了武帝,也讓漢武帝失去了培養多年的繼承人。
太子劉據自殺、李廣利出兵失敗被俘、頻繁暴發的農民起義,讓漢朝政權岌岌可危,這一切讓漢武帝不得不對一直執行的政策進行改變,就在這個時候,大臣桑弘羊等人提出了多征戍卒到輪臺的建議,漢武帝於是下達了《輪臺詔》批評桑弘羊的建議是“擾亂天下,給百姓增加負擔”,並對自己以前的政策進行了反思,說“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
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這也是迴歸“文景之治”時期與民休養生息的開始。
《輪臺詔》是漢武帝晚年對自己執政方針的一次校正,也是對自己的一次反省,使大漢政權,已逐漸偏離正常軌道的車輪再次迴歸到了正確的道路上,這對漢朝政權是非常關鍵的。
漢武帝的一生也備受爭議,但他的雄才大略,以及在位時所取得的功績,絕對是中國封建王朝中最傑出的一代君主!
-
6 # 希望星晨58298869
1.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前87年)是西漢第七位(含前後少帝)皇帝,是公認的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但到了晚年,他剛愎自用,沉溺於迷信。他修建明堂,大搞頂禮膜拜活動,還靡費巨資封禪出遊,令大批人入海求蓬萊真神。並且,聽信方士之言,造30丈高的銅柱仙人掌收集甘露,然後和玉屑共飲之,以圖長生不老。並任用江充等奸佞,釀成了“巫蠱之禍”,逼死太子劉琚和衛皇后,使數萬人死於非命。
2.軍事上,公元前90年(徵和三年),貳師將軍李廣利奉命統率漢軍,出兵五原(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在征伐匈奴的前夕,由於丞相劉屈犛與李廣利合謀欲立昌邑王劉髆為太子,事情敗露後,平定“巫蠱之禍”的有功之臣劉屈犛被腰斬,領兵在外的李廣利的妻子被捕下獄。李廣利正在前線乘勝追擊敵人,聽到這個不幸的訊息恐遭大禍,本想再痛擊匈奴取得重大勝利後,將功贖罪,以期漢武帝饒自己不死。但事與願違,最後兵敗,李廣利沒有任何退路,迫不得已,只好投降匈奴。
3.經濟上,由於漢武帝常年對外征戰,國力民力調敝,國庫已經接近空虛。他用桑弘羊執掌全國財政,以高壓手腕,將鹽鐵實行壟斷專賣。並賣官鬻爵,還允許犯人交錢贖罪,導致了吏制腐敗,官場黑暗。廣大勞苦大眾不堪官府的剝削與壓榨,接連爆發農民起義,儘管屢屢被鎮壓下去了,但此起彼伏,愈演愈烈。
接二連三的打擊使一度躊躇滿志的漢武帝心灰意冷。沉靜下來後,他對自己過去的施政行為頗有悔意。這體現在:公元前89年(徵和四年),桑弘羊等人上書,要求在輪臺(地名,現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輪臺縣)常年駐兵以備匈奴的突然襲擊。但漢武帝深思熟慮後,直接駁回了桑弘羊等人的建議。隨後,他下詔,開始反思自己。其中有“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政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反思真實內容,是中國歷史上皇帝面對全國,第一次作出的書面自我批評。史稱“輪臺罪己詔”。
武帝拒絕了桑弘羊等人的駐軍屯田法,大力改進農業工具,精深耕作技術,倡導全力以赴發展生產,以圖儘快使人民得到休養生息。儘管這些轉變是限度的,但卻收到了一定實效。使頻臨混亂邊緣的西漢社會逐步安定下來,封建秩序逐步得到了恢復。
回覆列表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40年-前87年)是西漢第七位皇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但到其晚年,崇信方術,造承露盤等以求長生不老,又任用江充,最終釀成“巫蠱之禍”,逼死太子劉據和衛皇后,受株連者數萬人。經濟上,由於漢武帝連年對外用兵和肆意揮霍,國庫空虛,民眾不堪壓迫,發動暴亂。軍事上,漢朝也遭受挫敗。徵和三年(公元前90年),貳師將軍李廣利受命出兵五原(今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伐匈奴的前夕,丞相劉屈犛與李廣利合謀立昌邑王劉髆為太子。後劉屈犛被腰斬,李廣利妻被下獄。李廣利聞訊恐遭禍,欲再擊匈奴取得勝利,以期漢武帝饒其不死。但之後兵敗,李廣利只得投降匈奴。種種打擊,使劉徹心灰意冷。
據《資治通鑑》記載,徵和四年(公元前89年)三月漢武帝封禪泰山後,曾對眾臣說:“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隨後在田千秋的建議下斥退方士。六月,提拔田千秋為丞相,封“富民侯”。此外,又因為桑弘羊等人上奏請求在輪臺(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輪臺縣)屯田,遂下《輪臺詔》表明態度。但也有學者認為,《資治通鑑》記載的“所為狂悖”等語出自《漢武故事》 一書,不可據信。 另外,《漢書》將拔擢田千秋為丞相之事繫於《輪臺詔》下達之後, 也與《資治通鑑》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