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趙公

    如果司馬遷沒有遭受“宮刑”,他同樣能夠完成《史記》這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他在史學界的地位同樣很高。因為《史記》位居二十四史之首。但他的威望和名氣能不能像如今這樣高,就不敢保證了。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寫到:“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他這種看淡生死的豪情,註定他能成為一位偉人。司馬遷作為史書的編撰者,乃是家傳的事業,他的父親也是宮廷中史書的編修者。年幼的司馬遷飽讀詩書,但他發現了史書中記載的一些矛盾、一些錯誤,心中強大的責任感不允許司馬遷容忍這些錯誤誤導後世人對歷史的瞭解,於是他展開了20多年的素材積累,並親自走訪各地的名山大川歷史遺蹟,尋訪當地知名人士。可以說他為寫史書做了充分的準備,中國有句古話“功夫不負有心人”,如此殫精竭慮的準備,他自然能夠寫出一部傳世的著作。

    可是由於他在朝堂上為李陵辯解,惹怒了漢武帝,遭受了宮刑。“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扼而作春秋”,遭受了奇恥大辱,反而讓司馬遷能夠靜下心來,安安靜靜的從事史書的創作。苦難對於強者來說是一筆寶貴的財富,這句話用在司馬遷身上再合適不過了。

  • 2 # 沫白讀史

    我是沫白,我來回答。

    常言道,知恥而後勇,這句話不僅適用於我們普通人,對於那些名垂青史的人來說,同樣也很適用。司馬遷就是一個例子。司馬遷出生於書香門第之家。從小家境富裕,家裡長輩多在朝堂為官。毫不意外,在他成年以後,也成為了一名朝中大員。

    漢武帝時期,漢將李陵被俘投敵,漢武帝大怒,朝堂上多為討伐李陵的身音,只有司馬遷為其求情。觸碰帝威,鋃鏜入獄,被施以宮刑。

    這件事無疑是對司馬遷的一次嚴厲的打擊,但也改變了他的命運。假如司馬遷沒有遭受宮刑,以他顯赫的背景,怎麼會不去為民辦事,施展他的遠大抱負。

    而遭受腐刑後,想要在入朝為官顯然不可能,但他卻有著普通人所沒有的堅韌,在那個“臧獲俾妾猶能引決”的時代,司馬遷毅然選擇了以腐刑贖身死。至此,他揹負著父親談窮盡一生也未能實現的理想,面對極刑而無怯色。在堅忍與屈辱中,完成了那個屬於太史公的使命。

  • 3 # 老陳通史

    第一個原因:家庭原因

    司馬遷承襲其父親的爵位太史令,從此位可以看出,司馬遷本身就有編輯史書的責任,當時他父親將死之時曾囑咐司馬遷說他們祖上就是周朝的太史,我死後你一定會繼承我的位置,所以你一定要完成我的遺志,繼續編著我的遺志,之後司馬遷留著眼淚和他父親說,我一定會把父親編纂歷史的計劃全部完成,這也是為什麼司馬遷要寫史記的原因!

    第二原因:性格原因

    司馬遷是一個非常有抱負的一個人,所以他對於自己的史官工作是非常想做一些事情的,所以他把自己的目標放在了完成史記的身上,再加上後來被宮刑,他更把自己的一腔怒火和不甘放在了完成史記的身上,使得他已大毅力去完成史記,並說出了那句名傳千古的話,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

  • 4 # 小高讀史

    如果司馬遷沒有遭受腐刑,他依然能寫出一本史記,因為這是他家族的志願。但這個史記不會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個樣子。所以,我們應該看看腐刑到底給司馬遷帶來了怎樣的變化?

    首先,思想上的改變。司馬遷是個耿直、富有情感的文人,敢說,敢做,內心有堅守,所以,在李陵出事後,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挑戰漢武帝的權威,他也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君主淫威的可怕 開始對整個社會的政治制度、權利運轉、社會變遷、文化興衰等問題進行深刻的反思。所以,他的作品才如此宏大,是一部囊括古今中外的世界史。所以,他敢於秉筆直書,他敢於歌頌起義的“叛賊”陳勝吳廣,他敢於揭露漢武帝的虛偽薄情……

    其次,情感上的改變,影響了《史記》的情感色彩。司馬遷在《報任安書》裡回顧了遭受宮刑前後的心路歷程。他的性格變得更加堅韌了,更加明白了人生的意義,所以,他“發憤著書”!《史記》包涵了司馬遷對人生、社會、人性的認知,《史記》實際上是司馬遷宣洩憤懣的視窗。所以,他的筆下有流氓成性的劉邦,霸氣溫柔的項羽,命運多舛的李廣,封狼居胥卻短命的霍去病,他們的性格是矛盾的,人生是不完美的,冥冥之中,似乎都有一股無法逃離的人生宿命。

    最後,地位的改變。腐刑之後,漢武帝也後悔了。司馬遷實際上是升官了的,他有很多機會見到漢武帝,深受漢武帝的寵幸,所以任安才希望司馬遷能推薦一下。現實的榮譽並沒有反而讓他覺得羞恥,他要寫出一本傳世名作的信念更加強烈。漢武帝對這個耿直的人是比較信賴的,所以,他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頂層的資料和歷史事件,從而豐富了他的寫作內容。

    所以,苦難造就了司馬遷的偉大,沒有苦難,就沒有史家之絕唱的《史記》。

  • 5 # 風住的房子

    《史記》為我囯最偉大的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黃帝時期至漢武帝元狩元年3000多年的史實,讓我們去得以一窺波瀾壯闊的古中國史!司馬遷承父志任太史令,後升任中書令,因李陵敗降事件辯解而受宮刑,後發奮著書《史記》而被後世尊為太史公!應該說司馬遷受宮刑而著《史記》只是其生命長河中的一個插曲,一個人的一生一旦確定志向則多數不會變轉,宮刑事件只能說更加堅定了司馬遷著書立學的決心。孟子說:凡成大事者,必先勞其心志,餓其體膚,傷其筋骨,司馬遷也是凡人,但終歸鬥士!宮刑之後歷史八年終完成130篇526500餘字的千古絕學,後世奉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位列中華25史之首!司馬遷師從董仲舒,拜學孔安囯(孔子後人),深受此二人影響,縱觀《史記》全文,可堪三點:一是頌揚公羊學的湯武革命,主張以有道伐無道,奠定《史記》通篇反暴政思想基礎;其二尊王攘夷,主張大一統的思想觀念,後世影響頗深;其三崇讓尚恥之義評判歷代人物。《史記》一書開啟歷史紀傳體通史先河,讀罷令人慨然,漢武之前3000歷史畫面彷彿就在眼前,偉大中國,偉大的司馬遷!

  • 6 # 史海魅影

    司馬遷成為千古留名的“太史公”與他有沒有受“宮刑”之辱沒有什麼關係。司馬遷因為李陵辯護受牽連而被漢武帝處以“宮刑”,而他作為一個史官勵志一定會完成《史記》,也會因此而千古留名。為什麼會把這兩個問題聯絡在一起呢?因為司馬遷的寫《報任安書》中提到過他受到“宮刑”為什麼還能堅持活下去的理由,那就是為了完成《史記》這本書。司馬遷受到“宮刑”都堅強的活下去只為了完成《史記》,那麼如果他身體完好的話,是不是也會完成《史記》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只要有《史記》,他就是千古留名的“太史公”與受不受辱沒關係。

  • 7 # 歷史何必認真

    我的觀點:能,但是不會在史學界獨樹一幟,可能會和班固、司馬光一樣,留名青史,卻不會特別耀眼。

    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可見,要想做出一番成績,必將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經歷,“太史公”司馬遷之所以被後人銘記,從側面論證了孟子觀點的正確性,不過司馬遷的遭遇也太慘了一點,其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宮刑的懲罰,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折磨。

    司馬遷為李陵辯護而遭受宮刑,精神上的打擊遠遠大於肉體上的懲罰,也正是因為這段不堪回首的經歷,才使得《史記》與眾不同,光芒萬丈。

    除了《史記》,司馬遷的《報任安書》中也為自己精神上的波動做出了明確的描述: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這段話既鼓勵了自己,又為後人艱苦奮鬥做出了明確的指示,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

    結語:恥辱者,勇之決也,想要做出一番驚天地泣鬼神的事業,磨難是少不了的,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

  • 8 # 段輝時

    司馬遷寫《史記》是他一生的理想,受不受“宮刑”都要完成的事業,只是受刑之後,其行文風格會有所改變而已。

    司馬遷,出生在黃河龍門一個書香世家,父親司馬談,在漢武帝時,任太史令一職。

    幼年的司馬遷在父親的指導下,習字讀書,10歲已經能閱讀誦習《尚書》、《左傳》、《國語》等書。20歲時,開始遊歷天下,足跡遍佈大半個中國。“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其青年遊學的經歷,為將來創作積累了大量第一手素材。

    公元前110 年,司馬談臨終之時,拉著司馬遷的手說:“我死之後,你千萬不要忘記我編纂的論著,賢明的君主,忠義的臣子的事蹟,我們作為太史,應當記載。”司馬遷流著淚說:“我一定把父親編纂歷史的計劃完成,不敢有絲毫的懈怠。”父親死後,司馬遷接任太史令一職,開始著手編纂《史記》。

    公元前99年,發生了一個小插曲,更顯出司馬遷的偉大。是年,李陵率五千軍擊匈奴,由於寡不敵眾,援軍未到,彈盡糧絕後,李陵投降匈奴。漢武帝憤怒,群臣都聲討李陵的罪過,唯獨司馬遷為其求情。武帝以司馬遷為判將李陵遊說之名,定為誣罔之罪,按律當斬。

    面對死刑,司馬遷想到:父親的遺願還未完成,自己的理想也未實現,歷史5年寫的《史記》,也只完成一小部分。如死,雖然名節可保,奈何著書未成。司馬遷躊躇一夜,毅然選擇了以腐刑贖身死,苟且偷生,只為能在有生之年完成《史記》這部鉅著。

    司馬遷受刑之後,在恥辱中活著,靠著堅強的毅力,歷盡千辛萬苦,直到公元前91年,終於完成《史記》全書的創作。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傳記體通史,是中國史書的典範,“二十四史之首”。全書文筆樸素凝鍊,簡潔利落,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也被後人譽稱“太史公”。

  • 9 # 正量螞蟻

    看到這問題,我先說一下自己的觀點:無論司馬遷是否受辱,他都會成為一個千古留名的“太史公”。

    首先我們要清楚一個時間,就是司馬遷受“宮刑”的時間,及這個時間節點前後司馬遷的活動。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 ,字子長,夏陽人,漢武帝天漢二年(前99年)因替李陵說話而被施以“宮刑”,那公元前99年就是這個節點,先了解之前的活動。

    年幼的司馬遷在父親司馬談的指導下習字讀書,十歲時已能閱讀誦習古文《尚書》、《左傳》、《國語》、《系本》等書。稍稍年長之後,司馬遷便訪河山去搜集遺聞古事,網羅放失舊聞  。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春天,父親司馬談病逝,臨終囑咐司馬遷:我們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我死以後,你一定會做太史,做了太史,你千萬不要忘記我要編寫的論著。司馬遷答應一定會把父親編纂歷史的計劃全部完成。此時就已經註定他的人生道路---編寫史料。

    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他又建議重新定製曆法,並開始著手《漢歷》的制訂。此時的司馬遷已經全身心的投入到史料的編撰工作中。

    公元前99年,因李陵事件,司馬遷毅然選擇了以腐刑贖身死,揹負著父親窮盡一生也未能完成的理想,面對極刑而無怯色, 在堅忍與屈辱中,完成那個屬於太史公的使命。

    所以無論當年司馬遷是否受辱,他都會完成他的工作,這是他的使命,受辱只會堅定他完成使命的決心。他一樣會成為千古留名的“太史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心目中最經典的香港武俠劇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