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雲飝颺9

    沛縣為“千古龍飛地”,有“漢高故里、明先世家”之譽。“漢高故里”已被世人認可。而“明先世家”,指明太祖朱元璋祖籍沛縣。據民國七年(1918)《沛縣誌》,清光緒間知縣朱公純在縣團確曾建有“明先世家”牌坊。但對朱元璋是否真的祖籍沛縣,有人還心存疑慮。近日,徐州古沛朱氏研究會找到相關資料,推出新論,今日沛縣朱莊村,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祖居之地。

    史料記載朱元璋“先祖居沛”

    明太祖朱元璋先祖居沛有史可證。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太祖本紀》載:“太祖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諱元璋,字國瑞,姓朱氏,先世家沛……”谷應泰撰《明史紀事本末·太祖起兵》亦曰:“太祖之先,故沛人……”

    看來,明太祖祖籍為沛,當無問題。歷史上,沛有大沛(沛國、沛郡)、小沛(沛縣)之分。單單一個沛字,還不能確定是沛縣。實際上,明代已有不同認識。永樂十六年(1418)董倫、解縉等人修定的《明太祖實錄》卷一雲:“大明太祖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姓朱氏,諱元璋,字國瑞,濠之鐘離東鄉人也。其先帝顓頊之後,周武王封其苗裔於邾,春秋時子孫去邑為朱氏,世居沛國相縣(今蕭縣東南),其後有徙居句容者,世為大族,人號其裡為朱家巷。”

    這種說法也有問題,如果明太祖祖籍在相縣,為什麼諸多史書不寫“先世家相”、“故相人”呢?東漢始,沛國治所在相。人們有理由懷疑,指明太祖世居相縣,很可能混餚大沛、小沛。

    儘管有不同說法,後世史家如吳晗撰《朱元璋傳》,都稱朱元璋祖籍為沛縣。

    然而,朱元璋祖籍究竟在沛地何處呢?前人語焉不詳,後人無從考證,長期成為懸案。如無確鑿證據,所謂“明先世家”,沛人雖然自得其樂,卻無法令世人信服。

    祖居為朱王莊之說為後人臆測

    有人翻檢出沛縣鹿樓鎮朱王莊村,指此處即是朱元璋祖居之地,並訴諸文字媒體,進行宣傳。然而,朱王莊村真是朱元璋的祖上之根嗎?判斷朱王莊是否真是明太祖朱元璋先祖居住之地,須重事實依據。朱浩熙認為,此說站不住腳,理由如下:其一,史書、方誌均無此記載,甚至無片言隻語可尋。其二,朱王莊村朱姓人口眾多,歷來無有此說。其三,沛縣朱氏譜牒中無跡可尋。朱王莊朱氏向屬古沛朱氏西房,其族譜為《古沛朱氏族譜》。其譜創修於明天啟初年,至今已歷十修。歷次修譜文字,無一字涉及明太祖祖籍。

    朱元璋極重親情和鄉情。據明太祖《朱氏世德碑記》:龍鳳二年(1356),率師渡江,駐兵太平(今安徽當塗)。常念先考君常言世為朱巷人,宗族俱有,平時每有鄉土之念,即訪故鄉宗族之所,遂調兵取句容,明年克金陵,而朱巷距城四十里。舉族父兄昆弟四十餘人至,始得與之敘長幼之禮,行親睦之道。”

    沛縣是其祖居之地,明太祖不可能不想到。據參加中華民國二十年《古沛朱氏族譜》八修的朱運昌公說,祖傳明太祖稱帝后,曾派員來沛尋根問祖,沛縣朱氏因譜牒散失,未敢冒認。

    其四,朱王莊村建村較晚。據1982年5月沛縣地名委員會編《江蘇省沛縣地名錄》之“朱王莊公社”條:“(朱王莊),180年前,朱王兩姓在此安家,故名朱王莊。”應該說,此記載無論時間還是村名緣由皆誤,一是朱王莊建村於清同治年間,二是建村時並無一戶王姓人家。

    事實是,現朱王莊村,位於豐、沛交界處,元明時期屬沛縣千秋鄉,無朱王莊村。據朱立峰撰《朱延恩傳》及《朱方曾傳》(見《朱氏支族》),咸豐元年(1851),黃河從豐北盤龍集決口,豐、沛首當其衝;咸豐五年(1855),黃河大決北徙,至山東羊角入海,豐、沛再罹黃患之苦。數年後,流民水退歸來,家園黃沙遍野,為不毛之地。而沿湖一帶低窪處,由於黏土沉澱,卻成膏腴之地。山東未受黃患之鄆城、鉅野等縣豪紳覬覦此地,組織民眾捷足先佔,進行墾植,即以頭領之姓命名,稱為某團。沛人陸續回鄉,寄身無所,即聚眾與魯人抗爭,雙方互有傷亡,多年爭鬥不息。當地道光己酋科拔貢朱延恩、朱方曾父子據理力爭,親赴南京兩江總督衙門告狀,並召集雙方多次談判,迫使外來魯民退還離湖較遠的王團、辛團。同治年間,朱氏父子遂率返鄉,在原王團盤踞之地建村,名之曰朱王莊,當時實無一戶王姓。新建之村,不可能是朱元璋祖居之地。

    其五,朱元璋一生從未稱朱王,不可能因其稱王而建朱王莊。

    由此可見,明太祖朱元璋祖居為朱王莊之說,實為後人“顧名思義”的臆測附會之詞。

    沛縣城南王家園是其祖根

    明太祖朱元璋既然祖居沛縣,一定有其落足之地。沛縣方圓一千多平方公里,究竟其根何處呢?史書多處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先祖居沛,徙江東句容,為朱家巷。既然沛縣查詢無著,我們不妨從句容朱氏查起。今年8月初,有睢寧人朱傑來徐州古沛朱氏研究會,自言祖上從句容遷來,並攜清嘉慶二十五年敦本堂重修《朱氏家乘》一部,為我們揭開了謎底。

    《朱氏家乘》開篇《朱氏錄存舊譜》曰:先代遺譜一冊,已經蠹蝕,恐再年深,更難珍襲。僅照可紀之祖,鐫於譜首,以便後日有徵,並奉徽國文公,春秋時薦,勿敢不敬。仍尊期昌公為朱巷始祖,於繼述之道不悖云爾。”

    由此可知:一、句容朱家巷(亦稱朱巷)朱氏奉宋代徽州朱文公朱熹為先祖;二、遷句容朱氏始祖為朱期昌,稱朱家巷朱氏一世祖;三、沛縣朱氏宋前即有族譜。《朱氏家乘》中有“朱氏世脈”,錄有期昌公前數代沛縣朱氏名錄,景然有序。朱期昌何許人?《朱氏家乘》“第一世始祖期昌”條雲:期昌,行五,字盛之,號隱南,生於宋宣和七年(1125),終於宋慶元三年(1197)。娶王氏,(王氏)生於宋靖康元年(1126)時,壽七十五,終於宋慶元六年(1200)。子三:南居、南安、南興。公父母早喪,葬故土徐州沛縣城南王家園。上有四兄:長曰期安,次曰期寧,三曰期泰,四曰期隆,因罹兵亂,失散無考。公年二十四,同妻王氏南渡,至建康府次畿上容鄉,繼遷臨泉鄉,即今江寧府句容縣百丈圩通德鄉九鄙朱巷。”

    從《朱氏家乘》關於朱期昌的記載,可知:一、明太祖朱元璋祖居沛縣之地,即遷句容一世祖朱期昌父母安葬的祖墳之地——沛縣城南王家園。二、沛縣遷句容朱氏始祖南遷的時間當在南宋高宗紹興十八年(1148)。期昌公生於北宋欽宗宣和七年(1125),次年北宋滅亡,宋室南渡。建炎三年(1129)春,金將粘沒喝攻陷徐州,知府王復戰死。城鄉動亂,生靈塗炭,抗金斗爭如火如荼,人民被迫四處逃難。朱期昌父母去世後,兄弟失散,顛沛流離,遂攜家渡江南遷。朱家巷,實由朱期昌始建也。

    另從《朱氏家乘世脈》看,朱期昌上溯先祖,上迄於隋唐,歷歷可考,其中就有武則天稱帝時名宰朱敬則,可證宋前沛縣朱氏即有譜牒,期昌公或攜譜南遷亦未可知;入譜之人一生行狀記述至詳,可證朱期昌極可能是位文化之人;譜中多記有南宋朱氏,如文公朱熹等人,說明朱期昌南渡後,曾與南遷朱氏有一定聯絡。另外,從朱期昌長途南遷建康府,並在江南安家置業,建村朱家巷判斷,其家在沛縣無疑是殷實大戶,家資富有,兵荒馬亂之際,五兄弟析分家產,各攜金外遷。當年句容朱氏曾應召到朱元璋軍帳敘家世,“朱氏世次自仲八以上不可復考”,或許是由於一般朱巷人不明家世使然,一如當今世人數典忘祖不過五代。

    朱元璋為期昌公九世孫

    前文說到,朱期昌為沛縣城南王家園朱氏遷句容一世祖,朱元璋又自稱是朱家巷朱氏後裔,那麼,他真的是朱期昌的後世子孫嗎?

    明太祖是一重鄉情、親情之人。韓林兒宋進龍鳳二年,朱元璋曾同朱家巷同宗暢敘家世。從朱期昌為一世祖算起,到朱元璋一代共九世。其四世祖為朱仲八;仲八生三子:六二,十一,百六(朱元璋高祖父);百六生二子:四五,四九(朱元璋曾祖父);四九生四子:初一(朱元璋祖父),初二,初五,初十;初一生二子:五一,五四(世珍,朱元璋父親);五一、五四各生四子,依年齒排序,朱元璋為重八。從第四世到第九世,共六代。可是,再往上就難敘了。據《朱氏世德碑記》:“朱氏世次自仲八以上,不可復考。”即是說,上缺三代祖輩,不知名諱。

    所幸,清嘉慶二十五年敦本堂重修《朱氏家乘》彌補了這一缺憾。據《朱氏家乘》,朱期昌生三子,因均為南遷後所生,故取名南居、南安、南興;其第三子南興生一子,為繼業;繼業生五子:操、筠、仲三、仲五、仲八(清代為避滿清迫害,曾隱去仲八系下)。如此,從沛縣王家園朱氏南遷始祖到朱元璋,世系脈絡清清楚楚,依次是:朱期昌—朱南興—朱繼業—朱仲八—朱百六—朱四九—朱初一—朱五四—朱重八(元璋)。朱期昌為沛縣朱氏南遷句容一世祖,朱元璋是朱期昌九世嫡孫。

    《朱氏世德碑記》曰:“今自仲八公為高曾而下,皆起家江左,歷世墓在朱巷,惟先祖(初一)葬泗州,先考(五四,世珍)葬鍾離,此我朱氏之源流也。”朱元璋祖父為何離開句容北遷呢?元朝時,按戶籍管理制度,句容朱家被編為淘金戶。因當地不產黃金,朱家不得不賣糧買金,向官府繳納。朱初一被逼無奈,攜全家北逃泗州盱眙,墾荒種植為生,時長子十二歲,次子僅八歲。朱初一夫妻亡故後,家中一貧如洗,朱五一、朱五四為生活所迫,又逃五河縣謀生。不久,朱五一到濠州鍾離東鄉安家落戶;朱五四又流浪靈璧、虹縣(泗縣),生活困頓,後在其兄幫助下也遷入鍾離東鄉。朱五四生四子,朱元璋排行為四。至正四年(1344)瘟疫流行,朱五四夫妻及長子、次子、三子相繼病死。朱元璋十七歲,便入皇覺寺出家,二十四歲投奔郭子興起義軍,與一世祖朱期昌離沛南遷年齡同。

    這便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身世。

    沛縣城南朱莊村即是王家園

    既然明太祖朱元璋的祖居之地是沛縣城南王家園,那麼王家園究竟在哪裡呢?據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沛縣知縣王永年主修《沛縣誌》卷一“輿地志鄉鎮”載,時全縣四鄉:廣戚鄉在縣東北,泗亭鄉在縣東南,千秋鄉在縣西北,漢臺鄉在縣南。王家園在城南,無疑應在漢臺鄉。漢臺鄉計17村,其中並無王家園。這並不奇怪,因為,這17村註明“集並”,所列只是主要村落,小村忽略未列。由此看來,王家園不屬大村,或者人家較少,或者村落較小,未能載入縣誌。

    又民國七年《沛縣誌》,全縣三大鄉:北方泗亭鄉,西方千秋鄉,南方漢臺鄉。漢臺鄉有十三寨五村,分別是:付家廟寨,城南少西十六里;趙家圈寨,城南八里……綜上看來,王家園有可能在城南的趙家圈寨、大張家寨、孟家集寨、秦村胡莊。

    考慮自朱期昌南宋紹興十八年南遷句容,至今已八百多年,時過境遷,人口頻增,村莊越來越多,村名改易屢見不鮮,要找到王家園的具體方位非易事。據1982年5月沛縣地名委員會編《江蘇省沛縣地名錄》及1995年9月江蘇省沛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沛縣誌》,全縣28個鄉、鎮、場、園,共1522個自然村,竟然無有一個自然村叫王家園,但在沛縣城南,卻有兩個相似的村名:王菜園、王園。昔日王家園,是否更易村名了呢?似不無可能。遺憾的是,歷來無人記載自然村的變遷。

    2015年8月中旬,徐州古沛朱氏研究會秘書長朱信龍委託朱守方、朱信兵等人,專程到沛縣南部查訪。王菜園位於張寨南部,是新建村莊。而唐樓北部王園,原來也叫王菜園,很可能因為重名而改叫王園了。一位90高齡老者王鳳立聞訊,說王園西二里許朱莊村,原來就王家園,因朱姓人較多,若干年前改名朱莊了。朱莊村位縣正南方,距現沛城20多里,方位不差。7旬的王維香老人也證實此說法。研究會綜合種種線索認為,今日朱莊村,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祖居之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甘心做全職媽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