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譚詩詩689
-
2 # 尋夢櫻花
詩和對聯有很深的淵源關係。
有人說,是律詩“孕育”了對聯,也有人說是對聯“成全”了律詩。筆者主張,對聯和律詩都來自同一個母體──對偶修辭,所以提出了“源”、“流”之說。這裡採用的是一種“比較研究”方法。比較研究,廣泛應用於社會、政治、文學、宗教、音樂、術諸領域,。
文體性質
劉勰《文心雕龍·總術》將文體分為“文”和“筆”兩大類,所謂“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文”、“筆”之分,後來正式命名為“韻文”和“散文”。詩必須押韻,無韻就不是詩,顯然詩屬於韻文。對聯不押韻,對聯不是韻文,但也不是散文。對聯的文體性質待定,本人提出“對文”一說,對文是中國的特有文體,駢文就屬於對文。
和音樂的關係
古代的詩總分為“歌詩”(配樂)和“誦詩”(不配樂)兩大類。但即使是“誦詩”仍多用於傳唱,唐朝的詩就是以傳唱流行,所以詩和歌的關係密切,詩和音樂的關係也密切,故通稱“詩歌”。對聯與音樂無關,也不用於傳唱。主要是書寫(雕刻)和懸掛,所以常江先生說,對聯是“視覺藝術”。
短句字數
詩的各短句字數一般要求相等,律詩的短句字數只限五言、七言兩種。對聯的上下聯相應短句的字數必須相等,但半聯內短句字數不作要求。
總句數
律詩句數必須四句或八句,其它詩體沒有嚴格規定。除上下聯要求句數相等外,半聯的句數不
受限制,少則一句,多則百句。
總字數
律詩總字數有20字、28字、56字三種,其它詩體無字數限制。總字數不受限制,少則一字,多則千言。6對仗要求主要是句間對仗。律詩要求頸聯、頷聯對仗,排律要求每句對仗,但對總體沒有對仗要求,其它詩體更無對仗約束。對聯總體必須構成對仗,一字對一字,一句對一句,一行對一行。即使句內已經構成對仗,上下聯仍然要求互對。
平仄要求
律詩有嚴格的平仄規則,但除律詩以外的其它許多詩體,並無平仄要求。目前尚無定論。一般認為“半聯內平仄交替,上下聯平仄相對”。半聯內平仄的安排,也有“馬蹄韻”、“平仄竿”之說。
體和格
唐人元稹分詩為二十四體,計有賦、頌、銘、贊、文、誄、箴、詩、行、詠、吟、題、怨、嘆、章、篇、操、引、謠、漚、歌、曲、詞、調等,但可以概為古詩和樂府兩類,加上“近體詩”(律詩)、柏梁體、現代詩等,詩,實在是一個龐大的家族(不包括詞、曲、令)。但不論什麼詩,用韻是基本要素,有韻才是詩。對聯的根本要素是對仗,有“對”便成聯。除上下聯必須字數相等外,結構相同、詞性一致是核心要求。參照詩是一個大家族,對聯也是一個大家族。詩可分“體”,對聯也可以分“體”。本人提出對聯分三體:一、“格聯”(固定字數、句數、平仄);二、“通聯”(半聯
內平仄不拘,上下聯平仄相對);三、“散聯”(只講對仗,不論平仄)。
應用
特徵《毛詩序》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所謂“志”,就是詩人內心情感的抒發,所以詩大體是寫給自己看或寫給友人看的,如唱和詩,因此詩的應用範圍相對較為狹小。楹聯的屬性更多偏於應用,所以是應用文體。上自皇宮太廟,祠堂樓閣,下至農家小院,豬舍牛欄,隨處都有對聯的身影。民間的婚嫁壽挽,建房開業,也少不了對聯的懸掛。特別是每年春節,那大紅紙書寫的春聯,恐怕要染紅全中國。對聯的這種廣泛應用,是任何文體所不能比擬的。
和書法的關係
詩和音樂關係密切,但和書法沒有必然聯絡。對聯透過書寫和製作,才能成為可供懸掛的楹聯,楹聯是對聯的最終表現形式。所以楹聯是對聯和書法的綜合藝術。楹聯和書法不可分離。
哲學內涵
詩的哲學內涵豐富,但未見權威的和精確表述,所以不敢妄論。國學大師陳寅恪引用黑格爾的哲學理念,認為上等的對聯,應該具備“正、反、合”三重表現。上下聯天然構成“正”、“反”組合,全聯的核心思想就是“合”。這也是對聯的重大特徵。
文學地位
中國現行的文學按“四分法”劃分,包括“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四類,詩,屬於詩歌類。對聯不是詩歌,也不是散文,所以在文學分類中沒有對聯的地位。對聯不能進入文學殿堂,國學大師程千帆說,這是“文藝界應該平反的冤案”。
-
3 # 首倉
對聯是用語言文字來表達思想感情的特殊形式。對聯不同於詩歌,不同於文章。對聯是中國文學特有的形式,世界除了中國,任何國家都無此形式。在中國古代早就有諸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之類的優美並富有哲理的對句了(對偶句,對仗句),以及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如"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家之計在於和,一生之計在於勤。"等等,都是很諧耳動聽的對句,但還不夠成對聯。對聯是形式短小而用途廣泛,群眾性很強的文學藝術形式,如春聯,婚聯,輓聯等等。對聯雖然自有其獨立的文學地位,但也是律詩的中心組成部分。我們都知道,律詩共八句,而按中國古代文化規矩,中心的四句就是兩副對聯,併成為全詩的精華所在。如晏殊:寓意(懷人):"油壁香車不再逢,峽雲無跡任西東。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幾日寂寥傷酒後,一番蕭索禁菸中。魚書欲寄何由送?水遠山長處處同。"其中間三四句,五六句就是兩副上佳的對聯。對聯必須是兩句(兩聯),上下兩句,左右對稱,字音相對又相聯,所以才謂之為對聯。對聯有哪些要求?對聯和古詩有何不同?寫,賞對聯應注意什麼呢?一.上下聯要求字字相對,整齊美觀。二.上下聯各字平仄相對。五字句,七字句,要按五,七言律詩平仄格式要求。三.詞性相對,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數詞對數詞,副詞對副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四.要求句子結構,句型等,上下聯相同,上下相對,左右相對。所以說,雖然對聯不是詩,詩不是對聯。但詩中有對聯,對聯中亦有詩。
-
4 # 飛雪百丈冰
關於詩與聯的關係,我想以自己配圖詩為例來談:
《梅》:
勢霸斜持劍,
橫空欲近天。
試問誰人敢,
擋我寒中仙。
有說法“聯是詩中詩,詩是聯之源”,而且個人認為對聯可以為學詩奠定基礎。如詩中“勢霸斜持劍,橫空欲近天。”就是詩中聯。
2、從詩中我們還可以看出,對聯和古詩有著很多共同點:這也可以對照此詩來理解。
(1)都有格律要求:聯律、詩律。
(2)聯律的規則和詩的對仗格律要求是一樣。
(3)韻的要求上比較一致:比如詩的出句仄收對句平收,與聯的上聯仄收下聯平收是一致的。
(4)在聲的要求上新舊聲“雙軌制”,不能混用。
3、但是對聯和古詩還是有區別。具體如下:
(1)結構不同:聯的長短無定式,即不限長短。如《聲律啟蒙》中:天對地、雨對風,可一字對。最長的到900多字對。而詩,長短有定式,且“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如五言絕句20字兩聯,七言絕句28字兩聯。律詩四聯40字或56字。
(2)平仄匹配不同:聯雖講平仄但一般無定式,符合《聯律》第五條即可,平仄只要在節奏點平仄交替,上下對應節奏點平仄相反。而詩:字有定聲,平仄有定格,有律可依。
(3)聲韻要求不同:聯講聲不講韻。律詩既講聲又講韻。
以上為學習中的粗淺認識。不周全的請指正。
-
5 # 天在做人在看
詩和對聯關係密切,從某種成度來說,對聯具有詩的特點,按照一定的音節,韻律和聲調的要求,用凝鍊的語言,豐富的想象,充沛的感情,高度集中地表現人的精神世界和現實的生活。對聯的定義用陸氏的說法是:倆組相互對仗之等長漢文詞句,組成聯合體的文藝形式的獨立文體。有時,加一個叫作橫批的聯絡物。但是,對聯又不同於詩,他不用句句押韻,不用講究句子的整飭,句子長短可任意變化只要上下聯對仗即可。
對聯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文字藝術形式,是中國獨特的語言文學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歷經千年不衰。
-
6 # 張秉榮
——要問對聯和古詩的關係是什麼?我認為對聯和古詩是一文學形式存在。但是兩個文體形式互無關係的,對聯的起源是從桃符中發展而來的。最初人們用桃木做成的長條,上面寫上驅鬼安神的吉祥語,掛在門框兩邊,字數可長可短。從幾字到上百字都有,但必須是上下聯字數相等對仗成偶,因是在一對木牌寫的聯語,後來人們就叫它為對聯。而對聯的細分和所張貼的地方不同,用途不同,寫法也就不同。要求也很嚴格,而所貼
之地有寺廟山門,亭榭樓閣。而對聯的名稱可分為喜聯,春聯,吉慶聯,輓聯,門聯,等等。——而古詩是從最早的詩經大雅中發展而來的,通常人們說的古詩,古風,排律,七絕,五言律絕和近體詩等。到唐朝時,文學大師們就創立了排律近體詩和七言絕句,五言絕句。而人們普遍認為在七言絕句中的一二句中,必須要有對仗工整,上下成偶的聯語,方可稱為七言絕句。而在詩詞中應用的對仗成偶,平仄有序的韻律句式,在詩詞中就不能稱它為對聯,而是對偶句或者是聯語。所以我認為對聯就是一種獨立的文學體,就是一種表現形式。而詩就不同了,有多樣的表達方式。可根據自己的所長,自由發揮。古風,大雅,近體,現代體,打油體。排律,七言,五言絕句等等皆可寫來。本人觀點,謝謝閱讀!
-
7 # 蘭影竹風
對聯和古詩中近體詩(又稱格律詩)裡的聯對要求是一樣的,都要求上下句平仄組相對,文意對仗。
近體詩發端於南朝齊永明體,南齊永明年間,“聲律說”盛行,詩歌創作都注意音調和諧。這樣,“永明體”的新詩體逐漸形成,這種新詩體是格律詩產生的開端。近體詩成熟輝煌於唐代,唐朝人把這種詩區別於古體詩稱為“今體詩”,唐以後改稱近體詩。
對聯的單獨應用始於唐朝之後的五代十國時期,是寫在桃符(桃木板)上面的,之前的桃符上寫的是“神荼”、“鬱壘”二神名,懸掛門旁,以驅鬼辟邪。據《山海經》記載,傳說神荼、鬱壘兄弟倆住在度朔山上大桃樹下,這桃樹曲蟠三千里,萬鬼出沒於東北方的鬼門,神荼、鬱壘見有惡鬼,便把他們綁去喂虎。於是自春秋戰國以來,人們便將神荼、鬱壘視作“衛兇”的“門神”。歷史上第一幅對聯是: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據說五代時的後蜀國國君孟膽是個喜歡標新立異的國君,在公元964年歲尾的除夕,他突發奇想,讓他手下的一個叫辛寅遜的學士,在桃術板上寫了兩句話,作為桃符掛在他的住室的門框上。不只是避邪驅災,還增加了祈福、祝願的內容,這就成了中國最早的一副對聯”。
所以,駢文與律詩是對聯的兩大直接源頭。對聯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又吸收了古體詩、散文、詞曲等的特點。因而對聯所用句式,除了律詩句式、駢文句式外,還有古體詩句式、散文句式、仿詞曲句式。不同句式適用格律不同、寬嚴不同。其中律詩句式平仄要求最嚴,古體詩句式則除了對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回覆列表
謝謝邀請:對聯是一種對偶文學,又稱楹聯,起源於桃符。本意是指門的兩側、廳堂抱柱上的對聯。它是從古體格律詩中的一種文學表現,從詩經的風雅發展到楚聲騷體,樂府古風,至初唐由沈佺期,宋之問創立在字詞的意性韻調上有著嚴格定律的格律詩。到中唐時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形成了古往至今具有特定框架與嚴格標準的完美文學形式,由此可見對聯與詩歌有著深刻的淵源姐妹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