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千年讀史看人生起落
-
2 # 天有道人無道932
太宗皇帝被譽為千古一帝,自然有其過人之處,“貞觀之治”那可真的是國富民強,萬國來朝,至今外國都有“唐人街”的叫法,可見大唐“貞觀之治”對世界影響之大。都知道太宗是透過“玄武門之變”而榮登大寶的,如果沒有了這場親兄弟間的廝殺,而由李建成順利登基,唐朝會如何發展呢。
先說說李建成
舉賢任能方面:太宗時期,有很大一部分李建成的舊部都被重用,可見太宗確有容人之雅量,也是用人唯賢而不計過往。可是不要忘了,這些人才都是李建成發現並招募到自己麾下的,有才之人都有一定的傲骨,能收為己用說明李建成也是禮賢下士,知人善用。
軍事能力:霍邑之戰中李建成獻言獻策被採納,終滅隋之精銳兩萬餘人。潼關之戰,也是李建成擊敗屈突通(注:屈突通為隋朝名將,後降唐,官至兵部尚書,封蔣國公)。還有抵禦突厥,剿滅稽胡部,平河北等等。由此可見李建成軍事指揮能力還是挺強的,也許比不過當時的秦王李世民,但也不差,畢竟年長於李世民,善於政治和軍事手段並用。
由此可見,如若真是李建成登基,拋開可能會有的兄弟內鬥不說,雖不一定有“貞觀之治”,但至少也不會差,也可能會開創屬於李建成的“建成之治”吧!畢竟歷史由勝利者書寫,李建成的功過是非和才能也只能埋藏於漫漫歷史長河中了。
李建成敗了,敗在了他的優柔寡斷手不狠心不黑,敗在了父親搖擺不定的平衡之術上,敗在了他太子監國期間李世民南征北戰積累的比天之功的威望上。所以無奈的是他沒有走到最後,沒有笑到最後,而死在了親兄弟之手!
-
3 # 觀察哨
中國有句俗話,叫“成王敗寇”。
所以,透過發動“玄武門之變”奪取了儲君地位的李世民,為了顯得自己高偉光正,把這次不光彩的軍事政變,描繪成一次“迫不得已”的反擊,就必須把自己的哥哥李建成描述成一個非常不堪的人。於是,在很多演義小說和史書中,李建成變成了一個資質平庸,而且嫉賢妒能,還貪戀美色的酒色之徒。讓人們產生這樣一個錯覺,如果李建成繼承了皇位,那麼唐王朝很可能會成為第二個隋朝。反而是李世民當了皇帝,將唐王朝帶上了一條康莊大道,最終透過“貞觀之治”讓唐王朝成為世界歷史上一個偉大的帝國。
雖然,我們不否認李世民的個人能力及功績,但是如此羞辱自己的哥哥卻有失公允。畢竟,李建成本人的能力也是超凡脫俗,這些在李世民控制修撰的史書中都能透漏一二。首先,李淵在準備起兵反隋猶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之際,都要等待建成河元吉兩人從隋朝控制區域潛回太原之後才進行。這一方面是李淵舔犢情深之外,更為重要的原因就是李建成也是李淵手下一位得力的大將。從起兵之後,李淵封建成為“隴西公,左令軍大都督”,與李世民有著相同的軍事指揮許可權,擔任的職責也並不比李世民差,就可以看出李淵對於這兩個兒子是同等重視,並沒有遠近親疏。
其次,李建成在從太原到長安的作戰過程中,可謂是屢立戰功。首戰河西(今山西汾陽),建成於李世民一樣“與士兵同甘共苦,身先士卒”,一舉擊潰了高德儒部。李淵曾經對兩個兒子大加讚賞,“以此行兵,雖橫行天下可也。”再戰霍邑,面對宋老生的堅壁清野,李淵一時之間難以速戰速決,就在李淵產生動搖之際。是建成河李世民一同向李淵勸諫,不讓其退兵太原,並獻上了“老子顯靈”的計策。在攻取長安的關鍵之戰中,建成所部被李淵安排在了城東面和南面,而十一月九日,率先攻入長安的,正是建成的部下,軍頭雷永吉率部從景門附近首先登城。景門是皇城的東門,所以攻入長安的首功當屬建成。
只是到了定都長安之後,作為太子的建成無法繼續南征北戰。但是,在平定竇建德部下,劉黑闥在河北地區的叛亂時,建成不僅出色的完成了平叛任務,而且將河北治理的井井有條。不僅顯示出他在武力方面的能力,更展示了治理國家方面的才幹。
所以,建成如果當了皇帝,能否開創李世民一樣的“貞觀之治”或許不好說,但是作為一個有一定作為的皇帝,是必然的!
-
4 # 歷史運輸工
如果李建成繼位,唐朝也不會很差。為什麼這麼說。我認為有這麼幾點原因。
一,太子李建成也並不是各類小說中描述的那麼無能昏聵。歷史上的李建成同樣是文武雙全。深得人心。只不過,他有一個比他還出色的弟弟。
歷史上新王朝的建立之初,都是社會矛盾都很緩和,而且前朝滅亡的教訓近在眼前。所以,新王朝的統治者必定會勵精圖治,吸取教訓。加上我們中國老百姓,是最好統治的。只要還有口飯吃,能夠活下去。就不會造反。我們中國的新王朝初期基本上國力處於上升階段。
在這樣的背景下,李建成不是無能之輩,即便只是守成有餘,相信也不會違背這個歷史規律。
更何況玄武門之變,不但讓李建成死亡,同樣讓高祖李淵的政治生命結束。李淵做為開國皇帝,似乎在歷朝歷代的高祖面前黯然無光。其實也是因為李世民的刻意為之。因為在唐朝的建立過程中,李淵一直是決策者,李建成,李世民都是執行者。而如果沒有玄武門之變,李淵應該會在玩一段時間,然後平穩過渡給李建成。
二,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也給唐朝帶來了很負面的影響。這個負面影響,我們很多人都忽略了。就是李世民破壞了權力延續的規矩。破壞了嫡長子繼承這個制度。
從我們現在的角度來看,我們都覺得,李世民能力更強,繼承皇位理所當然。但是我們分析問題要站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
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嫡長子繼承製度是天下公認的。即便是李世民自己他也沒覺得自己的皇位來得名正言順。也沒有認為自己能力強,就理所當然了。否則,李世民也不會干預史官寫史了。李世民連皇帝起居錄都要看的。就是怕後世拿玄武門之變說事。
而李世民為了淡化政變的影響,只能夠拼命提升唐朝的國力。加上李世民能能力出眾,又非常勤奮。出現貞觀之治也就理所當然了。
但是,雖然李世民自己是政變獲取的皇位,李世民不希望自己的後代也像自己。可惜,這個事情李世民也無能為力。正所謂,和尚摸得,我摸不得。雖然李世民極力培養太子李乾承,希望他能夠成為帝國的繼承人。但是李乾承的弟弟們,依舊認為自己也有資格繼承皇位。你是嫡長子又如何,父皇也不是嫡長子。尤其是認為能力比李乾承強的李泰。更是一向以李世民為榜樣。李乾承就是在這樣的壓力下,走向了極端,最後造反,成為了悲劇。
縱觀有唐一代,權利交接過程基本上腥風血雨。幾乎沒有能夠平穩過渡的。這不能不說沒有玄武門之變的影響。
國力的衰落最快的方式是內鬥。如果李建成繼位,唐朝顯然不會有這麼多政變。
或許唐朝的疆域沒有這麼大。也沒天可汗的美名。但是,唐朝的生命力更久。
-
5 # 源稚生
誠邀。
在中國,有很多“太子”沒有成為皇帝,並不是所有的太子都有那樣的待遇。例如隋唐兩朝太子,楊勇和李建成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歷史雖然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是歷史沒有如果。
李建成並不是沒有能力的人。《舊唐書》:“高祖憂其不嫻政書,每令習時事,自非軍國大務,悉委決之”。可見唐朝自太原起兵到定鼎關中,李建成同樣也是有功勞的,而且功勞也是不次於李世民的。
陳寅恪先生在他的著作裡也寫道:高祖起兵太原,李建成即與太宗各領一軍。及為太子,其所用官僚如王珪、魏徵之流即後來佐成貞觀之治的名臣,可知李建成亦為才智之人。這樣的一個人物,定然不像史書寫的那樣。
那麼假使李建成繼位為帝,他治下的唐朝會怎麼樣呢?事實上,李建成如果為帝,第一件事必然是針對李世民,李唐必然陷入分裂,能不能統治長久,尚且是未知之數,更不可能擊敗突厥,吐谷渾,吐蕃。
李建成為人雖然寬厚,但是他對於李世民的赫赫戰功很是眼紅,他們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李世民自太原起兵以來,連克頑敵,在唐朝統一的過程裡立下汗馬功勞,赫赫戰功更是讓唐高祖李淵無法封賞,最後封他為“天策上將”。李世民有他的權利集團,有自己圈子,在當時唐朝政壇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面對這樣的不可調和的矛盾,雙方是不可能讓步的,政治鬥爭都是殘酷的。武德七年六月,秦王府製造出楊文幹事件,使人誣告太子勾結邊將謀反。唐高祖以兄弟不睦流放了東宮的王珪、韋挺和秦王府幕僚杜淹。此後,秦王府和東宮摩擦不斷。
武德九年,李建成恐懼秦王府的強大,建議李淵將房玄齡、杜如晦逐出秦王府,嚴令不得相見。秦王府文武多被免官外放,府中只剩長孫無忌、高士廉、尉遲恭和張公謹等人。
於是就有了“玄武門之變”,李建成和李元吉身死,李世民成了太子,次年成為皇帝,史稱唐太宗。
李建成從始至終雖然有能力,有謀略,但是他缺乏一樣東西,那就是:軍權。自太原起兵以來,李世民南征北戰,一直出征在外他有很大的軍隊指揮權,李建成一直在後方,對軍隊的掌握力度不夠,這也就使得他失敗是註定的;而另一方面,他的疏忽大意也間接的導致失敗。他認為拆散秦王府就可以減少麻煩,可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最終也讓自己身死。
綜合來說,李建成並沒有太多的機會繼承皇位,即使繼承了也坐不穩,他內有李世民的威脅,外有異族的虎視眈眈,能不能坐穩位置尚不可知,更別提建立功業了。
回覆列表
如果唐朝由李建成繼承,會出現長時間的動亂,根本不會有後來的太平盛世,李建成之才其實不次於李世民,只是天下大都是李世民所打下來的,由於其長期在外征戰,大多軍中將領皆擁護李世民。李建成手下人才缺乏,難以成事。
李建成其實不象小說中的那麼不堪,也是與李世民一樣有智勇雙全之人,為大唐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只是功勞沒有李世民那麼大而已。
李建成從太原攻打西河,帶的都是新兵,於是整肅軍法,與將士同甘共苦,與民秋毫無犯,深得人民愛戴,行至西河,城內有人紛紛來投,只有郡守高德儒拼死抵抗,被李建成斬首,然後班師,一共才用了九天時間,李淵高興的說:“如果這樣用兵,則天下可定矣”於是重賞李建成。
李世民則更厲害,大唐天下,幾乎都是他打下來的。破薛舉,淺水原之戰平定隴西薛仁杲,從此西方得以平定。擊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復並、汾失地,北方得以平定。虎牢之戰,一舉殲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集團,華北地區劃入唐朝版圖。重創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
李世民的長期征戰,取得大唐兵將的擁護,而此時李建成做為東宮太子,忌於李世民的權勢,聯合李元吉,打壓李世民,朝中也出現了三種勢力,宰相裴寂、謀士王珪、魏徵、東宮衛士將領薛萬徹等追隨李建成、李元吉。秦府謀士杜如晦、房玄齡,將領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跟從李世民。宰相陳叔達、朝臣長孫無忌等暗中支援李世民。其餘將領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
李淵則對兩人之爭優柔寡斷,使得爭鬥愈演愈烈,秦王府文武多被免官外放,公元626年,突厥入侵大唐邊境,李建成舉薦李元吉帶兵前往,李世民在東宮中的眼線告知李世民,這是李建成的陰謀,想控制李世民的軍隊,並準備在昆明池設伏擊殺李世民。於是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兵變,一舉擊殺了李建成及其五子,李元吉及諸子也皆被殺,李淵只能把皇位傳於李世民。
如是沒有玄武門之變,李建成順利登上皇位,李世民及手下文武必然不服,加之突厥來犯,軍隊及大將皆為李世民心腹,李建成必然會處於進退兩難的地步,用李世民怕其反叛,不用則突厥之兵難退。並且李世民早晚會反,大唐內部就會出現長時間的內戰,使得各地殘餘勢力死灰復燃,中原又會出處於硝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