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允執學塾

    華人是直觀的藝術,注重的原模原樣的照著做出來,是一種刻意的模仿。雖然也帶有部分誇張的色彩,但更注重的尊重事實,尊重事務的本來面目。華人的藝術,是一種沒有創意的藝術,美觀華麗的外表下,掩蓋不住其內涵及主題的蒼白和無力。也許它作為記錄歷史的一種文件更為合適。

    但是,外華人表達的是自己的理解,要反映的是自己的思想,是一種自主自立的意識狀態,也說明他們更加註重的創新和獨立的思考。華人是直觀的藝術,注重的原模原樣的照著做出來,是一種刻意的模仿。雖然也帶有部分誇張的色彩,但更注重的尊重事實,尊重事務的本來面目。華人的藝術,是一種沒有創意的藝術,美觀華麗的外表下,掩蓋不住其內涵及主題的蒼白和無力。也許它作為記錄歷史的一種文件更為合適。

    但是,外華人表達的是自己的理解,要反映的是自己的思想,是一種自主自立的意識狀態,也說明他們更加註重的創新和獨立的思考。

  • 2 # MuseumArt

    中西方繪畫都有自己的美學理念,由於受各自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中西方藝術家有著兩種不同的宇宙觀、人生觀、以及思維的體系。因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美學思想。中國的儒釋思想,與西方的古希臘的人文哲學都是兩種文明的發展的根源。

    所謂殊途同歸,正如藝術能透過不同的表現手法把生活從不同的視角表現出來。藝術從來沒有國界,美術亦是如此,但是由於中外文化積澱的差別,以及其不同的美術宇宙觀、世界觀和哲學背景,導致了中外美術的差異。

    以下就我在中外美術鑑賞這一課堂上之所學來小論中外美術之差異。

    1.載體的不同

    關於載體,主要是寫意與寫實的區別,中國的美術作品以事物為載體,來表現畫者的思想與情趣,追求事物在“似與不似之間”,而西方的美術作品卻重在寫實,其尊重自然,按照自然去表現事物。

    中國美術在主觀與客觀、表現與再現、抒懷與求真等關係中, 較為強調主觀情感的抒發, 使人在融人自然的同時感受到心靈的愉悅, 從而達到人與自然“ 天人合一” 的高度和諧, 偏重強調創作者主體的方面。西方美術則相對強調客觀的再現, 以求真求實的理性精神, 提煉出對崇高的人性的追向, 偏重於強調物件客體的方面。

    中國古典繪畫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 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形象思維傳統和形式語言體系, 它一方面要求形與神的結合、景與情的互映, 另一方面還要求創作者以中國哲學所獨具的智慧和心靈、以筆墨藝術獨有的語言形式表現出深長雋永、詩情悠遠的審美意境, 達到一種“ 境生象外” 的審美境界。中國畫家透過這些題材, 把主觀情感與客觀景物在筆墨語言的範圍中, 昇華為一種“ 意向” 的審美圖式, 營造出一種彰顯“ 形外之畫、韻外之致、象外之境” 的最高境界。

    西方繪畫尤其是西方古典藝術, 則是自然真實的再現和模擬, 是對自然的真實表現,西方人認為人與物都是宇宙的本體, 人與物的關係是並列關係, 人只能站在與自然一定距離之外, 藉助眼睛等主觀能動因素去理解把握自然之美。

    2.選題與表現手法不同

    隨著人類文明程序的延伸和審美領域的不斷拓展, 藝術創作的選題和表現方式不斷多元化, 但在古代東西方藝術中, 題材的選取同時也受到工具、技法和美學思想的制約。

    中國文人畫家特別強調文字書寫和繪畫非同尋常的關係, 他們很好地把握了書法藝術的精髓, 說到底中國的藝術其實就是線的藝術,是又寸線的考究與不斷追求線的變化的藝術,畫與書法並稱為“ 書畫” , 這是中國畫的淵源所在。書與畫最初的基本形式是線條的構成, 筆力與線形的變化是中國畫用筆的核心問題, 也因此奠定了一種由書法構成的基本美學要求。中國古代美學所建構的美術批評中“ 傳神論” 的確立, “ 六法” 理論體系的產生周拼冬‘‘ 傳神寫照” 、“ 氣韻生動” 、“ 骨法用筆”作為品評作品高下的重要準則。

    西方繪畫以面為主要造型語言, 具有較強的覆蓋力,更有利於表現出物體的立體感、體積感和重量感, 用筆更顯得暢快淋漓。另外, 在中國文人畫中被視為媚俗的色彩, 則更是西方繪畫的靈魂, 西方人深刻地研究了客觀自然中色光變化的規律和主觀色彩在表達人類情感世界中的作用, 並完美地運用於美術創作之中。西方繪畫採用眼見為實的逼真手段, 既可把歷史、宗教、肖像作為創作題材, 也可創作瞬息萬變的風景和豐富

    恬淡的靜物, 還可以強勁有力的筆法創作出各色現代主義作品。

    3.側重點不同

    重表現與重再現是東西方美術又一大差異。

    中國繪畫總體上傾向於表現性,其內涵、隱喻、言不盡意、意在言外顯示出中國藝術的重性靈、重“意在象外”,象外意、象外情,把藝術的審美物件由外部世界轉向內部世界,由再現轉向表現。中國繪畫尚意,西方繪畫尚形,中國繪畫重表現、重情感,西方繪畫重再現、重理性。中國繪畫的中心觀念是“氣韻生動”。“氣”是畫家的內在激情衝動,“韻”是“氣”表現在畫面上的某種韻味、情趣。中國繪畫講傳神,包括物件的內在精神,畫家自己的主觀情思。

    西方繪畫主要是由光影、明暗、色調組成,以光影韻律為其形式美的特徵,它追求真實感、立體感、節奏感、明暗光影感。如印象派及其後以創造性的主動精神去運用色彩,他們在對自然的色彩作了認真的觀察、分析、理解之後,在獲得對客觀物象色彩的鮮明、強烈的感受和整體的色調認識之後,同時要求主動地,有所追求地去表現色彩,強調色彩的想象力,他們關注光影、色彩所產生的心理作用,觀察自然、思考自然中的“光”與“色”的關係,他們為強烈的光色變化與空氣感而陶醉。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確立了科學的素描造型體系,把明暗、透視、解剖等知識科學地運用到造型藝術之中,印象派繪畫則完成了繪畫中色彩造型的變革,將光與色的科學觀念引入到繪畫中,創立了以光源色和環境色為核心的現代寫生色彩學。

    4.繪畫特色不同

    由於中西方時空觀和宇宙觀在認識上所存在的差異, 造成各自繪畫藝術的著眼點和風格樣式的明顯不同,

    重新認識兩者不同的創作內涵及畫意畫境, 探討中西方繪畫對意境的追求和藝術創造的差異, 對於創造新的藝術樣式, 也許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如果說中國山水畫是賦予畫面流動的時間、意象的畫境和頓悟的精神體驗的話, 西方風景畫則表現出瞬息空間、擬時逼真、崇高靜穆的審美特點。

    中西方美術比較是一項浩大的文化工程, 既存在著差異, 也存在著契合與相通。差異雖然無處不在, 但透過二者相互融合, 相互借鑑, 互為補充是可以共同昇華的, 是可以尋找跨越二者的共同規律的。儘管中西美術家的著眼點和創作方式不盡相同, 但在探究真善美方面, 在挖掘人類共同情感方面, 在維繫社會責任方面, 又存在著眾多相同之處。相互比較也是一種文化創造, 更是一種文化建設, 重要的是不斷尋找中西方藝術結合的契合點, 做到既保持中國藝術的傳統精神, 又在吸收西方藝術的同時有所創新, 這樣才能對於中國當

    代文化建設產生積極的影響。

    5.創作的觀念和思維特徵的不同

    古人認為,自然山水在空間形態上豐富多彩、千變萬化,在時間狀態上也是無比生動千姿百態的。從山石、樹木、水澤、雲草中尋找人生存在的道理,寄託心靈、情感,正是中國古代藝術家創作山水畫本源的真實意圖。對於山水畫創作來說,中國山水畫的空間特徵,更接近於一種時空的轉換,畫家不僅考慮的是看見了什麼,更關心人自身內心的變化過程,想到什麼。用生命的狀態表達物件。由於沒有象西方繪畫中光影、質感、透視的約束,中國山水畫更多地依靠虛實、遮擋以及不規範的大小比例關係來暗示行雲、流水、山石、樹木的空間,而使得對自然的表現更加肆意、主觀、淋漓盡致。所謂“ 低仰自得,心遊太空,心融融於玄境,意飄飄於白雲,忘情勿我之表,縱志於有無之間。”一幅畫可以從山前到山後,從山頂到山腳,一幅長卷可

    容下一年四季、陰晴、雨雪。它不是特定的山,特定的水。它有明暗、有表情、有靈性、更有生命,可以使欣賞者與之一起喜怒哀樂。這種神奇這種中國哲學文化所獨特的眼光和心靈,是我們無法在西方風景繪畫中看到的。

    為了栩栩如生的描繪再現自然,西方繪畫努力發明著種種技巧和手法來實現這一目的,尤其在以人物為題材的繪畫中表現突出。對人類自身的認識及興趣自古希臘起由來已久。古希臘人鍾情於人體的表現,他們對於人體結構的精通、體積空間的塑造,完全在於解剖學、光學、色彩學等各門科學意識的滲透。在健康美麗的人體藝術表現中,飽含著人類的生命力,寄託著對美好生活的強烈願望,是人性的一種自然流露。而這種題材在古代中國畫中絕對少有。此中反映著中西文化深層次的差異。人體與著衣人物畫從文藝復興之時起迅猛發展,除因人文主義精神對人自身價值肯定之外,還有一個因素很重要,就是模特。若無模特,西方人物繪畫單憑記憶想象,也不會有如此高的成就。模特兒為畫家提供了實實在在的創作靈感和依據。但光有模特還不夠。畫家必須深入學習人體解剖,甚至自己動手去研究,隨著西方科學的進步發展,人體透視學與人體運動解剖學進一步幫助畫家創作更具生動性和挑戰性的人物繪畫。對比中國古代人物繪畫在既無人文科學環境的支援,又無內在觀念思想的幫助下,大致我們就可以理解中國傳統人物繪畫中造型不準、解剖不對、不畫人體的原因了。華人物畫的主要目標和追求是“美”與“惡”的分辨,“氣韻生動”是繪畫所要達到的最終標準,並且形成傳統,彰示後世,華人物畫的這種追求使得它和西畫表現真實準確的美在造型要求上突顯區別。這裡絕無對中西繪畫褒貶評論之意。而只有認識到中西繪畫的各自特點及其產生的原因背景之後,我們會發現,西方繪畫的物質性、再現性,相對中國傳統繪畫的精神性、表現性之間的巨大差異了。

  • 3 # 田大勇自由畫

    藝術本質上來說是沒有區別的,藝術都是社會化程度發展人類精神上上升一定的高度的表現,是反映生活高於生活的精神活動。要是刻意的區別,也就是地域性的區別和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區別。

    就美術領域的區別來談;外國美術史一直延續到近代,美術發展都是圍繞宗教、歷史、等因素不斷持續進行的,雖每個時期都有風格上的變化,其總體還是客觀的再現性藝術為主,藝術家們從客觀理性的藝術思維角度進行繪畫創造,形體比例、光影透視、色彩明暗等要素構成完整畫面。甚至大自然的一瞬間變化都被藝術家捕捉了,最終畫面效果逼真。例如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法國古典主義時期安格爾的《泉》,荷蘭的倫勃朗的《夜巡》……。

    中國美術的發展從文字發明就開始了,最早的甲骨文就是早期的文字藝術,當今的書法家還在不斷研究甲骨文、金文,從古代的文字裡汲取營養。繪畫藝術經過朝代的更迭也在不斷的變化。不管怎樣變化,總體來說中國的繪畫、書法都注重精神的傳達,對於客觀事物,反而不是那麼苛求。“意外筆先”,“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等等,都是追求人在繪畫上的心理感受和意趣表達,如中國的寫意繪畫就是脫離了客觀再現進行一系列的筆墨概括和提煉,使得作品更為接近抽象思維。“搜盡奇峰打草稿”“廖寥數筆,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如 元代黃公望《富春山居圖》近代張大千的潑彩山水畫,近代畫家陸儼少的山水畫等。

    中西方藝術客觀再現上表現為明顯的區別,藝術上升到一定高度,精神上都是一致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哪個皇帝最值得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