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魯赤水

    諸葛亮一直是把馬謖當做他的接班人來培養的,街亭戰役是想白送給他一個立功的機會,為後續接班做好鋪墊,為此讓他帶走了所有的精銳,還把王平配給他當副將。結果就是馬謖太膨脹了,太自以為是了,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如果是王平,吳懿,魏延去守,結果都會好很多。

  • 2 # 鄭火炎焱燚

    諸葛亮為什麼錯用了馬謖?

    諸葛亮錯用了馬謖這個問題還要分時間,地點來看。

    馬謖終其一生最主要的失敗還是街亭之敗。身為主帥臨陣應敵的經驗不足所造成的。在此之前馬謖作為諸葛亮的參謀乾的還是挺好的,所以諸葛亮在街亭之敗之前,對於馬謖的運用還是挺好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諸葛亮漸漸的把馬謖當做了自己的接班人來進行培養。因此對他的期待也越來越高。更何況蜀中才俊本就不多,馬謖作為當時荊州的才俊,諸葛亮對其肯定是抱有希望的。希望他能夠肩負重任,可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諸葛亮因為馬謖功虧一潰,為此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自降三級。從此諸葛亮更謹慎了。這也導致了後來他積勞成疾,病逝五丈原。

    所以諸葛亮在關鍵時刻用錯了馬謖,在平時作為參謀諸葛亮並沒有用錯他。

  • 3 # 歷史不是個東西

    個人認為諸葛亮用馬謖守街亭的問題更應該從政治需求和軍事戰略上考量。

    公元228年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街亭成了蜀魏雙方爭奪的焦點。在司馬懿看來,街亭為漢中咽喉,若斷其街亭要路,絕其糧道,則隴西一域,不能安守,蜀軍必回漢中,所以親率大軍直取街亭。同時司馬懿認為諸葛亮肯定也看出了街亭的重要性。後來就出現了馬謖立下軍令狀守街亭、街亭失守、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

    馬謖死後,諸葛亮的親信蔣琬對諸葛亮說,現在正是用人之際,殺死這樣的人實在可惜。同時,蔣琬還說,當年楚國和晉國交戰,楚成王殺了楚軍統帥得臣,晉候喜出望外。現在丞相殺了馬謖,豈不是親者痛仇者快?蔣琬還問,既然丞相是按照軍法殺了馬謖,為什麼還要哭呢?諸葛亮是怎麼回答的呢?諸葛亮說,我不是為了馬謖的死而哭,而是恨自己糊塗,追思先帝劉皇叔的英明。從中可以看出,諸葛亮哭的並不是馬謖,這眼淚更多的是為了自己而流。

    此後,諸葛亮上《街亭自貶疏》,請求自貶三級。

    我們再來從諸葛亮的另一個繼承者身上尋找一下答案。馬謖死後,費禕來到漢中為諸葛亮賀喜,具體是祝賀三喜,一喜是“蜀中之民,知丞相初拔四縣,深以為喜”;二喜是“近聞丞相得姜維,天子甚喜”;三喜是“丞相現統帥軍數十萬,可再伐魏”。從中看出,費禕的話中還有弦外之音,那就是北伐到目前是成功的,殺馬謖根本不至於傷心。

    揮淚斬馬謖是政治謀略,為的就是以戰役失敗掩蓋戰略上的失誤

    北伐之前,諸葛亮沒有采納魏延“取路出褒中,循秦嶺以東,當子午谷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 之策,卻採取了“從隴西取平坦大路, 依法進兵”步步為營的戰略,這個戰略上的失誤被司馬懿看得明明白白,認為“如從子午谷取長安,則長安早得多時”,只是諸葛亮太多餘謹慎,不肯冒險。街亭失守,只是一次戰役上的失敗,是戰略失敗的表現形式之一。

    諸葛亮自然不能承認戰略上的失敗,所以要極力掩蓋,借馬謖的人頭一用。

    轉移政治視線

    蜀漢心生政權自劉備去世後內部矛盾重重,大致有三股勢力,一是以原在洛陽的益州官僚和仕於益州的地方豪強,這部分勢力根深蒂固,是地方勢力的代表;二是劉璋舊部,這部分人是舊政權的代表,對新政權一方

    面心有餘悸,另一方面又想在新政權中分得更多的權力,諸如李嚴等人。第三股力量才是新政權的勢力,以劉備、諸葛亮為代表的劉氏集團。自古蜀中的百姓就過慣了太平日子,沒人想打仗。蜀漢政權建立之後,戰事不斷,內部紛爭四起,作為託孤之臣的李嚴也被貶為庶民。

    諸葛亮之所以北伐,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安內必先攘外”,只有三股勢力面對共同的曹魏敵人,才能團結一心。揮淚斬馬謖,也是他對三股勢力表的決心,馬謖的人頭落地,內部的糾紛就暫時平息了。別人會想,諸葛亮連他最為喜愛的馬謖都敢殺,還有什麼不敢的呢?

    以軍事上的失敗掩蓋政治上的錯誤

    在當時,蜀漢在國力、軍力上都不如魏國,倉促出兵已經預示了這場北伐戰爭將以失敗而告終。但是劉備留給諸葛亮的千鈞重擔是匡扶漢室,這也是諸葛亮的政治抱負,所以他只能暫時拋棄正確的政治路線,率軍北伐。街亭一戰中,諸葛亮打得是防守戰,為的就是退回漢中,這才是其真正的戰略意圖。魏國傾國應對諸葛亮的北伐,讓他感覺到透過軍事上的勝利謀求政治上的目標已經絕無可能,最好的選擇就是讓馬謖承擔軍事失敗的責任,用軍事上的失敗去掩蓋政治上北伐決策的錯誤。

    諸葛亮與馬謖的關係很好,說是情同父子也不為過。工作上,馬謖多獻戰策,屢建奇功,屬智謀之士,然街亭已失,大勢已去,馬謖已不是殺不殺的問題,而是怎樣讓其為國捐軀、死得其所的問題。

    總體來說,諸葛亮用自己的政治謀略、馬謖的人頭渡過了一次軍事失敗、政治危機,換來了蜀國政權的政治穩定。

    諸葛亮不是用錯了馬謖,而是讓在關鍵時刻犧牲了馬謖。

  • 4 # 嶽劍

    諸葛亮沒有錯用馬謖,因為當時蜀漢朝中無人可用。當時趙雲在前線牽制曹軍,而王平有能力,但級別太低。魏延馬貸都有自己的職責,廖化衝鋒陷陣可以,獨擋一面能力不行。相比較而言馬謖算是比較好的,並且諸葛亮還派王平輔佐他。

    我們在來看看馬謖這個人:

    第一,馬謖為人機敏,熟讀兵書戰策,深得諸葛亮的喜歡,可以說馬謖是諸葛亮的學生。

    第二,在諸葛亮平定南中的時候,馬謖獻計說:此次南征,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策略,得到諸葛亮的肯定並被採納。後來還採納馬謖的反間計,使司馬懿差點被殺。

    第三,諸葛亮北伐時,蜀中人才凋敝,可用將才不多,而同時馬謖又德才兼備,是年輕一輩中佼佼者,自然被看中。

    只是馬謖運氣不是很好,遇到的對手是名將張頜,當時的蜀中,除了諸葛亮還有誰是名將張頜的對手呢?

  • 5 # lgz增美味

    第一馬謖為人機敏,曾熟讀兵書戰策,見解獨到,諸葛亮很喜歡,兩人交情很深,說馬謖是諸葛亮的學生也不為過。

    第二諸葛亮在平定南中之初,馬謖曾獻計給諸葛亮說此次南征需要,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策略,得到了諸葛亮的採納。

    第三諸葛亮曾採納馬謖的反間計,陷害司馬懿,受到了不錯的效果,使司馬懿差一點被魏國皇帝所殺。

    第四諸葛亮北伐,缺乏人才,可用的將才不是很多,馬謖作為德才兼備的年輕人,很自然被看中,只是馬謖運氣不是很好,遇到的對手是名將張頜,試問,除了諸葛亮之外,又有誰是張頜的對手呢。

  • 6 # 妖百慧1

    馬謖並不是一介草包,確實有大能力,軍事謀略在蜀漢年輕一代人裡是佼佼者,如果沒有發生失街亭,他可能就是諸葛亮的接班人。

    諸葛亮用馬謖本也沒錯,將街亭交由馬謖來守,能看得出諸葛亮對他的期望有多高。

    本來讓馬謖守街亭是諸葛亮送給他的加分項,好增加他的威望,為培養他日後接班打基礎,怎奈馬謖命裡不擔,竟然妄自尊大,違背諸葛亮的作戰部署,最終失了街亭,把諸葛亮半生的心血付諸東流。

    馬謖(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馬良之弟,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將領。

    其實諸葛亮最早看上的是馬謖的四哥馬良,馬良兄弟5人才華橫溢,而5人中以馬良為最。馬良五官上有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就是眉毛中有一撮白毛,人稱“白眉”馬良。“馬氏五常,白眉最良”是老百姓送的讚譽。

    馬良與諸葛亮關係很好,亦師亦友,兩人一見如故,馬良的貞實、眼界、謀略深受諸葛亮賞識,特別是馬良也有著助蜀漢完成霸業的理想,和諸葛亮是同道中人。

    當時劉備手下雖然良將不少,但有謀略的人才奇缺,龐統、法正已死,就剩諸葛亮獨挑大樑。遇到馬良讓諸葛亮心花怒放,想將一生絕學教給馬良。

    可惜的是章武二年(222年)劉備東征東吳,派馬良去招納安撫武陵一帶的五溪蠻各部落,至6月,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兵敗,馬良也遇害身亡。

    馬良的死,使諸葛亮傷痛欲絕,放眼蜀漢再也找不出比馬良更有培養前途的謀士。不久事情有了轉機,諸葛亮看見了身穿一身白袍為兄長馬良服喪的馬謖,交談後諸葛亮發現馬謖也頗具才華,雖不及馬良,但在人才匱乏的蜀漢只能矬子裡拔將軍了。

    於是時為蜀漢丞相的諸葛亮任用馬謖為參軍,也就是參謀。馬謖才器過人,好談論行軍佈陣打仗用計,諸葛亮開始器重他,有意的培養他。

    諸葛亮可能也感到了自己的健康每況日下,所以急於教授馬謖,每次接見談論,從白天到黑夜。諸葛亮出征前都要考考馬謖,讓馬謖出計策,馬謖拿出的計策非常實用,蜀漢幾次都取得了勝利。

    著名的“七擒孟獲”,七擒七放就是馬謖出的策略,終使南方少數民族心悅誠服。從這些事上看諸葛亮重用馬謖是沒有錯的。

    年輕有為、連續的獲勝以及被實權丞相諸葛亮重用,都使得馬謖開始妄自尊大,自以為是。

    諸葛亮為北伐做了多年的準備,街亭之戰是北伐戰爭中一場決定性戰事。馬謖在街亭違反諸葛亮佈署,還不聽禆將軍王平多此規勸,錯上加錯,導致潰不成軍,失了街亭。

    馬謖失守街亭後,諸葛亮失去重要據點,進退無據,無法再戰,只得撤回漢中。回軍後諸葛亮殺了馬謖和李盛、張休,還撤了黃襲等的職。

    勝敗乃兵家常事,劉備和諸葛亮都有過敗績,與馬謖同一時間開戰的還有趙雲、鄧芝的部隊也在箕谷戰敗,但他們怎麼沒被斬殺呢?

    那是因為馬謖失敗後,“部眾四散,只有禆將軍王平率領的一千人擂響戰鼓,把守營地,魏將張郃懷疑有伏兵不敢往前逼近,於是,王平緩緩地收攏各部散餘計程車兵,率領人馬返回。”馬謖幾位將軍戰敗後不作為,逃的比士兵還快。

    事後諸葛亮問在箕谷戰敗的鄧芝道:“街亭失利,大軍敗退,兵將不再可收拾,箕谷戰敗部隊撤退,兵將依然齊整如初,是什麼原因呢?”鄧芝說:“趙雲親自在部隊後面拒敵,軍需物資,一點都沒有拋棄,兵將沒有什麼緣由可以散亂。”

    蔣琬對殺馬謖有異議,問諸葛亮:“天下還沒有平定,殺了智謀之士不惋惜嗎?”諸葛亮說:“當下天下分裂,交戰才剛剛開始,如果又廢棄軍法,怎麼能夠討伐敵人呢?”殺馬謖是為嚴法度,平眾怒。

    “馬謖死後,諸葛亮親自前往弔喪,為他痛哭流涕,安撫他的子女,如同平素一樣恩待他們。”又一個諸葛亮寄予希望的後備謀士夭折了,諸葛亮大受打擊。

    諸葛亮年輕的時候就出仕協助劉備打天下了,一生謹慎,而馬謖卻沒有學到諸葛亮的嚴謹謹慎的工作態度。也許啟用馬謖為時過早,諸葛亮有些急於求成了,假以時日透過戰爭中的磨練,馬謖也許會成為蜀漢的中流砥柱,可惜歷史沒有“也許”。

    諸葛亮一生謹慎,在用人的問題上是寧枉勿縱,偏偏在馬謖的問題上發生重大失誤,大概也是因為與其兄馬良的深厚感情而導致的,諸葛亮對優秀的馬良印象太好了。

    劉備曾告誡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也許是劉備的這番話,促使諸葛亮不得不殺馬謖。

    揮淚斬馬謖,使諸葛亮賠了夫人又折兵,身心俱疲。“街亭失敗使第一次北伐功敗垂成,日後蜀漢數次北伐亦未能獲得比此次令三郡投降更大的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季天氣炎熱寶寶飲食和外出需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