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知常容

    劉備不是仁慈是仁義。我不知道你是從三國演義的形象還是三國志裡面的形象評述,如果是三國演義裡面的形象的話,三國演義裡面劉備的形象是被抑制或者說是被醜化的。

    劉備比起曹操和孫權兩個人來說,劉備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不胡亂屠殺人民。曹操跟他的手下動不動就會屠城,一共大概投了八次左右,孫權屠了兩次,一次好像是屠了廬江,還有一次是黃祖的老巢,具體我記不清了。

    成就劉備的不是仁慈,也不是仁義,真正成就劉備的是他的名聲。劉備是一個高階的打工仔,而且他的名聲很好,你可以把它理解成為現在的職業經理人,他做事很認真,不管到哪個地方都很認真的幫主人幹活,所以到最後張松勸劉璋迎接劉備進川,劉璋也覺得劉備的確是個好員工。

    所以跟劉備億萬錢財還給他兵馬,可以說是全全的放權,結果最後劉備建立了蜀漢。

  • 2 # 尹禾

    劉備識人善用,待人寬厚。然而作為三國鼎立的一方霸主,光靠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劉備其人,沉默寡言,城府極深,識人待士,是其立足的根本。一個成熟的政治家,被認可為仁慈,這很成功,但是如果據此大家就認為劉備是因為仁慈而壞事(就像三國演義裡總愛哭哭啼啼,軟軟弱弱的樣子),那未免太小看劉備了。

    手段

    還是要強調,仁義是劉備立足的手段,虛情也好,假意也罷,裝一天是假的,裝一年也是假的,但是裝一輩子,那假的也變成真的了。而將仁義運用的如此成功,招賢納士,天下歸心,足見劉備的手段之高明。

    為什麼認定這是手段而不是性格呢?因為這就是傻白甜和成熟政治家之間的區別。無論血脈多麼清淡,但是劉備身上流淌著高祖的血液,那種與生俱來的政治天賦,是其他人很難媲美的。

    關於劉備仁慈的舉證很多,但是這些事件真的那麼單純嘛?

    所謂拒辭荊州

    《三國演義》說劉表一直想把荊州讓給劉備,《三國志》並未如此記載,只是十分欣賞劉備,“以上賓之禮待之”,然而劉備在荊州並不本分,以他超強的人格魅力,“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這樣作客肯定不招主人喜歡,“表疑其心,陰御之”。

    分析上段,我們就可以看出,這不是簡單的仁慈。劉備用自身“人格魅力”這一手段,不斷的吸引人才,這是一種可怕的能力,但是卻傷害了一個人,那就是東家——劉表,如果是真仁慈,怎麼會不顧主人的感受,肆意結交其手下的勢力呢?當然劉表也不是傻子,很快就意識到劉備的用心。至於劉備為何沒有趁機拿下荊州,原因很簡單,他所吸引的人才,分量還不夠。荊州的實際話語權,掌握在氏族手中,蔡氏在荊州隻手遮天,當年劉表在荊州站穩腳跟靠的就是蔡氏,如果蔡氏不點頭,劉備吸引的那點人,根本拿不下荊州。後期的益州就不同了,想要歸順劉備的全都是重量級人物,所以不下手都不好意思。

    所謂攜民渡江

    確實是冒著生命危險,攜十萬軍民撤退。然而,這更是一件細思極恐的事情。曹操以5000精兵追擊,劉備卻攜十萬軍民緩行。劉備知不知道自己不是曹操對手,又知不知道曹操追得上他?那麼問題來了,明知曹操會追來,自己又打不過曹操,那麼十萬軍民是什麼下場?非死即殘。那麼這十萬軍民到底是什麼呢?是籌碼!

    一、收復人心

    此舉必將讓天下震動,亂世之中,能吸引人才是王道。曹操那麼開明的人才政策,都不能做到天下歸心,但是劉備用“仁義”這一手段確是打開了局面,只要這一場不被曹操逼死,就有東山再起的資本。

    二、掠奪勞動力

    亂世之中什麼最重要?當然是軍隊。那麼用什麼供養軍隊?那就是人!孫吳幾代人開闢江東,都曾經多次到北方劫掠百姓,就是因為缺乏生產力。劉備不需要劫掠就能帶走十萬軍民,這是什麼樣的資源。無論是投靠他人還是東山再起,都是雄厚的家底。

    再說如果不帶軍民,後果如何?輕騎突襲,投奔夏口的劉琦,那麼等曹操大軍攻來,也是必死無疑。此時要是想要聯合孫權,資本在哪裡?攜民渡江,劉備的聲望、資本都達到了頂點,這樣才有資格和孫權對話,得道多助。所以攜江都民不單單是劉備的仁慈,還是劉備高超政治智慧的體現。

    佔荊州、取益州

    這兩點我想不用我多做解釋。赤壁之戰其實和劉備沒什麼毛關係,但是荊州七郡他卻佔了四郡。益州更是劉備從劉璋手裡生搶來的。這個時候就不說仁義了吧?那就對了!仁義不是萬能的,所以同時要施以雷霆手段。人才可以靠人品吸引,地盤卻是需要真刀真槍的搶。這也印證了,劉備是一個完美運用各種手段的成熟政治家。

    所以答案很明顯,劉備的仁慈不僅沒有害了他,反而是他最強大的武器。

    仁慈與否,對名士武將十分受用,但對同樣是主公的曹操、劉表、劉璋等人,卻是心知肚明。這只是上位者的統治手段而已。如果劉備真是一個單純的老好人,那真是太不尊重他的對手們了。

  • 3 # 大飛熊騎士

    劉備的仁義是成就了功業的基礎。從劉備身邊的人就可以看出來。

    第一,諸葛亮。

    諸葛亮除了恪守自己的儒家價值觀外,也和劉備託孤有關。劉備在諸葛亮眼裡,是仁厚的。

    第二,陶謙讓徐州。

    因為劉備幫陶謙抵抗曹操,接陶謙也覺得劉備仁厚,所以有讓徐州的動機。

    第三,陳元龍獻策。

    以陳登年少就扶世濟民的理想,他選擇勸劉備接受徐州。劉備也是因為他的勸說,接受徐州。可見,陳登對劉備寬厚的認同。

    第四,趙雲來投。

    趙雲本來是公孫瓚手下,也是因為和劉備相處融洽。這也和劉備的仁義有關。

    第五,劉備入蜀,馬超來投。

    第六,黃崇忠義。

    黃權夷陵之戰後,投降了曹操,家小在蜀,也是因為劉備仁慈,沒有擔心過。他的兒子明白大義,一生為蜀國盡忠,

    當然最有說服力的是劉關張三人,至死不渝的感情。

  • 4 # 龍久於池

    《三國志》和《三國演義》都說劉備仁義,但都沒有什麼正面描寫。《三國演義》有幾處側面描寫:獵戶劉安家裡窮,為招待以仁義聞名的劉備,就把老婆殺了,用老婆的肉招待劉備;曹操進兵荊州,新野的百姓都主動跟著劉備逃難,劉備為他們放慢行軍速度,不顧危險對他們不離不棄。

    當然,曹操追上來發動進攻時,劉備還是趕快丟下妻兒自顧逃命,和老祖先劉邦一樣,都沒有體現出為人父母的仁慈。

    仁,對普通人來說是仁慈,對君主來說是仁政。事物是對立統一的,寬和嚴是一對矛盾,不可偏廢。相對曹操而言,劉備在仁慈和嚴厲的尺度上似乎偏於仁,但他絕不是仁慈的老好人。

    劉備鳩佔鵲巢,奪了劉璋的益州,很不地道,仁在何處?仁在他沒有殺法正反而重用法正,仁在他啟用一心幫著劉璋反對自己的黃權等人。

    (三國演義裡)曹操殺了向他告密的秦慶童,殺了為他取漢中作出重要貢獻的內奸木馬楊松,過河拆橋顯得不地道。

    劉備是仁了,但他仁的物件是法正這種不義之人;曹操不仁,但不仁的物件是楊松這種不義之人。

    曹操統一北方,亂世用重典惹得孔融等士人發牢騷。劉備顯然看到了這一點,處處和曹操反著來。劉備對龐統說:“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相反,事乃可成。”弱勢企業與主導企業競爭,正面對壘不行,就搞差異化競爭,標榜自己與眾不同,只有這樣才能吸引人。劉備深稔此道。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對百姓的統治要寬嚴並濟。仁慈的劉備在成都發行值百錢,洗劫民眾財富;嚴酷的曹操為保護民眾的麥田,不惜演割發代首的戲。劉備得天府之國的益州,開啟府庫大把分錢,曹操在戰亂後民力凋零的中原,為避免物資浪費打壓厚葬之風。

    能力不如曹操的劉備,面對本質上是法家的曹操,要有一席之地,就要高舉仁義的大旗,貶曹操抬自己,從而聚攏反曹勢力壯大自己。事實上,劉備並不如他宣揚的那樣仁慈,對有異意的蜀地人士,他也高舉屠刀。

    在重大利益面前,劉備和所有梟雄一樣現實,但他比較得體地披著仁慈的外衣,表象上不那麼貪婪和兇殘。有人認為劉備因為仁義而錯失劉表的荊州,其實不然,當時的劉備還沒有能力號令荊州,於是順水推舟地宣傳了一回他的仁義。

    劉備仁義的名聲,成就了一個草根逆襲的故事。

  • 5 # 旺水錢山

    劉備的仁慈收穫了民心,有句故話不是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像攜民大逃難等每一次都是以民為本,怡誤戰機。劉備是一個仁慈君主,百姓擁戴,忠義之士願意效忠的君王。

  • 6 # 勇在心田

    謝邀!劉備的仁成就了他,他以仁義收服關羽,張飛,三人義結金蘭,以仁義,三顧茅廬請出臥龍諸葛下山,一心輔佐他三分天下。他的慈也害了他,當他聽說關羽被孫權殺害後,便親率大軍討伐東吳,最後憾死於白帝城。他的仁,他的慈,面對的都是他最信服的兄弟,臣子,也就沒有了什麼被什麼害了這一說法了!

  • 7 # 龍人史事

    首先是劉備的崛起時期。當時天下大亂,諸侯並起。不要說和曹操,袁紹,孫權這樣雄霸一方的勢力相比。就算和別的中小勢力相比劉備都不如,可謂一窮二白起家,錢糧地盤兵士勢力都不如人。那他是怎麼混跡天下,漸漸為人所知的呢?靠的就是名聲,有形資產不如人,於是就在無形資產上下功夫。仁慈為他贏得了名聲,使他在勢力微小時至少還有人願意跟隨,即使投靠別人也比較容易獲得認同。他皇叔的名頭其實作用不大,皇親國戚多了,有些無論地位還是勢力都比他強,但卻沒他名氣大。假如劉備開始崛起時沒有仁慈的名聲,會艱難的多,許多人才也不一定會投靠他,畢竟論實力他並不強。

    再來就是劉備的立足時期,開始於進入西川,獲得益州川蜀之地。在這期間劉備仁慈的名聲也起了很大作用。劉璋雖說是受了蠱惑,引狼入室。但如果換個人而不是劉備,劉璋是斷然不會邀請他入川的。因為劉備仁慈的名聲在外,劉璋對此還抱有幻想,覺得劉備可能會愛惜羽毛,不會鵲巢鳩佔搶奪益州。此決議能透過,可見劉璋集團雖有人反對,但大多數還是預設的。如果反對的人佔絕大多數,劉璋可能會放棄這一想法,不能不說劉備仁慈的名聲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許多人的心裡,也許知道劉備會奪取益州,但並不是太牴觸。因為劉備仁慈的名聲很好,取代劉璋入主益州,對這些人來說也不錯。

    如果劉備沒有仁慈的名聲,這一切會艱難的多,能不能成功都在兩可。劉備如果強攻益州,先不說以劉備當時實力吃不吃的下,就算能吃下,劉璋也許早就投靠曹操了。川蜀之地可能劉備壓根得不到。只靠荊州之地,在曹操孫權雙重壓力下很難安穩立足。

    最後就是劉備的敗亡時期,起始於伐吳。這不是仁慈導致的錯誤,和仁慈不仁慈沒有任何關係。是戰略以及戰術的錯誤導致的失敗。

    在劉備的發跡,立足時期仁慈都起到了巨大作用,而敗亡和仁慈無關。由此可見,劉備的仁慈成就了他而非害了他。

    那麼劉備是真仁慈還是假仁慈?劉備是真的仁慈。他白帝城託孤,在彌留之際告誡劉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都要死了是無需再裝的,這是他真實的感受和信念,是他對人生的總結,他要把自己最重要的體會和堅持留給後代。一個不仁慈的人講不出這樣的話,再說他的手下也都不傻,對他是否仁慈分辨的出來。但是他也做了許多不仁慈的事,比如說找藉口奪了益州。其實這很好理解,劉備仁慈,但是他不迂腐。在他平定天下,中興漢室的最終追求面前,他知道什麼時候該放下仁慈。儘管這可能招致天下的非議,甚至對他的批判和嘲笑,但是他別無選擇。為了理想,他身不由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覺得電視劇《皓鑭傳》會和《延禧攻略》一樣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