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閒雲野鶴七零後
-
2 # 江水趣談
蘇軾的書法比較難臨摹主要在於他書法的特點。
蘇軾擅長行、楷書,並與黃庭堅、米芾、蔡襄被稱為最能代表宋代書法成就的書法家,合稱為“宋四家”。《黃州寒食詩帖》是蘇軾存世作品中最為精彩的代表作,被後世譽為“天下第三行書”。黃庭堅在《山谷集》裡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
研究蘇軾詩詞文賦甚至生平故事的人不少。文學家的巨大光環,耀眼得讓人看不清其作為書法家的光亮程度。對蘇軾的書法,今人研究得並不多。筆者冒昧試為之。
一、蘇軾的書法特點
1、用墨豐腴。蘇軾書法給人第一直觀感就是豐腴。瘦金體以瘦聞名,而蘇軾的書法卻是以胖為美。當然,環肥燕瘦,各人喜好不同。有人第一眼便喜歡上了蘇軾的書法,也有人對蘇軾書法的第一觀感不好。趙孟頫就評價蘇軾的書法如“黑熊當道,森然可怖”。黃庭堅也認為蘇軾書法用墨過豐。正因如此,在蘇軾的書法中,極少看到枯筆,飛白,而是字字豐潤。蘇軾的所有作品,皆有此特點。如《辯才老師帖》、《與董長官帖》。。
2、結字扁平。與毆體字形的修長相反,蘇軾書法的結字,多呈扁平。這一特點,在其《赤壁賦》、《洞庭春色賦》等作品中,都有突出體現。
3、橫輕豎重。這一點充分表明,蘇軾書法明顯受到顏體的影響。這一書法特點,在其作品《歸去來兮辭》中有明顯表現。
4、筆畫舒展。習過黃庭堅書法的人,都對他的書法中的撇捺的舒展有很深的體會。而黃庭堅曾經是蘇軾的學生,被稱作是“蘇門四學士”之一。兩人私交頗深,蘇軾的很多傳聞趣事,都與黃庭堅有關。因此,蘇軾的書法,應該對黃庭堅有影響。這種影響體現在何處?研究蘇軾的書法與黃庭堅的書法,不難發現,在撇捺的書寫上,甚至在結字上都有一個共同點,即都很舒展。
5、輕重錯落。輕重錯落,主要是指蘇軾的書法,特別是行書中,字與字之間,經常會出現用筆一輕一重,致使字型一大一小錯落分佈的韻律感。如《武昌西山詩帖》中的“但見落日低黃埃”一句,一大一小,錯落有致。有時是幾個字重,幾個字輕,輕重搭配,同樣給人很強的韻律感。如《答錢穆父詩帖》中“借君妙語寫春容,自顧風琴不成弄”一句。“借君”二字重,“妙”字輕;“語寫春”三字重,“容自”兩字輕;“顧風”兩字重,“琴不成”三字輕,“弄”字又轉重。
6、大小懸殊。用筆有輕重,字型有大小,幾乎是很多名家書法的一大特點。但同一幅作品中,字型大小懸殊之大者,蘇軾書法可謂獨樹一幟。如《寒食帖》中“哭塗窮”三字。這三字所佔比例,比前一行中五個字所佔的比例還大。這種字形大小懸殊給人視覺上極強的衝擊力,實際上也表達了當時書寫過程中的一種強烈的情緒。這種情況,在《武昌西山詩帖》中也有體現。
7、嫵媚天真。黃庭堅在《與景道使君書》中稱“翰林蘇子瞻書法娟秀,雖用墨太豐,而韻有餘”。這種娟秀的韻味,讓人看起來覺得自然率真甚至天真樸拙,毫無狂怪做作之意。加之豐腴的用墨,扁平的結字,觀之猶如視敦厚賢淑之貴婦,望之未覺生疏,反而頓生一股親近溫暖之意。餘13歲時讀初中,學校發了一本中學生字帖,帖後附有部分名家作品區域性欣賞。其中即有數行蘇軾的《赤壁賦》。在諸多名家作品中,獨蘇軾的作品給我的感覺是如此與眾不同,至今猶記其詞中有“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的句子,其給我留下了嫵媚天真、溫良敦厚、肥扁樸拙的印象極深,而對附錄中尚有誰人的作品,已經完全記不起來了。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AVANCIER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
蘇軾的主要作用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傳世。
蘇軾一生成就非凡,文學上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上是北宋四家之首,宋詞豪放派的始創人,文人畫的奠基人,他同時還是水利學家、建築學家、美食家、醫藥學家、教育家。蘇軾在各領域取得如此成績,與其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相關。
-
3 # 集福軒紫砂文化
蘇軾的書法為什麼不易臨摹呢?這裡分享下我的觀點:
蘇軾與黃庭堅、米芾、蔡襄被稱為最能代表宋代書法成就的書法家,合稱為“宋四家”。《黃州寒食詩帖》是蘇軾存世作品中最為精彩的代表作,被後世譽為“天下第三行書”。黃庭堅在《山谷集》裡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
蘇軾的書法有以下特點讓人難以臨摹:
01. 用墨豐腴
蘇軾書法給人第一直觀感就是豐腴。瘦金體以瘦聞名,而蘇軾的書法卻是以胖為美。當然,環肥燕瘦,各人喜好不同。有人第一眼便喜歡上了蘇軾的書法,也有人對蘇軾書法的第一觀感不好。趙孟就評價蘇軾的書法如“黑熊當道,森然可怖”。黃庭堅也認為蘇軾書法用墨過豐。正因如此,在蘇軾的書法中,極少看到枯筆,飛白,而是字字豐潤。蘇軾的所有作品,皆有此特點。如《辯才老師帖》、《與董長官帖》。
02. 結字扁平
與歐體字形的修長相反,蘇軾書法的結字,多呈扁平。這一特點,在其《赤壁賦》、《洞庭春色賦》等作品中,都有突出體現。
03. 橫輕豎重
這一點充分表明,蘇軾書法明顯受到顏體的影響。這一書法特點,在其作品《歸去來兮辭》中有明顯表現。
04. 筆畫舒展
習過黃庭堅書法的人,都對他的書法中的撇捺的舒展有很深的體會。而黃庭堅曾經是蘇軾的學生,被稱作是“蘇門四學士”之一。兩人私交頗深,蘇軾的很多傳聞趣事,都與黃庭堅有關。因此,蘇軾的書法,應該對黃庭堅有影響。這種影響體現在何處?研究蘇軾的書法與黃庭堅的書法,不難發現,在撇捺的書寫上,甚至在結字上都有一個共同點,即都很舒展。
05. 輕重錯落
輕重錯落,主要是指蘇軾的書法,特別是行書中,字與字之間,經常會出現用筆一輕一重,致使字型一大一小錯落分佈的韻律感。如《武昌西山詩帖》中的“但見落日低黃埃”一句,一大一小,錯落有致。有時是幾個字重,幾個字輕,輕重搭配,同樣給人很強的韻律感。如《答錢穆父詩帖》中“借君妙語寫春容,自顧風琴不成弄”一句。“借君”二字重,“妙”字輕;“語寫春”三字重,“容自”兩字輕;“顧風”兩字重,“琴不成”三字輕,“弄”字又轉重。
06. 大小懸殊
用筆有輕重,字型有大小,幾乎是很多名家書法的一大特點。但同一幅作品中,字型大小懸殊之大者,蘇軾書法可謂獨樹一幟。如《寒食帖》中“哭塗窮”三字。這三字所佔比例,比前一行中五個字所佔的比例還大。這種字形大小懸殊給人視覺上極強的衝擊力,實際上也表達了當時書寫過程中的一種強烈的情緒。這種情況,在《武昌西山詩帖》中也有體現。
07. 嫵媚天真
黃庭堅在《與景道使君書》中稱“翰林蘇子瞻書法娟秀,雖用墨太豐,而韻有餘”。這種娟秀的韻味,讓人看起來覺得自然率真甚至天真樸拙,毫無狂怪做作之意。加之豐腴的用墨,扁平的結字,觀之猶如視敦厚賢淑之貴婦,望之未覺生疏,反而頓生一股親近溫暖之意。
以上是我的觀點,我覺得書法最重要的就是寫出自己的風格,不必要去模仿別人的,相反,風格是最難的。
-
4 # 二桃愛三士
臨摹學習前人書法,其中一個關鍵點在於首先要了解他們的人生歷練與個性光環,才能在他們的字列行間裡體會出彼時的思想、意識境界。
書法,不僅需要深厚的“筆力”,還需要濃厚的“筆意”,即神采。從佈局、行間、立意、取象、審美與縱橫交錯、筆墨變化到完整創造出一副作品,就像“精煉”了自己一段人生的路程。
臨摹,主要練習筆力的功能,其次才能體會前人的“內心世界”。東坡居士一生坎坷多變,居廟堂而為民情。不求聞達諸侯,但求無愧於心。被貶黃州做一個“虛閒”團練,仍未忘初衷。也是在這樣的時刻,創作出了大量的詩詞歌賦、書法等精品!
東坡先生個性灑脫、率真,弟子中蘇門學士之一的黃山谷(黃庭堅)大得老師真傳。二人性情投緣,神交知己。要臨摹好東坡先生的書法,無像山谷一樣灑脫情懷的人,其“筆意”處,是不能企及萬一的!
東坡先生“醉書”的《赤壁賦》;黃山谷的《松風閣》、《幽蘭賦》都是“蘇門”一派書法不可多得的精品:凝練、厚重、灑脫。。。我輩臨摹初學者無豁達、率真的心境去學習“蘇體”,無異於“畫虎不成”、空嚼“枯木”。。。
-
5 # 安楮齋i
我覺得蘇東坡的字很好是在多年以後,剛開始總覺得他的字扁扁的,沒有什麼美感,各種漂亮好看的字也練了很多年,也沒走出自己的路,偶然的一次在我認真讀寒食詩帖的時候,猛然覺得蘇的字那麼厚實真情,字字句句都在表達自己的內心真實感受,嘗試其用筆用力才覺得那些字猶如綿中裹鐵,敦厚有力樸素灑脫,字如其人,一代文豪,歷經滄桑,人生需要積累才有感觸。
-
6 # Freedom20180214
之前沒想過這個問題,現在想來確實沒法學。
蘇軾與黃庭堅,米芾,蔡襄(蔡京)並稱"宋四家"。蘇軾的書法成就讓後人難以望其項背,其書俗稱"石壓蛤蟆體"。結字扁平,用墨豐腴,字型大小懸殊••••••被黃庭堅大加讚美。蘇軾書法隨意,活潑,灑脫而沒有固定規律可循,再加上他的人生軌跡是一般人無法體會的,故而難學。
書法愛好者以臨習王羲之,顏真卿等為榮,但是很難見到學蘇軾的。後人即使臨寫,也只能學到形似,無法學到意隨。
從黃庭堅的這段跋文中可以看出,蘇軾書法從顏真卿(魯公),楊凝式(少師),李建中(西臺)這些人中汲取營養,又完全不同於他們,是真大家也。
-
7 # 三悟軒
蘇東坡的書法不宜臨摹學習。這種說法在一定程度上還是能站得住腳跟的。
不可否認,蘇東坡在書法角度作為宋四家之首,其書法藝術自然是達到相當高的境界,他的《黃州寒食帖》更是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更說明蘇東坡的書法盛名不是炒作和自我標榜的,而是經過上千年的歷史檢驗而得到認可的。
但即便如此,蘇東坡書法不易臨摹學習仍然是成立的觀點。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宋代書法“表意”的興盛!
回到題主的問題上來,我們都知道宋代書法“尚意”,就是加入了書家在創作當時的獨特外在環境影響和內在心境,把這些影響都納入自己的書法創作中去了。一千年以後的今天,即使研究蘇東坡的專家,也不可能完全理清並複製書法家當時的環境因素和心理變化。我們沒有蘇東坡“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豪邁,也沒有他歷盡貶謫卻又“竹杖芒鞋輕勝馬”的淡然,又沒有他“此心安處是吾鄉”的豁達,更沒有他飽讀詩書,位列“唐宋八大家”的文豪背景,僅僅臨摹外在的形,卻沒有內在的意,那麼,即使是能學得蘇東坡書法字形,缺少了“意”的存在,這樣的書作水平應該是不言而喻吧!
我們喜歡搖滾,但不可能成為崔健;我們喜歡蘭亭,不可能做到王右軍;我們喜歡唐詩,也不可能都去做李白,因為個體的差異性是客觀而不可複製的。
既然如此,也就沒必要糾結能否學像蘇東坡,為什麼不能做有傳承又獨特的自己呢?
回覆列表
蘇東坡的書法被人稱為“石壓蛤蟆”體,形狀扁平左傾。這是他個人書法的鮮明特色,其實他的書法個性獨立,率性自然與他本人的文風差不多。作為臨帖來說確實不易掌握,再看他的結字單個剖析也是初學者不愛看或認為不中看的。對大多數初學者而言那些比較正的帖子臨帖才有意義。只有基礎好的書者才可能意會到蘇字的奧妙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