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鏡清
-
2 # 一葉楓流
二戰時期的大西洋戰場和太平洋戰場有個區別,就是戰列艦的使用情況大相徑庭。
由於德國缺少戰列艦,僅有的兩艘,一艘出海就被打沉,一艘躲起來藏貓貓,靠空軍保護。英國的戰列艦沒有艦隊決戰任務,被分散使用。因此英國的戰列艦使用廣泛,遍佈大西洋、印度洋和地中海。
開戰初法國投降,摧毀了法國海軍主力,在地中海打殘了義大利艦隊。在東南亞給日本送去了人頭。作戰效力蠻高的。而且戰列艦一般都是和航母配合使用,接近特混艦隊的形式。
而在太平洋戰場,由於開戰之初日本就把美國戰列艦隊送入海底,讓日本戰列艦失去了對手。但是美國仍然有很多戰列艦,日本還不能掉以輕心。
日本戰列艦隊時刻等著和美國戰列艦隊的“決戰”。戰列艦隊只在中途島做過一次遠航,期待日美艦隊決戰。其餘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柱島錨地停泊。只有大和號作為山本五十六的“坐騎”,策馬奔騰。
這種情況也符合二戰的作戰特點,就是以高速機動為核心。陸戰以裝甲部隊的坦克為核心,海戰以航空艦隊的航母為核心,重視速度和機動性。
在小規模海上行動中,特別是島嶼作戰,巡洋艦和驅逐艦在陸基飛機的掩護下,成為主要水面作戰力量。
在瓜島戰役中,美日之間爆發了多次巡洋艦之間、驅逐艦之間的決鬥。薩沃島海戰擊沉美國4艘重巡洋艦,瓜島以北海戰擊沉2艘巡洋艦。塔薩法隆格海戰美巡洋艦一沉三傷,日軍撤退還擊沉了一艘芝加哥號,艦上有沙利文五兄弟。總共擊沉美國6艘重巡洋艦,2艘輕巡洋艦。自己損失4艘巡洋艦。
雖然巡洋艦總體成績上佔優,但是運輸船方面,日本損失16艘,美國才3艘。作戰軍艦方面美國損失24艘,日本損失18艘。但是軍艦方面日本消耗不起,運輸方面比美國多損失6萬多噸物資。如果能全部運輸上島,每個士兵平均2~3噸,地面作戰結果不會像實際那麼差。
美國巡洋艦以護航為主,利用艦炮對海對空作戰。日本的重巡洋艦基本擔負起戰列艦的水面作戰任務,護航的經常是驅逐艦。瓜島作戰期間,日本巡洋艦多次進入瓜島附近海域進行炮擊。但是火力猛烈程度不夠,不能有效摧毀亨德森機場。迫使日本不得不把艦隊決戰的戰列艦用在炮擊機場行動上。戰列艦和巡洋艦幹一樣的活。
金剛級戰列艦本來是戰列巡洋艦,後來改造成戰列艦,但是裝甲防護還是不如真正的戰列艦,否則航速也不會達到30節。相當於比重巡洋艦還“重”的重重巡洋艦。應該作為航空母艦的護衛艦。只是由於中途島海戰中日本損失了4艘主力航空母艦,剩下的翔鶴級總是受傷,沒有本職工作,就被抓來當差。結果折戟沉沙瓜達卡納爾海域。
金剛級的損失,主要原因是缺乏空中掩護。陸軍飛機缺乏前線野戰機場。另一個原因就是日軍的戰略思想保守,過於沉湎於艦隊決戰,而沒有看清楚珍珠港之後,戰列艦隊的決戰已經不可能出現了。蘇里高海峽的戰列艦對射,前提是日本航母失去戰鬥力,和美國海軍大量護航航母的空中支援,再加上是夜戰。而且美國戰列艦都進行了防空火力改裝,加裝大量小口徑高射炮。
日本在瓜島海戰期間棄戰列艦不用,對金剛級也不提供航母進行空中掩護。假戰列艦遇到李的真戰列艦就現出原型了。
金剛級雖然日本人叫它戰列艦,但實際上骨頭還是巡洋艦的。把王牌留著,先出小牌,直到最後才出王牌。讓二等戰艦累死累活的,頭等主力艦優哉遊哉,這也不是日本海軍的特色。
-
3 # 喝喝酒想說就說
要是小日本呢意識到金剛的本質是CA,並且有足夠多的DD,他何至於被美國潛艇弄成那鳥樣?海軍馬鹿錯在哪裡,大家都知道的
-
4 # 瘋語者007
金剛級是英國人幫助設計的,改裝之前就是標準的戰巡,擁有同期戰列艦的火炮,巡洋艦的速度,防護不如戰列艦但是高於重巡洋艦。。。。。與英國胡德號一樣,適合以大欺小,但是不能跟戰列艦對抗。。。。後來經過改裝,加強了裝甲,速度有點下降,但還是保持了很高的出勤率。在二戰期間,由於大和號等戰列艦不能輕易出動,金剛級反而成了事實上出動最頻繁的大型軍艦。。由於速度快,保養的好,很受海軍喜歡。。
-
5 # zxswqaz
二戰時日本12艘戰列艦,按航速分為三類,30節以上的金剛級4艘基本上是航母機動艦隊的標配,因為這4條船能跟得上航母;26-27節的4艘,包括了長門兩艘,大和兩艘,這兩級都是國寶,輕易不出動,於是駐島了;23節的4艘,扶桑兩艘,伊勢兩艘,這4條船是純雞助,炮不少,跑不快,只能駐島了。
其實說金剛級起的作用與重巡一樣是不對的,二戰前的美國海軍戰列艦庫,就配置而言是很單一的,全是艦隊型重甲慢速戰列艦,本來有個列克星頓可以最佳化配置的,一紙條約除了兩條改航母其他全拆,而到了二戰前,美國海軍其實自己也發現了沒有可與航母搭配的高速戰列艦,於是只能用重巡頂上湊數,而日本因為有4艘金剛,長門級因為大和的入役,重要性降低,後來也能將就夠用,而美國海軍一開始就沒有高速戰列艦伴隨航母,開戰前期珍珠港戰列艦損失巨大,於是美國海軍的航母特混戰鬥群頗有些裸奔的味道,只配重巡當一等護衛,也幸好巴爾的摩級塊頭夠(無條約時代自然可以任性了),在一系列海空大戰中雷達+無線電近炸引信又給力,在太平洋戰爭後期,由於對艦隊防空的要求提高,大噸位的防空火力支撐和必要的肉盾也是剛需,美國海軍在戰爭後期不也給航母艦隊配上了阿拉斯加、南達科他和衣阿華,可見在當時高烈度海空對抗條件下,大噸位的重型戰艦在航母戰鬥群中是有需要的(2.5萬噸以上),只是不再以大管子為主要價值,是以數量眾多的中、小管子為價值,而萬噸左右的重巡這方面就單薄了些。
而美日兩國其實對重巡的定位也是不同的,日本人將重巡定位為次級主為艦,在其漸減作戰計劃中,前期用作騷擾,後期決戰是戰列線的替補,其定位是輔助戰列艦隊的作用,美華人則給重巡更大的空間,驅除騷擾用重巡(目標是日本人由輕巡率領的驅逐艦隊),懟敵方重巡用重巡,對岸轟炸用重巡,艦隊防空用重巡,就算是戰列艦隊決戰,也讓重巡去打個前鋒,日本人的金剛雖然也是勞碌命,但還真沒美華人對重巡要求這麼多。
-
6 # 但願天下無戰事
基本是的。金剛級原來就是戰列巡洋艦,其高航速是大和、長門所不具備的。14英寸主炮在2戰戰列艦中明顯不足。在與華盛頓號(北卡羅來納級)的對轟中表現出的防禦力更是不佳。唯一比較知名的戰績就是帶著重巡洋艦們夜間炮擊瓜島(然後趕緊跑)。可以將其看作典型的戰巡或加強版的重巡。
回覆列表
重巡洋艦因為擁有大口徑火炮、長續航力、高航速,確實和高速戰列艦的功能有部分重合,例如為航母護航、參加水面艦隊作戰等等,但重巡洋艦畢竟火力、防護力畢竟遠遜於高速戰列艦,其“能夠”發揮的作用也遠遠不能和後者相比。
俾斯麥號戰列艦雖然和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外形相似,但前者的威脅不是後者能相提並論的
以二戰德國海軍為例,重巡洋艦也在搞破交,戰列艦也在搞破交,但後者給英國造成的震動遠遠不是前者能夠比擬的。所以“俾斯麥”戰列艦一有突入大西洋的企圖,英國海軍就全力堵截,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兵力,包括4艘戰列艦、2艘航空母艦、2艘戰列巡洋艦,不惜代價,非要把“俾斯麥”號擊沉才肯罷休。如果只是一艘重巡洋艦,是享受不到這個待遇的。
金剛級雖然本來是一戰前設計的戰列巡洋艦,即使改裝為高速戰列艦,放在二戰時期其火力、防護水平已經嚴重不足,但戰列艦就是戰列艦,其八門14吋(356毫米)主炮可以輕易撕開任何重巡洋艦的裝甲。所以重巡洋艦的活,金剛級可以幹,但金剛級的活,重巡洋艦幹不了,這是由雙方的體量決定的。
不過如果說到“實際”發揮的作用,金剛級戰列艦不是說和重巡洋艦差不多,而是差得遠,這除了金剛級自身的弱點外,也和日本海軍對戰列艦的使用有關。日本海軍一向把戰列艦視為決戰兵力,儘量不讓戰列艦上一線,所以僅次於戰列艦的重巡洋艦就作為最活躍的大型戰艦活躍在各個戰場上。
例如太平洋戰爭前期水面艦艇最大規模的一次海戰——泗水海戰,日本就沒有出動戰列艦,只拿出了二艘重巡洋艦,結果大出風頭,擊沉盟國重巡洋艦二艘、輕巡洋艦三艘。
而太平洋戰爭中期最大的一次——薩沃島海戰,同樣是重巡洋艦大出風頭,日軍以傷一艘重巡洋艦、沉一艘重巡洋艦(還是戰鬥結束後返航時潛艇擊沉)的代價,擊沉美軍重巡洋艦四艘,擊傷美軍重巡洋艦一艘。
相對而言,金剛級表現的機會就很少了。直到1942年8月7日,美軍奪佔了即將完工的瓜島機場,命名為"亨德森機場",組建了"仙人掌航空隊",奪取了所羅門戰場的制空權。為了摧毀機場,日本海軍決定出動戰列艦在夜晚炮擊。
要想完成這個危險任務,除了大和與金剛級,其他航速慢的戰列艦都做不到,大和又捨不得,於是只能出動金剛級。
“金剛”號戰列艦
榛名號戰列艦
10月11日,“金剛”號和“榛名”號兩艘戰列艦在水上偵查機投放的照明彈的指引下,打出了918發356毫米各式炮彈,摧毀了包括32架SBD俯衝轟炸機和19架F4F戰鬥機在內的65架戰機,而且還將主跑道和庫存航空燃油全部炸燬。
10月14日,"鳥海"、"衣笠"兩艘重型巡洋艦炮擊亨德森機場,打出了750發203毫米炮彈。
10月15日,"妙高"和"摩耶"兩艘重型巡洋艦炮擊機場,打出了1500發203毫米炮彈。
11月14日,"摩耶"、"鈴谷"重巡洋艦最後一次向德森機場打出了989發203毫米炮彈,摧毀了18架美機,擊傷32架。
看起來即使是炮擊機場,金剛級的表現也和重巡洋艦差別不大。而在兩次由金剛級領銜的夜戰中,金剛級表現更不如重巡洋艦在薩沃島的奇蹟。
“比叡”號戰列艦,由於在夜間被迫與美國巡洋艦近戰,其薄弱的裝甲被擊穿,換成二戰水平的戰列艦是不可能發生的
“比叡”號戰列艦雖然擊沉“亞特蘭大”號輕巡洋艦,重創“舊金山”號重巡洋艦,但自己也遭到美艦隊近距離集火射擊,被命中50枚大口徑炮彈和85枚小口徑炮彈,操舵裝置損毀,無法全速逃離美機的空襲範圍,次日天亮後被美軍飛機攻擊,連中兩枚魚雷,傷勢加重,自沉於索羅門群島海域。
“比叡”號的損失有兩個關鍵原因:第一、防護過於薄弱,主裝甲帶只有203毫米,在近距離是可以被重巡洋艦的203毫米主炮擊穿的,而其水下防護更糟,對魚雷毫無抗力。第二、沒有雷達,所以在近距離才發現美國巡洋艦隊。
“霧島”號戰列艦,不管在什麼戰場上,她都不會是“華盛頓”的對手
至於“霧島”號戰列艦的沉沒,則是完全正常的,這艘防護薄弱的戰艦在沒有雷達的情況下,在夜間遇到了比她強大得多的戰列艦“華盛頓”的突襲,無法承受9枚406毫米炮彈的打擊。
綜上,是日本海軍把金剛級當炮灰一般的使用,使其中的兩艘在缺少夜戰裝備的情況下陷入不利境地。如果是在白天,美國重巡洋艦在接近到可以擊穿“比叡”號的距離前就會被摧毀;如果在白天,“霧島”號完全可以在發現強大對手之後就利用高航速退避三舍。
四艘衣阿華級戰列艦並駕齊驅
但是如果我們把觀察範圍擴大一些,就會發現戰列艦戰果不如巡洋艦的現象在二戰已經相當普遍。一輩子沒有參加過一次水面炮戰的戰列艦大有人在,“比叡”好歹還擊沉過敵艦,而美國最強大的衣阿華級戰列艦,乾的始終是防空和對岸炮擊的活,和巡洋艦有多大區別?擊落的敵機還沒有專門的防空巡洋艦多呢。
只能說這是航空母艦奪走戰列艦的海上霸主地位後,戰列艦不斷邊緣化的一個縮影。雖然強大依舊,但卻不再重要,消滅敵人主力艦的大活有航母,髒活累活有巡洋艦、驅逐艦,戰列艦看起來美,用起來貴,已經淪為“戰略性”(只能看,不能用)武器,也難怪二戰後戰列艦就大幅度縮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