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豫北老崔

    自漢代以後儒家思想一直備受統治者推崇,我們不僅好奇為什麼封建統治者都要求自己的臣民尊孔敬儒呢?一句俗話就可以總的概括原因,無利不起早。

    歷代封建統治者要求自己的臣民尊孔敬儒對其有何利益

    尊孔敬儒的觀念無非是封建統治者可以更好教化民眾,有利用鞏固自己的權利。

    儒家學說提倡三綱五常,儒家學說提倡三綱五常。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

    作為一個封建王朝統治者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更好統治天下,我想換做任何人成為封建統治者都會推崇儒家思想。

    儒家學說推出禮節,父子之間的禮節、君臣之間的禮節、臣民之間的禮節,可以理解為把人分為三六九等所衍生出來的規矩。不同等級之間見面要行基本的規矩,行禮或者下跪。

    這種制度延續下去會慢慢在人心中化為奴化,從而形成一種君權至上的理念,讓民眾失去對君主反抗的念頭,作為封建統治者我估計都喜歡這樣的儒家思想。

    “為人臣不忠,當死;言而不當,亦當死;”最後甚至發展成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這是儒家所推崇的政治理念,雖然造就了不公平的社會,但是對於封建統治者本身其實是最想要的社會制度。

    君讓臣死不需要理由,臣必須去遵從君王的旨意,這樣讓整個封建社會體系以封建統治者為尊,把全國臣民慢慢化為封建統治者的奴才,這樣的思想我想封建統治者不利用那就傻子了。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就是說,不符合禮儀的,不合法條的是不能去看、去聽、去說話、去行動的。

    如今社會講究言論自由,性格自由等,只要不觸犯法律和道德底線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說自己想說的話,看自己想看的一些東西。如果太自由造成的新社會問題會相對的出新的制約準則去解決新的社會問題。這樣的一個文明國度是對於行動進行制約而不是用制約來讓人如何去行動。

    推崇儒家思想的封建社會,則是人不能有自己的獨立思想也就是不能太有個性,相對而言毫無自由可言。作為民眾必須隨波逐流,這樣也是有利於封建統治者更好的統治自己的臣民。

    假設不進行制約,一個新奇的思想或者一個新奇的東西,勢必會吸引大批追隨者,嚴重之處可能造成封建統治者的權利被分割。就如同孔子一樣,雖然提出儒學更好的讓統治者統治臣民,而孔子本人卻不受統治者重用,當時的封建統治者甚至提防孔子本人。

    當時的社會孔子的儒學何嘗不是一個新的思想呢,封建統治者用的是儒學的思想而不是儒學的人才。

    儒家思想其實也並不是十全十美,有弊端大儒要清楚弊端之處,更好的讓儒家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 2 # 物語情歸

    孔子創立了儒家思想,它是經歷了夏商周1700年之後的學說總結。

    孔子的儒家思想為新興的地主階級設計了一套結束割據,實現統一的治國方案,為封建社會的治國思想奠定了基礎。

    因為那個封建時代,社會內部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人們有衝破舊尊卑等級束縛的願望,代表社會各個階級,階層利益的尊儒術”為正統思想,強調以儒家思想為國家的哲學根本,廢除其他思想,西漢時期,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從此儒家思想成為各個朝代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

    孔孑的儒家思想,傾向於仁政管理,建立完善的道德體系,統治階級以此為依據,限制土地過分集中,解決了很多社會問題。

    封建統治階級為了維護統治和大一統的局面,迫切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思想體系,利於加強封建中央集權,利於封建社會的穩定。

    因為儒家思想提倡德政,禮治和人治,以儒家倫理為中心,符合中國古代國情。

    所以,封建統治者要求臣民尊孔敬儒。

    儒家思想滲透到社會各個方面,形成傳統文化的模式,儒家辦學,把教育考試結合起來,直到五四運動時期取消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

    #正史也瘋狂#

  • 3 # 123雨季

    本質上是安定秩序。統治者掃蕩異己力量後,建立江山,接下來肯定要一方面要恢復生產,另外一個方面就是政權管理。如何進行管理,儒道等都有系統的論述。儒家強調人倫和君主有序,且有一套實施的官僚系統,價值觀和操作層面都沒問題,運轉有效。仁義忠孝是一體的,滲透到每個華人的血液裡和日常生活規範中,華人認為本來就是那樣,就是正統,每朝每代,大體都是這樣的模式。不管怎麼樣變化,核心東西基本沒什麼大的變化。這是因為基礎是農耕文明制度。到近代工業文明來了,基礎不一樣了,統治理念和手段也不一樣了,要發生變化。袁世凱縱然是強人,但畢竟時代變了,玩法也變了,還那麼玩,誰都不會答應。

  • 4 # 南朝居士

    中國自古以來底層都是用倫理道德治理的,法律是作為倫理道德的補充。

    比如闖紅燈、隨地丟垃圾,只會說你沒素質,不會把你抓了,或者罰你款的,只會道德上批判你,譴責你,

    而有的嚴刑峻法的國家,隨地丟垃圾,甚至隨地吐痰,吃口香糖、抽菸,都是上升到法律的範疇的,

    儒家宣揚的東西,其實就是倫理道德,忠孝仁義禮智信等範疇的東西,這個其實就是構建底層結構,是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環節,

    在古代,皇權不下縣,皇帝任命官吏,只到縣一級,縣以下是沒有官吏的,只有縣令聘請的一些助手,那縣以下靠什麼治理呢?

    顯然,靠的是宗族、鄉紳、豪強、地主等治理,有什麼事,都是宗族內部解決,包括浸豬籠這種事關人命的事,都可以內部解決,法律?他們沒聽說。

    所以,就有了這樣的說法,“皇權不下縣,縣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倫理。”。

    倫理道德怎麼來的呢?就是儒家的理論,還有宗法制度。

  • 5 # 劇中有你我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儒學大師、唯心主義哲學家和經文經學大師。董仲舒於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公元前134年,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將儒家思想結合社會需要,並融合各家思想,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武帝所採納,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

    西漢王朝統治人民雖然開始奉行黃老的"無為而治"的思想,實質上仍因襲秦制,以嚴刑峻法統治人民。武帝好法術、刑名,重用酷吏,以嚴刑峻法來加強統治,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和痛苦。為了社會秩序的穩定,為了封建統治的長治久安,董仲舒認為要縮小貧富差別,協調各種社會矛盾,提出"調均"的主張。

    縱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前的人類社會歷史,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在人們的心中哪一次社會性質的變革不是進步的。何以維護社會國家體系的穩定:一是法律,二是道德。法律來維護國家統治和人民的順從,秦已然證明了不可取(大秦帝國僅僅維持了十五年),而只有靠道德來發揮作用,它還有一大優點那就是成本是最低的。這就為後期歷代封建統治者都要求自己的臣民尊孔敬儒奠定了基礎。

  • 6 # 剛日讀史

    先糾正一下,不是所有的朝代都尊儒的,秦始皇就幹過“焚書坑儒”的事,秦代是以法家思想治國的。

    一、儒法之爭

    儒家思想是孔子在總結周代德治的經驗的基礎上的,它的核心是“以德治國”。

    孔子認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孔子認為只有用首先引導人,用禮義規範人,讓老百姓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才能達到天下大治。

    儒家思想在最初只不過是“百家爭鳴”中的一家,在社會上並不居主導地位。當時影響比它大的是法家的思想。

    在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和法家曾經發生過一場辯論,史稱“德刑之辯”。以韓非子為代表的法家認為,治國不需要老百姓有德,只要制定健全的法律,讓老百姓遵守法律就夠了。

    法家認為,人性本惡,不可能靠“德”去治理,只有“以法為教”,才能讓國家繁榮強大。秦始皇特別喜歡韓非子的這套理論,在採用這個理論後,秦國迅速發展成戰國時的霸主,最終一統天下。

    但是,法家思想是把雙刃劍,它是以嚴刑峻法為基礎的,雖然能立竿見影,但很容易形成暴政。

    所以秦統一六國後,刑法越來越苛酷,老百姓受不了,紛紛起來造反。這種只講法治不講德治的立國之本,註定是不能長久的。

    漢朝在立國之初,就採取了與秦朝嚴刑酷法相反的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來治理國家,但這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

    一個國家是需要治理的,老百姓是需要教化的,怎麼能什麼都不管呢?所以“無為而治”也不是長久的辦法。

    二、儒家治國

    漢朝傑出的思想家董仲舒在總結前人成果的基礎上,提出“聖人之道,不能獨以威勢成政,必有教化”,這種思想被漢武帝採納,從此儒家成為之後封建社會的正統。

    儒家思想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到宋代發展出畸形的“理學”,提出“存天理,滅人慾”和“三綱五常”的理論,符合統治者的需要,成為統治者治理國家,管理人民的法寶。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德治,它的表現方式就是“禮”。什麼是“禮”?禮是用來調節人們的慾望、滿足人們需要的一種工具。禮的目的是明貴賤、辯等級的。

    儒家用“禮”將人們劃分不同的等級,要求人們克守本分,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來制定等級,制定社會秩序。

    儒家的“德”是一種講究“仁、義、禮、智、信”的封建道德。“德政”就是“仁政”,要求統治者重視民眾,要利民、富民、教民、保民、愛民,要“省刑罰”,這種思想是歷代儒家治國的理論。

    儒家認為,老百姓什麼也不懂,一定要對他們進行道德教育,提高老百姓的道德水平。孟子說:“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做到“百姓安業,衣食足而有恆心,知教悌忠信之教”,最終實現社會大同的終極目標。

    三、儒家思想的意義

    儒家思想主張“德”與“教”要相結合,主要“人之初,性本善”,要求統治者提高自身的修養,以身作則。

    (朱熹)

    儒家首先的標準是“修已安人”,是“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要實現以德治國,就要施德政,以民為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歷代統治者都重視道德教化,他們用法律、鄉規民約、宗法和輿論來維護儒家道德。儒家的以民為本,民重君輕的思想,還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

    但是,我們仍然要看到,儒家思想畢竟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是建立在“三綱五常”的基礎上的,最終目的還是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

    當然,儒家的以德治國和我們今天的以德治國不是一回事,我們今天的以德治國,是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一種民主政治,是封建時代無法比擬的。

    儒家思想為封建統治階級創造了治理國家和的思想體系,成功治理了近兩千年,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精髓在於它的社會倫理思想,它從國家統治階級的高度出發,將人們的行為規範用道德意識規範起來,用封建倫理觀影響人民,完成對國家和對人民的雙重治理,並且取得了成功。這才是封建社會一直採用儒家思想治國的根本原因。

    參考資料:朱海風,史鴻文:《治國範疇論》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是越努力越幸運,還是越幸運越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