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賽麥大弘

    謝邀,說實在的,秦國自從秦穆公以下就沒有出現過昏庸之君,難怪統一六國的是秦國。秦武王是秦惠文王的長子,雖然在位只有短短的四年,但他也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很大貢獻。他從小就有神力,身邊聚集了一大批有神力的壯士。他不喜歡遊說之士,上位不久張儀就離開秦國,他主張武力服人。平定蜀國之亂,北抗匈奴,東聯吳國,稍弱楚國,打通東進之路,問鼎周天子,身死朝堂。這些事蹟都說明秦武王是想用他的方法統一天下。

  • 2 # 宅宅史記

    秦武王嬴蕩是秦惠文王嬴駟的嫡長子,生於公元前329年。秦惠文王死後,成為秦國國君,在位只有四年。他從小就身體強壯,有著一股神力,他對武力的推崇也是到了極限,在他即位期間,真的是靠武力“打天下”。

    雖說他繼位時間不長,但在這四年裡對秦國做出的貢獻那也是不小的。公元前310年,也就是他繼位的第一年,派兵攻打義渠,丹犁。公元前308年,率十萬大兵攻打楚國,奪取了商於之地,建立黔中郡。公元前307年,秦軍攻克宜陽,斬首6萬,乘勝渡過黃河,奪取了武遂並築城。秦武王三年,在宜陽郊區舉行巡遊,看了傳聞的太廟“九鼎”。他年輕氣盛,覺得自己能舉起大鼎,不料被大鼎砸死。秦武王在位四年,他的一些戰績是有目共睹的,天下諸侯不敢妄動,而秦武王做的一系列的貢獻,為弟弟秦昭王在六國的地位奠定了基礎,

  • 3 # 不書公子

    秦武王嬴蕩是歷史上少數死法比較狗血的君主之一:

    他天生神力,崇尚個人勇武,是個狂熱的好戰分子!繼位後,他大力提拔勇力超群的任鄙、烏獲、孟賁三人,對真正有能力的縱橫家張儀、魏章等人,卻棄之不用。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在參觀東周洛陽王宮時,與麾下大力士烏獲、孟賁打賭,要將雍州鼎舉起帶回秦國,卻氣力不支,被大鼎砸斷腿,當夜傷重不治身亡,典型的作死!

    不過,作為後代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而一統華夏的其中一世,秦武王在位時間短則短矣,但其建樹還是可圈可點的:

    一、平定蜀地叛亂:

    公元前310年,蜀相陳莊叛亂,秦武王以甘茂為將,率軍平叛,陳莊被誅殺,秦國在巴蜀根基日益穩定,為後期攻楚以及戰爭資源的調集,提供了便利。

    二、攻佔南韓宜陽:

    公元前308年,秦武王派甘茂去列國活動,準備兵出三川,進攻南韓連線新鄭、南陽、上黨三地之樞紐——宜陽。同年冬,甘茂率五萬殺向宜陽。南韓在宜陽佈下重兵,秦軍歷時5個月,久攻不下,甘茂只好向秦武王求援。這一等,等來了烏獲率領的五萬援軍。秦軍合兵一處,攻克宜陽,斬首韓軍六萬後,轉而渡過黃河,奪取武遂,秦國東出大門自此開啟,勢力擴張到中原!

    三、派司馬錯攻楚:

    秦國以巴蜀為重要根據地,以司馬錯為將,揮師南下攻楚,奪楚商於之地,設立黔中郡,為後來秦昭襄王時代白起進攻楚國提供了範本!

    秦武王迷醉於個人武力,與後世“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的楚霸王項羽如出一轍!

  • 4 # 一盤牛肉一壺老酒

    秦武王這人雖然崇尚武力力量,但是也為秦朝做了一些事情,比如:攻克南韓宜陽、平定蜀地之亂、設立丞相、連橫衛秦。

    攻克宜陽 宜陽乃是南韓軍事物資重地,取得宜陽就算是打通了道路以後再打南韓比較容易,又能從宜陽獲得大量物資。

    平定蜀地之亂 陳莊原來是秦國中央派去治理蜀地的大臣,卻趁著中央領導人換屆的時段發動叛亂,秦武王得知訊息,即刻派得力大臣甘茂出馬,一舉平定。

    設立丞相 設定丞相官位,設左右丞相各一人,任命甘茂為丞相兼領上將軍,樗裡疾為右丞相

    連橫衛秦 秦武王元年(前310年),秦武王與魏襄王在臨晉(今大荔東)相會,鞏固秦、魏聯盟 。透過一系列緊張的外交活動,秦武王穩住周邊鄰國,使其他國家不能趁秦新君初立圖秦。

  • 5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秦武王名叫贏蕩,是秦惠文王(車裂商鞅的秦王)和惠王后的兒子,秦武王在位時間,總共只有三年,不僅做了不少對秦國有貢獻的事,同樣也做了不少對秦國有損害的事。

    三年時間確實太短,極難判斷一個君主是否合格,但就秦武王來說,有功有過。

    秦武王對秦國的貢獻主要有四件:

    1、東出函谷關,攻克南韓重鎮宜陽。東出函谷關爭霸關東可是秦武王之前數代秦王畢生的心願,但由於主觀及客觀的原因,始終未能如願,秦武王是第一個成功做到的秦王,政治意義和實際意義非常重大。

    兵出函谷關,攻克宜陽,不僅僅是一個軍事行動,而且是一個政治行動,需要合縱連橫在政治上孤立南韓,才能在軍事上擊敗南韓,達到目的,而秦武王做到了,不得不說秦武王有一定的政治才能。

    2、平定蜀地的叛亂。蜀地自秦惠之王時期司馬錯平定後,納入秦國國土,逐漸成為泰國的後方糧倉,到秦武王當政時期,蜀地發生叛亂,蜀地相國陳莊殺死蜀侯通國,秦武王派甘茂平定蜀國叛亂,誅殺陳莊。

    3、連橫衛秦,聯越擊楚。秦武王一個崇尚武力的君王,居然在合縱連橫的政治手段上做的也不錯,即位之初,拉攏齊國,打擊韓、魏,又分別與韓、魏連橫,之後又聯合強大起來的越國,打擊南方的楚國,一系列的連橫手法,保證了秦武王即位之初,秦國的平穩過渡。

    4、設定左、右丞相。千萬別小看這一政治改革,之前秦國是設相國之位,相國位高權重,國君之下,眾臣之上,手握實權,相權過大與君權相沖突,設左、右丞相,讓左、右丞相互相制衡,分割了之前相國的權力,等於客觀上加強了君權,這一改革直到秦始皇還在用,之後漢承秦制,沿用到漢朝。

    秦武王對秦國的損害有以下幾點:

    1、用人有問題。

    秦武王自已天生神力,就格外喜歡大力士,僅僅因為這些人力氣大,就提拔了一批大力士為秦國將軍,大力士力氣大不錯,可打仗是比氣力嗎?這樣的將領,在戰場上能打贏嗎?這個用人絕對有大問題。

    2、身為一國之君,卻做著武士的格鬥。

    秦武王力能扛鼎,身為一國之君,卻喜歡與人格鬥,爭強好勝,這不是國君應該做的事,項羽力能扛鼎,最後下場悽慘,商紂王力大能舉鼎,最後亡國身死,而秦武王卻因為舉鼎而死,成為中國歷史上死法最奇特的一國之君,活成了笑話。

    3、驅逐張儀。

    秦惠之王時期受重用的張儀,不受秦武王重用,將張儀驅逐出秦國,張儀怎麼說也是一大人才,而且對於合縱連橫之術相當得手,驅逐張儀是一大損失。

    4、窮兵黷武。

    秦武王好戰,喜歡爭強好勝,這一點也體現在治國上,當時的秦國雖然實力較強,但不足於吞併六國,仍要採取穩健手段,步步為營,輔以政治手段,攻克宜陽雖是大勝,但亦是冒險,後期如果秦武王繼續四處用兵,極有可能透支國力,這一點在之後的秦昭襄王時代,深有體會。

    總體來說,秦武王有功有過,功大於過。也由於執政時間短,對秦國影響不大。

  • 6 # 南方鵬

    秦惠文王車裂商鞅又行商君法,秦國在富強的路上越奔越快,前311年,惠文王去世,他與魏華人惠文後所生的嫡子嬴蕩即位,史稱秦武王,武王在位四年,雖是短暫,卻有隱性顯性二重貢獻。在位時打通秦國東出的通道,為以後的耀武天下統一六國邁出堅實的一步,另一貢獻是他的提早去世,無意中使秦國出現了一位前所未有的女政治家羋八子宣太后,促使既有雄才又長壽的秦昭襄王嬴稷上位,把秦國的霸業推到新的高度。

    秦昭襄王即位之初,大權操在母親和舅父魏冉手裡,宣太后執政期間,色誘佈局,攻滅義渠國,設立隴西、北地、上郡三郡,根除了秦國西邊的隱患。范雎相秦後,向秦昭襄王建議收回四貴和宣太后五人的權力,國君自己執掌權柄,此後文攻武備,施行遠交近攻的策略,秦國實力大漲,一發不可收拾,兵威耀於天下,六國莫敢側目。

  • 7 # 小楊品史

    秦武王在位4年間,作了3件大事,為秦國最終能夠一統天下出了一份力。

    首先,定西戎,平巴蜀。

    《史記· 卷五·秦本紀第五》:武王元年,與魏惠王會臨晉。誅蜀相壯。張儀、魏章皆東出之魏。伐義渠、丹、犁。

    秦武王嬴蕩剛坐上秦君寶座,西方的戎狄部落、四川的巴蜀兩國就開始蠢蠢欲動,準備搞點小動作,試探一下秦國新君。雖然秦武王非常想馬上進軍三川,直抵洛陽,但硬是壓下了心中不切實際的慾望,派甘茂、司馬錯率領大軍安定鞏固後方。

    秦武王的這個決策非常合理,如果任由西戎、巴蜀作亂,後果不堪設想。

    秦國能夠位列諸侯,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替周王室攻打西戎,為此秦國還搭上了好幾位國君的性命,可見戎狄部落的強悍。這些遊牧民族向來就是給點Sunny就燦爛,稍一示弱就會大肆入侵,秦國曆來的策略就是冒頭就打,要是秦國在同諸侯爭霸中,西戎在後方作亂,可就糟糕了。

    巴蜀兩國是前幾年秦國剛剛取得新領土,是秦國的重要糧倉。倘若任由他們作亂,很難想象後來秦國拿什麼和找過死磕,要知道趙國在長平之戰中大敗,核心原因就是糧草供應不上,被迫倉促出戰,秦國要是丟了巴蜀之地,說不定就會率先撐不下去,戰爭結局很可能就會顛倒過來……

    其次,設立丞相。

    秦武王在位時設立了左右丞相官職,與中原諸侯的通行的相國不一樣。

    《史記· 卷五·秦本紀第五》:二年,初置丞相,醿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

    為什麼要標新立異呢?一是不願和中原諸侯一樣,展現了他的鴻鵠之志;二是不想讓老叔樗裡疾大權獨攬。

    如果說第一條還只是想想,那麼第二條就是深思熟慮的結果。樗裡疾是秦孝公嬴渠梁的庶子,在秦惠文王時期,立有大功,在王室內部極有威望。既有威望、又有軍功,對年輕的新王來說,就是潛在的威脅。秦武王上位後一直重用甘茂,其實就是為了對抗樗裡疾,牢牢將國家大權掌握在手中。

    最後,攻佔南韓軍事重鎮宜陽。

    前兩件大事,換了其他秦王,也能做的不錯,但攻克宜陽就非常了不起了。

    宜陽是南韓的軍事重鎮,曾經做過南韓的國都,關鍵的是,宜陽處於崤函通道的核心位置,如果秦軍能佔領宜陽,以後就可以放心的出入函谷關了,這可是秦國多少代先君的遺願啊。

    以秦國當時的實力,攻佔宜陽有很大的難度。秦國貿然出兵,就會面臨三晉的同仇敵愾,大機率會打成一個糊塗賬。秦武王採納了甘茂的建議,用大批金銀珠寶賄賂魏國,如果魏國不出手,趙國就沒理由出兵了,南韓就會孤立。孤立的南韓自然不是秦國的對手,甘茂的外交大獲成功,秦國取得了獲勝的先決條件。

    然後就是怎麼打,派誰打。照理說,樗裡疾是最佳人選,可惜他不願出征,秦武王也不願意讓他做大,就只能是甘茂了。甘茂很害怕,因為自己是新晉,在秦國根基不深,要是自己在前方鏖戰,後面有大臣跟武王說自己的壞話,可就糟糕了。秦武王是個明慧的人,就和他達成了息壤之盟,表示對他絕對信任,絕不懷疑。後來的事實證明,這個君子協議非常重要,不但救了甘茂,也挽救了整個戰局。

    宜陽之戰是場持久戰,時間長了,就有人說閒話,攻擊甘茂。甘茂只說了“息壤”兩個字,秦武王恍然大悟,派大軍援助,最後殲敵6萬,拔取了宜陽這顆硬釘子。

    攻佔宜陽還有另一個好處:宜陽附近盛產鐵礦,鐵礦有了,武器就有了保障。

    遺憾的是,秦武王在攻佔宜陽後,順道去了趟洛陽,在舉鼎時出現意外,不幸身亡。

    綜上所述,秦武王在短短4年裡,內安叛亂,外通中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英明君主,為秦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母牛產崽後拉稀用什麼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