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火雲鞋神
-
2 # 一條傻金魚
也不能說劉邦撿了大便宜,劉邦能得天下並不簡單,
始皇帝死後,趙高弄權,秦二世淪為趙高玩物,那些蠢蠢欲動的各路諸侯就此紛紛揭竿而起,雖然有大將王離和章邯的大軍鎮壓,但是被項羽擊破後,天下大亂,後擁立放羊娃為楚懷王,也是為了打著復國的旗號造反,為了更快擊破秦王朝殘餘勢力,以先入關中者為王,作為激勵。
劉邦並沒有各路諸侯爭雄的勢力,他採取得民心者的天下政策,向關中進發,果然他這一路民心所向,可以說是非常順利,先項羽一步到達咸陽,秦三世投降,劉邦先一步入主關中,由於懼怕項羽勢力,又退出咸陽,等項羽到後,向項羽討要了蜀地,項羽並給各路諸侯分封,鴻門宴後封劉邦為漢中王,此後入主蜀地。
劉邦入漢中後,為了迷惑項羽不在東出決心,毀掉道路,而有些諸侯對項羽的分封並不滿意,開始叛亂,這時候劉邦乘機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拜韓信為大將軍,擊破章邯,迫使司馬欣投降,重返關中,並欺騙項羽,讓項羽去打其他叛軍,結果項羽上當,給了劉邦絕佳的機會。
劉邦以項羽殺死義帝大逆無道為由,釋出討伐令,令各路諸侯共同征討項羽為義帝報仇,從此楚漢之爭正式拉開序幕。
彭城之戰,劉邦趁項羽出征平亂率領各路聯軍一舉攻破西楚都城彭城,由於過於高興沒有防備,被項羽反殺,聯軍沒有防備,聯軍被項羽擊潰,幾十萬聯軍劉邦僅幾十人逃出。
後來劉邦又重整旗鼓再出關中徹底擊垮章邯軍,章邯兵敗自殺,並派人說服英布彭越反項羽,韓信則連續剿滅魏王、攻破代國趙國,項羽發動反攻,結果被陳平的反間計離間計項羽與范增的關係,范增失信回鄉。
後劉邦與項羽簽訂退兵合約,卻趁項羽退兵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突然發起攻擊,結果並未擊敗項羽反被擊退,後來垓下之戰,重創項羽,後來兵圍項羽四面楚歌,楚軍鬥志全無僅幾十人衝出重圍,項羽逃至烏江提劍自殺。
楚漢之爭結束後,劉邦開始分封各路諸侯為王,有的諸侯還是覺得不滿意開始反叛,劉邦派大將軍鎮壓,為絕後患穩固皇權誅殺所有異姓王。
劉邦這一路並不容易,沒有秦始皇的背景和勢力,憑藉自身統一了天下,要說按起步的話劉邦要比秦始皇艱難的多!經歷了多少生死才能走到這個位置,怎麼能說劉邦是撿了便宜呢!
你們怎麼看呢?
-
3 # 失去航線的孤舟
並不是嘲諷,而是教訓。秦從西垂小國經過幾百年的奮鬥最終一統天下,歷代秦王以及秦名臣名將為此付出了了巨大努力和心血。
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橫徵暴斂、驕奢淫逸,苛捐徭役,老百姓生活在水聲火熱之中,“天下苦秦久矣”,終於在全國範圍內爆發了農民起義,最終強大的秦王朝在如火如荼的戰爭中滅亡。
劉邦建立漢朝後,充分吸取了秦王朝的教訓,結束了戰亂之苦,廢除苛捐雜稅,實行休養生息,嚴厲打擊地方豪強。老百姓當然擁護,經文景之治,到漢武帝時期國力達到鼎盛,取得了北擊匈奴的輝煌勝利,但為此整個國家民生凋敝,經濟崩潰,民不聊生,在反對浪潮中不得不停止了對匈奴作戰,並下罪己詔,重新實行與民休慼。到漢宣帝時期國家重新達到鼎盛,若漢武帝一意孤行,必然被人民所拋棄,也必然被推翻。
漢後期,外戚宦官專權,內鬥不斷,土地兼併嚴重。最終釀成大禍,爆發了黃巾起義,雖然起義最終被鎮壓,但天下群英並起,漢王朝名存實亡。歷代王朝大多都是這個命運。
中國的老百姓是世界上最勤勞的,只要能生存下去,不會鋌而走險推翻政府,不像西方的老百姓因為酬勞、工時、福利等稍有不滿就罷工。中國的老百姓好說話,不代表就能忍受一切。當他們生存不下去的時候,任何強大的政府都會被摧垮,執政者也將被人民所拋棄。
曾經一位農民工因為被拖欠一年的工資,訴諸勞動部門,但勞動部門消極怠慢,問題久拖不決,最終這位農民工鋌而走險,殺死了拖欠工資的老闆。工資被拖欠一年之久,對西方老百姓老說無異於天方夜譚,政府部門消極怠慢簡直不可思議。如今很多企業走出國門,在西方國家投資建廠,中國的老闆有沒有想過拖欠工人哪怕一個星期的工資?可以試試看呦!
-
4 # 彼岸歷史
個人認為這個結論不妥。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往往不是最後成功的那一個。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這種情況非常普遍、非常正常也非常無奈。
有一種成功叫“逆天改命”,還有一種成功叫“順勢而為”。
這三種情況,嬴政辛苦地佔了前半部分,劉邦幸運地成為了後半部分。
始皇帝,表明嬴政是第一個,是嘗試者,確切說是“大一統”政體的嘗試者。如果我們熟悉夏、商、週三代的國家模式的話,就知道秦國的統一有多艱難,一個諸侯國的君主突然變成天下“共主”有多麼不適應(可以體會一下一個市長突然被突擊提拔為省長時的狀態)。
夏朝,號稱“諸侯萬邦”,估計應該就是若干個城邦聯盟,像古希臘的雅典和斯巴達一樣,各自為政,夏王只是一個名義上的總領。商朝,此時有了甲骨文,記載開始具體,說“京畿千里”,也就是說商王實際控制的地盤就方圓千里。到了周朝就更清楚了,武王伐紂成功後,分封天下,像召公在魯、姜子牙在齊,周王的勢力範圍只包括現在的西安周邊和洛陽周邊。而平王東遷後一直到周赧王歸秦,堂堂大周天子所擁有的地盤竟然只是洛陽周邊數百里而已。此時的諸侯國即秦、齊、楚等“戰國七雄”早已不把周王當盤菜了。
在這個階段(春秋戰國),無論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還是楚莊王,無論他們的霸權和勢力達到何種程度,都還停留在“方伯”的層次上,相當於幾個較大的省長,誰也不知道更沒嘗試過當總統的滋味和感覺。
嬴政完成了這個任務,他成為了華夏第一任“共主”,他高興了,但原來“六國”的遺老遺少們不高興了——我們知道,先秦和古希臘一樣,曾存在過樸素的民主思想,王權遠不如後世的“皇權”穩固和深入人心。所以,秦始皇面對的是一個極不穩定的“大一統”政權。同時,他用法家思想打下天下後沒有迅速調整思路,卻繼續用“苛法”去奴役天下,這時天下沸騰了。賈誼所謂的陳勝“一夫作難而七廟隳”,並非他的號召力有多大,而是六國洶洶,就差一根火柴而已。
劉邦所謂的“便宜”撿得並不輕鬆,但他卻佔了一個便宜:天下苦戰——從七國爭雄到六國畢一,好不容易統一了,秦王又嚴刑峻法,然後陳吳揭竿、楚漢相爭……劉邦打贏的時候,正好老百姓想休息了,所以他得到了喘息的機會。但他的後人就不那麼幸運了,“七國之亂”就是分封制的餘波,像六國後人反對秦始皇。中國的帝王家天下制到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才真正確立並穩定下來。
所以,大秦二世而亡,只是“大一統”逆了當時的天下大勢,而劉邦的成功是多種因素促成,遠非白撿了嬴政的便宜,不僅歷經了坎坷,而且也到了百年之後。
-
5 # 一個人的歷史
看到這個問題,我最先想到的一句話是“創業難,守業更難”,秦奮六世之餘烈而一統天下,但僅僅二世而亡,這恰恰說明了這個問題。不存在誰撿便宜的問題,也不存在什麼巨大的諷刺,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進步而做出的必要犧牲而已。從奴隸社會邁進封建社會,秦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統一度量衡,實現中國歷史上真正的第一次大一統,也是秦創造的史無前例的奇蹟和創舉。秦並非亡於秦法,而是亡於人禍,這個人就是指鹿為馬的趙高。扶蘇、蒙恬、蒙毅被趙高害死,大秦宰相李斯死於趙高之手,秦二世最後也被趙高所逼自裁而亡。可以說趙高一個人上演了一起復仇的好劇,大秦帝國的骨幹和中堅都被他一網打盡,從而敲響了秦亡國的警鐘。劉邦撿的不是便宜,而是一個爛攤子。經歷了秦末的亂世,諸侯爭雄、民生凋敝,我們稱之為英雄的西楚霸王的項羽動不動就屠城,嚴重的削減了人口的數量。因此西漢初年,大漢的國力根本無法與匈奴抗衡,只能自保求安。和親政策並不是喪權辱國,而是權宜之計,去和匈奴打正面戰鬥,才是不顧國力、捨本逐末的亡國之舉。所謂的蕭規曹隨、無為而治,倒不如說是秦律漢法一脈相承更為合適。和項羽所說的:“我可以取而代之”不同,劉邦對始皇帝嬴政的態度是:“大丈夫應當如此!”劉邦認同始皇帝嬴政的偉大,並將其樹立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奮鬥的方向,這位大漢天子對於始皇帝心中充滿了景仰之情。劉邦能在秦末的亂世中脫穎而出一統天下,靠的絕不是運氣,更不是什麼撿便宜。劉邦年少立志、周遊四方,以戰國四公子之一的魏國公子魏無忌為自己的榜樣,師從魏無忌門客張耳獲得了快速成長,進而成為反秦的中堅力量。在沛縣,把自己的“狐朋狗友”都打造成了棟樑之材和可用之人。蕭何成為漢初三傑之一,坐鎮關中,糧草兵源源不斷,這也是劉邦屢敗屢戰、敗而不滅的原因所在;曹參驍勇善戰、屢建奇功,多次衝鋒在前,攻城拔寨、不畏生死;樊噲屠夫出身,卻成為鴻門宴中項羽也不得不讚賞的英雄勇將;呂后呂雉從一個富家小姐,逐步成長為大漢天下的合格接班人。韓信從默默無聞計程車卒,到名震天下、用兵如神的兵仙,是劉邦給了平臺和機會;人品下作、為人不齒的陳平,在劉邦處也得到了發揮的空間,毒計頻出、克楚興漢;謀聖張良追隨左右屢出奇謀,陽謀主道、安漢興劉。在面對利益時,劉邦選擇了克己服人。面對韓信的坐地起價,要求封他為代理齊王的圖謀,劉邦選擇了直接封韓信為齊王以顧全大局;面對必須用黃金才能實行離間計的說辭,劉邦選擇了捨棄,四萬斤黃金全權交給陳平處置,就是最好的證明;當屢次敗於項羽的時候,劉邦說出了誰能為我爭得天下,我就把天下與他共享的話。“物極必反,盛極必衰”,從來不存在什麼撿便宜和嘲諷,承認偉大的同時,也直視存在的不足,才是客觀的讀史態度。
回覆列表
並不能這樣說。
首先,秦朝變法圖強,經過幾代君王接力賽式的堅持不懈,終於滅掉六國,一統天下,這份功業是其他朝代難以望其項背的。
其次,秦朝是打破舊的格局,建立起一箇中央集權統治的專制國家,而劉邦則是又走了回頭路,回到分封制國家的老路上,也就是說,如果堅持中央集權統治,劉邦不一定能比秦始皇做的好,他的後代同樣不一定能比秦始皇的後代做的好。
最後,不管是農業還是軍事發展,秦朝可以說都透過改革發展的很好,達到了其他國家難以超越的地步,長平之戰就是一個很好的體現。
戰爭初期,秦趙兩國國力可以說是旗鼓相當,趙武靈王的改革同樣很成功,所以才成就了戰國中後期只有秦趙兩國獨大的格局,秦趙也必有一戰,這一戰關係著歷史的轉折。
只是雙方都沒想到,這一戰竟然僵持四年之久,這一僵持,戰爭比的就不僅僅是軍事實力,而是徹徹底底綜合國力的體現,雖然秦軍是勞師以遠,長線作戰,趙國以逸待勞,然而最終還是趙國堅持不了,慘敗收場。
這充分說明秦國的強大是真正意義上的綜合國力的強盛,它的改革很徹底,可以建立一個完全不同的國家體制,這也是劉邦所建立的西漢所不能比的。
還有,整個漢朝都是一個對匈奴不斷妥協的的屈辱歷史,縱使劉徹曾經重創匈奴,然而後期卻又不得不恢復和親,可以說面對匈奴,漢朝是無解的。
而對於秦始皇,這是不可能的事情,絕對不可能對匈奴和親,強大的秦軍也不存在對付不了匈奴騎兵,秦長城,秦直道,都是秦始皇面對匈奴果斷採取的有力有效的應對措施。
綜上所述,個人觀點不存在劉邦嘲笑秦始皇,也不存在漢朝可以超越秦朝,秦始皇建立的是真正開創新的功業,他的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對後世的影響更不用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然而,也正是這一番疾風驟雨翻天覆地的改革,太過於猛烈,他的後世子孫很難繼承發揚,出現反覆也屬必然,更遺憾的是,最後被劉邦這種草根出身的混混奪取天下,也實在是隻能讓後人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