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滄海侃史
-
2 # 農夫山泉一點田
什麼叫乘勝追擊?這個前提成立嗎?
吳三桂在雲南經營12年,他的部將在廣西、甘肅、陝西、貴州、四川都有分佈。吳三桂起兵之後,這些人也紛紛響應。所以一時之間,吳三桂能夠控制的區域達到了江南半壁,吳三桂又先後拿下了湖南和江西部分地區。看上去戰果輝煌,其實是清軍主力準備不足,還未集結到位。
而等他飲馬長江,清軍早已從初期的慌亂中復甦,兵力和戰鬥力絕不在吳軍之下。物資後勤更是遠超吳軍。
從賬面上來看,吳三桂能夠指揮的軍隊接近40萬,但是仔細分析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吳三桂的老部下到各地為官以後,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利益集團。他們幹什麼事最先考慮的是自己的利益,他們與吳三桂之間不再是與榮俱榮、與損俱損的關係,而是屬於半盟友的關係。雖然他們也發動的叛亂,但吳三桂並不能完全控制他們。他自己的軍隊由於戰線太長已經無力北上,舊部們和他貌合神離,這一點又被康熙很好的利用,實力被進一步分化瓦解。
最重要一點是吳三桂沒有可靠的後方。
吳三桂在起兵之初說自己要恢復明朝,這句話鬼都不信。他先是背叛了崇禎皇帝,後來又親手殺了永曆皇帝。他說自己要反清復明,根本得不到當地鄉紳地主的響應。
江西方向,吳耿聯軍佔了江西境內的三十多座城池,不過因為將領韓大任和宏偉節反叛,不僅失去了攻取全部江西的時機,所佔城池也連續被清軍復得。全域性戰線被撕開了一個大口子。
其實吳三桂在長江與康熙對峙的時候,也不是傻乎乎的停滯不前。他分兵進攻陝西呼應王輔臣的起兵反叛。吳三桂對義子王輔臣頗為信任,想取道陝西進攻北京。
吳三桂走這步棋,不能說不對,因為雙方主力都懟在長江沿線,硬碰硬不一定能打得過清軍,即使能贏也是損失慘重。走川陝迂迴,抄康熙老巢也是步妙棋。只不過王輔臣也是個首鼠兩端的人,一看情況不妙,就又降了清朝,坑了乾爹一把。
所以說,不是吳三桂故意不北上,或者蠢得不知兵法,他根本是由於各方面的限制,無力北上,只能維持一種南北僵持的局面。
-
3 # 牧謙先生
結合網上的資料,我來為大家回答一下吧!吳三桂為首的反清勢力最大控制範圍包括陝西,也做到了飲馬長江,但初步佔據和深度經營畢竟是不同的。當時吳三桂也只是在湖南嶽州與清軍對峙,沒有把清軍擊退,所以也就談不上乘勝追擊。按時間順序,我來從三蕃之亂早期開始說起吧。
1.平西王吳三桂鎮守雲南,平南王尚可喜鎮守廣東,靖南王耿精忠鎮守福建,稱之為三藩。
2.1673年,平南王尚可喜上書告老還鄉。康熙藉此機會決定削藩,吳三桂起兵反叛,佔據雲南、貴州兩省。吳三桂兵出貴州,向東進攻湖南,另分一部兵力向北進攻四川。只用了4個月的時間,就控制了整個湖南省。耿精忠隨後跟進,和吳三桂一起反叛,佔據整個福建省。廣西將軍孫延齡(孔有德的女婿)也投靠吳三桂,殺了廣西巡撫,控制廣西省。吳三桂的叛軍短短兩三年功夫,就差不多佔據了大清的半壁江山。
3.康熙一改全線出擊反而顧此失彼的策略,重點進攻吳三桂所在的湖南,對耿精忠、尚之信等部進行安撫,暫停對廣東、福建削藩,以分化瓦解叛軍,清廷面臨的形勢大為好轉。
4.幾個隊友的突然叛變,讓吳三桂感覺到了壓力,在衡州匆匆稱帝,只當了5個月的皇帝,就病死了,孫子吳世璠繼位。吳三桂一死,清軍趁勢猛攻,吳軍缺少掌控全域性的人物,局勢急轉而下,很快丟了咽喉要地嶽州(今湖南嶽陽),常德、衡州、漢中、重慶、成都等地也相繼失守,只好退回雲貴。清軍各路大軍齊功雲貴,吳軍不敵,吳世璠在昆明自殺,三藩之亂歷時八年,終被平定。
5.縱觀三藩之亂的整個過程,吳三桂那麼好的開局卻以失敗結尾。吳三桂之所以失敗,重要的原因在於他前期的所作所為:引清軍入關,血腥追殺農民義軍和南明勢力,殺了南明永曆帝,使得他不能得到人們的廣泛支援。
-
4 # 秋草獨尋
這個問題要從吳三桂起兵的目的講起!
吳三桂未出長江北上,是因為吳三桂一開始就沒克復中原的打算。他的目的就是自保。1、吳三桂是接到撤藩令一個月時間內臨時起意要造反的,所有沒有足夠的戰略準備。否則他必須聯絡好各種藩王和勢力,同時點火。
這也是造成起兵後,康熙馬上分制三王,重新給定南王、平南王恢復藩號,而且還加升尚可喜定南親王。
實際上吳三桂起兵時,臨時傳檄四方。其他的三藩都時間上不統一,平南王尚可喜不同意 反,至1676年尚可喜的兒子尚之信軟禁其父才反,這是三年後的事了。耿精忠到1674年才反,另包括兒子轉移的問題。說明吳三桂沒有精心籌劃,
2、吳三桂起兵時已經61歲,從他豐富的從政經驗來說,這時起兵並不是什麼好時機,自已還能 活多久,正常人用腳指頭都會想清楚的。吳三桂起兵的目的就只有一個,就是為了自保。
3、吳三桂也清楚朝廷的強大,畢竟朝廷已穩定二十多年,中原及兩江財賦重地一直牢牢在中央 控制之中,要打破這個局面,重建王朝的可能性是多少,這個吳三桂勢必也清楚。
在中原一統情況下,在邊陲之地起兵打擊一個統一的王朝,基本沒有這種可能性。元朝打南 宋總共都打了50多年戰爭。這個吳三桂從戰略上也清楚。
他自已從清軍入關,即使南方處在南明、張獻忠、李自成等四分五裂的局面,北打到南方也是用了二十多年。作為老將他也清楚。
否則他最重要的一定是要處理好繼承人的問題,他必然要把自已的兒子吳應熊、次子吳世琳接回來,在戰爭中進行培養。而實際上卻最終導致兩個兒子被誅殺,接吳三桂帝位的只能是孫子吳世璠。
既然如此,那吳三桂為何要反呢?作吳氏集團來說,他們又不得不反。否則吳三桂為什麼要承受兩個兒子在北京的代價來做這件事。
第一,異姓異族之王,歷代隱患之重。
自古藩王與中央專制就存在著極大的矛盾。康熙在朝中說:“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發,猶可制也”。尤其是異姓稱王,異族之側,如漢朝,劉邦殺韓信等異姓王、景帝時的七王作亂,武帝時對於淮南王,西晉的的八王之亂、到明朝的朱棣燕王之亂。所以朝廷與吳三桂之間就存在著一種天生的不信任感。
從吳三桂這邊理解,通常藩王一撤就沒有什麼好下場。
而吳三桂本來是抱著試探的想法奏摺撤藩,希望朝廷慰留,而又他又知道,朝廷反對撤藩的如索額圖等人眾多不贊成,吳三桂也不太相信康熙會冒險撤藩。他也相信以他的實力與功勳朝廷也會慰留。
1673年八月,結果康熙帝否定了大多數廷臣反對撤藩的意見,這種冒然撤藩的事情處理實際上是有很大問題的,因為過不了多久吳三桂就會死了,那時的和平撤藩對國家的傷害會比較小,這也是許多史學家詬病的一個原因。而從後來吳三桂死於1678年的情況看,才5年時間,這也是一個印證。
那吳三桂為什麼要反?
1、自已需要自保,而且1670年左右,前期在與康熙回收雲貴督撫權上已經鬧得不愉快,朝廷猜疑之心已重。家族性命之憂不可不防。
2、部將群情洶湧,這也是一個眾要原因,如夏國相、胡國柱、馬寶等大將就一直戰鬥到叛亂失敗。部將一起奮戰二十多年,為清朝打不半壁江山,好不容易有現在的榮華富貴,一則心態不平衡。二則一旦撤藩他們的地位大多不保,有的人性命也擔憂。所以吳系眾將也是團結一致,要求造反。這也逼得吳三桂不得不做出反應。
3、有實力強大可恃:因吳三桂本身部隊就是明軍關寧鐵騎,戰鬥力又強,而且在清朝的建立戰爭中又身經百戰,八旗兵在收復南明的戰爭中已證明戰鬥明顯下降,後期主要靠漢臣平定南明,從實力上來說他們也不怕朝廷。
以上原因說明,吳三桂造反僅僅是因為出身自身自保的原因。希望朝廷收回成命。所以就會發生,在1674年佔據嶽州之後,吳三桂去信與康熙(這封信至今沒有下落,但康熙回覆的諭旨上卻有提到),以實力希望裂土分疆稱王。這是吳三桂的心態,即使朝廷不答應,吳三桂也有資本與朝廷對抗。
從戰局上看,清廷最重要的轉折性勝利在於嶽州之戰是在1679年,而吳三桂死於1678年的八月(有一說是衡州氣溫太高,中暑,這個有很大可能性),而且即使是嶽州之戰,吳軍還全軍撤退至長沙。當時在戰勢上吳軍並還處於主動,戰爭的轉折點就是吳三桂死後。吳軍的權利與指揮上出現了紛爭。既使如此,在吳三桂死後,吳軍居然還堅持了三年多時間,可見吳系眾將的團結性還是很高的。
這一點說明,對於清廷的政策,吳三桂集團的高度不滿,即使沒有準備好,也要拼個魚死網破。
但反過來說,要拼個魚死網破,這種不是戰略,說明吳三桂也僅僅是出於自保的一種軍事行動。
這種自保的可能性在他看來把握性還是很大的。
但唯一出乎吳三桂意料的是,他遇上的千古一帝康熙,有強烈的意願和超強的能力駕馭這個局面。在經歷了初期的慌亂,康熙用了五年的時間終於調整過來,這5年時間,你看康熙帝那些駕馭局勢的手段,真可謂是玩人玩到了極致!對於王輔臣、尚可喜、耿精忠等各方那個帝王手段,真是讓人眼花瞭亂。但康熙終於還是保持了局勢沒有惡化。終於熬到了吳三桂死的那一天,平定了三藩之亂。
這裡又反過來說,吳三桂不死,這場戰爭不知還要拖多少年?實際上這對雙方來說都是一個兩敗俱傷之局。對百姓來說更是極大的創傷!
從這個層面上說,吳三桂即沒有意願也沒有能力統一全國,推翻清廷。不北上的原因,就主要是希望朝廷給藩王的地位。
回覆列表
三個原因
一,年事已高,心態保守
人到晚年都會比較保守,即使是當年年輕氣盛的吳三桂也不例外。吳三桂造反的時候年紀已經六十多歲了,做事和行軍打仗十分保守,講究的是步步為營。
當時的吳三桂不一定稱霸天下的野心,或者說有這個野心,也自覺不太有這個可能,畢竟年紀大,什麼時候死真不一定。可能在他的心裡,最好的成績就是割據一方,不能奪得全國,以長江為界,佔領半個中國也好。
更何況當時的吳三桂因為連年作戰,部隊和財力都已經捉襟見肘,打是可以打,但已經沒有實力長遠發展了。
當時如果出兵度過長江,他的戰略目標就不僅僅是一個湖北,而是整個北方,那麼需要的人力物力其實是很大的,吳三桂並沒有這個把握。
他的想法是急切的割據一方,稱帝建國。人已老,不如多享受幾天富貴。
二、心情煩躁
吳三桂當時的主力在今天的湖南,湖南氣候十分燥熱,衡州更是熱死人,年事已高的吳三桂可以說是很煩躁。
當時的他,心情不舒,焦慮過重,肝火旺盛,突然得了中風,之後又得了痢疾,可以說是雪上加霜,此時的他一心想著養病,壓根沒有想法度過長江,揮師北上。
更何況這一年的夏天,他的妻子張皇后也病死了,可見他的心態是多麼崩潰。
三、內憂外患
吳三桂雖然一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總體上,也不是那麼的樂觀。
一方面是他的實力有限,部隊和財力不富裕,另一方面,清軍頑強抵抗,他也損失慘重。
在加上當時南方沒有平定,清軍在北線和南線都在抗擊他。各地的部下也都離心離德,各有圖謀,同床異夢,你說他怎麼可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