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花曉淚憐

    秦始皇陵西側趙背戶村發掘的秦勞役人員墓地中發現有19人的瓦文墓誌,其中有18人明確記載其籍貫為六國故地。“參加修建秦始皇陵的人員來源有三個方面,一是來源於原來的六國地區的刑徒;二是來源於秦中央官府手工業作坊的工人;三是從各縣邑徵調了一批手工業作坊的工人,而其中以來源於原秦國本土的技藝工人較多。第一種人數量最多,他們從事的多是繁重的土建工程;後二者基本上是技術工。”[13]這就說明了在修建秦始皇陵的人員徵發問題上政府是明顯對原本關中秦人有所偏頗。而且,我們有理由推斷這絕不是偶然的現象,而是由當時統治者存在著或多或少對關東六國遺民的歧視思想所造成的。所以,我們也有理由相信在其他方面發生過類似對六國移民歧視的現象。這種不公平的對待再加上“收泰半之賦”的繁重賦稅負擔和嚴柯煩瑣的司法管束,對六國遺民形成新的大一統的國家意識非常不利。在不採取適當手段融合同化這些人的同時對他們施加巨大的壓力,只會使他們覺得自己形同亡國奴,使他們復興故國的願望越發強烈(儘管這些人在統一後的生活未必就比統一前差,但是可以說他們一直盼望的有利於恢復生產休養生息的日子並沒有到來,使得他們心生怨恨),最終爆發農民起義。同樣因為強烈不滿而感到復國心切的還有以前六國的貴族。秦統一中國以後他們遭到大規模的遷徙,許多人被迫遠離故土甚至家破人亡。再者,六國原來的貴族由於統一而徹底喪失了他們原本享有的世勳世祿的崇高地位和優厚待遇。所以,在這樣的打擊下,六國貴族對秦皇朝的認同感必定不強,而他們對故國的懷念甚至比農民還要強烈。如此看來,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後對原六國無論是農民還是貴族所實行的打擊和歧視,使得原本就處於襁褓之中脆弱無比的屬於“大秦”的民族凝聚力被徹底扼殺。

  • 2 # 米伽西Pro

    秦朝一統天下但又迅速滅亡,主要原因在於秦始皇天性剛戾,將關中六國上、中、下層全部得罪光,樹敵眾多,甚至父子之間的矛盾也被利用,天下人時刻等待著反秦的機會。

    正如陳勝吳廣起義時所說,天下苦秦久矣。秦朝徭役繁重,用法嚴苛,底層民眾苦不堪言,再者秦朝一統天下時間太短,六華人民還未消除對秦的敵對情緒。但這一切只是誘因。

    真正的原因在於秦朝本身——

    秦朝兼併六國後,實行郡縣制的原因主要是為了滿足秦始皇個人的權利慾,天下政令皆出皇帝一人。地方官員雖由中央指派,但個人主觀能動性極差,大事小事都要向上彙報,中央接到彙報再由皇帝決斷,地方接到皇帝命令後依令行事,一來一轉,效率十分低下。

    由於地方官員沒有自主權,無法在第一時間消滅起義軍。等彙報傳到咸陽,咸陽再發回命令,時間太長,此時起義軍已迅速壯大,失去了最好的時機。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一直沒有指定繼承人,是因為他幻想自己可以長生不死,統治萬年。臣下也沒人敢觸碰他的這個逆鱗,衍生出了沙丘驚變,趙高,李斯篡改遺詔,扶蘇被偽遺詔逼死,胡亥繼位。

    秦二世登基之後,擔心兄弟姐妹懷疑沙丘驚變,與趙高合謀,將秦始皇所有子女殺害。這對秦朝關中基本盤的打擊極為致命,試想,秦朝中官吏看到這一幕會怎麼想,你狠起來連自己人都殺,我們這些外人給你賣命能有什麼好下場。

    再者就是有趙高這個神助攻,趙高在除掉李斯之後把持朝政,大權在握,指鹿為馬,他一直瞞著秦二世胡亥天下的真實情況,將所有敢於向胡亥彙報的大臣殘忍誅殺,使得秦朝沒能將反秦的星星之火扼殺在搖籃裡,之後關東六國全部迅速復國抗秦,秦早已大勢已去,消滅秦朝只是時間問題。

    待到項羽破釜沉舟全殲秦軍主力,此時,秦朝徹底註定了滅亡。

  • 3 # 月亮之上有愛

    對於一個帝王而言,文功武治是鳥之兩翼,缺一不可,文功是春風細雨,潤物是無聲,修德政,保民生,休養生息,讓百姓安居樂業,這是一個國家的基礎,雖然不惹人注目,樸實無華,卻無比重要,比如秦後的西漢“黃老之治”,先有文景之治的打下的基礎,後有漢武大帝的南征北戰。漢武大帝的赫赫聲威,一半的功勞要歸結於他的父輩辛苦積攢的家業。

    秦統一六國,是“奮六世之餘烈”的拾階而上,是前赴後繼的開疆擴土,更不能忘記商鞅變法倡導的獎勵耕織,秦朝不過是秦國的延續,只不過體量更大而已,連續諸位國君都是賢名之人,這個機率本身就如同中彩票,秦始皇之後出個秦二世,一個昏君,這應該是一個正常的狀態,所以一頭羊領導一群虎狼,這個戰力十足的群體分崩離析,無疑很正常,一如後世王朝的興衰更替,時也命也!豈是人力可以逆轉乾坤?

    春秋戰國,中華大地戰亂不斷,人心思穩,只不過在愛國主義情操下,勉力支援下罷了,好不容易秦並六國,王朝的當權者還是四處征戰,北逐匈奴,南平閩越,連線長城,遷關中百姓墾荒河套,雖然從整體而言對國家而言都是好事,但是百姓的承受力力有限度的 ,時刻緊繃,終究會撐不下的,所以陳勝吳廣首義,天下震盪,昔日不可一世的秦軍煙消雲散。

    如果你還是不理解,你就想想一下你所在的單位,一直讓你加班,一天接一天,一月接一月,一年接一年,領導告訴你:這麼做,公司會飛速壯大,老闆又可以換新車了。你會怎麼想?感恩戴德,還是按照指示披星戴月趕工,大機率你會撂挑子不幹,臨走心有不甘的踹一腳領導,揚長而去!

  • 4 # 錢品聚

    我來說點兒不一樣的。

    秦朝滅亡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無外乎兩個:

    第一,秦朝的軍國主義尤為狂熱

    最初建立在“軍功爵制+什伍制度”基礎上的秦國體制,將秦國本身完全打造成一輛不折不扣的戰爭馬車,使國內的生產關係,都是為了服務軍事而存在,農業生產服務軍事,工業生產服務軍事,一切都是以軍事為前提,龐大的軍費開支也在不斷壓榨著秦國的民生經濟,導致社會矛盾不斷激發,這也就使得秦始皇在完成統一六國的大業後,迫切的想要轉變這種以軍事為先的生產體制,但由秦國統一六國後建立起來的秦朝,其國內的軍國主義尤為狂熱,整個國家已經乘著戰爭馬車走了很遠很遠的道路,想要把這輛馬車在短時間內拉回來,或是調轉方向,無異於要克服許許多多難以想象的困難。

    而秦始皇採取的政策,雖然也在試圖讓體制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可是在他登基初期卻顯得有些乏力,甚至是與體制轉變的動能背道而馳,我之所以這麼說的原因,是因為在秦國統一六國之時,為了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即文化與制度的完全統一,秦始皇也將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制度與文化,包括律法在內,都不斷的施加給原本的六國百姓,而這些百姓由於百年來的文化演變,雖然在文化根源上都同屬中原文化,但各地文化還是有大不同,短時間內強迫這些六國百姓接受全新的秦朝制度,比如嚴苛的律法,勢必會引起六國百姓的強烈不滿,這種不滿我們可以理解為兩種:

    一是國破家亡之後潛藏於社會中的仇恨情緒,二是對於秦國統一本國後的牴觸情緒。

    打比方,六國百姓原本忠於各自的君主,然而當君主被秦始皇征服以後,對秦朝來說,這是“統一”,但對原本的六國百姓來說,這屬於“亡國”,而這時候新的君主站出來,告訴六國百姓,要想在新的統一王朝內幸福生活,就必須遵守由我本人制定的全新律法,還有新的社會生產體制。

    原本這部分百姓就對秦國充滿仇恨,等到統一以後,又被強迫著接受全新的法律與制度,那麼勢必會引起他們的強烈不滿,當這種不滿情緒積攢到一定程式以後,就會爆發出強烈的民意反彈,後期陳勝吳廣的起義,包括項羽劉邦的十八路諸侯揭竿而起,就是一個很直接的例子。

    所以以軍國主義為主的國家生產體制,想在短時間內透過律法與文化實現完全統一,就引起了底層民眾的強烈牴觸,但秦始皇與扶蘇一直以來都在試圖為國家轉型,然而李斯與趙高等法家代表,為了能夠維護自身的核心利益,卻一直在試圖抵擋秦始皇推行的轉型政策,因此等到秦始皇去世以後,轉型的可能性也就此湮滅,又因為趙高等人實施的暴政,透過壓榨國民經濟而最終導致人民不滿情緒的徹底爆發,使得底層民眾不再信任,乃至仇視上層的統治集團,最終導致秦朝末年農民起義不斷。

    第二,施加給百姓的沉重賦稅。

    這也是老生常談的一點,秦國商鞅變法以後,將秦國本身的生產體制向軍事所傾斜,導致民生經濟負擔極大,秦始皇推行的軍事政策正是以戰養戰,征服別國土地與人口以後,再透過掠奪財產的方式,繼續投入到更大的軍事活動之中,國家經濟的發展完全仰仗於農民階級和不斷透過戰爭帶來的短時收益,可是“戰爭機器”的高效運轉,是需要源源不斷的動能,這種動能要由國家本身的雄厚財力與平衡的生產體制為基礎,而不能一味的透過今天滅一個國家,掠奪一部分錢,明天再滅一個國家,掠奪一部分糧食這種以戰養戰的方式來維持龐大軍需。

    所以要想不斷補充戰爭機器運轉的動能,在掠奪完六國的固定資產以後,就只能繼續透過壓榨本國經濟得以實現,經濟負擔最終還是全部分攤到百姓身上。

    再加上秦始皇在位期間,又接連發動數次大規模戰爭,比如北征匈奴,南征百越,前後共動用超過數十萬大軍,這種體量的軍隊每天需要的軍費可想而知得有多麼巨大。

    還有日後的大興土木,造阿房宮,建驪山陵墓,修長城,雖然我不否認後者對於抵禦匈奴做出了巨大貢獻,可修建這些大型宮殿或軍防工事,可都是需要財力作為支撐的,換句話說都需要白花花的銀子,那這些錢從哪兒來呢?

    自然還是透過沉重的賦稅加徭役,不斷提高賦稅標準,嚴重剝削乃至壓榨農民階級,導致剛剛從戰亂中恢復安定環境的民眾,又再次邁入了苦難的生活,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劉邦登基以後,第一步就是要推行全面的休養生息政策,因為他深切體會到秦末年間的百姓經歷的暴政是多麼殘酷,如果不讓老百姓從戰亂平復後得以休息,必然就會逐漸的積蓄社會矛盾。

    總結來說,秦朝的滅亡原因很多,體制轉型未成功是一方面,文化與制度未達成統一也是一方面,以戰養戰與軍國主義的狂熱也是一方面,而為了維持財政平衡所施行的暴政,成為了壓彎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一步又一步的,將秦朝好不容易用武力維持的穩定局勢,最終推向分崩瓦解的深淵。

  • 5 # 使用者2625280346698812

    秦始皇做到了制度這種形式上的統一,最為統一到核心,文化和思想核心還處在空白階段。只有在西漢景帝后期才逐步建立,並經過後世不斷鞏固而成。

    華夏文明5000年,思想大一統不過2200年。

  • 6 # 歷史臆想愛好者劉宇

    1六國的仇恨。 六國原來的人民並沒有因為秦國統一生活得到改善,反而因為對秦的法律不瞭解,導致活的更累。對老百姓來說,不折騰就是最大的好處。而秦國的變法,就是愛折騰。動不動徵勞工,調集民夫。這個可能也沒多大錯,甚至細算下來還更舒服。只是老百姓不習慣這一套,就覺得這是秦的暴政。覺得還是原來的國家好,畢竟熟悉,知道遇到事改咋辦,現在遇到事情不知道咋辦了,怪誰,怪秦國統一了六國。所以,六國的仇恨是很大的原因。

    2新貴族的無知。秦國有大量的因為軍功從底層爬上來的新貴族,這些新貴族還沒有思想沉澱,說白了不懂地主剝削你還讓你覺得他好的那一套。這就導致了基層有大量的社會矛盾。這種社會矛盾一直在,只不過秦朝新貴族太多,太基層,所以社會矛盾特別激烈。時間一長,再加上沒有戰爭沒有撈軍工也變成貴族的機會,矛盾就會影響國家統治了。

  • 7 # 曾銘瀾

    內外因素都有,在正規化轉換之間,各國貴族都想恢復故土的利益,又暴政逼農民造反。隋朝的道理差不多,大分裂時代各國的既得利益集團根深蒂固,一時難連根拔起的嗎。劉邦和李唐就是把舊利益集團又清洗一回,重建新利益集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詹姆斯將出任主控,老詹是否會超越曾擔任過控衛的約翰遜及哈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