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吾將上下而求索2016

    想念很長時間了,把喜歡的東西看得很美好,最後得到,感覺也就那麼一回事,希望與期望值相差甚遠,當然就不怎麼開心了!

    就像很多人一樣,婚前總是無事獻殷勤,婚後做撒手掌櫃,得到了就不珍惜了!

    最後總結,無論人還是東西,還是保持距離為好!東西要給會珍惜的人,才會顯得珍貴,心也是一樣,只有珍惜自己的人才會用心愛護呵護你!

  • 2 # 崇尚簡約品牌策劃

    我認為應該珍惜當下得到的,你有50萬要創造50萬的價值,你有50塊,要創造50塊的價值,不要等到你有錢了再去做。

  • 3 # 吉林市江南人

    得到了卻不去珍惜,失去了方知可貴。這樣的態度不可取,要明確自己所需,勇敢追求滿足所求,方知得到的不易,失去的遺憾!!

  • 4 # 888龍來運轉888

    “KY主創,你們好。我是個彆扭的人。我過去信奉一個原則,我希望在自己的生活中,儘可能少地向別人索取什麼。我沒有深究過其中的原因,但我似乎覺得,如果是我要來的,哪怕得到了也沒有什麼意思。但我還是會因為需求得不到滿足而不開心。

    後來我意識到這樣是有問題的,我也真的在理智上認為,我應該說出我的需求。但我還是做不到,也不知道如何改變。你們能聊聊關於索取的話題麼?”

    其實,我們在和後臺互動的過程中,發現這種情形並不罕見。想要從別人那裡獲得一些什麼,尤其是想要自己的愛人滿足自己的一些需求,原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為什麼有些人會怯於表達自己的需求呢?當我們反感索取的時候,我們究竟在反感什麼?

    我們今天來聊聊“索取”這件事。

    為什麼會反感索取?

    1. 反感由對方掌握主動權

    從某種意義上說,向他人表達自己的需求,向對方索取,就是給了對方選擇“同意”或“拒絕”自己的機會(Tugend, 2007)。同時,對方也可以決定何時何地以及如何迴應我們的需求。這可能會讓表達需求的一方感覺喪失了主動權。

    例如,在兩個人的關係中,有時候雙方都不願意主動告白,因為總覺得“矜持”的一方可以掌握著同意或拒絕對方的主動權。

    並不是對所有人來說,掌握主動權都是這麼重要的。那些曾經(尤其是兒時)被充分給予過的人,不害怕暫時失去主動權(Tugend,2007)。這與一個人對他人以及對自身的信任感有著很深刻的聯絡。

    在過去的經驗中,如果一個人在表達需求時總是得到滿足——尤其是在童年父母總是能夠迴應孩子的索取,ta漸漸就會形成一種這樣的信心:“自己是一個(在大體的趨勢上)會獲得他人的認可的人;自己的需要是會被滿足的;而如果有時沒有被滿足,可能是因為自己不夠清楚地表達出自己的需求。”一個人若是對自己有這樣的信心,ta長大後在方方面面的場合裡(工作、感情、日常細節 etc.)都會願意嘗試索取。

    而與之相反的,有些人傾向於認為他人在大多數時候並不那麼主動願意滿足自己的需要。即便他人在面對自己的索取時,同意了自己的請求,他們也會傾向於認為這種同意是帶有一些妥協的成分的。有一次我陪一個朋友凌晨去看急診。Ta提到自己並不願意向他人提出“請陪我去醫院吧”這樣的請求,因為“這樣的話,會覺得自己是個麻煩”。這樣的人,只有感受到對方執意的主動,才會相信這一次是個“特例”,這一次我的需要是他人很想去滿足的,而這不會是常態。他們也因此會說,“我主動要來的東西,即使得到了也沒意思”。

    2. 對他人的不現實的高期待

    上文提到的,認為“別人主動給的東西才是好的”的這些人,其實是對現實有著一些不切實際的期待,對於人和人之間關係的理解也有著夢幻但並不真實的理解。

    他們期待別人能夠“讀出他們的想法”,或者認為親密關係中的另一方應該更加積極、主動地滿足他們的需要。

    但事實上,每個人都獨特,沒有人能夠總是覺察到其他人的內心戲。這種期待也並不公平,它意味著對方不但要在關係中為自己的感受和內心想法負責,還要為你的感受和內心想法負責。這是令人疲累的。

    相信我,如果ta願意傾聽你的需要,當你說得足夠清楚之後,ta願意嘗試盡力去滿足,這並不是80分的愛人,已經是個100分的愛人了。

    3. 害怕被認為是弱者

    有些人會認為,只有處於弱勢、能力不足的人才會需要向他人索取。自己如果向他人索要什麼,會讓自己被他人瞧不起,或者顯得自己不具備足夠的競爭力(Tugend, 2007)。

    4. 擔心索取會附有代價

    在有些人看來,他人不會無緣無故地幫助自己。他們總覺得,一旦向他人提出要求,就意味著自己也需要在某一個時間付出相應的代價(Tugend, 2007)。持有這種觀念的人,內心裡會覺得一切都是有條件的。他們並不認為自己值得受到他人的幫助,或值得被很好的對待(Sheraman, 2003)。

    5. 我們的文化推崇無私奉獻,對“索取”不友好

    我們的文化過於強調“謙讓”、“奉獻”、“含蓄”等價值觀,它實際上是不鼓勵我們主動提出請求的。因此,即使一個人是在主動爭取自己應得的利益,也可能會被他人認為是過於爭強好勝的(over aggressive)、急功近利的、或者斤斤計較的。也就是說,當我們發起一種索取,主動表達自己的需求,可能就會陷入道德劣勢。

    不索取的人有時和不付出的人“共生”

    不論是以上4點原因中的哪一種導致,不索取,都是人際間“權力關係”(power dynamics)的一種表現。權力這件事離我們並不遙遠,它潛伏在所有日常關係的具體細節中。我們都更希望自己在關係中擁有更多權力,在人情、道德上也佔有優勢的。權力的爭奪,是付出和索取這場角逐的本質。

    以下為大家介紹一種有特異性的“不願意索取”的情況,一種索取與付出失衡的關係, “依賴共生關係”(Codependent Relationships):過度付出又不敢/不願表達自己需求的人,往往又會吸引那些不願付出,只求索取的人。他們之間所發展出的關係,就被稱為依賴共生關係。

    依賴共生關係最初指的是酒精成癮的人與他們的照顧者之間的一種不健康的幫助關係(dysfunctional helping relationship)(Johnson,2014),即照顧者認為,自己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幫助這個酒精成癮者的人,並且只有ta可以不惜一切代價來幫助這個人改變。後來,依賴共生關係被廣泛用以指代一種,一方始終扮演助人者(the enabler),而另一方扮演受助者(the enabled)的關係。

    受助者通常會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完全依賴於助人者,而後者又依賴著前者對自己的“依賴”。對於助人者而言,他們需要這種“被需要”的感覺,甚至覺得自己是對方唯一的“拯救者”。扮演“拯救者”的角色,有時會成為他們對關係的最核心的需求(儘管他們不自知、或者這種需求在他們自己內心也很隱蔽)。

    同時,助人者的內心存在著對“被拒絕”或“被拋棄”深深的恐懼。他們需要透過不停地付出,感受到對方持續的接受,來證明自己沒有被拒絕或拋棄,並獲得內心的滿足感和自我價值感(Burn, 2013)。對於這種過度付出的人而言,犧牲自己的需求來滿足對方的需求就是他們的愛的意義所在(Sun, 2016)。

    很多人可能會認為,這種“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情況無可厚非。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上看,這種不健康的相處模式會對雙方都造成負面的影響。事實上,助人者在依賴共生關係中助長了受助者的依賴,使ta無法成為獨立的個體,無法自我成長。另外一方面,過度付出又不表達自己需求的助人者,也並不像他們自己所想象的那樣,能夠在依賴共生關係中獲得主動權和滿足感。

  • 5 # 楊慧音知青風情畫

    謝邀。我想得到的就是,以一種獨創的皴法,畫這世上還沒有先例的知青風情畫。從一九九0年開始,在艱難的自學中,竟然無師自通地獨創了一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皴法,視為至寶!自從擁有了它,就再沒離棄過,直畫到如今,二十八年了。在這個問答題上,別人是怎麼想的?我不知道。但我想的就是,十分心愛的東西獲得了,就會永遠珍惜它!為了尋找到這種新奇怪異的皴法,我花費了整整兩年的業餘時間,白天上班,夜晚練筆,自律行拂亂其所為!功夫不負苦心人,也是上天垂憐,終於用上它,畫出了成疊的知青風情畫!

  • 6 # 老跨鬥

    假如

    把你關進監獄

    你想看書

    就是不給

    過三月後

    獄警給你一本書

    然後會如何??

  • 7 # 離書俊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珍惜所擁有的。人性本貪婪,因為得不到而牽腸掛肚,輾轉難眠,心癢難耐。得到後又覺得,不過如此。這就好比猴子掰玉米,掰一路,丟一路,到最後什麼都沒剩下。

    所以珍惜現在所擁有的,抵制誘惑,不然最後一無所有,後悔莫及。

  • 8 # 各種認證都不能遷移怎

    想的太好心發狂

    得到一看很平常

    世事無非都如此

    希望越大心越涼

    人都有一種心理,當你對一件事或一個東西感興趣時,你會把它想的很好,甚至主宰了你的內心世界,促使你反來複去琢磨,想方設法去爭取,不達目的不罷休。

    當時真如鬼迷心竅,欲罷不能。

    我就親歷過一件啼笑皆非的事,從一開始的不接受,到最後的放不下,太扯戲了。

    二十多年前,先生一天在吃晚飯時對我說,女人穿一件裘皮大衣真華貴,特別好看,你也去買一件吧!

    我當時一口回絕,不買太貴,咱沒那派頭穿上不合適。經不住先生三番五次地動員和遊說,在一箇中午休息時,我去了離公司不遠的一家皮草專賣店,裡邊的衣服式樣很多,顏色有五六種,問營業員可以試穿,我先試了一件紫紅色的短大衣,鏡前一照,還真不一樣,比我平時看起來洋氣多了,隨後又試了箇中長大衣,這件穿上更有風度了,心裡頓時來了興越。

    晚上先生回來,我迫不及待地說,今天我去看皮衣了,穿上真好看,我動心了,先生說,你去幾家大商場看一下價格,樣式,顏色都比較一下,最相中的那款就買一件吧!一個女人,一輩子也該有一兩件象樣的衣服。

    不久後,衣服買回來了,穿上去照鏡子,怎麼沒有在店裡好看,心裡犯了嘀咕,又讓先生幫看,先生說不錯不錯,這才象件好衣服。

    衣服買了沒多久,我就後悔了,濟南冬天溫度太高,根本穿不著,大街上也沒人穿。

    幾天後,氣溫降到零下六七度,我穿了一天皮衣,大遭罪了,又熱又沉,回到家,先生的一句玩笑,東北狗熊下山了,差點把我氣瘋。

    那件衣服現在還躺在衣櫃裡,我根本沒穿幾次。

    但凡一件事,總是想的美,擁有後覺得不過如此。比如愛情,當我們戀愛時,把末來的小家想的和仙境一般,每天下班後,聽聽音樂,看看小說,日子多浪漫愜意呀!

    事實完全不是那麼回事,瑣碎的柴米油鹽,幹不完的家務活,書呆子的老公,別說美食了,早上能吃上飯就不錯了。

    什麼瀟灑呀!浪漫呀!早己無影無蹤,有的只剩忙忙碌碌。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這是人們常說的一句話,我們經過生活的各種磨礪,己經能夠正視現實,不再想入扉扉,不再雲山霧罩。

    想要的,努力。

    得不到的,放棄。

    不以得到而喜,不以失去而悲。

    平常心面對生活中的每一天。回答

    個人觀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蘋果11(不是pro系列)值不值得買,現在用的是安卓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