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伯禺

    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裡有紅薯玉米的種植方法為什麼有的專家說是明末引進的

    玉米和紅薯在中國種植面積和產量一直很高,尤其紅薯種植面積和總產量佔世界首位。但這兩種農作物,原產地都不是中國,且傳入中國都很晚,已是十六七世紀的事。先說玉米攷古學家發現7000年前美洲人(或具體地是說墨西哥)飲食中就有了玉米,屬野生採收,大約在3000年到4000年間經訓化開始大面積種植,1492年哥倫布在古巴發現玉米,其實此時整亇南北美洲都有裁培。1494年玉米被帶到西班牙開始種植,逐漸開始傳至世界各地,成為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16世紀由三條路線傳入中國,一條西北陸路:西班牙-麥加-經中亞的絲調之路傳入中國西北地區;一條西南陸路:歐洲-印度-瓜哇-緬甸-傳入中國西南地區;一條東南海路:歐洲-葡萄牙由海路傳入中國東南沿海。最早記載見於明朝嘉靖三十四年,成書的《鞏縣誌》稱其為“番麥”和“西天麥”到了明朝末年玉米的種植已達十餘省,玉米之名最早見於《農政全書》。

    再說紅薯他又稱甘薯、番薯等名,也就是明代末經由呂宋島(菲律賓)輸入中國。紅薯原產地是南美洲秘魯、厄瓜多、墨西哥等地,仍由哥倫布將種子帶到歐洲,東南亞最先種植是呂宋島(菲律賓),當時菲律賓是西斑牙殖民地,由西班牙引種到當時菲律賓。福建商人陳振龍經常往來呂宋島,設法將其藤條帶回福建種植。清代陳世元在他的著作《金薯傳習錄》中援引《採錄閩侯合志》文:“按番薯種,出海外呂宋,明萬曆年間閩人陳振龍貿易其地,得藤苗及裁種之法入中國。值閩中旱飢,大有收穫,可充穀食之半,自是磽确之地,遍行裁播。”還有人說“以得自番國故曰番薯。”後漸傳入內地,1785年,河南大旱,餓殍遍野,乾隆告臣工說:聽說福建那邊盛產一種叫番薯的東西,產量高,朕已下聖旨,讓福建巡撫大量育番薯秧苗,派人從水路緊急運到河南下發民間種植(《乾隆實錄》上取譯文)。陝西后也種植先種於陝南,嘉慶時始引種於渭南等地。郭沫若曾贊陳振龍“此功勳,當得比神農!”給了很高的評價。

    北宋以下中國有三部關於天文,地理,醫藥,農業,工藝生產等著名的綜合著作。即沈括(1031一l095)著的《夢溪筆談》,宋應星(1587一1666)著的《天工開物》和徐光啟(1562一1633)著的《農政全書》。這3本書後世在國內外都有影響,有數十國翻譯了他們。當然影響最大的應是《夢溪筆談》英國科學家李約瑟評價該著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但說他記載了紅薯、玉米的種植方法是不確切的,因該書問世後500年這兩個農作物才傳入中國,不過同樣有名的《農政全書》(出版於明未),到是詳細記載了紅薯和玉米的種植。或有人倒錯了書名,其次古代有許多植物的塊根稱薯芋,或薯蕷,或甘薯的也有,如山藥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記載:甘薯為良藥,補虛健脾開胃,強腎陰。按理此時紅薯已傳入中國,但時間很短,不會作為醫用,所以後人攷證李時珍用的甘薯為嘟嚕山藥。漢代張仲景著的《傷塞雜病論》收載有薯蕷丸即山藥丸,總之,大量資料證明紅薯、玉米傳入中國是在16世紀後期,《夢溪筆談》不會記載對他們的種植方法的。

  • 2 # 小龍女5505

    周幽王三番五次欺騙玩弄他們他們也徹底失去了信任也不再擁護西周所以不領兵相救反早希望西周滅亡他們趁勢而起爭奪天下各霸一方自立為王.

  • 3 # 林屋公子

    這件事我們瞭解的起因一般是“烽火戲諸侯”,說的是周幽王為了取悅愛妃褒姒,點燃象徵軍事活動的烽火,等到諸侯前往京城救駕時,面面相覷發現並沒異常情況。褒姒看到呆頭呆腦的諸侯不禁哈哈大笑,後來周幽王又陪褒姒玩了幾次。等到犬戎進攻鎬京,驚慌失措的幽王點燃烽火,但這次沒有諸侯相信了。結果鎬京就被犬戎攻破,幽王和褒姒都被殺。不過這個故事,很可能是假的,民國大師錢穆就曾經懷疑過。

    第一,烽火是漢代邊塞用來傳播資訊的,而西周時並沒出現。第二,諸侯進軍退軍都是嚴肅的大事,並沒什麼好笑的地方。第三,如果敵人真的兵臨國都,烽火傳遞給諸侯肯定也來不及。錢穆先生認為幽王之死應該是征伐申國和犬戎失敗被殺,而不是鎬京被犬戎攻破。根據新出土清華簡《系年》,幽王之死確實是因為征伐西申,而被犬戎側面攻擊,可以印證錢穆先生的觀點。

    整體來看,“烽火戲諸侯”應該是戰國時期產生的傳說故事,不足為據。

  • 4 # 欲雲談史論今

    這一問題,太史公的答案是“狼來了”故事:當年周幽王為討好褒姒,曾經多次烽火戲諸侯。後來,諸侯上當次數多了後,見到烽火就不再相信。所以,在犬戎真正入侵鎬京時,周幽王燃起烽煙求救時,沒人再來救援周王室。

    這一故事,已被後人考證為假,不可相信。

    那麼真實的歷史上,為何犬戎入侵鎬京時沒有諸侯救援呢?

    首先,從周宣王晚期到周幽王時期,天下諸侯對周王室已離心離德。

    這主要是周宣王時期的“不藉千畝”改革造成。周宣王把王室土地全部私有化,使得周王畿內經濟進入市場化。在市場化經濟的衝擊之下,大部分封建地主不善於經營土地的弱點暴露無疑,使得他們在周王室的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大大下降,從而對周王室產生了不滿。《詩經·小雅·黃鳥》中,就有“此邦之人,不可與處;言旋言歸,復我諸父”之句,就是周宣王時期天下諸侯對周王室的怨言。

    周宣王死後,年僅十五歲的周幽王姬宮湦執掌國政,就更加難以扭轉天下諸侯離心的局面。因此,諸侯離心離德,是犬戎入侵之際鮮少有人願意跟周王室共渡患難的原因之一。在史料中,公元前775年虢石父滅了焦國(河南三門峽市),隨即將西虢國遷往河南;公元前773年,鄭桓公姬友也向太史伯請教如何逃死,並把家眷送往中原避難;《詩經·雨無正》更是抱怨:“邦君諸侯,莫肯朝夕……”

    可是,從歷史記載來看,鎬京城幾乎是瞬間被犬戎攻破——這就反證了犬戎的進攻方向和路線完全出乎周人的意料之外——這次犬戎入侵的路線很可能是走的“回中道”。從回中道徑直從隴縣、鳳翔殺入渭河平原,然後渡過渭河,從西邊殺入鎬京城內,讓周人完全沒有防備。所以,鎬京城才會輕鬆地被攻破。鎬京城一旦被攻破,周幽王就完全失去了抵抗犬戎的屏障,被迫出逃。然而,拖家帶口的周幽王逃亡至驪山下時,就已經被犬戎給趕上……。

    正是因為犬戎進攻鎬京的方向出其不意,使得鎬京城幾乎沒有抵抗就已陷落。這樣的情況下,諸侯即便是想救援周王室,也已經來不及了。

    因此,西周覆滅時,為何諸侯沒有人肯救援周王室?一方面是周宣王改革的後遺症,使得諸侯離心離德;另一方面是犬戎攻擊方向出其不意,使得鎬京城來不及抵抗就陷落了,根本等不到諸侯前來救援。

  • 5 # 大意覺迷

    按照《史記》的理論,從華人暴動共和時代開始,中國開始有了比較準確的紀年。從共和元年開始,共和14年、周宣王46年、周幽王11年,歷經71年,西周才滅亡。但是實際上這71年的歷史資料留存下來的極少。除了《史記》之外,主要靠著《古本竹書紀年》、《國語》的若干記載來構建周宣王、周幽王時代的歷史格局。雖然目前已經出土了許多周宣王、周幽王時代的青銅器,但是兩個周王時期的歷法規則還沒完全搞清,在羅列相關器物的年份的時候依然存在許多障礙。周幽王時期的政局到底是什麼樣的?我們無法確知,我們只能大致瞭解的是,西周分為西國和東國兩個主要的核心區域。大抵以函谷關為界。函谷關以西的西國散佈著周王室的王室大臣封地,東國則是四方征討的諸侯。一般而言,東國諸侯是不會涉足西國,頂多是進京朝覲周天子述職而已。所以周王室遭到攻擊,率先出動的應該是西國諸侯大臣。但西國諸侯大臣的代表虢國,在周幽王遭遇犬戎偷襲的時候動向不明,種種跡象表明,虢國的主力向東轉移到三門峽地區儲存實力,知道春秋初年才再度踏入政治舞臺。其他西國諸侯,很多也都向東國轉移,比如說申國和鄭國皆是如此。為何會出現如此變故,似乎是當時西國地區遭遇了嚴重的自然災害。但具體前因後果,有待進一步探討。

  • 6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周幽王時期,犬戎入侵西周都城鎬京,而諸侯不去救。《史記》上說的是因為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失信於諸侯。因此,後來犬戎攻進來的時候,諸侯們都不相信周幽王,因此不來救他。《呂氏春秋》上則說,不是“烽火戲諸侯”,而是“擊鼓戲諸侯”。但不管是哪種方式把諸侯招來,總之是戲弄,是失信,因而在犬戎正式攻打的時候,諸侯們不相信,因而就不去救。

    不過,一些學者卻認為,“烽火戲諸侯”是不存在的。錢穆先生就說:“驪山一役,由幽王舉兵討申,更無需舉烽。”錢穆先生的意思是說,當時是周幽王帶兵去攻打申侯,周幽王既然帶兵去攻打申侯,他用得著動烽火嗎?

    清華大學學者在整理戰國竹簡的時候,也發現上面記載的是周幽王主動去攻打申侯,佐證了錢穆先生的看法。

    (烽火戲諸侯)

    因此,我們要回答為什麼沒有人來救周幽王,就要基於這個事實。下面我試著分析一下。

    第一,這是周幽王的家事,其它諸侯不便干預。

    周幽王獲得美女褒姒後,對褒姒寵愛不已,由此冷落了他的結髮妻子申後。後來,褒姒生了個兒子姬伯服。於是,周幽王便廢了申後的兒子姬宜臼(後來的周平王),改立姬伯服。申後不服,周幽王又廢了申後的王后之位。申後母子逃回申國。周幽王大怒,帶兵前往征討。於是,申後的父親申侯聯合東方的繒國和西方的犬戎,共同對抗周幽王,打敗周幽王,並在驪山下把周幽王殺死。

    從這段情況我們可以看出,這完全是周幽王的家事,諸侯怎麼參與呢?幫助周幽王打申侯。申侯又沒有錯,道義上說不過去。幫助申侯打周幽王,這是謀反,當然不能這樣幹。

    最後周幽王被犬戎殺死,也是一個例外,諸侯們是沒辦法判斷的。而且,當週幽王被殺死後,諸侯們也是有行動的。他們把姬宜臼扶起來,幫助他遷都洛邑,並沒有撒手不管。

    (周幽王畫像)

    第二,周幽王所做的確實是荒淫誤國的事情,諸侯們懶得搭理。

    周幽王執政的時候,當時出現了比較大的自然災害,又是地震,又是連年乾旱。要知道,在古代,遇到了這樣的事情,人們不會認為是自然災害,是正常的事情,而會認為是“君王不德”,上天有意地降下災禍“示警”。

    而恰恰在這個時候,周幽王確實有些亂政,貪圖享樂。他任用奸臣虢石父為卿士(相當於宰相),執掌政事。雖然虢石父並沒有給周幽王提過“烽火戲諸侯”的建議,但是,他確實夥同周幽王尋歡作樂,對本來就災害叢生的老百姓進行搜刮,鬧得民怨沸騰。

    周幽王的這種亂政和貪圖享樂,似乎是在“印證”上天對他“不德”的懲罰。因此,就算周幽王被犬戎攻擊,諸侯們也懶得來救他。

    (犬戎之亂)

    第三,諸侯們已經不再那麼聽周王室的話,都在各自打著小算盤。

    西周經過了三四百年的發展,周王室和諸侯之間的摩擦越來越多,存在的問題越來越多。在周幽王的上幾代,周王室的威信已經大減。諸侯們都在考慮做大做強。尤其是楚國的熊通,那時候甚至已經“自立為王”。其它諸侯當然也在蠢蠢欲動,想要“獨立”。後來犬戎滅了西周,幾個大諸侯幫助周平王東遷的時候,其實也是為了撈到更大的好處。而此後,各國就開始做大,春秋也就開始了。

    (參考資料:《史記》《竹書紀年》《呂氏春秋》)

  • 7 # 歷史時政愛號者

    看了馮夢龍寫的《東周列國志》,大體原因是已經內亂,西隴已經殺進去了,附近也有諸侯去救了,然後就扶植了另一位王子做周王,由此西周結束,東周拉開序幕。大體是這樣的情況,具體我也記不清了。

  • 8 # 片面看事物

    想必很多人小時候都聽過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吧!這就涉及有關於誠信的問題了,周幽王為了博得愛妃一笑,三番五次的點燃烽火戲耍諸侯;失信於諸侯,導致有人侵犯時,沒有諸侯去救援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相聲界都要拜師,才能得到同行的承認是什麼意思?難道就不允許有人自學成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