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口水雜談
-
2 # 逍遙自在的二哥
1398年,草根皇帝朱元璋病逝,隨後他的孫子朱允炆即位,而此時作為朱元璋四子的朱棣正在鎮守著北部疆域,一直和北元作鬥爭。然而朱允炆登基之後,他聽取了齊泰和黃子澄等人提出的削藩方案,其上位未穩,執行的第一策便是削藩,眾人看來,著實有點操之過急!
而此時的朱棣一心在抗北前線,根本無暇惠顧宮廷驟變,更沒什麼造反之心。但很快的,眼看其他幾個兄弟相繼被貶為庶人,朱棣開始擔心起來,較之前,他的內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為道理很淺顯,若這般下去,削著削著,他立馬就要下課了。
朱棣的大哥朱標原本是太子,而且朱標仁義,在兄弟們中威信極高,朱棣朱樉等幾個弟弟犯了好幾次錯,都是在朱標的一再懇求下,朱元璋選擇了原諒,朱標給朱元璋解釋說他是大哥,作為大哥,弟弟犯錯他是第一責任,先責罰他才對,並自願領錯懺悔,幾個弟弟看在眼裡內心也是愧疚不已,再加上朱元璋極其疼愛朱標,也就不責罰這幾位兄弟了。
因此在弟兄們的心裡,對大哥朱標都是心服口服。可天不假年,朱標只活了37歲就匆匆地離開了人世,朱標死後,朱元璋極度傷心,因為幾個兒子當中朱元璋最疼愛太子朱標,甚至在接下來繼承人的問題上,他力排眾議,堅決的立了朱標的孩子朱允炆為皇太子。其實朱元璋這一舉動,朱棣等人雖然嘴上不敢說啥,但內心是極其不服的。
大家心中有怨言,朱棣心裡也肯定堵得慌,但是沒辦法,這是父皇做的決定,無可奈何啊!朱棣雖然此時內心不是很暢快,但絕沒有造反之心。可是好傢伙,建文帝一上臺,就開始瘋狂削藩,朱棣眼睜睜看著幾個兄弟競相下課,他也著急了,眼瞅著侄子的這架勢,看來是準備一削到底啊。朱棣身為藩王,非常被動,兩條路擺在面前,要麼被削要麼造反,反了還要贏,不贏肯定掉腦袋,這時的朱棣非常矛盾。
此時姚廣孝幾乎天天都在朱棣耳朵跟前唸經,給他灌輸“造反”的概念,朱棣最開始呵斥姚廣孝,說這是不仁不義的行為,父皇定的誰就是誰,我們作為臣子必須好好輔佐,絕不能造反。但姚廣孝是何人?那可是歷史上鼎鼎大名的黑衣宰相,經過他縝密思維的組合以及鞭辟入裡的語言分解,朱棣雖然嘴上不說,心裡也逐漸開始變得有“反意”了。
建文帝的削藩之路可謂路路暢通,一應而下勢如破竹,先後將周王、代王、齊王等廢為庶人,眼看就要到朱棣了,朱老四此時跟熱鍋上的螞蟻一樣,心急如焚,不知如何是好,這時候唸經神漢姚廣孝又出現了,這次,他一頓毒舌之後,直接挑明瞭,說:“你的腦袋想要戴皇帽還是想要挨快刀?”,你看看眼前這般情形,還猶豫什麼?此時不反,你的命運將會萬劫不復,於是朱棣被逼無奈聽從了老姚的勸說。隨後他秘密籌集了軍馬,為了掩人耳目,他在地下室進行練兵,並在周圍設養雞場,透過養雞場的噪音來掩蓋訓練兵馬的聲音,朱棣是馬上天子,他對用兵作戰這一套甚是熟稔。
此時的朱允炆也是洞若觀火,四叔如此鎮定,肯定有大動作,於是他略去了繁冗縟節,直接開門見山,先是派了三路人馬前來逮捕朱棣,此後又加派了兩位官員。此時,朱棣終於被逼的急眼了,他直接開始反抗,由於建文帝的逮捕令上並沒有燕王朱棣的名字,因此朱棣輕而易舉的化解掉了逮捕他的這幾隊人馬,併名正言順地走上了造反大道。
由此看來,朱棣的造反,完全是被逼的,至少他一開始確實沒有謀反之心,只是後期一步步的,在建文帝的逼迫以及老姚的誘說下,他慢慢動了心思,乃至最後徹底踏上了造反的征塵。
朱棣做好了籌劃工作,在謀反之前,他就想到了一個比較說得過去的造反理由,就是“清君側”,就是以清君側之名興軍討伐建文帝,這三個字說得非常好聽,就是說為了保護皇帝才出兵討伐奸臣的,因為皇帝是受了奸臣蠱惑,但此時的朱棣業已看破政治職場,他完全就是奔著皇位去的,而且最後整個加冕過程不是在建文帝的基礎上,而是跪拜祖宗,承接了朱元璋的皇位,就類似於,在形式上朱元璋把皇位直接傳給了朱棣。
雖然朱棣這個皇位得來的有點名不正言不順,但朱棣絕對是中華史上的一代明君,也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出色皇帝。他繼位之後,不僅勤懇治國,而且快速的讓明朝進入了繁榮昌盛的中興時期。他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和平外交、震懾倭寇、發展海外貿易傳播中華文化,雖然花的錢確實是非常之多,但其貢獻是有目共睹的(雖然後人覺得他是在尋找建文帝)。
而且馬上天子的朱棣,他經常御駕親征,在他的帶領下,徹底打敗了北方蒙古草原的後元,從此蒙古一蹶不振,再也沒有恢復元氣。
再說到越南,美國為了打越南幾乎把經濟打崩潰了。但不巧的是越南把朱棣惹怒了,那二十年的血淚史,越南終於體會到什麼是“多麼痛的領悟”,朱棣對越南的行為,徹底讓越南恢復了出廠設定,再也不敢輕易觸犯我巍巍大華夏。
朱棣這人還非常重視保護漢族文化,他覺得元朝的統治簡直就是糟蹋漢文化也荒蕪了漢文化,雖然朱棣的生母很可能就是個蒙古人,但朱棣很討厭蒙古人,到死一直對元蒙耿耿於懷。朱棣當政期間下令修編的《永樂大典》可謂千古之作,這簡直是一部集中國古典之大成的曠世奇作。總之在朱棣的努力下,大明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充分地為後面的“仁宣之治”做了有力的鋪墊。
-
3 # 歷史小白菜—提利昂張
他本來就自己想要當皇帝。造反是歷史的必然。朱棣性格殘忍剛烈十分類似自己的父親朱元璋。早在太子朱標死亡之後,朱元璋的兒子們之間爭奪儲君之位的鬥爭早就白熱化了。朱允炆繼位以後削蕃也早就心知肚明瞭。所以無論朱棣是否被逼迫,他都會造反!
-
4 # 歷史鋭鑑
朱棣造反其是必然的,真要是去區分是被削藩逼迫還是性格使然,其實都不是,而是時代背景讓朱棣必反。
朱棣作為朱元璋第四個兒子,從出生開始就註定要做臣子的,而不是一個皇帝。在朱元璋眼中,只有太子朱標才是他的正宗繼承人,朱棣則被封為藩王去鎮守邊疆。朱棣心中即便有所不服,在朱元璋的威壓下,也只能服從。
在朱標不死的情況下,朱棣是不敢反的。朱標不死朱元璋是不會誅殺功臣的,那麼朱標手中還有可用良將,但偏偏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又愛屋及烏把皇位傳給了朱允文。這樣朱棣心中更是不服了,朱棣在邊疆鎮守多年,自己本身就是很有能力的,也有20多萬的軍隊,而朱允文貿然的開始削藩,正好給了朱棣口實去造反。
而對於朱棣而言,自己的兒子孫子是註定要被削藩的,漢朝的例子擺在眼前,無非是一刀咔嚓或者是溫水煮青蛙,反正都要完蛋!
所以朱棣為了自己和後代,必須做出選擇,這就是朱棣的反心!成,成王!敗,成寇!反正都是一死,拼一下有何妨?
所以朱棣造反不是被逼的也不是性格使然,而是歷史背景給予朱棣一個機會做皇帝而已。
-
5 # 政史新君
朱棣(1360~1424)生於應天府(今南京),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母李姓,封碽妃,其實是個高麗人,明人沈玄華在《敬禮南郡奉天殿紀實十四韻》中有言:高後配在天,御幄神所棲。眾妃作東行,一妃獨在西。成祖重所生,嬪德莫敢齊。因此,當代史學家基本認同朱棣的生母確為李氏。由此可見,朱棣非嫡非長,幾無機會於儲君。
但是到了1392年,事情起了新變化,太子朱標在巡視關中返回南京後因風寒病逝。朱標作為嫡長子,很早就被立為太子,師從大儒宋濂,溫文儒雅,宅心仁厚,上察百官,下體民情,在眾多皇子中也享有極高威望,深得太祖喜愛。
朱標死後,朱元璋遵照歷代法制,按嫡長子不在而立嫡長孫的原則,冊立長孫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允炆,1377年出生,呂后所生,為朱標次子,因長子早逝,允炆為長。朱元璋立嫡長孫為儲君,他希望在皇位繼承上為後世樹立一個正確原則,從此杜絕將來在此問題上帶來的紛爭。1398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時年二十一歲。
朱允炆繼位後,以三位儒家師傅為心腹,他們是黃子澄,齊泰,方孝孺,彼時,黃子澄為兵部尚書,齊泰為翰林學士,方孝孺為翰林侍講,並參與國家政事。
朱元璋生前信不過外人,已將前朝功臣屠戮殆淨,卻大封二十五個兒子為藩王,鎮守邊塞與各地,各路藩王皆手握重兵,實力日趨壯大,對中央皇權的威脅就與日俱增,為消除威脅,加強中央集權,在黃子澄與齊泰的策劃下,建文帝決定削藩,而對具有雄心壯志的朱棣來說,當然不能坐以待斃。
誠然,朱棣造侄子的反,一方面是削藩引起,另一方面則是朱棣的天生偉略,以及他的重要謀士姚廣孝積極策劃有關。
姚廣孝,蘇州人,歷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1375年,姚廣孝以通儒僧人的身份被太祖皇帝召入京師,馬皇后病逝後,太祖挑選高僧隨侍諸王,姚廣孝得僧錄司推薦,隨侍燕王朱棣,姚廣孝對朱棣說,大王骨相非常,英武蓋世,若能讓我跟隨大王,必奉大王一頂白帽子戴,王字上面一個白,就是皇字。
姚廣孝早年遇一相士袁拱,袁拱對其說,看你的三角眼,如同病虎一般,雖穿著僧衣,眉宇之間有肅殺之氣,必是劉秉忠之流,不出十年,和尚當遇明君。
建文帝登基伊始,便實行削藩政策,一年內五個藩王被取消藩國,朱棣境遇不妙,姚廣孝勸朱棣起兵,朱棣說,百姓都支援朝廷,怎麼辦?姚廣孝說,臣只知道天道,不知道百姓。為使朱棣下決心,姚廣孝將袁拱請進燕王府,據明史記載,朱棣喬裝打扮成普通軍士,混跡與隊伍之中 ,袁拱一眼便認出了有帝王之相的朱棣,對朱棣相曰:龍行虎步,日角插天,太平天子也,年四十,須過臍,必登大寶之位。
當然朱棣起兵除了以上幾個原因,其自身的能力也是決定性因素,朱棣是朱元璋二十五兒子之中唯一一個能帶兵打仗的皇子,如果他不具備這個能力,恐怕他也是不敢對抗朝廷。
朱元璋一死,藩王林立,強人環伺,彼時形式,與劉邦死後的西漢王朝一樣,削與不削,藩王都有造反的可能,建文帝削藩是沒有錯的,畢竟此一時彼一時,但是卻嚴重違背了朱元璋建立藩王制度與宗法體制的初衷,藩王的作用如朱元璋所言,乾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建文帝削藩,給了朱棣起兵最好的口實。
回覆列表
朱棣1360~1424,洪武三年(1370),受封燕王。曾居鳳陽,對民情頗有所知。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多次受命參預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張玉、朱能、谷允、陳亨、盛庸等都是朱棣麾下良將,但戰場上最彪悍的將領還是朱棣本人,靖難中最大規模的六大戰役都是他自己親自披掛上陣的。至於謀臣,最著名的當然是那個和尚,姚廣孝。朱允炆1377~1402,相較於朱棣而言,朱允炆是典型的長於深宮,養於婦人、閹宦之手的二世祖——看看明代仁宣之後的帝王素質和作為,可以看出帝王專制巔峰時期的皇宮培養出來的皇子是什麼樣的——朱允炆也可以算是明代昏庸帝王的一種代表。
有些抱負,也知道結症在何處,但是性格中的軟弱和優柔,讓他缺少作為皇朝二世必須的魄力。他繼位後所處的環境和漢景帝有點像,藩王勢大又蠢蠢欲動,削藩無異於玩火,漢景帝好在有個周亞夫,還有滿朝忠於他又能力出眾的臣子,而且漢景帝的削藩是在經過了文帝朝二十多年的準備。朱允炆卻是在威望不足,準備不充分的狀況下,聽憑兩三個迂腐的舊東宮文臣去削藩,朝廷中經過朱元璋三十載對功臣的血洗,已經沒有良將謀臣幫他賣命,所以他去打一直在北平厲兵秣馬的燕王本來就是種錯誤。所以,朱允炆輸給朱棣是必然的。如果他能循序漸進,坐穩那把龍椅再掃平諸藩,說不定還有一拚之力。當然,如果還要另類的答案,可以看看黃易大大的《覆雨翻雲》,那裡面朱允炆是魔教精心策劃的敗類,不敗才怪,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