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裝備空間

    關於這問題,要從兩個方面說:1、德國幾乎沒有拿下英國的可能性,在沒有制海權的情況下,如何登陸當時的大英帝國?二戰時期德國的海軍,在英國眼裡其實聊勝於無;如果只是維持轟炸的話,那麼就是低估了當時英華人抵抗的勇氣和美國的援助的態度。況且以當時德國及其佔領區的情況,海路基本被英國鎖死,想要獲得資源只能選擇從陸上擴張。2、即使“萬一、僥倖”德國拿下了英國本土,也無法繼承“美國-英國大西洋運輸線”,德國還是缺乏戰略物資。況且蘇聯也是一個具有擴張性的國家,1941年時就已經在西部邊境地區陳兵百萬,等到穩定下來,準備就緒以後,就算德國不進攻蘇聯,蘇聯也會以歐洲“救世主”的身份攻擊德國,所以德國進攻蘇聯一是必須這麼做,二也算是先發制人了。

    蘇聯當時的情況

    蘇聯從1940年開始擴軍,截止到1941年6月,蘇聯新建了125個步兵師、61個坦克師、接近40個摩托化師,另外還有騎兵師、炮兵師/旅以及空軍和海軍,結果就是將總兵力從1939年時的約200萬人,擴充到戰爭前夕的500多萬人(德國在1941年6月22日突然進攻蘇聯)。然而這還是蘇聯的新建單位並沒有一個滿員,大部分新建部隊大約只有一半左右的員額,人員和裝備都沒有準備就緒。

    蘇聯本打算是在1942年最遲到1943年完成本輪擴軍,等到擴軍計劃完成,屆時將有12個滿員齊裝的集團軍被陳列在德國及其佔領區的邊境上,你說等到那時候,這邊英國還是拿不下來,蘇聯那邊又準備充足、大軍壓境,德國內部和佔領區又不是那麼穩妥,不就等著坐以待斃嘛。

    如果想要佔領一大片地區後,偃旗息鼓、養精蓄銳,對當時的德國是行不通的,一是當時納粹德國的體制,就只能走對外擴張之路,一旦停下腳步自己就瓦解了。二是沒有資源,那什麼養精蓄銳?除非德國後面也有一個美國給你不斷輸血,否則經濟上就沒法運轉了(當時德國走的就是以戰養戰的路子,沒有資源就去佔領,用佔領區的資源再去打仗)。

    其實可以說,當時德國進攻蘇聯既是無奈、又是最好的選擇,西邊因為海軍不行(拿不下英國,還有美國攪和);那麼東線出擊,如果能打敗蘇聯,那麼德國的困境就將迎刃而解(土地有了、石油有了、礦石有了、東面的威脅沒了),這樣不管是德國進入休養生息也罷,還是轉過頭在進攻英國也罷,才有的打。

    如果不在1941年6月開始進攻蘇聯,那麼待蘇聯的擴軍計劃完成,將迎來東線邊境地區蘇軍部署38個坦克師、德國能投入的只有19個;每個坦克師蘇軍擁有273輛各種戰車(T-34等),而德軍裝甲師只有一百多輛戰車;邊境地區形式逆轉,就有可能是蘇聯閃擊德國佔領區了。況且等到蘇聯穩定下來,戰爭潛力絕非德國能比的,所以當時德國進攻蘇聯已經是最好時機了,否則等待德國的將是“內部崩潰或者被蘇聯進攻”,然而這場戰爭的結局可能一開始就已經註定,類似德國和日本這種缺乏資源的國家來說,吃不下這麼巨大的戰場。

  • 2 # 鐵血戰史1927

    不能!看到題主這樣問,就知道題主肯定不知道蘇聯的“大雷雨計劃”!

    斯大林不可能眼睜睜的看著德國打下英國,何況德國也打不下英國,除非德國的陸軍能夠飛過英吉利海峽。歷史已經告訴我們了德國陸軍沒長翅膀!

    咱來說說蘇聯的“大雷雨計劃”,這個計劃的執行時間比德國的“巴巴羅薩計劃”晚了半個月。斯大林這個人野心非常大,透過他跟德國瓜分波蘭就看出來了!另外斯大林在蘇德邊境部署了重兵,本來想著趁德國跟英國墨跡的時候趁火打劫,斯大林在1941年3月批准了“大雷雨計劃”,定於6月12日進攻德國,後來因為準備不足就推遲到七月在進攻德國。萬萬沒想,希特勒在6月22日突然閃擊蘇聯,打了斯大林一個措手不及。明白了吧,按照大雷雨計劃蘇聯本來就想打德國。

    那麼咱就按照題主的意思,假設斯大林眼睜睜看著突然長出翅膀的德國裝甲部隊飛到了倫敦頭頂,壓死丘吉爾跟英國女王。要知道戰爭拼的就是消耗,尤其像蘇聯這種戰略縱深特別大的國家,要做好持久戰的準備。

    二戰時期德國五十來萬平方公里土地,人口滿打滿算7000來萬,就算加上佔領地不過600來萬平方公里;反觀蘇聯人口1.8億,國土2200多萬平方公里,地大物博,戰略資源豐富。就拿德軍巔峰時期不過八百來萬軍隊,除去用於佔領的二百萬軍隊,用於進攻蘇聯的最多600萬人;而蘇聯1200萬人軍隊,並且戰場在蘇聯國土上,蘇聯死一個人就能補充兩個,德國死一個,還得從家裡運,前面說過蘇聯戰略縱深特別大,再加上蘇聯的嚴寒,即使德國佔領了莫斯科,蘇聯還有烏拉爾工業區,最主要蘇聯有美國,蘇聯只需要出人就行了,美國在後面出錢出糧食。德國最終還是耗不過美蘇!

    整個二戰德國是被耗死的,畢竟就那麼點地方,你能有多少資源多少人口。希特勒輸是必然的!

  • 3 # 阿呆的老大

    先不考慮德國當時能不能打敗英國空軍、海軍,從而取得制海權與制空權,成功登陸英國本土的問題。

    如果德國成功擊敗了英國,不但英國政府投降,英聯邦的海外自治領也隨之退出對德作戰,從而全面結束英國及其盟友對德國的作戰。

    那樣德國就不擔心在英國在北非、地中海、中東的威脅了,只要英國控制下的中東落入德國,伊朗肯定會加入德國,這樣德國除了有羅馬尼亞的石油之外,還能順利取得中東的石油資源,從而會有足夠的戰略儲備。一直搖擺不定的土耳其、西班牙肯定會倒向德國,瑞典、瑞士能否繼續中立變得難以預料,歐洲、中東的形勢對德十分有利。

    同時,南美的一些親納粹或牆頭草國家,如阿根廷、巴西之類,肯定會明目張膽的加入或支援德國,這將觸動美國的傳統利益,但在英國既降的情況下美國在孤立主義的控制下可能不會單獨挑戰德國。

    更關鍵問題就是德國必須阻止日本偷襲美國(當然這是一個很大的難題),美國實在是個難纏的對手,讓它不介入戰爭非常的重要,必須防止美國與蘇聯結盟。若德國能幫助日本獲取足夠戰略物質,並取得侵華戰爭的勝利,讓美國置身事外的可能性是確實存在的。

    在具備這些條件下,德國再經過一段時間消化已取得的戰果,並進行充分的戰略準備。德國及其盟國從西線東進,佔領蘇聯南部的糧食、石油、煤炭產區。從南線的伊朗出擊,越過高加索地區一路北上,佔領高加索南部的石油產區,從而徹底斷絕蘇聯的石油供應。既然中國戰敗,日本就可以從中國東北、內蒙、新疆的廣大東線地區西進,三面夾擊蘇聯的話,蘇聯肯定是獨木難支,最終失敗不可避免。

    如果歷史被改寫成這樣,希特勒的第三帝國真的可能成為千年帝國也未可知,既使美國孤立的繼續存在,英國投降後龐大的海外殖民地被肢解,與法國一樣淪為一個可有可無的附庸國,二戰後世界歷史將從此大變。

  • 4 # 阿杰亞克西

    從戰術上講,德國佔領了大部分歐洲國家後,如果不是全力進攻蘇聯,而是專心攻打英國,拋開外來干擾因素,如美國的軍事介入,從實力講完全可以取勝,但付出的代價也不會太小。因為大不列顛畢竟是當時首屈一指的海軍強國,加上英吉利海峽的天然阻隔,德國只是在空軍方面佔有一定優勢。

    德國當初放棄攻佔英國轉而進攻蘇聯,主要還是考慮到外界軍事幹預的可能性,是不得於而為之的最好選項。攻打英國吧,美國可能早就提前出兵介入,德國的戰爭形式也早就出現了逆轉,至少會被延遲。這樣的選擇自然會打亂希特勒的戰略部署,延緩戰事,對處於絕對優勢中的德軍會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所以,希特勒不會做這個傻事;不打英國吧,二戰初期採取“綏靖政策”的英國政府已經開始逐步改變了態度,尤其是丘吉爾上臺執政後,對法國以及其他歐洲國家提供大量的軍事援助,讓希特勒也是頗為惱怒,逼迫德國在攻打蘇聯的同時不得不給丘吉爾一點教訓,轟炸倫敦,攻擊英吉利海峽上航行的滿載軍事物資的英國商船,軍事手段相對有限,其主要目的還是想警告英國不要多管閒事。

    本來,希特勒選擇攻打蘇聯而不是英國的目的,就是想穩住英國,同時也可以讓美國安心,因為當時紅色蘇聯的出現讓西方各國包括美國都感到一種莫名的威脅,視社會主義為異類視蘇聯為敵人,希特勒自認為攻打蘇聯,美華人英華人都會樂見其成,至少在短時間內不會對德國進行軍事介入,德國也可以利用這個時間段一舉拿下蘇聯,然後再從長計議吃掉英國甚至美國。

    不過,希特勒的如意算盤最終還是落空了,隨著戰事的推進以及世界各華人民政治覺悟的覺醒,全世界都在討伐法西斯,德國義大利以及日本法西斯主義的滅亡也就在所難免。無論德國當初是否拿下大不列顛,其最終命運都是不可改變的。

  • 5 # 前線觀察員

    德國先拿下英國,再對蘇宣戰,這是關於二戰很有意思的一個設想,那麼這個想法的可行性有多少?德軍有沒有可能以此改變整個戰局呢?這就要進入歷史背景來分析一下。

    一、威脅拉攏英國有沒有可能?

    1938年 9月,英國首相張伯倫三次前往德國,與希特勒密談,全盤接受希特勒的擴張的要求,並與法國總理達拉第一起壓迫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就範。

    9月29日希特勒、張伯倫、達拉第和義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在慕尼黑簽訂協定,另外英、德了還達成了一項維護和平的共同宣言。《慕尼黑協定》的簽定是法西斯德國準備發動世界大戰的重要步驟,標誌著英、法政府推行綏靖政策達到了項峰。

    如果按照這樣的趨勢走下去,英國繼續不反抗態度,對於德軍是極有利的訊息,可這種情況在戰爭前期就有了很大的轉變。

    1940年5月,張伯倫向國王提出辭呈,並建議由丘吉爾組閣。丘吉爾上臺後,在國內強大的阻力之下,對德國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抵抗,號召全英國不惜一切代價去爭取勝利,(電影《至暗時刻》非常經典地還原了英國由妥協向抗爭地轉變)。至此,想要英國像法國一樣直接投降的幻想破滅了。

    二、談不攏就幹能不能打得過?

    既然談不攏那就幹!英軍在敦刻爾克大撤退中損失了大量的武器裝備,此時的英國已元氣大傷,希特勒親自擬定了《海獅計劃》,準備強行登陸英國各個島嶼,但畢竟在海軍方面德國同英國還有不小的差距,但是想要成功的實行計劃,必須要取得制空權,所以雙方就此展開了空中爭霸。

    充當“先鋒官”的德軍戰機飛臨英國上空的時候,等待它們的卻是一場以弱勝強的空中“游擊戰”,對局勢錯誤的估計,導致德國空軍在英國遭受了慘痛的失敗,在雙方的互相轟炸之下,英軍防空系統最終還保持了一定的戰鬥力。

    德軍的海獅計劃失利,使得英國得以儲存軍事上的優勢,而後繼續同德國抗爭,把德軍拖入了致命的長期持久戰,最後成為英美反攻歐洲大陸的跳板,使德軍陷入了兩線作戰的困境。

    談談不攏、打打不贏,再這樣耗下去也不是辦法,在此之後,希特勒是迫不得已,轉而將主力部隊放在了對東的蘇聯。

  • 6 # 相忘江湖3666

    拿下英國?拿什麼拿下?開著坦克去打海戰?u艇雖然兇猛,但也只能襲擊商船慢慢絞殺,和軍艦打仗還是差太遠。。。德國沒航母,空軍也只和英國打平而已

  • 7 # 匿名使用者3567721

    據很多英國高層的回憶錄裡說,假如當時德國全力轟炸飛機場和製造廠,英國是有可能被佔領的,首先英國飛機無法制造和起飛,會失去制空權,失去制空權之後就是失去制海權,而眾所周知德國陸軍當時幾乎天下第一,德國的錯誤就是改轟炸倫敦讓英國空軍有了翻身的機會,而美國失去登陸集結點也幾乎無力干涉,很可能征服蘇聯,有一部科幻小說就描述了二戰後世界形成美國德國日本三大巨頭統治世界的情景

  • 8 # 薦商12345678

    二戰時期海軍最強大的是英國,美國是被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後才發展起來的強大海軍,而德國在海軍規模和戰力方面與英國相差太遠,唯一的強項是潛艇狼群戰術,美英在反潛戰力提高後德軍狼群就沒那麼厲害了!德軍戰領法國是因為強大的坦克裝甲叢集可直搗法國;法國與英國中間相隔一條英吉利海峽百多公里,德軍坦克不能直接渡海開過去,只能用運輸船運過去,還得有龐大的艦隊先要戰勝英國艦隊後才有這種可能性!德國希特賴當然清楚海軍是打不贏英國的,德軍只能依託強大的空軍跨過英吉利海峽去轟炸英倫三島,但英國首相邱吉爾不懼德空軍的強大,利用情報優勢,雷達優勢,用少而精的英國空軍粉粹了德空軍的行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白宇、尤靖茹主演的網劇《紳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