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最近有人偽託陳傳席的話說,從八個“不如”來看,《蘭亭序》遠遠不如《祭侄稿》。其8個不如曰:1.不高古、2.不散淡、3.不自然、4.不蒼秀、5.不酣暢、6.不變化、7.不大氣雄渾、8.不開張,大家怎麼看這種說法?
9
回覆列表
  • 1 # 李行子

    《祭侄稿》與《蘭亭序》比,筆法單調,結體不嚴謹,筆力功力深,一個是寫法時代的產物,一個是寫韻時期的產物。但筆法規律,漢字結體規律,大自然法則在書法中運用規律,都是相通的,一個是集中表現在功力上的書法藝術品,一個是集中表現在書法技法上的書法藝術品,二者都是在既有法而又無法的狀態環境下創作的書法作品,後人稱之為:《祭侄稿》第二行書和《蘭亭序》第一行書,各領書壇風騷!

  • 2 # 松風閣書法日講

    這八個方面旗幟鮮明地一味高度讚揚顏真卿而否認王羲之是不爭的事實。

    我們可以從以下4個方面來探討:

    一、邏輯層面——關於此對比的合理性與不合理的分析

    我對於這樣的對比一向不感興趣,在我心中,這兩個書法作品都是很偉大的作品。

    書法作品作為一個具有帶有人格化因素的藝術作品,隨意下判斷是不合適的。因此,《蘭亭序》裡面,表達的對於宴會歡樂氛圍的享受、以及這種享受轉瞬即逝引發的人生苦短的思考,與顏真卿在《祭侄稿》中對於家恨國仇的悲痛和對侄子深切的悼念,這兩者之間是沒有一個高下之分的。

    以上是從邏輯道理上的分析。

    第二、風格層面

    第一個對比的層面是“高古”,

    高古,其實就是我們說的像不像古人寫的,有沒有古人的風範和歷史厚重感。能不能讓人感覺到歷史的厚重感,讓你感覺到這個物件是歷經了多少歲月的磨礪才展現在你面前的,這其實就是高古。

    但是高古的東西就代表它的藝術水平很高麼?

    高古只能說明承載歷史的厚重、時間的久遠。同樣是高古的東西,在遠處西北荒漠中發現的古人練字的小竹簡就比今天一位書法高手所寫的書法作品要更具有高古性,但是這兩者藝術水平會因為誰歷史更久而改變麼?

    之所以西北荒漠中發現的小竹簡有價值更受重視,不是因為他的藝術水平高,而是具有研究價值和文物價值。

    三、散淡與自然與蒼秀與酣暢

    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的理由分別是以“不散淡、不自然、不蒼秀、不酣暢”來作為理由反對《蘭亭序》的藝術價值的。

    而王羲之創作《蘭亭序》,他基本的一個基調就應該是華美的、就應該是秀美的,他不可能面對眼前的歌舞昇平、好友吟詩作樂視而不見,反而生出類似於顏真卿喪失侄子痛苦這樣的感覺的,這不符合實際。你總不能讓王羲之在宴會上寫出一個悼文性質的書法作品吧!

    所以,王羲之《蘭亭序》好就好在他幾乎是以書法造型藝術的魅力,給我們傳達了千年之前那場集會的盛大、奢侈和繁華。如果他把這個作品寫的像顏真卿的《祭侄稿》一樣悲傷、充滿憤恨,那才是有問題!

    四、變化與雄渾大氣與開張

    王羲之當然有這樣充滿激越情緒的作品,比如《喪亂帖》,雖然比之顏真卿這幅作品是顯得剋制了很多,但是裡面的控訴和情感迸發一樣令人感到震驚。而顏真卿只不過是把這個情感更外化了些。

    說王羲之的書法,尤其是《蘭亭序》沒有變化,是完全沒有道理的,且不說王羲之21個之的傳說,就單看裡面幾個“一”字的變化,就已經出神入化了。

  • 3 # 一般明月

    世家公子王羲之的伯伯是東晉宰相王導,劉禹錫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此處的王指的就是王家。而這個謝就是淝水之戰打敗一代英雄苻堅的東晉總指揮謝安。那一天,包括謝安在內的一幫文人,閒來無事,在紹興蘭亭曲水流觴,飲酒賦詩。趁著酒意闌珊,王羲之一氣呵成(蘭亭集序),中間時常寫錯字。我們大概也都有過相似的心境,一大桌朋友,喝到忘了時間,等到扶著桌子,踉蹌著靠著門,外面早已一天明月。所以王羲之的通篇的得意忘形一目瞭然。據說,李世民痴迷王羲之的字,原作成了他的隨葬品,早已失傳。不過,論書法的美我更傾向於王羲之的幼子王獻之。

    讓人看了會流淚的是顏真卿的(祭侄子稿)。在大唐最隆盛的時候,擁有三個節度使的粟特人安祿山帶兵反叛,此時,顏真卿是平原太守,而他的哥哥顏杲卿是常山太守,拒不投降,被史思明部攻陷,顏家三十餘口被殺,為了勸降顏杲卿,顏杲卿小兒子被斬首,顏杲卿依舊大義凜然,後被押解洛陽凌遲。顏真卿兩年後派人尋找到了侄子顏季明的首級,而身子早已不知何處。在此之際,顏真卿涕淚縱橫,幾乎無法書寫,所以看得出祭稿筆法散亂,心思凌亂,滿腔悲憤無處安放。更讓人唏噓的是顏真卿七十七歲時,被派往後來的叛軍處談判,叛軍許以高官留他,顏真卿一樣破口大罵,也被叛軍勒死。

    蘇東坡流放黃州時,因為是第一次流放,後來估計他也習慣了。而第一次所以顯得特別悽惶,那幾年也是東坡先生詩詞佳作最為密集的階段,而詩詞裡有大量的醉酒、駕舟、開考,居然有“自喜漸不為人識”,可見物質與精神文明都抓得不算糟糕。所以,他的(寒食帖),讀起來雖然有“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有“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但從容不迫的找到這麼美的文字來寫帖,當真生活困頓嗎?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顏真卿的(祭侄子稿),蘇東坡的(寒食帖),後人稱天下三大行書。你最愛是哪一幅?

  • 4 # 臨池管窺

    既然是偽託,何妨不一笑置之?

    品鑑、收藏曆來重於手稿,認為是書者性情、技藝的真實流露,少雕琢、無刻意。

    列於天下行書三、四的《蜀素》、《寒食》多少犯了雕琢、刻意之嫌。而《蘭亭》、《祭姪》乃書者真情流露之作,所異者乃“悲”、“喜”兩者之別耳。

    《蘭亭》勝於翩翩倜儻;《祭姪》優於眷眷沉厚。若較其優劣,實庸者自擾,不值一文。。。

  • 5 # 不二齋

    自從唐代把王羲之的《蘭亭序》評價為天下第一行書以來,得到了歷代書法家的一致認可,但是質疑的聲音從古至今也沒有停止過。最近有人拿王羲之的《蘭亭序》和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做對比,並且假託陳傳席的話,列出了蘭亭序的八個“不如”,仔細看了一下,分別是:

    1、不高古,2、不散淡,3、不自然,4、不蒼秀,5、不酣暢,6、不變化,7、不大氣雄渾,8、不開張

    我覺得這十分可笑,《蘭亭序》和《祭侄文稿》本來就不是一個風格,用美學上的話說一個屬於秀美型,一個屬於壯美,當然不能以《祭侄文稿的》風格去評價《蘭亭序》,你用西式的樓房評價中國的古建築不夠高聳著不是可笑嗎?《蘭亭序》全卷

    我們一條一條來看:

    1、不高古,王羲之的書法本來也是“古的”,比如他的《姨母帖》寫的就非常的高古,純正的中鋒用筆,厚重古樸,這是王羲之早年的書法作品。

    可是王羲之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入古而能出新”,獨創“新體”,開古今之變,才形成了我們今天的行書,若不是王羲之,行書的成熟可能會更晚很多,王羲之以一人之力化古而出新,這是千古之功業,也是王羲之的書法被評為“天下第一行書”的重要原因之一。王羲之《姨母帖》

    2、第2條的不散淡,以及第4條的不蒼秀、第7條的不雄渾、第8條的不開張,都是屬於風格,風格是沒有什麼好批判的,王羲之的《蘭亭序》屬於秀美一路,你可以在秀美上做文章,但是不能說他不雄渾。

    你不能要求一個秀美風格的作品去雄渾,也不能要求一個雄渾的作品去散淡,同樣也不能要求一個散淡風格的作品去開張。

    就像我們不能指責一個描寫厚重歷史的紀錄片不夠幽默不夠搞笑一樣,這是它的風格,一個作品不能同時擁有多種風格,那樣的作品只有精神分裂的人才能寫出來吧。

    即使是被稱為“楊瘋子”的五代書法家楊凝式,他也是一個作品一個風格,不會一個作品同時擁有多種風格的。楊凝式《韭花帖》

    3、不自然,現存的馮承素摹本的《蘭亭序》雖然不是真跡,但也是現存最好的《蘭亭序》的摹本,可以說是“下真跡一等”,要不然也過不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法眼,畢竟是奉皇上的命令摹寫的。

    看《蘭亭序》自不自然,還要考慮到它的書寫工具的問題,據記載,《蘭亭序》的書寫工具是蠶繭紙和鼠須筆,這種筆由於太硬,就是容易出現牽絲,以這種工具為前提,它就是自然的。

    你看穿輪滑鞋的,你說他字路不自然,但是人家是在表演高技術,從表演輪滑的角度就是自然的,我們不能以今天的書寫環境去考量古人的書寫狀態,這樣太自我,也太無知。《蘭亭序》前面部分

    4、不酣暢,《蘭亭序》的前半部分寫的比較工整,就像是行楷書,字距也比較大,這個時候的王羲之還比較沉靜,但是到了後半部分作者的情緒達到了高潮,書寫的速度也開始加快,字距和行距也開始拉近,還出現了多處的塗改,可以說是酣暢淋漓了。

    就像唱歌一樣,不可能一整首歌都是高潮部分,它總要有起、行、收,要有平緩和起伏才是好的作品。《蘭亭序》後半部分

    5、不變化,說王羲之的《蘭亭序》不變化這是明顯的無知的表現,一幅作品不能只看到表面的變化,真正高明的變化是在為妙之處的,王羲之的《蘭亭序》的每一個字都有微妙的變化起伏,每一行都有大小和粗細的變化。

    比如,王羲之《蘭亭序》裡面21個“之”字個個都不一樣,這樣的變化我們一眼看不出來,難道一眼看不出來的變化就不叫變化嗎?《蘭亭序》裡面的“之”字的變化

    總之,王羲之《蘭亭序》的出現,給當時的書法帶來了新的氣息,中國書法的行書也到此完全成熟,它以優美的風格征服了當時的人,並且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可謂是實至名歸。

  • 6 # 翰墨書道

    《祭侄文稿》和《蘭亭序》在書法藝術性上有相同的地方,更多的是不同。無論是藝術或境界上《祭侄文稿》是低於《蘭亭序》的。

    相同的是什麼呢?一是同為草稿,都是無意於佳乃佳的巔峰作品。二是同樣充溢飽滿情感,雖然一個是親情和忠義,一個對人生和生命哲思。三是同樣是情感的意識流的記錄。

    就書法藝術方面看,不同的地方在於作品書法藝術內涵方面,《蘭亭序》的書法藝術和書法美學思想的內涵比《祭侄文稿》豐富博大。我們知道,王羲之的書法是魏晉以前書法技法和理論實踐的集大成者,並且其書法審美是建立在“魏晉風度”和“道”的思想基礎上。從《蘭亭序》的文字內容就可一窺端倪。所以說,《蘭亭序》在書法藝術技法和審美思想上起點高,就是質樸妍美的書風,而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的書法卻是另一種風格的藝術,就是神采飛揚,姿態橫生,筆勢雄奇,超神入聖雖然顏真卿的書法在後期基本脫離了魏晉時代的書法風格,特別是王羲之一脈相傳的書風而直接汲取了篆書的技法風格,所以才有了顏筋柳骨之譽。

  • 7 # 千年蘭亭

    《蘭亭序》與《祭侄稿》,分列行書榜一、二位,各有特點,雖為一二位,實則難分高下。

    《蘭亭序》作於酒酣耳熱之際,惠風和暢,喜氣洋洋,熱情洋溢,高潮迭起,表現的是作者歡暢痛快的感情。

    《祭侄稿》作於悲痛之中,不拘成法,一瀉千里,表現的是作者沉痛悲悼的感情。

    《蘭亭序》的風格特點是用筆細膩、精緻、牽絲引帶豐富得體,通篇淋漓,一氣呵成。

    《祭侄稿》通篇縱筆揮灑,時出遒勁,雜以流麗、點畫靈動飛躍,其用筆渾厚遒勁,沉著蒼雄。

    王羲之與顏真卿是書法史上的兩座高峰,二人的書風是中國書法發展的兩條脈絡,其風格各具特點,互為補充。

  • 8 # 學而不會的葦泓

    二者最大的不同,一言蔽之,一個是寫苦痛,一個是寫悠哉。後人自覺把情景代入,於是各自向極端跑起來,顏真卿的字嚎啕了,王的字呢?參禪悟道都要昇仙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商朝,作為第二個朝代,它與夏朝有什麼區別與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