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致敬小布
-
2 # 老20
八王之亂的爆發,使得西晉的國力江河日下,幾十萬將兵被捲入這場亡國的斷魂曲中,西晉百姓更是無故受害。西晉八國之亂爆發的原因,多數人認為,主要是因為晉武帝司馬炎選了個傻兒子司馬衷做繼承人。晉惠帝一語“何不食糜肉”,使賈南風更加確信了這位皇帝無知與無能,以致後來牝雞司晨,賈后專政;亦使諸多藩王藉以賈后及其心腹弄權誤國為由,各懷野心的王爺們上演了一出“你方唱罷我登場”的亂世鬧劇。即使賈南風伏誅,他們也沒有停止攻伐,八王之亂長達16年之久。公元306年,鬧劇終於落幕,可還未給西晉朝野上下喘息之機,胡人的鐵騎,已開始踐踏中原。元氣大傷的西晉如將傾大樹,軀幹在疾風驟雨中又苟延殘喘了10年。公元316年,一位號稱大漢劉氏皇族後裔的匈奴人,給了這棵滿身空洞的大樹最後沉痛的一擊。西晉是魏晉南北朝這三百六十餘年長期分裂中的短暫統一,可謂是“曇花一現”。
晉武帝司馬炎,估計怎麼也想不到,江山交給子孫的手裡,才短暫地走過二十多年,西晉就退出歷史的舞臺。其實,司馬炎在位時,完全有幾次機會避免後世的八王之亂,可是由於他多次猶豫未果,聽信旁人所言,終究誤了晉朝幾世創立的基業。
其實,司馬炎也知道皇太子司馬衷智商有缺陷,也動過換太子的念想。一日,他和楊皇后說起此事,可是楊皇后勸道:“立嫡以長不以賢,豈可動乎。”司馬炎畢竟也經歷過三國末期,三國群雄爭霸的場面,深深映入他的腦海中。《三國演義》中,賈詡一句“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打消了曹操廢長立幼的想法。不知司馬炎是否想起了袁紹和劉表的前車之鑑,便也作罷。從封建宗法制度的角度,皇后所言,合情合理,但後繼者所選非人,晉武帝為宗法所限,這件事確實是缺乏深謀遠慮。再加上楊皇后枕邊風吹地好,而且司馬衷的兒子司馬遹幼時聰慧,有高祖父司馬懿之風。司馬炎很是喜歡這個孫子,改換太子的心思便與日俱減了。
-
3 # 路遙lgy
晉武帝司馬炎太康元年,晉消滅東吳,所謂“降孫皓三分歸一統”,結束了幾十年的割據局面,統一了中國。
晉武帝司馬炎為了鞏固統一,採取了有效措施,“廣攬賢能”。同時把“以孝治天下”作為起倫理總綱,提倡孝父母,敬老人撫卹孤寡。並提倡恭儉,使西晉出現了一片繁榮景象,史稱“太康之治”。
司馬炎在消滅東吳後,慢慢的開始殆惰朝政,荒淫無度起來。他認為曹魏的滅亡,是因為沒有給皇族子弟勢力,使皇室孤立了。於是他就大肆分封宗室,共計分封二十七個同性王,每一位都有自己的軍隊和文武官員,以拱衛他的中央政權。
再有就是司馬炎在公元267年初,立司馬衷為太子。司馬衷是司馬炎的二兒子,因大兒子去世,司馬炎一直沒有立太子,老二司馬衷先天不足,有些痴呆。但是他終是架不住皇后楊豔的死纏爛打,軟磨硬泡,還是立傻兒子司馬衷做了太子,並在公元272年,為太子司馬衷舉辦婚禮,娶了歷史上比較有名賈南風為太子妃。
司馬炎封宗室的政策,使各地諸侯王逐漸羽翼漸豐,他們時刻窺視著皇帝這個位置。司馬炎死後,司馬衷繼位史稱晉惠帝,只是權利落在了賈皇后的手裡。賈后亂政,很快就出現了廢太子事件,給各地諸侯王以把柄,引起了長達十六年的著名的“八王之亂”,從此西晉王朝逐漸走向衰敗於滅亡。
-
4 # 波斯小姐
晉武帝司馬炎建立了西晉王朝,開創了“太康之治”,統一了分裂幾十年的國家,為西晉王朝的繁榮奠定了堅實基礎,但是他的一些決策也為後來西晉覆滅埋下了隱患:
一是選定了不合格的繼承人。作為一國之君,不說天資聰穎,至少是個正常人吧。司馬炎立的太子司馬衷後世被稱為白痴皇帝,痴呆不能任事,導致政權實際掌握在他人之手。皇權就像一塊肥肉,你沒有能力護住,只能引起他人的覬覦之心。事實證明,司馬衷繼位後,先後淪為外戚和諸王的傀儡,王朝國祚無以為繼。
二是分封諸侯給中央政權造成威脅。晉武帝有感於曹魏宗室勢衰,分封宗皇族為藩王,分封的諸王成為擁兵自重的隱患,在太子能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諸王問鼎的野心直接動搖中央政權,“八王之亂”嚴重破壞社會經濟,導致王朝滅亡。
三是身後事籌謀不足。冊立太子司馬衷,在明知太子能力不足的情況下,沒有為太子繼位掃清障礙。漢武帝立劉弗陵為太子時,以 “子弱母壯”的原因殺了寵愛的鉤弋夫人,並命霍光、金日磾、上官桀等大臣輔佐少主,確保了漢昭帝劉弗陵扭轉頹勢的功績。反觀司馬炎明知外戚楊氏干政、太子妃賈南風性妒擅權,在兒子繼位的道路上對這些人聽之任之,最終導致司馬衷繼位後成為眾多野心家爭奪的物件,導致八王之亂促成了西晉滅亡。
-
5 # 浮生雅士
武帝司馬炎統一三國,作為開國皇帝但是存在感卻很低,因為他是在司馬懿,司馬昭手上接過的江山,他是三國亂世的結束者,也是兩晉南北朝亂世的始作俑者! 作為開國皇帝司馬炎一生做錯了3個重大錯誤決定導致中華大地亂世三百多年: 1,分藩立諸王。司馬炎錯誤的分析歷史,認為漢亡而亂三國的主要原因是漢劉氏家族勢力的衰亡,外戚專權,所以他大量分封司馬諸王導致中央權利的削弱,地方勢力的強大。這也為後面八王之亂提供了軍事基礎。
2,立白痴太子司馬衷。對於皇位的繼承人司馬炎有很多選擇,他兒子眾多,可是他卻立了司馬衷為太子。對於司馬衷他有自己的考慮,首先他是皇后楊豔的長子,屬於正統,他自己能成為皇帝就有長子正統的說法。其次是對楊豔的溺愛,對於司馬衷不忍廢除。還有就是司馬衷為人和善,不會對兄弟相殘。但司馬衷從小智力低下,長於婦人太監之手,對於政治屬於純白痴,百姓饑荒,無米下鍋,他卻說出為何不食肉粥的荒唐之言,想想國家落去這樣的人手中,有何不亡之理。
3.錯選輔政大臣楊俊。武帝死後,詔書被楊豔篡改,讓楊俊一人輔政。楊俊本是皇后楊豔的父親,司馬衷是楊豔的親兒,楊俊想專權卻沒啥真本事,本可以把持朝政,但是此人卻懦弱無能,膽小怕事,最後被賈南風那個蕩婦殺三族!後面才有了賈南風當政,淫亂皇宮公然挑選美男子供她玩樂,也才有了後面八王入朝的政治亂國。
-
6 # 下里春秋
西晉的壽命短跟司馬炎有很大關係。
為了鞏固司馬氏的統治,司馬炎封了27個諸侯王。還賦予了諸侯王軍權。
這是一種復古的做法。
西周施行分封制在當時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但是到了兩漢三國,中央集權已經做得很好了。
而司馬炎卻用這種很復古的方式,大肆分封土地,加上兒子晉惠帝不給力,直接造成了後來的八王之亂。
可以說,沒有賈南風還會有周東風,宋西風,那個時候女人本身並沒有多大能力,最關鍵的問題還是中央弱,地方強。很容易形成割據或者動亂。
-
7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司馬炎總體上來說還算個不錯的皇帝,但是人無完人,他幹了三件事,為晉王朝的覆滅埋下伏筆。
第一 廣立藩王
大家都知道西晉滅亡、五胡亂華的直接原因是因為八王之亂。司馬炎繼位後廣立同姓王,以郡為國,連叔叔兄弟侄兒兒子一共立了二十七個諸侯王。這些人在司馬炎死後互相勾結為奪皇權大打出手,導致胡人趁虛而入。
但是,司馬炎也不是傻子,兩週西漢的故事歷歷在目,他不可能不知道立藩王的弊端在哪裡,但是他必須要這麼做。
魏晉是世家大族的天下,司馬炎雖然是皇帝,但是手裡真正有實權的是遍佈全國各地的世家大族,這些人不顧朝廷命令,私募家丁,朝野朋黨遍佈,司馬炎開國以來定下的許多國策均因為世家大族的阻撓而不了了之。而他司馬炎是怎麼當上皇帝的他很清楚,他司馬家本就是曹魏時期最大的世家。司馬炎為防止世家大族作亂,鞏固司馬家的權力,只能將司馬氏的人散佈在全國各地。司馬炎很清楚這是在飲鴆止渴,但是就算真亂了,皇帝起碼也姓司馬。
第二 不抑外戚
這其實是個死迴圈
東漢宦官外戚輪流掌權,曹魏時期壓住了閹宦,但是一幫姓曹姓夏侯的大爺卻著實讓曹丕頭疼,為此曹丕讓世家大族坐了臺,沒想到不僅曹魏就斷送在世家大族手裡,到了西晉世家門閥又成禍害了。司馬炎為了平衡世家門閥的權力,只能大肆任命司馬家的人和外戚。結果他快死的時候國舅楊駿又玩上了,阻塞言路、排斥大臣。他死後他的兒媳婦賈南風又開始和楊駿掐上了,新老兩代外戚火併,為八王之亂拉開序幕。
第三個就是立傻子司馬衷為太子了。
這個問題其實不是很關鍵,如果臣子忠良,皇后賢淑,皇帝有點呆問題其實並不大,況且司馬衷還有個好兒子。只可惜皇后外戚藩王大臣都不是省油的燈,司馬衷又是個痴兒,問題就大發了。
回覆列表
晉武帝司馬炎是晉朝的開國君主,逼迫魏帝禪位給自己吞滅吳國結束了三國亂世,使社會逐漸繁榮開創了“太康之治”。他的功績足可以稱為有道明君,但晉武帝死後諸王為爭奪中央權力,內訌不已,形成16年的內戰,史稱八王之亂,也導致了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五胡亂華。
史書上說武帝即位初期是非常勵精圖治的在消滅吳國統一中國以後政事才慢慢懈怠,但我感覺從一件彈劾案上可以看出晉武帝執政初期已經顯露了他的一些缺點為以後晉朝的國運埋下了隱患!
史書記載晉武帝即位初年這時吳國還沒有被消滅,司隸校尉,上黨人李(沒記載全名)檢舉揭發從前的立進縣令劉友、前尚書山濤、中山王司馬睦、尚書僕射武陔等都有霸佔官府稻田的行為,請求免去山濤、司馬射睦等人的官職,尚書僕射武陔已經死亡,請求將他的諡號降級。霸佔官府稻田這種罪是非常重的因為古代最重要的就是糧食土地,而官府的稻田更是關係國庫的收入。後世的很多朝代都存在這種問題官吏權貴侵佔國有土地造成國家稅收減少以至國況預下,看過《大明劫》的都知道明朝的衛所制官兵是有田地耕種的,但明末時這種國有土地都被軍官和地方官員豪強把持,當兵種的糧食都入了他們的私庫。讓我們看看晉武帝是如何處理這件事情的。
晉武帝下旨:“劉友欺凌掠奪百姓,迷惑朝廷官吏,應對其拷問處死以懲罰邪佞之人。如果山濤等人不再重犯已往的過錯,對他們就免於追究。李一心為公,對官員行使職責,可稱為邦國中之司直了。”讓我們看看對這四個關鍵人物的處罰,一個處死,三個免於追究。處死的是前立進縣令,是四個人當中官職最小的,我們現在反腐都是打大老虎,因為大老虎危害最大會帶壞一整個系統,而晉武帝卻反其道而行之,處死官職最小的赦免官職最大的其中還有自己的親侄子司馬睦。這種處理方法可以說是賞罰具失,檢舉揭發的李雖然受到了褒獎但得罪了權貴以後自己會不會被穿小鞋在遇到這種事情還敢不敢直言進諫都未可知,被檢舉揭發的四人只處理官職最小的縣令給晉朝的權貴們樹立了法可避親的榜樣。
《資治通鑑》司馬光評價這件事情:政治的根本在於刑與賞,刑賞不分明,政治如何能成就!晉武帝赦免山濤而褒獎李,在刑與賞兩方面都喪失了。如果李所言是正確的,那麼山濤就不可以赦免;所言為非,李就不值得褒獎。褒獎李讓他說話,他說了卻又不採用,結果在下屬中結下怨恨,在上則使權威被輕慢,這樣又將如何使用李?況且四位大臣罪行相同,但劉友被處死而對山濤等人卻不問罪,避開權貴而施法於輕賤,這能說是治政之道嗎?正處於創業之初卻不能樹立治理國家的根本,要想把基業傳給後世,不是很難的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