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筆下星河
-
2 # 遠方的見或不見
三綱五常,封建禮教所提倡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標準。三綱指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五常傳說不一,通常指仁、義、禮、智、信。
【拼音】 sān gāng wǔ cháng
【出處】
1、東漢·白虎觀經學會議《白虎通·三綱六紀》:“三綱者,何謂也?謂君臣、父子、夫婦也。”
白話釋義:什麼是三綱呀?三綱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2、漢·王充《論衡·問孔》:“五常之道,仁、義、禮、智、信也。”
白話釋義:五常的含義,愛之仁,正之義,君之禮,哲思智,情同信。
【例句】
1、五四運動前夕的新文化運動,對維繫封建社會的三綱五常進行了猛烈的抨擊。
2、先生九經皆通,無書不讀,豈不曉三綱五常之理?
擴充套件資料
一、三綱五常的近義詞
1、清規戒律 [ qīng guī jiè lǜ ]
釋義:清規戒律指佛寺禪院必須遵守的規則和戒律。泛指束縛人思想行為的規章制度。
出處:南宋·宗鑑《釋門正統》:“元和九百丈懷海禪師;始立天下禪林規式;謂之清規。”
白話釋義:元和九百多丈的懷海禪師,開始建立全國的禪林規式,也就是所謂的規則和戒律。
2、三從四德 [ sān cóng sì dé ]
釋義:意思是婦女的思想品德、言語舉止、儀容態度以至家務勞動,都要嚴格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
出處:春秋戰國·佚名《儀禮·喪服·子夏傳》:“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白話釋義:女子有三從的道義,沒有其他專門的。就是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聽從家長的教誨,出嫁之後要禮從夫君,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要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
二、三綱五常的反義詞
1、離經叛道 [ lí jīng pàn dào ]
釋義:原指不遵循經書所說的道理,背離儒家的道統。現多比喻背離占主導地位的思想或傳統。
出處:元·費唐臣《貶黃州》:“且本官志大言浮;離經叛道。”
白話釋義:況且本官志向遠大、言論浮誇,背離占主導地位的理論或學說。
2、大逆不道 [ dà nì bù dào ]
釋義:原指犯上謀反。現也指罪大惡極。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今項羽放殺義帝於江南;大逆無道”。
白話釋義:如今項羽在江南弒殺義帝,實在是罪大惡極。三綱五常是封建禮教所提倡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標準。三綱指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五常傳說不一,通常指仁、義、禮、智、信。
“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於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做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妻之間的一種道德關係。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範君臣、父子、夫妻等各種人倫關係的行為準則。董仲舒認為,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是處理各種人倫關係、上下尊卑關係的基本法則,統治者應該高度重視。在他看來,人不同於其他生物的一個重要特點,就在於人類與生俱來就具有五常之道。
擴充套件資料
“三綱五常”歷來被視為皇權專制主義的根基。但是細細看來,在專制之外,它也一樣有著虛君立憲的功用。雖然說是君為臣綱,但卻是天下之道中的一維而已。在“三綱”裡,尤其是這個“父為子綱”,引出一個“孝”字。所謂家國並舉,忠孝相通。
國是家的擴大,忠亦是孝的延伸。所以在邏輯上,“孝”倒是“忠”的前提。更何況皇帝亦是“天”的兒子,首先也要“事天以孝道”。這樣,就在意識形態上造就了“孝”、“忠”兩元分離的局面。
-
3 # 唐一書談
三綱五常,是為封建階級統治和等級秩序的神聖性和合理性而辯護,成為中國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的基本理論,為歷代封建統治階級所維護和提倡。這種思想在封建社會起到了維護社會秩序、規範人際關係的作用。
-
4 # 魯源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產生於古代必然會受到時代思維的限制和空間的歷史侷限。至於說傳統儒家,成也“三綱五常”,敗也“三綱五常”,也就不難理解了。我想從正反兩個方面辯證的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三綱五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之一,在治理國家和管理社會中都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三綱五常”是人類世界迄今為止,較為先進、科學的社會秩序和人類行為準則的精要。以“三綱五常”為主要內容的儒家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內容。不可否認,至今為止當我們用儒家思想賦予我們的思維邏輯去思考,去審視,去理解現實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儒家思想的偉大和不朽。
“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即:仁、義、禮、智、信。在“三綱”理念中始終體現著人類構建良好社會秩序的基本精神。其中,“君為臣綱”體現的是世界各國現行政體“中央集權制”的核心精神;“父為子綱”體現的是一個良好社會秩序,必須具有優良的上行下效的學習精神,和嚴謹教育體制;“夫為妻綱”這一理念儘管不為現世之人所接受,但是“夫為妻綱”的根本宗旨還是要讓家庭和睦。另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這句話裡,明確了君臣,父子之間的關係,但同時也給君臣,父子之間的義務給出了明確的定義,就是君要有君的樣子,父要有父的樣子。三綱五常的真正的意義和積極的作用在於定義了社會上最基本的社會關係,並對社會人的個人行為給予最平等和客觀的定義和描述,客觀和有針對性的描述和解決社會存在的不規範的現象,定義了人類的基本倫理常道和基本哲學理論,對當今社會依然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五常(仁、義、禮、智、信)”的理念,是我們世界普遍認可和接受的是做人的原則,以及做一個好人的基本準則。從當今世界的一些現象可以看到,人與人之間,團體間,乃至種族間,國家間等等只要產生矛盾、衝突,基本上都是違背了“五常”理念。
其次,“三綱五常”受歷史和時代的侷限,不可能是盡善盡美和十分完美,必然存在著歷史的烙印和一定的負面效應。我們可以客觀的實事求是的用歷史唯物主義和現實唯物主義來分析和認識,“三綱五常”所蘊涵的負面問題。如“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理念裡似乎還存在著一定的強權、專制意識,缺乏所謂民主、自由精神。“五常”儘管是古代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規範,但在現代人的行為約束力上似乎顯得非常蒼白無力。約束現代人的行為規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規範和約束人的行為的法律和道德,僅從道德層面的“三綱五常”去管理社會、治理國家還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強有力的法律。其實道德是心中的法律,法律則是規範了的道德。對現代人來說,講究的是創新社會治理,堅持發展這個硬道理,如果陳舊的條條框框太多似乎又變成了束縛人民的精神枷鎖。“三綱五常”在古代是治國育人方面的好教材,但是從另一個層面來講,在某種意義上似乎又存在著封建制下對思想的禁錮和是對人性壓抑的消極因素。
再是,我們要弘揚儒家優秀傳統,剔除糟粕,古為今用,揚長避短,使“三綱五常”等傳統文化富有新的內涵和發展。基於上述兩個方面的因素,所以才導致了有人說傳統儒家,成也“三綱五常”,敗也“三綱五常”的說法。正確的做法是,我們應當積極吸收傳統儒家和傳統文化的營養,吸取精髓,剔除糟粕,古為今用,揚長避短,切實對“三綱五常”弘揚的正能量的一面進一步加以彰顯和弘揚。其實,在當代任何國家、社會如果不能正確應用“三綱五常”理念,大則政體混亂,國之不國;次則社會混亂,民不安生;小則人倫敗壞,家破人亡。
我還需要說明的是,這個世界凡是有關人類行為準則的理論、理念,包括法律法規等,都不能做到盡善盡美,在某些方面都存在著侷限性。儒家還提出了“中庸之道”的思想,這也是一種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和管理社會與人的思想的一個方法。絕對的“三綱”必然走向強權、專制;絕對的“五常”也會存在著與迂腐相仿相近的嫌疑。所以,無論多麼先進、科學的理論、理念都需要人們站在歷史與現實的角度來認識和把握,特別是要用時代的大智慧,因勢利導地應用和實踐,讓其在社會治理和人文道德教育等多方面發揮其應有的積極作用。
-
5 # 金屬風暴00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家國情懷,修身齊家平國治天下。三綱五常說的一種社會秩序,大到社會,小到家庭,中到宗族。周朝禮崩樂壞後,歷經兩千多年的修正發展予以在中華大地傳承。社會紐帶得以維繫的關鍵!三綱五常這一套後來斷了主要跟觀念有關 ,近來以來外來西方思想的傳播,商業活動的擴大船堅炮利讓華人尤其士大夫階層一下子開始反思逐漸改變固有的社會秩序。
-
6 # 乾得堂
三綱、五常,作為儒家思想中的基本價值,自漢時起一直成就著社會環境中的基本治理,承擔著中華人文精神體系中的基礎構建責任,沿續著自身作為一種文化思想發展的基本脈絡。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儒家的職責是維護社會環境的基本秩序,它的基本作用是保持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基本穩定狀態。一個成熟的社會形態,必然具有可以超越時間與空間的文化思想與人文精神。無論社會發展過程中,遭遇何種坎坷,人的生活態度與社會環境的基本價值認識,可以產生新的社會發展模式需求。這就是儒家思想,能夠持續二千多年而不敗落的基本因素。同時,這也是儒家思想對於中華民族的傑出貢獻,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高度成熟的體現。並且其中傳達出的人文精神價值的深刻程度,體現出一種開放而包容的務實,以及社會實踐給予的發展,自然而然的豐富了儒家思想。從傳統社會環境治理的基本優越性,而發展至今天現代社會環境治理的基本價值,應該是一脈相承的。
。。在此並沒有多講三綱、五常的具體內容,是因此類短文不便展開。只要懂得了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中的儒家思想,其中所具有的歷史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也就可以基本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認識。為什麼全世界只有中國可以在幾千年的不間斷髮展中,走到今天?並且依然朝氣蓬勃,如曰初升?只能說,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中的儒家思想,所提供的高度成熟的人文精神,為今天中國社會在改革開放的發展過程中,以新的思想呈現於我們當今這個新的偉大時代。(書法自寫)。
回覆列表
戰國時期,誰也不服誰,各個省長天天打架,搞得生靈塗炭,這時候,孔老師站出來說,唉,咱們別打了,我們來定下尊卑吧。但是戰國時期的大佬,都是狠人,怎麼可能你說不打就不打?
到了漢武帝時代,我們都知道漢武帝比較“好大喜功”,就是死要面子,就像“步步高點讀機”,哪裡不服打哪裡,還常常徵兵,那麼國內肯定容易混亂啊,這時候,董仲舒一看,趕緊獻上“改良後的儒學”,漢武帝一看,這不就是我要的“金字塔結構”嗎,於是欣然接受了。
君臣,父子,夫妻,聽上去很美,也很穩定,但是這種等級森嚴的制度,是不利於社會進步的。比如說,你有一個好想法,想跟縣令說說,縣令就會“教你做人”。提出尊卑,尊聽不進去卑的話,地主老是欺負農民,官員老是欺負百姓,這就叫“階級矛盾”。
往常有“階級矛盾”,改朝換代也就是了,然而不幸的是,大清迎來列強的虎視眈眈,於是這種不講“民主平等和諧”的三綱五常,理所當然土崩瓦解,就是因為不講群眾基礎,不讓文化的春風,吹到民眾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