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生追夢22

    好像是林丹汗沒有和後金打一場稱規模的戰爭,他的勢力也是一觸即潰,再說明朝未年國力衰弱,官員腐敗,萬曆,天啟,崇禎幾位皇帝沒有戰略眼光,沒有識賢臣用良將的胸懷,所以大明朝註定要亡國

  • 2 # 關注舊聞

    林丹汗的作用是牽制,形成東江鎮 蒙古 遼西關寧軍的包圍網,林丹汗捱揍的時候毛文龍會出兵騷擾遼東遼南地區,而且後金的野戰後勤能力還不足以去消滅林丹汗,趕跑而已。至於關寧軍麼。。。能守住城池就不錯,別要求太多可。

  • 3 # 秦牧5

    後金和林丹汗大戰的時候明軍正忙著內鬥。袁崇煥擅殺了毛文龍又無力完全掌握東江系這股力量,導致東江系陷入了內鬥之中。而後袁崇煥放棄了寧遠關外的稜堡群,戰局從戰略包圍變成了全面防守。連滿清和林丹汗大戰也不知道(當然就算袁崇煥知道了也沒有進攻滿清的膽量)。

  • 4 # 孝陵衛小校

    題主的大明情懷溢於言表,還是那句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後金徵察哈爾部

    我們首先來看題主所說的後金和林丹汗血戰的問題,這樣的表述有不少的問題。

    第一,林丹汗已經死了哦。林丹汗是1634年死的,其子額哲繼位,後金徵察哈爾部的時間是1635年。

    第二,後金徵察哈爾部規模並不大,也就是說後金只是派了多爾袞一部去作戰,人數只有一萬多人,後金主力在東北呢,這並不是一個出征的好時機。

    第三,林丹汗在位初期察哈爾部確實很強大,但後來在後金的分化打擊下,蒙古各部分崩離析,林丹汗掌握的蒙古勢力已經很衰弱了,而且長期的內訌使得察哈爾部幾於崩潰。因此,後金整個對察哈爾部的征伐很簡單,沒有大的戰爭,更談不上血戰。《清史稿·卷二百十八·列傳五》記載:

    九年,上命偕嶽託等將萬人招察哈爾林丹汗子額哲,師還渡河,多爾袞自平魯衛至朔州,毀寧武關,略代州、忻州、崞縣、黑峰口及應州,復自歸化城攜降眾遠。林丹汗得元玉璽曰“制誥之寶”,多爾袞使額哲進上,群臣因表上尊號。明軍在幹嘛

    這一時期的明軍可沒有歇著。

    首先是崇禎二年至三年的己巳之變後金軍隊包圍北京,給明軍造成了很大的殺傷,同時也給明王朝很大的震懾,袁崇煥死後,明朝的統帥是存在問題的,整個北部邊防有不少的問題。

    我們說崇禎二年是1629年,而崇禎九年是1636年,這一段時間內是後金迅速發展建國的過程,而大明則是內憂外患不斷加劇之際。民變就起於己巳之變,而崇禎三年的時候亂民和叛卒已經開始合流,陝西的民變已經變得很棘手。而且他們開始渡過黃河進入山西,那麼整個大明的西北已經不堪重負了。到了崇禎六年,義軍開始步入極盛,逐漸產生了以闖王高迎祥為首的帶頭大哥,他們在崇禎八年正月於滎陽召開大會,參會的共13家72營80位頭領。很湊巧的是這一年正是後金徵察哈爾部的時候,那麼大明自顧不暇的時候如何進攻後金?

    即便沒有民變,明朝的軍力也根本無法支撐出擊後金。

    總之,就是“屋漏偏逢連夜雨,船溼又遇打頭風”。

  • 5 # 傲視群雄NO1

    許多人只知道崇禎二年至三年的己巳之變後金軍隊包圍北京,給明軍造成了很大的殺傷。繼而亳無底線謾罵民族英雄誤國,甚至質疑他與蒙古互易糧食和軍馬。卻不知道當時蒙古也面臨饑荒,如果你不在糧食問題上得以解決,要麼他投靠後金,要麼也會入關掠奪,這事關生存,放任何人都會去做,而賣糧易馬,一則暫時解決這些(其實李自成流寇也一樣)。這樣做二則也能得些馬匹,因為明軍也缺馬。

    與蒙互易,把林丹汗拉攏作盟友,既可把北面的蒙屏障長城以西,又能解決後金繞關寧防線致薊州作偷襲,這在袁崇煥接收一年五月短時間內是徹實又行之有效的辦法,不過後金其後先收朝鮮,再平林丹,則大明北方門戶大開,才有皇太極率十萬精騎入關虜掠之患。

    元年九月,林丹汗戰敗西遷,威脅下降,朵顏與後金武力的依賴減弱,利益關係悄然變化。

    同月,崇禎採納了袁崇煥與王象乾(總督宣、大、山西軍務)共同制定的“撫西(蒙古)拒東(女真)”戰略。派員招撫蒙古,喀喇沁接受封賞,在明金之間首鼠兩端。

     袁崇煥開高臺堡市米招撫蒙古。建議大家站在國家戰略高度看“市米”。

    任何一個國家和組織,都是從自己的利益需要出發確定對外關係。朵顏希望在明金之間左右逢源,謀求自身最大利益是很自然的。當時蒙古最需要的就是與明朝開通互市;明朝需要拉攏蒙古,防止蒙古倒向後金。在這種情況下,袁崇煥開高臺堡市米是正確的。

     史學界公認的喀喇沁真正降清,實際上是崇禎八年的事情,直到這一年,喀喇沁才接受後金定的旗分,分為喀喇沁左翼和喀喇沁右翼。

    第一任喀喇沁左翼的旗主,就是袁崇煥資敵問題中的主角“束不的部”的酋長。也就是崇禎二年正月,喀喇沁部分部落因為饑荒搶劫明朝邊鎮,二月,崇禎遣人責問,喀喇沁申訴無糧過冬實為無奈。三月,喀喇沁請求袁崇煥賣米給他們渡過饑荒,崇禎聽聞了喀喇沁買米其實是為後金代購的傳言,因此下旨袁崇煥停止開市。袁崇煥上奏說明原委,崇禎回覆只允許計口賣糧。

    大明督師袁崇煥剛接手,陣腳還未穩(全程只有一年五個月),既要修復城池,打造甲器,又要易馬練兵,從澳門匍匋牙購紅衣大炮,訓練鑄造,要短時間內完成袁黑所謂反攻,實難做到,不過比起建皮島主毛大帥建鎮八年,不復一城,不殺一將,二萬兵收餉二十萬糧,兩擾山東登萊的毛文龍強多了。

  • 6 # 惡人谷的貓

    第一,明軍已經精銳盡失,既無糧草也無兵力主動出擊。第二,遊牧民族間的決戰不是攻城戰和消耗戰,決戰的戰場和時機都無法把握,怎麼知道什麼時候是最佳時機呢?要是剛好在路上遇到後金軍,大明最後的軍隊就直接團滅了。還不如賭一把靜觀其變,說不定雙方兩敗俱傷呢。

  • 7 # 庭州行者

    說實話,後金對付一個林丹汗,還遠遠沒有到達要“血戰”的地步。從後金對付林丹汗的過程而言,後金基本上就沒怎麼用全力。

    林丹汗雖然名義上是所謂的蒙古帝國大汗,但是蒙古諸多部落中,沒幾個真正在他控制之下的。西邊的瓦剌(衛拉特)一直和他不對付,漠北的喀爾喀也不承認他,他真正控制的,只有察哈爾部。像土默特,喀爾沁這些蒙古部落,都和後金是一夥的。

    所以,除去之前的幾次小規模衝突,當1632年皇太極真正對林丹汗動手之後,林丹汗可的表現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他幾乎是一觸即潰,被後金一路追到了青海,並且他最終死在青海。

    後金對付林丹汗時,是崇禎五年,那麼不妨看看,這個時間段,大明帝國到底在幹什麼。【明史】記載如下:

    五年春正月辛丑,孔有德陷登州,遊擊陳良謨戰死,總兵官張可大死之。巡撫都御史孫元化、副使宋光蘭等被執,尋縱還。辛亥,孔有德陷黃縣。丙寅,總兵官楊御蕃、王洪率師討孔有德,敗績於新城鎮。二月己巳朔,孔有德圍萊州,巡撫都御史徐從治固守。辛巳,孔有德陷平度。三月壬寅,兵部侍郎劉宇烈督理山東軍務,討孔有德。夏四月甲戌,劉宇烈敗績於沙河。癸未,徐從治中傷卒。是月,總兵官曹文詔、楊嘉謨連破賊於隴安、靜寧,賊奔水落城,平涼、莊浪饑民附之,勢復熾。五月丙午,參政硃大典為僉都御史,巡撫山東。辛亥,禮部尚書鄭以偉、徐光啟併兼東閣大學士,預機務。六月,京師大雨水。壬申,河決孟津秋七月辛丑,太監曹化淳提督京營戎政。癸卯,孔有德偽降,誘執登萊巡撫都御史謝璉,萊州知府硃萬年死之。己未,孫元化棄市。逮劉宇烈下獄,論戍。八月甲戌,洪承疇敗賊於甘泉,賊首白廣恩降。甲申,硃大典督軍救萊州,前鋒參將祖寬敗賊於沙河。乙酉,萊州圍解。癸巳,官軍大敗孔有德於黃縣,進圍登州。九月丁酉,海賊劉香寇福建。是秋,陝西賊入山西,連陷大寧、澤州、壽陽,分部走河北,犯懷慶,陷修武。冬十一月戊戌,劉香寇浙江。

    大明帝國此時可謂自顧不暇,哪有時間去幫助林丹汗?先是叛軍孔有德洗劫了山東遼寧一代,官軍各種絞殺但屢戰屢敗;而農民起義部隊也在陝西等地大肆發動攻擊,連東南的海盜劉香也開始在福建一帶作亂,甚至打到了浙江。明朝此時面對內部的諸多叛亂,左支右絀,狼狽不堪。

    所以,在後金與林丹汗交戰(事實上是皇太極單方面吊錘林丹汗)時,大明帝國正在忙於解決自身的問題。

    再者,林丹汗和明朝已經撕破臉了,根本不可能聯合。林丹汗在敗退青海之後 還先後五次攻打明朝邊境,可以說,後金的兩個敵人,在互相傷害。

    可以得出結論:以林丹汗的實力根本無法對皇太極造成一絲一毫的傷害,皇太極兩面作戰毫無困難;另一方面,林丹汗在自己人生的最後時刻,還不忘攻打明朝來補充自己,可謂是大大的昏招。

  • 8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至於林丹汗和後金的矛盾,在努爾哈赤時期便已經很明顯,後金竭力離間、拉攏蒙古的喀爾喀、科爾沁等部落,目的就是孤立和削弱林丹汗的勢力。而明朝為了防止蒙古與後金合流,也竭力拉攏林丹汗。明朝曾連續數年賜給林丹汗白銀千兩,目的就是達成明蒙聯盟以共同抗擊後金。

    後金入侵“東北大城市”鐵嶺之際,林丹汗就派出了一萬多蒙古騎兵前往增援明軍,卻被後金擊敗。此後後金改變方針,與蒙古的部分部落結盟,挖林丹汗的牆角。當時林丹汗還很瞧不起後金,因為他自視為“四十萬蒙古之主”,而努爾哈赤只是“水濱三萬人之王”。但努爾哈赤透過聯姻,爭取到了蒙古科爾沁、內喀爾喀等多個部落的支援,譬如努爾哈赤本人就娶了兩個科爾沁女人,他的兒子代善、皇太極,也都娶了科爾沁部的女子為妃。這樣一來,既挖了林丹汗牆角,又引起蒙古內部的分裂。尤其是林丹汗信喇嘛教的紅教,而很多部落都信黃教,更加重了這種分歧。從此,便有大批蒙古部落因為與林丹汗的不和,投奔後金。

    1625年,林丹汗曾親率騎兵,前往科爾沁問罪,結果努爾哈赤命莽古爾泰、皇太極率領5000名精銳騎兵前來,林丹汗便只能撤走——林丹汗內不能團結蒙古諸部,外不能有效聯合盟友明朝,等待他的,便只有覆滅的厄運。

    1626年,努爾哈赤又陸續以武力迫使多個察哈爾部落歸附後金。而在同年皇太極即位之後,更加快了拉攏察哈爾部外圍部落的力度,林丹汗的勢力一天不如一天。一些察哈爾酋長試圖勸林丹汗與後金講和,卻遭到林丹汗的拒絕。於是更多酋長依附於皇太極。蒙古人憤怒不已,將後金派來的使臣截殺,由此招致1628年的皇太極征討,萬餘人被俘。而林丹汗的反擊,又招致蒙古親後金勢力的圍攻。

    1632年,皇太極發動後金以及自己的蒙古盟友部落,十萬大軍,越過興安嶺。林丹經呼和浩特,渡黃河到達鄂爾多斯。皇太極分兵三路窮追41天,五月下旬攻克呼和浩特,得知林丹汗已南渡黃河而去。遂停止追擊,林丹汗所遺部眾數萬人,全部被他納入麾下。

    但這個時候,林丹汗依舊擁有察哈爾、鄂爾多斯以及漠北土謝圖汗部的支援。直到1634年夏,他不幸因病去世,由此引發內訌。他的兒子最終向後金投降,1636年,漠南蒙古49個大小領主齊聚瀋陽,承認皇太極為汗。

    但實際上,林丹汗的後裔仍然有反清意圖。當南方發生三藩之亂之際,林丹汗後人便在察哈爾發動反清起義,當時北京一帶兵力空虛,清廷只能發動所謂包衣人組成軍隊,但就是這支臨時拼湊起來的包衣大軍,依然打敗了蒙古人,於是蒙古的反清夢最終破滅。

    至於明軍為什麼不乘蒙古與後金交戰的機會發起攻勢,支援蒙古。答案其實很簡單,此時的明軍主要是步兵和火槍兵、火炮兵,你該知道,這種裝備的軍隊移動速度是很慢的,野外作戰能力也是很弱的,所以明軍根本就無法長途奔襲、支援蒙古,不是不想做,是沒有這個能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換熱器無論怎麼辦都不熱?